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中医院161000)
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功能失代偿期,治疗难度大,死亡率较高,我们选取鼓胀之脾肾阳虚型,采用温补脾肾,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法,研制中药“温阳利水汤”治疗,并与西药组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3月—2018年3月门诊及住院病人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100例,男88例,女12例,年龄36~70岁,平均52岁;病程3~15年,平均10年。对照组100例,男82例,女18例,年龄38~69岁,平均53.8岁;病程5~16年,平均12.6年。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胀满、小便量减少,或胁肋疼痛,畏寒肢冷,伴有不同程度双下肢浮肿。检验ALT、AST升高大于等于正常值2倍,ALB下降小于35g/L,超声提示有腹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1]为诊断标准。同时超声检测证实有腹水。
1.3排除标准
(1)肝癌、心源性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水。
(2)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衰竭,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严重的心血管、肺、肾、内分泌、血液系统、神经系统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
(3)妊娠、哺乳期妇女。
(4)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4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注意休息,清淡饮食,维生素类,对症保肝降酶、补蛋白、利尿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阳利水法,给予“温阳利水汤”治疗,方药白术30g、黄芪20g、制附子6g、桂枝10g、大腹皮30g、茯苓15g、泽泻10g、丹参15g、鳖甲15g、白茅根15g,随症加减:气滞加香附20g;湿阻加砂仁10g;黄疸加茵陈30g;大便稀加山药15g生薏米20g;出血倾向加小蓟15g,藕节15g;水煎取汁200ml,日2次,一次100ml口服,15天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均查ALT、AST、ALB值、腹水量。
1.6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临床缓解:腹水及肢体水肿完全消退,超声检查未及腹水;主要症状消失;
(2)显效:腹水及肢体水肿大部分消退,超声检查腹水减少≥50%;症状明显改善;
(3)有效:腹水及肢体水肿有所消退,超声检查腹水减少<50%;症状略有改善;
(4)无效:腹水未减少、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
1.7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⒉检验
2结果
2.1两组ALT、AST、ALB值比较,见表1;两组腹水消退时间比较,见表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3。
3.讨论
肝硬化属中医学“鼓胀”范畴,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以及其他疾病转化而成,致肝脾肾功能失调,终至气滞、血瘀、水停腹中。腹水是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由代偿转变为失代偿的一个重要表现,腹水的反复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们采取研制的中药“温阳利水汤”治疗,方中白术益气健脾,黄芪益气扶正,制附子温补肾阳为君药,桂枝温经通脉;丹参活血化瘀,使血脉通,瘀散结消,血不妄行,共为臣药。佐药为大腹皮理气宽中,化湿行气,茯苓、泽泻健脾利水,鳖甲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白茅根清热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能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有抗凝血和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钠的排泄,具有看肝癌等作用。黄芪具有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白蛋白合成[2];附子能明显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大鼠的ALT、AST、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保护肝细胞。丹参可减少肝内细胞基质生成,抑制星状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鳖甲具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并能激活体液免疫[3]。桂枝、大腹皮、茯苓及泽泻及白茅根在现代研究中已被证实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观察表明,本方剂在有效减少腹水量的同时,能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4):277
[2]刘立群,王秀芳,祝云.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中国中医急症,2006,3,15,(3):318
[3]程志文,潘泰川.肝病5号胶囊治疗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