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赤道反气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气旋,赤道,气流,辐合,环流,台风,路径。
赤道反气旋论文文献综述
梁必骐,薛联芳[1](1986)在《赤道反气旋的合成结构和涡度收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普查1979—1983年7—9月在10°S—15°N、90°E—140°E范围内的赤道反气旋活动情况,从中选出15个强度和范围较接近的赤道反气旋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它们的平均叁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赤道反气旋是一个暖性的中低层系统。反气旋环流与涡度、散度及垂直运动有较好的配合。在赤道反气旋的低层,环流中心为负涡度区和辐散区,并与下沉运动区相对应,四周为正涡度和辐合区,以及上升运动区。高层正好相反。加热场与垂直运动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区是干绝热下沉增温区。对涡度收支的计算表明,中低层有负涡度积累,上层有正涡度积累,局地涡度变化主要决定于散度项、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期刊1986年03期)
陈光玉,梁汉明,黄建平[2](1986)在《西太平洋夏季赤道反气旋形成过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季(主要是197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当北半球西太平洋地区有一个或几个低压系统形成并在其南侧10°N附近出现大片热带西风时,即使南半球没有寒潮爆发,赤道附近偏东风没有加强,也会使低压南侧0°—10°N地区(-Δu/Δy)出现很大的负值,有利于赤道缓冲带或赤道反气旋的发生发展。相反,当北半球热带及副热带地区受高压影响时,赤道两侧都盛行偏东气流,赤道附近(-Δu/Δy)值很小,此时即使南半球有寒潮爆发,也不会形成赤道缓冲带和赤道反气旋。(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86年02期)
包澄澜,魏荣茂,黄长花[3](1979)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赤道反气旋活动及其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的赤道反气旋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普查分析。平均每年出现8次,集中出现于6—9月。赤道反气旋是一种持续几天的、1000—2000km左右天气尺度的热带天气系统,这是一种暖性高压系统,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赤道反气旋对台风的发生发展,及其移动路径都有明显的影响。一旦在台风南面出现深厚强大的赤道反气旋活动,往往使台风出现异常路径。但具体的台风路径则决定于赤道反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本文并给出了几次台风路径的个例分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79年02期)
赤道反气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夏季(主要是197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当北半球西太平洋地区有一个或几个低压系统形成并在其南侧10°N附近出现大片热带西风时,即使南半球没有寒潮爆发,赤道附近偏东风没有加强,也会使低压南侧0°—10°N地区(-Δu/Δy)出现很大的负值,有利于赤道缓冲带或赤道反气旋的发生发展。相反,当北半球热带及副热带地区受高压影响时,赤道两侧都盛行偏东气流,赤道附近(-Δu/Δy)值很小,此时即使南半球有寒潮爆发,也不会形成赤道缓冲带和赤道反气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赤道反气旋论文参考文献
[1].梁必骐,薛联芳.赤道反气旋的合成结构和涡度收支[J].热带气象.1986
[2].陈光玉,梁汉明,黄建平.西太平洋夏季赤道反气旋形成过程的探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6
[3].包澄澜,魏荣茂,黄长花.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赤道反气旋活动及其对台风路径的影响[J].大气科学.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