一、西汉瓦当文字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瀛陆[1](2021)在《陕西出土秦汉瓦当文字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 ——以《中国瓦当艺术》为例》文中指出
徐世平[2](2020)在《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石拓片,在金石学产生、兴盛、发展、复兴的过程中,拓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拓片不仅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也是古人临池的范本类型之一。随金石学而兴起的拓片题跋,从最初的卷册形式为主,到清代乾嘉金石学复兴、碑学兴起,整纸拓的题跋、悬挂、欣赏,逐渐成为新的时尚。历来对于金石拓片题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史料的价值,兼及书法品评。而以现代的设计角度来观照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金石拓片的题跋作品中,拓片是主,题跋为宾,围绕拓片展开的题跋,毫无疑问是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通过对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留下的大量金石拓片题跋作品的分析、研究,在看似不经意的题跋中,却蕴含着诸多的设计因素。由此可知,拓片本身既有金石的设计基因,又有拓片的传拓工艺,还有文人为了题跋而预留空间的设计。至于题跋中的设计因素就更加丰富了,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设计。内容包括题跋文体的选定、叙述的角度、文字的长短等。形式则包括题跋书体与风格、位置与大小都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构成规律,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填空。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调和与对比、渐变与突变、节奏与韵律、动感与静感、比例与尺度等设计原理均为拓片题跋提供了支持。而世俗的伦理次序,一定程度上支配着题跋位置的前后、高低、左右、上下等,对形式的影响不可忽视。印章从印文拟定、印风印式及钤盖都充满了设计,对于题跋形式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有时会起到点睛的作用,使画面醒豁,神采斐然。题跋纸墨色彩及界格的设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题跋空间一般在原拓纸和另纸两层为多,也有和绫纸形成三层空间的题跋,这对于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了。金石拓片题跋的经典设计案例,结合了配画、临帖、钩摹等手段,经过精心的装潢设计,使拓片题跋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兰亭序·兰亭诗》《石鼓文》手卷、《熹平石经》《四欧堂》册页、《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以及全形拓中六舟的《博古清供图》《古砖花供图》《剔灯图》《六舟礼佛图》、吴大澂《愙斋集古图》的拓片题跋解析,进一步印证了设计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金石拓片题跋综合了金石拓片作为文字和图像载体本身具有的审美,还有传拓过程中产生的传拓工艺之美,最后融合文人艺术家诗文、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之美。而能将这些因素巧妙糅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没有设计的统摄,将是散乱无序的。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或过于随意或过度设计,不免潦乱繁琐,我们正可引以为戒。如何运用设计把握好度的分寸,妙为布白,留有余地,处理好虚实关系,使拓片与题跋浑然一体,便成为当下现实的关切。
刘姝婷[3](2020)在《基于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的秦汉瓦当纹样的应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对秦汉瓦当纹样进行解读,即是了解其纹样的形式美、结构美、材料美、创造美并加以探究。以秦汉瓦当纹样的结构法则、元素特色、主题内涵来阐述瓦当纹样的设计美。在更新换代的设计审美中,发掘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丰富传统纹样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并用具有时代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它们跨越时代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此次研究内容是以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索秦汉瓦当纹样的结构特征、视觉元素以及图案内涵,并将这些研究内容应用到设计创作中。首先,整理和归纳秦汉瓦当纹样的类别,并且分析其表现内涵和意义;其次,运用现代平面设计的内容,深入分析和探究秦汉瓦当纹样的结构特征、元素特点、呈现形式以及必要的表现手法等,并总结出独具特色表现力的设计结构;最后,运用分析和总结出的设计结构,创新设计出以日历为主要载体的设计作品,以达到纹样传承和设计研究的目的。
曹思佳[4](2020)在《墓志盖篆书题铭的装饰性流变与艺术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志盖起到了明示主题、颂德名望的作用,因其重要的礼教意义,志盖上的题铭文字除了标明墓主身份外,更要能体现神秘与庄重感,因此,墓志盖题铭文字对装饰性就有了特殊的要求。墓志形制从北魏时期开始确立,墓志盖也同期出现,志盖题铭的发展进程就这样从北魏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墓志盖题铭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等,其中占据最大比重的是篆书题铭,篆书艺术因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双重价值,与墓志这一礼制大器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选取了篆书题铭的角度,对墓志盖题铭装饰性的形体流变进行研究,分析其艺术与社会人文价值,并由此引出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启示。第一章讲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现状、思路与方法,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整合梳理,找到相关研究中的缺漏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墓志的形制发展、题铭书刻的概念、墓志盖题铭的书体类型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解释。第三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将墓志盖篆书题铭的流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北朝—隋至唐初—盛中后唐—宋元明清,分别对每个阶段进行社会背景分析以及篆书题铭风格式样分析,并在最后一个小节对整个流变过程进行总结,选取了每个时代特定的风格及代表墓志盖汇成表格,更加直观地表现出风格的变化状态。第四章是墓志盖篆书题铭装饰性的审美特征分析,从工艺装饰美——书手刻工、阳刻式、阴刻式、线刻式刻制工艺的装饰美,到象征装饰美——纹饰的聚焦型布局、四神纹、十二生肖纹,最后到字形装饰美——笔画饰笔、用笔节奏、章法布势,更加全面地对墓志盖篆书题铭进行艺术化分析。第五章为本文的创新性章节,研究了墓志盖题铭这一艺术门类在传统装饰文字中的传承地位,由此引出第六章志盖题铭的社会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对现代字体设计启示的探析。经过整个文章的分析总结,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墓志盖篆书题铭的流变过程与艺术特征,它不仅对篆书书法艺术的装饰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意义是对背后历史文化印证的深入体现,从而更好地为现代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杨艳[5](2020)在《冀南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研究 ——以偏城镇为例》文中提出乡村历史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装饰文字作为其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和乡土文化。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受自然、人文等因素影响,乡村历史建筑也在逐渐演变,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装饰文字。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乡村历史建筑出现了很多危机,如拆迁、倒塌等,历史建筑的消失或者被破坏也导致了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日益减少。以往对乡村历史建筑的研究多关注建筑的空间研究、结构保护与更新等,对乡村传统文化内涵的剖析较少,对乡村历史建筑中的装饰文字表达的研究更少。本研究从冀南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传承、保护和影响出发,论述了冀南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本研究立足于乡村建筑的发展历史,选取冀南地区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研究点。地点的选取力求有完整的村落形制,村落中要有一定量的历史建筑,达到“乡村历史建筑”的研究条件;对历史建筑和装饰进行细致的调研,从历史建筑中筛选出具有装饰文字的建筑。通过对建筑和文字进行完整细致的拍照、测绘、临摹等调查工作,以及对历史建筑研究相关专家学者的请教,得到充分的资料,并且借鉴国内外对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理论研究,综合运用建筑学、民俗学、文化解释学等跨学科的方法,对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进行解析,结合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表达部位、装饰特征,分析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心理,得到传统文化在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中的表达规律,为乡村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作出了一定的基础贡献。同时,以偏城镇的文化为背景,探索当地建筑中装饰文字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地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建筑中的装饰文字的表达特征,分析与探讨装饰文字的发展;提取乡村历史建筑中的装饰文字的精华,传承创新的运用到现代建筑装饰中,为装饰文字在建筑中的使用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黄燕婷[6](2020)在《“书从印入”的历史考察与研究 ——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为重点》文中指出文人篆刻发展史上,“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理论影响深远。对此,人们往往以“印从书出”概而论之,鲜少对“书从印入”有所关注。回顾历史,篆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为书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清中叶以降书印风格高度融合之际,书印双方必然相互影响,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在此背景下,笔者试从“书从印入”的角度对书印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基于对印章文字准图案性特征的揭示、印稿设计作为书印互动关键一环的认识,以及有关书印关系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笔者发现宋元时期已见篆刻对书法的影响,最早可上溯至秦汉玺印对文字形态(缪篆)的塑造。本文随后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的相关考察为重点,通过对丁敬、蒋仁、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王福庵等人的群体研究,认为篆刻在气韵、篆法、刀法与章法四个层面对书法皆有显着影响。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随时间发展亦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与此同时,“书从印入”的创作意识也逐渐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笔者提出,“书从印入”不是书法篆刻史上的偶然现象,而是伴随文人篆刻的发展,书印互动日益加强的逻辑必然。
尚莎莎[7](2019)在《清代中后期金石图谱缩摹系列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石图谱始于宋代,因金石收藏风气的盛行,加之古器物难得,研究对象逐渐转变为拓本,而清代缩摹着作——《金石图》的问世,使后世金石着录方式发生转变,该着作亦成为金石学研究史上撰书体例之变革的标志,开辟了一种新的保存和传播方式,缩摹之法自此广为流传,故而清中后期出现诸多缩摹类金石着作。本文试通过对牛运震《金石图》、张燕昌《金石契》、陈经《求古精舍金石图》、冯氏兄弟《金石索》、刘喜海《金石苑》等缩摹着作的个案研究,梳理清中后期金石文化的发展路径。笔者主要从着作者家学渊源及着作中相关文献、图像的编撰情况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缩摹动机、缩摹内容对金石摹图之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着作者在金石寻访、摹图和考订方面的贡献,从而进一步解释缩摹这一文化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朱琪[8](2019)在《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研究与批评》文中研究指明篆刻创作理论是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篆刻艺术最为兴盛的阶段之一,清代篆刻创作理论不仅重要,并且具有与其他时期相异的特色,然而尚未有学者对这一时期篆刻创作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在搜集、整理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研究与批判,试图揭示其对当今篆刻艺术发展的参考意义。清代篆刻创作理论形成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之下,受到考据学“崇实”学风的熏染,强调实用,注重技法总结。大量文人参与篆刻实践和理论建设,使清代篆刻的文化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并出现了叙事性边款、印人传记、论印诗、印学丛书等新的理论形式。在清代金石学的影响之下,清代篆刻在字法、印式等方面都较前代有所深化发展,由此产生了“印从书出”、“印中求印”、“印外求印”、“印超秦汉”等全新创作观念,宋代开始萌发的“印宗秦汉”思想也得到新发展。篆刻刀法理论在清代发展出合理、稳定的刀法体系,以刀法表达意象成为篆刻创作的重心,这种“印从刀出”现象萌芽是刀法意识觉醒的表现,也是篆刻进一步趋向艺术化的重要标志。清代学术与艺术的交织碰撞,催生了诸多富有特色的篆刻美学思想,以当时重要学者与篆刻家的总结最为精深,显示出清代篆刻理论的思想高度。明代画学与印学的南北分宗论对篆刻流派观念影响很大,对清代篆刻流派的梳理有助于揭示流派从产生至式微的发展规律。晚清赵之谦对“徽”、“浙”两派篆刻的评骘以及由此引发的篆刻史“巧拙”问题的持久辩论,正是印学分宗与流派发展问题的延续。由于篆刻艺术传统稳定的内在结构,清代篆刻的现代性转向基本延续其自律性而发展。晚清民国交替时期,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篆刻理论也体现出以“维新”为表、“尊古”为里的特征。文章所揭示清代篆刻理论在美学上的重要创新,还包括“气”美学思想的深化发展、“心手”辩证关系的深入讨论,以及对“复古”美学思想渊源的厘清。创新思想是篆刻艺术发展活的灵魂,通过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的研究,文章进一步明确了艺术创新的关捩在于创作者对自身“我”的认识,由此揭橥的“印从我出”创作思维模式是对篆刻“技”、“法”、“理”的超越,避免篆刻创作陷入机械的技法泥淖。清代篆刻创作理论对其他文艺理论的依附性强,自身缺少严密的理论体系,总体呈现零散化、片段式的特点,同时存在辗转抄袭的缺陷。篆刻艺术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后人不断通过归纳、总结、推理,方能建构而成。清代篆刻理论研究对于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能够为当代篆刻创作及理论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杨柳[9](2019)在《瓦当云纹在秦砖汉瓦博物馆馆服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在中国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璀璨文化之一,而秦汉时期建筑中的瓦当艺术则最具其象征性。在瓦当艺术中云纹图案数量繁多、演变多样复杂,为瓦当之王。本人此次就从瓦当云纹的起源作为开始,主要针对秦汉时期瓦当云纹的艺术特点、构图组织、类别等,进行纹样的提取、解构和重组,将其运用到秦砖汉瓦博物馆馆服中,使此次设计能够符合现代审美,又为秦砖汉瓦博物馆增添新的文化标志,更为此后传统纹样在服装中的应用增添新思路、新方法,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本论文总共为六个章节对此次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次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现状研究,阐述本次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确定这次研究主题的必要性和内容。论文的第二章为秦汉瓦当云纹的起源与发展,及其阐述云纹对以后纹样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第三章是本次论文的主要部分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的承接部分,既对秦汉时期的瓦当云纹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将云纹的种类特点和组织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和概括,再将云纹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应用于馆服设计中,为之后的设计提供素材。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云纹瓦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和应用技法。第五章是本次论文的关键部分—设计实践部分,首先介绍了当今博物馆馆服的发展现状以及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现状概述,其次是前期准备工作,确定方案进入实际制作,将瓦当云纹运用到秦砖汉瓦博物馆馆服中。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部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研究成果通过服装展出的形式进行表达,希望本次研究内容可以对具有文化特色的服装领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为此后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做些帮助。图56幅,表4个,参考文献55篇
徐惠平[10](2019)在《拆分与解构 ——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鸟虫篆—作为文字历史上几近消失的神秘符号,只是在书体字的形式中能看到,但字体不易识别更不用说对它进行现代设计的尝试。本文立足于字体设计视角对鸟虫篆进行剖析:首先理清鸟虫篆的历史背景,其次对它的字体形式进行笔画的拆分与重组解构,包括结体、构形、笔法等。本论文以“拆分与解构—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为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研究鸟虫篆字体为视觉启发的实验字体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字体设计的文化传承研究,从视觉性呈现形式出发,并结合现代汉字设计的实验性尝试。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鸟虫篆产生的原因进行概述,进而对鸟虫篆的特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结合不同时期鸟虫篆文字的构型与字形纹饰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鸟虫篆字体艺术设计进行分析论述。第四部分:从本人实验文创字体设计的角度,通过字体设计尝试的设计实例,对鸟虫篆字体进行解构分析与呈现。
二、西汉瓦当文字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汉瓦当文字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2)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阐释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术语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考证 |
(二) 图像分析 |
(三) 物质文化 |
(四) 数据整理 |
三、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现实意义 |
第一章 拓片与金石学 |
第一节 传拓的产生 |
一、传拓技艺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
二、传拓技艺的产生 |
第二节 拓片的传播 |
一、石刻拓片 |
二、铜器铭文拓片 |
三、刻帖拓本 |
第三节 以拓片为中心的金石学 |
一、史传和遗刻互考 |
二、对书法的品评 |
三、研究的成果 |
第四节 拓片题跋风气的形成 |
一、已有的题跋种类 |
二、从卷、册到整纸的题跋 |
第二章 拓片的设计 |
第一节 拓片工艺的设计 |
一、拓片中的金石工艺设计 |
二、传拓法中的设计 |
第二节 文人对拓片的设计 |
一、精拓 |
二、构图形式的设计 |
第三章 题跋的设计 |
第一节 题跋内容的设计 |
一、解读拓片是设计的前提 |
二、题跋内容的设计 |
第二节 题跋形式的设计 |
一、书体与风格的设计 |
二、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 |
第三节 印章的设计 |
一、印风与印式的设计 |
二、钤印的设计 |
第四节 色彩在题跋中的设计 |
一、墨色的设计 |
二、纸色的设计 |
第四章 拓片装潢及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
第一节 拓片装潢形式的设计 |
一、诸多设计因素的植入 |
二、拓片常见装潢形式的设计 |
第二节 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
一、原纸题跋的设计 |
二、拓纸以外第二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
三、第三层绫纸的空间设计 |
第五章 拓片题跋经典设计案例解析 |
第一节 手卷题跋设计举例 |
一、刻帖手卷题跋的设计——以《兰亭序·兰亭诗》卷为例 |
二、碑学以后的手卷题跋设计——以《石鼓文》为例 |
第二节 从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到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
一、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册页的设计 |
二、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
三、册页设计的全面升华 |
第三节 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题跋的设计 |
一、题跋人物及年表 |
二、世俗伦理观对于题跋形式的影响 |
三、视觉形式影响下的题跋设计 |
第四节 全形拓题跋设计举例 |
一、全形拓常见形式的题跋设计 |
二、全形拓与绘画三维空间的设计 |
结论 |
尾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图版目录 |
表格目录 |
附录 |
后记 |
(3)基于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的秦汉瓦当纹样的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四节 课题创新点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六节 课题主要内容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秦汉瓦当纹样的概念综述 |
第一节 瓦当的概念与发展 |
一、瓦当的概念 |
二、瓦当的发展 |
第二节 瓦当纹样的概述 |
一、瓦当纹样的出现 |
二、瓦当纹样的艺术结构 |
第三节 秦汉瓦当纹样的思想探源 |
一、秦汉瓦当纹样的时代联系 |
二、秦汉瓦当纹样的观念性 |
三、秦汉瓦当纹样的功能特征 |
第三章 秦汉瓦当纹样艺术形式的内容归纳 |
第一节 秦汉瓦当纹样——文字类 |
一、单字类瓦当纹样 |
二、多文字组合类瓦当纹样 |
第二节 秦汉瓦当纹样——图案类 |
一、自然类瓦当纹样 |
二、植物类瓦当纹样 |
三、动物类瓦当纹样 |
四、人物类瓦当纹样 |
五、神兽类瓦当纹样 |
第四章 现代平面设计理论下的秦汉瓦当纹样分析探究 |
第一节 现代平面设计理论分析的主要类别简述 |
第二节 秦汉瓦当纹样的视觉分析 |
一、单字类瓦当纹样的字体分析 |
二、多文字组合类瓦当纹样的字体及版式分析 |
三、自然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四、植物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五、动物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六、人物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七、神兽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第三节 秦汉瓦当纹样的平面设计结构归纳 |
第四节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瓦当纹样应用 |
一、结构形态的应用 |
二、图案元素的应用 |
三、主题内容的应用 |
第五章 秦汉瓦当纹样的现代表现形式应用与实践 |
第一节 设计实践的主题分析 |
一、设计实践主题阐述 |
二、设计实践内容阐述 |
三、日历中的传统纹样案例 |
第二节 “鸳瓦历”设计实践的研究及展示 |
一、“鸳瓦历”的设计实践研究的思路构架 |
二、“鸳瓦历”的色彩设计 |
三、”鸳瓦历”的外包装设计 |
五、“鸳瓦历”的日历卡规划分布示意图 |
六、“鸳瓦历”的十二月份日历卡设计 |
七、“鸳瓦历”的二十四节气日历卡设计 |
八、“鸳瓦历”的节日类日历卡设计 |
九、“鸳瓦历”的文字/图案展示版日历卡设计 |
十、“鸳瓦历”的特殊图案展示日历卡设计 |
十一、“鸳瓦历”的结构版日历卡设计 |
十二、“鸳瓦历”的图像展示版日历卡设计 |
十三、“鸳瓦历”的涂鸦板日历卡设计 |
十四、“鸳瓦历”的文字解说版日历卡设计 |
十五、“鸳瓦历”的效果展示 |
第三节 “鸳瓦历”的图案周边文创产品 |
一、“鸳瓦历”的图案文创周边产品——胶带纸 |
二、“鸳瓦历”的图案文创周边产品——印章 |
三、“鸳瓦历”的图案文创周边产品——日常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作品) |
致谢 |
(4)墓志盖篆书题铭的装饰性流变与艺术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二章 墓志盖题铭的形制确立与式样分类 |
2.1 墓志的发展阶段与形制规则 |
2.1.1 过渡期:从墓砖到墓碑形态 |
2.1.2 成型期:方形盝顶盒墓志形态 |
2.1.3 墓志形制确立的文化内涵 |
2.2 “题铭”概念的由来与确立 |
2.2.1 “题”与“铭”的源流概述 |
2.2.2 墓志盖题铭书刻的确立 |
2.3 墓志盖题铭的书体类型与特征 |
2.3.1 鸟虫书、类鸟虫书题铭:装饰之源流 |
2.3.2 篆书题铭:装饰之大宗 |
2.3.3 飞白书题铭:装饰之罕例 |
2.3.4 楷书、隶书、行书题铭:无装饰的实用型 |
2.4 墓志盖题铭的其他分类方式 |
2.4.1 按题铭文字内容分类 |
2.4.2 按字数排列方式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墓志盖篆书题铭的装饰性形体流变 |
3.1 北朝墓志盖篆书题铭 |
3.1.1 时代背景:书法流播与佛教兴盛 |
3.1.2 “类鸟虫书式”墓志盖篆书题铭 |
3.2 隋及初唐墓志盖篆书题铭 |
3.2.1 时代背景:分科策试与科举制度 |
3.2.2 “垂露式”墓志盖篆书题铭 |
3.2.3 “阴刻线篆式”墓志盖篆书题铭 |
3.2.4 其他装饰式样 |
3.3 盛中晚唐墓志盖篆书题铭 |
3.3.1 时代背景:开科取仕与恢宏开明 |
3.3.2 “悬针式”墓志盖篆书题铭 |
3.3.3 “玉箸式”墓志盖篆书题铭 |
3.3.4 其他装饰式样 |
3.4 宋元明清墓志盖篆书题铭 |
3.4.1 时代背景:金石兴起、思潮变迁与碑学复兴 |
3.4.2 “玉箸式”墓志盖篆书题铭的延续 |
3.4.3 “别致古文式”墓志盖篆书题铭 |
3.4.4 “邓石如式”墓志盖篆书题铭 |
3.5 墓志盖篆书题铭装饰性流变总结 |
3.5.1 类鸟虫书式题铭的美学价值与式微必然性 |
3.5.2 墓志盖篆书题铭的装饰流变汇表 |
第四章 墓志盖篆书题铭的装饰性审美特征 |
4.1 墓志盖篆书题铭的工艺装饰审美特征 |
4.1.1 墓志盖书手、刻工的署名情况 |
4.1.2 庄重繁复:“阳刻式”刻制工艺的装饰美 |
4.1.3 秀丽逸致:“阴刻式”刻制工艺的装饰美 |
4.1.4 精细意趣:“线刻式”刻制工艺的装饰美 |
4.2 墓志盖篆书题铭的纹饰装饰审美特征 |
4.2.1 墓志盖纹饰的聚焦型布局特征 |
4.2.2 天人通达:“四神”象征纹饰的装饰美 |
4.2.3 人兽相生:“十二生肖”象征纹饰的装饰性 |
4.3 墓志盖篆书题铭的字型装饰审美特征 |
4.3.1 笔画之饰样 |
4.3.2 用笔之节奏 |
4.3.3 结体之布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墓志盖篆书题铭在传统装饰文字中的传承地位 |
5.1 古装饰文字与墓志盖篆书题铭 |
5.1.1 古装饰文字的源流发展 |
5.1.2 古装饰文字对墓志盖篆书题铭的影响 |
5.2 意匠文字与墓志盖篆书题铭 |
5.2.1 意匠文字的概念与造型美学 |
5.2.2 墓志盖篆书题铭对意匠文字的影响 |
5.3 墓志盖篆书题铭对传统装饰文字的意匠性传承 |
5.3.1 “画字”造型艺术之传承 |
5.3.2 审美精神色彩之传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墓志盖装饰性篆书题铭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启示 |
6.1 墓志盖装饰性篆书题铭的社会属性和人文价值 |
6.1.1 对古代学术思潮更迭的体现 |
6.1.2 对古代等级地位制度的体现 |
6.1.3 对古代丧葬礼法制度的体现 |
6.1.4 对古代社会文人风俗的体现 |
6.2 墓志盖装饰性篆书题铭的艺术价值与启示 |
6.2.1 实用性、艺术性、装饰性三重意义 |
6.2.2 在内容形式上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启示 |
6.2.3 在精神内涵上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启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各朝代墓志盖信息一览表 |
(5)冀南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研究 ——以偏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1 冀南地区范围界定 |
1.3.2 乡村历史建筑的定义 |
1.3.3 建筑装饰文字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5.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6 创新点及难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理论解析 |
2.1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历史演变 |
2.1.1 匾额 |
2.1.2 楹联 |
2.1.3 瓦当 |
2.2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应用的位置分类 |
2.2.1 室外装饰文字位置分布 |
2.2.2 室内装饰文字位置分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调查分析 |
3.1 调研对象选择 |
3.2 调研对象分析 |
3.2.1 康百万庄园 |
3.2.2 丁村民居 |
3.2.3 马氏庄园 |
3.3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的特征分析 |
3.3.1 装饰文字的基本元素 |
3.3.2 装饰文字的空间分布 |
3.3.3 装饰文字的题材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偏城镇历史建筑装饰文字表达 |
4.1 偏城镇历史建筑装饰文字产生背景 |
4.1.1 自然环境 |
4.1.2 人文环境 |
4.1.3 历史建筑的基本类型 |
4.2 偏城镇历史建筑装饰文字概况研究 |
4.2.1 门窗装饰文字 |
4.2.2 墙体装饰文字 |
4.2.3 室内装饰文字 |
4.2.4 台基部分 |
4.3 偏城镇建筑装饰文字的特征 |
4.3.1 空间分布特征 |
4.3.2 材料运用特征 |
4.3.3 文化内涵分类 |
4.4 偏城镇建筑装饰文字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传承 |
5.1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传承 |
5.1.1 精神文化传承 |
5.1.2 建筑传承 |
5.2 乡村历史建筑修缮与改造利用 |
5.2.1 历史建筑修缮 |
5.2.2 历史建筑改造 |
5.3 现代建筑中装饰文字的运用 |
5.3.1 装饰部位与表现手法 |
5.3.2 装饰题材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1 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调研分类统计表 |
附录2 《重修三仙圣母庙碑记》 |
附录3 《重修东井石碑》 |
附录4 偏城镇历史建筑装饰文字汇总 |
(6)“书从印入”的历史考察与研究 ——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四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印章与书法的关系 |
第一节 印章文字与书法的形式分析 |
一 印章文字与书法之共通性 |
二 印章文字之特殊性:介于书法与图案之间 |
三 印稿设计:书印互动的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历代印论中书印关系的演进 |
一 书在印先 |
二 驱刀如笔 |
三 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
四 印外求印 |
五 注重刀石效果——独立审美价值的发现 |
第二章 清中叶以前“书从印入”现象的历史梳理 |
第一节 玺印影响文字形态之滥觞——缪篆 |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习篆风尚 |
第三节 明末清初文人篆刻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
一 对破体书法的推进 |
二 碑学书法的先导 |
第三章 清中叶至民国“书从印入”的群体研究 |
第一节 清中叶至民国“书从印入”的现实基础 |
一 清代学术与尚古思潮 |
二 印章与碑学 |
三 篆刻艺术的繁荣 |
四 篆刻字书、印谱与出版 |
第二节 清中叶至民国“书从印入”的图像分析 |
一 气韵:纯乎金石,发于笔墨 |
二 篆法:缪篆入书,几何构形 |
三 刀法:冲切入笔,刀笔相融 |
四 章法:顾盼有情,浑如一家 |
五 小结 |
结语 |
一 本次研究工作的总结 |
二 后续研究内容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清代中后期金石图谱缩摹系列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
1.清代金石缩摹活动繁盛之因 |
1.1 金石考据学的发展对缩摹活动的学术支持 |
1.2 金石购藏热及研习者的客观需求 |
2.清代两大热点地区金石缩摹观念的传承实践 |
2.1 清代山东地区金石缩摹着述研究 |
2.1.1 牛运震《金石图》对冯氏《金石索》的深刻影响 |
2.1.2 冯氏《金石索》选摹碑刻刍议 |
2.1.3 刘喜海《金石苑》的承传与鼎新 |
2.2 清代浙江地区金石缩摹着述研究 |
2.2.1 张燕昌《金石契》考略 |
2.2.2 陈经《求古精舍金石图》探析 |
3.各家缩摹着作中所收金石作品研究 |
3.1 各家缩摹着作中吉金瓦当作品考鉴 |
3.1.1 各家缩摹着作中吉金作品考鉴 |
3.1.2 各家缩摹着作中瓦砖作品考鉴 |
3.2 各家缩摹着作中石刻作品个案分析 |
3.2.1 《金石图》所收《陈德碑》质疑 |
3.2.2 《金石苑》所收《韦君靖碑》略考 |
4.清代以来金石学者对缩摹作品的接受与认识 |
4.1 金石图谱的发展与转型 |
4.1.1 金石缩摹图谱的美学价值分析 |
4.1.2 金石缩摹图谱书法意识的淡化 |
4.2 对金石缩摹本优势与弊端的思考 |
4.2.1 对金石缩摹本之优势的思考 |
4.2.2 对金石缩摹本之弊端的思考 |
5.余论 |
5.1 缩摹艺术在学术史与艺术史上的意义 |
5.2 本课题研究不足与可持续性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习成果 |
(8)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研究与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相关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研究背景 |
(三)该研究方向现状与发展动态 |
二、研究主旨及写作说明 |
(一)研究主题与思路 |
(二)理论来源与研究范围 |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说明 |
第一章 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的形成背景与文本形式 |
第一节 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的形成背景 |
一、实学思潮与考据学背景 |
二、金石学背景 |
三、美学背景 |
第二节 清代篆刻创作理论文本形式的革新 |
一、印学着作与印学丛书 |
二、印谱序跋与印章边款 |
第二章 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的核心观念 |
第一节 “印宗秦汉”思想在清代的深化理解 |
一、“印宗秦汉”的历史发展与顾氏《印薮》的流传影响 |
二、清代“印宗秦汉”理论和实践的深化 |
三、“印中求印”发展历程与“印超秦汉”的提出 |
第二节 关于“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再认识 |
一、清代篆刻创作理论中的“篆法”与“字法” |
二、“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全面理解:以邓石如篆刻为例 |
三、刀笔交融:吴让之与徐三庚等“印从书出”实践的延续 |
第三节 清代“印外求印”的理论与实践拓展 |
一、金石学深化发展下的篆刻新形式 |
二、“功夫在印外”:赵之谦、吴昌硕与黄士陵的探索之路 |
三、“印外求印”创作观念及批判 |
第四节 由象至法:清代刀法理论的意义追寻 |
一、清代篆刻创作理论中的刀法诠释 |
二、清代刀法“中锋”、“软笔”与“钝刀”论 |
三、“印从刀出”现象的萌芽与启示 |
第三章 清代学术、艺术思潮下印学思想的发展 |
第一节 朴学语境下的篆刻新思想 |
一、清代儒学家印学思想考察 |
二、“道寓于艺”:方以智印学思想新探 |
三、为学术还是为艺术:翁方纲与王文治印学思想的分歧 |
第二节 清代篆刻理论的新观念 |
一、周亮工印学思想发凡 |
二、丁敬“思离群”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及实践 |
三、印论“南北宗”问题再批判 |
四、“巧拙之辩”:对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的再解读 |
五、尊古与尚新:清代篆刻现代性转向及其理论反馈 |
第四章 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的创新及其批评 |
第一节 清代篆刻技法理论的总结与完善 |
一、清代章法理论的完善 |
二、清代篆刻理论的弊端 |
第二节 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特色及其实践意义 |
一、清代篆刻理论的美学创新 |
二、印从“我”出:清代篆刻创新思想之反思 |
余论 清代篆刻理论研究对当代篆刻的启示 |
一、篆刻艺术的价值结构与当代发展困境 |
二、清代篆刻理论研究的现实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清代重要印学论文、论着一览表 |
附录二:许容刀法理论系统流传渊源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经历 |
(9)瓦当云纹在秦砖汉瓦博物馆馆服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1.1.1 课题依据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2 秦汉瓦当云纹概述 |
2.1 秦汉瓦当云纹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
2.1.1 秦汉瓦当云纹的起源 |
2.1.2 秦汉瓦当云纹的发展演变 |
2.2 秦汉瓦当云纹的内涵文化 |
2.3 瓦当云纹对后世纹样的影响 |
3 秦汉瓦当云纹的艺术特征分析 |
3.1 秦汉瓦当云纹的图案特征分析 |
3.1.1 旋涡纹 |
3.1.2 曲尺纹 |
3.1.3 卷云纹 |
3.1.4 交叉线云纹 |
3.2 秦汉瓦当云纹的组织构成特点 |
4 瓦当云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4.1 云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4.2 云纹在服装中的图案应用 |
4.2.1 具象图形的应用 |
4.2.2 抽象纹样的应用 |
4.2.3 几何纹样的应用 |
4.3 云纹在服装中的表现技法应用 |
4.3.1 刺绣技法的应用 |
4.3.2 印染技法的应用 |
4.3.3 立体打印技法的应用 |
5 瓦当云纹在秦砖汉瓦博物馆馆服中的设计 |
5.1 博物馆馆服现状分析 |
5.2 秦砖汉瓦博物馆的概况 |
5.3 秦砖汉瓦博物馆馆服设计思路 |
5.4 馆服设计过程 |
5.4.1 前期准备 |
5.4.2 馆服设计元素提取 |
5.4.3 确定方案 |
5.4.4 面料、辅料工艺的选择 |
5.4.5 工艺制作 |
5.4.6 制作过程 |
5.5 作品展示 |
5.5.1 服装款式分析 |
5.5.2 馆服功能性分析 |
5.5.3 成衣款式展示 |
5.5.4 效果图展示 |
5.5.5 成衣展示 |
6 结论 |
6.1 课题主要结论 |
6.2 课题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10)拆分与解构 ——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简析 |
第一章 鸟虫篆产生原因概述 |
第一节 文字之缘起 |
一、商代青铜社会—图形文字 |
二、记事文字符号—甲骨文 |
三、自然艺术形象—鸟虫篆 |
第二节 文字演变 |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 |
第二章 鸟虫篆“纹饰”特点与构型 |
第一节 结体之长形 |
一、春秋王子午鼎铭文之“孝” |
二、楚王酓肯盘之“赏” |
三、越王州句剑之“自” |
四、号距末之“商” |
第二节 形体之韵曲 |
一、春秋兵器错金铭文—“德”、“王”、“为政” |
二、汉代铜器—错金银鸟篆铜壶 |
三、东汉/唐代飞白鸟书—《太子升仙碑》 |
第三节 纹饰的造型特点 |
一、春秋青铜器铭文—蔡侯产戈 |
二、汉代瓦当文字—千秋万岁/永受嘉福 |
三、汉代鸟虫篆刻印—泉落白云间/鸟语花香 |
四、现代花鸟字—陕西花鸟字 |
第四节 构型的空间布局 |
一、字体结构规律分析 |
二、字体结构设计方法 |
三、基本笔画构件解析 |
第三章 鸟虫篆字体艺术分析 |
第一节 神秘、宏伟气魄的图形装饰美感形式 |
第二节 平衡、对称的图形化形态 |
第三节 雅致、秀长的南方文字特色 |
第四章 鸟虫篆字体设计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鸟虫篆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启发 |
一、数字时代下的现代审美情趣 |
二、传统骨架下的现代独特造形 |
三、轻盈曲线下的网格比例规则 |
第二节 字体设计解构实验呈现 |
一、字体海报实验 |
二、文创产品设计 |
三、多媒体界面设计 |
第三节 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鸟虫篆 |
总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研究中的不足 |
三、研究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西汉瓦当文字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出土秦汉瓦当文字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 ——以《中国瓦当艺术》为例[D]. 张瀛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D]. 徐世平. 苏州大学, 2020(06)
- [3]基于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的秦汉瓦当纹样的应用设计研究[D]. 刘姝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4]墓志盖篆书题铭的装饰性流变与艺术价值研究[D]. 曹思佳. 江南大学, 2020(01)
- [5]冀南乡村历史建筑装饰文字研究 ——以偏城镇为例[D]. 杨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6]“书从印入”的历史考察与研究 ——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为重点[D]. 黄燕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清代中后期金石图谱缩摹系列之研究[D]. 尚莎莎.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8]清代篆刻创作理论研究与批评[D]. 朱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9]瓦当云纹在秦砖汉瓦博物馆馆服中的设计与应用[D]. 杨柳.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拆分与解构 ——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D]. 徐惠平.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