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自育棉花品种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彩云,郭丽伟[1](2021)在《河北省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浅析》文中提出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种植产区,为全国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管理技术的发展,河北省加深了对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就河北省地区棉花种植机械化发展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交流技术,学习经验,为河北省棉花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和产区协同探索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力量。对河北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的探讨应从棉花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机械化耕地和播种、机采品种选育、种植模式、机械采摘等多个环节进行探讨。
史晓玲[2](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李婧慧[3](2020)在《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重要的纤维作物,新疆是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棉花种子生产基地。棉花种子的质量是保障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然而,目前棉花种子市场多、乱、杂和套牌情况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新疆棉花质量和棉农收益,危害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切实提升棉花质量,迫切需要加强棉花种子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抽检和监督工作。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用于鉴别新疆陆地棉品种的多态性引物,构建品种DNA指纹图谱和专属二维码,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新疆陆地棉品种分子鉴定提供实用标记,为切实提升新疆棉花种子质量,开展棉花种子质量检查、监督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选用SSR、STS和InDel标记进行核心引物的筛选,结合特征引物法和引物组合法,完成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和专属二维码的构建,利用NTSYS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1)利用筛选出的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分子标记对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DNA进行PCR扩增,52对引物共检测出159种扩增带型,每对引物扩增带型数介于27之间,平均为3.06;扩增条带总数为307,每对分子标记扩增条带数变幅是213,平均值是5.90;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253,每对核心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变化范围为112,平均值为4.87;多态性条带比例最低40.0%,最高100.0%;52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83 20.767 8,平均值为0.479 7。在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中,12个品种具有特征引物,用20对引物组合可将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完全区分。(2)利用NTSYS软件聚类分析显示,遗传相似系数约在0.705 6处可将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分为4类,遗传相似系数为0.503 10.993 6,平均值为0.706 4,表明150份陆地棉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新陆早棉花品种和新陆中棉花品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36 70.993 6和0.503 10.987 7,平均值分别为0.716 3和0.719 2。新陆早棉花品种和新陆中棉花品种在不同年份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93 80.743 4,变化不大,说明新疆陆地棉遗传基础狭窄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新陆早棉花品种总体呈微下降趋势;新陆中棉花品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期表现为下降趋势。(2)(1)利用筛选出的52对核心引物,在27份彩色棉品种中扩增出155个多态性带型,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带型个数变幅为27,平均为2.98。扩增条带总数为348,每对分子标记扩增条带数变幅是217,平均值是6.69;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263,每对核心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变化范围为117,平均值为5.06;多态性比例最低40.0%,最高100.0%。52对引物的PIC值为0.137 10.776 4,平均值为0.454 3。27份新彩棉品种中,12个品种具有特征SSR引物,7对SSR引物组合可将其他15个品种区分开;用9对引物组合即可将27个新彩棉品种完全区分开。(2)聚类分析显示,27个新彩棉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为0.412 20.955 9,平均值为0.650 6,表明现有新彩棉品种遗传基础相对丰富,绿色棉相对棕色棉遗传多样性更高;根据遗传相似矩阵,约在0.6115处,27个新彩棉品种可分为3类,聚类结果与品种选育系谱较为吻合。【结论】本研究共筛选出61对多态性高、鉴别能力强的分子标记,构建了新疆177个陆地棉品种的DNA指纹图谱。150份新疆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基础较狭窄,27份新疆彩色棉品种间遗传基础相对丰富。
杨东[4](2019)在《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全国棉花种植都在向新疆地区转移,在2016-2020年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对新疆的要求是稳定棉花种植面积,要保证国内用棉需求。棉种是决定棉花产量与质量的核心,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棉种市场忽略了对棉农选择棉种的引领,再加上棉花收购环节优质不优价现象存在,致使棉农自由选择棉种且在购买品种时只考虑产量和衣分,最终导致市场上品种多乱杂、棉花企业加工分类难等系列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棉花的一致性,使新疆棉花品质下降、国际竞争力不足。石河子垦区棉花种植占比大,2017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05.60万亩,占垦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74.4%,其产量在所有兵团城市中位列第一。而且石河子棉种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高,因此研究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找到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石河子垦区乃至全国植棉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本文首先通过走访石河子种子管理站和农业局,收集到垦区植棉情况、市场需求、品种管理和棉种企业等一手资料,对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之后采用访谈法,访谈棉种市场从业人员,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五力模型,对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依据上述分析,在阅读文献和访谈从业者的基础上,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针对垦区棉种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目前石河子垦区的棉种市场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是品种方面,审定品种多,但是实际应用于生产中的较少;销售品种多、主推品种种植面积小;品种布局有待优化;产品品质趋同,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种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第二是企业方面,种子企业数量多,却规模较小;经营生产关系不稳定;看重品种的审批,但是育种能力偏弱。第三是市场管理方面,棉种经营市场管理不严格,套牌现象突出;棉种引进制度不规范。第四是行业环境方面,棉种经销商缺乏共识,导致无序竞争;棉种行业从业门槛高,但从业人员学历大多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第一,政府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研发出普适性较强的优质品种,同时种子管理部门应该适当限制无明显突破性品种的审批并构建成熟有效的品种退出机制,达到市场需求动态平衡。第二,企业应该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研发能力、加强三圃田建设并和种子生产基地农户实现长久合作。第三,政府可整合市场,选取市场份额较大的2-3家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实现垄断竞争而不是完全竞争。另注意加强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第四,在行业环境中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基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棉种从业者专业知识水平,促进垦区棉种市场走向成熟。
王志军,董永梅,李有忠,赵曾强,孙国清,谢宗铭[5](2019)在《新疆杂交棉育种及推广示范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棉区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棉区,近年来,该棉区选育的60多个常规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不显着,出现徘徊现象,常规品种的增产幅度已经进入瓶颈期,利用常规种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杂交棉能够集中2亲本的优势,可将高产、优质和抗病三者结合,且组合选配周期短,能较快地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对于新疆棉花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疆棉区开展杂交棉的育种、栽培示范以及推广应用研究对于提高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鉴于此,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深入新疆地方和团场连队调研数据,归纳总结新疆杂交棉育种、推广应用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新疆杂交棉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喻胡容[6](2019)在《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海岛棉因其优良的纤维品质和抗逆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本研究选取220份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在2017~2018年期间分别在新疆和海南两地进行试验,通过遗传多样性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间的遗传关系,挖掘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基因,为遗传资源的利用和更高效的培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多样性:通过计算220份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71%和2.162,8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57%和2.01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纤维品质性状可分为4个类群,类群间部分纤维品质性状差异极显着且第Ⅲ类群纤维品质性状最优;基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可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I类群不仅产量高而且植株性状优良。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主成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66.69%,包含纤维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以上结果说明,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大,不同育种单位的育成材料各性状有显着的差异,但总体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各单位间育种材料交流并不明显。因此,在其遗传改良上,还应注意外源种质资源的引进,加强育种单位之间的材料交流。(2)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通过对220份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产生5.78 Tb的数据和336507个高质量的SNP,位于编码区的有9055个,包括5792个(1.72%)非同义突变。利用高质量的SNP构建系统发生树,同时进行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220份种质分为4个亚群。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群体的LD均在100 Kb相关性水平急剧下跌,但最终都处在高位平衡。核苷酸多样性和群体分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群体的π值在1.12×10-4~1.37×10-4范围,Fst值在0.258~0.324范围,说明海岛棉受到的驯化程度较高,群体内基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分化程度较低,但由于不同的育种单位不同方向的遗传改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所增加。(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220份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的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680个关联SNP,其中纤维品质相关SNP为495个,产量相关SNP为185个。曼哈顿图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纤维整齐度、纤维长度、纤维伸长率和衣分性状检测到的显着关联SNP周围的基因分别有43个、39个、67个和55个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改良海岛棉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奠定基础。
王雪娇[7](2018)在《中国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吃得安全、营养、健康已成为居民新的饮食观念。相比猪肉,羊肉肉质细腻、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增加了对羊肉的消费。尽管当前中国肉羊存栏量和羊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不能有效满足国内市场日益高涨的羊肉消费需求,中国自1995年起羊肉贸易格局就表现为净进口,2012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肉进口来源国,未来中国羊肉供给偏紧的趋势将继续存在。近年来国内羊肉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波动也表明肉羊产业还不能为羊肉市场提供充分有效的供给保障,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得肉羊生产成为当前中国养羊业关注的重点及热点话题。与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相比,中国当前的羊肉单产水平还比较低。为应对全球气候日益恶化和草原人口不断增加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中国自2003年起实施了基本的草地保护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草原牧区农牧户肉羊饲养规模的无限扩大,从而推动肉羊生产主要区域由牧区向农区转移,养殖方式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现阶段中国肉羊主产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生产方式也较为传统,农牧民“靠天养畜”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虽然国内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还不高。面对越来越大的国内羊肉供需缺口、草原生态环境压力以及资源要素供给约束,决定了提升中国肉羊产出水平、增加羊肉长期有效供给的关键不在于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要素投入的无限增加,而应是肉羊生产经济效率的不断提升。基于生产理论、经济效率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本文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实地调查分析、统计比较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世界和中国肉羊生产的基本概况进行阐述。其次,分别采用非参数法(BCC模型和DEA成本效率模型)、参数法(超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obit模型以及空间滞后随机前沿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从不同品种和养殖模式、区域差异、农牧户以及规模养殖场等不同视角对肉羊生产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提升中国肉羊生产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世界肉羊饲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向亚洲和非洲集中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肉羊饲养规模和羊肉产量也在持续增加,肉羊产肉性能显着提高,生产集中趋势较明显。②中国肉羊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肉羊养殖朝着规模化的方向不断推进,但规模化水平总体还不高。③2012-2015年中国不同品种和养殖模式下肉羊生产均存在显着的技术效率损失;山羊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绵羊,自繁自育养殖模式下的高于专业育肥。④自繁自育和专业育肥养殖模式下,2012-2015年山羊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自繁自育养殖模式下绵羊生产出现了技术效率增加和技术退化并存的现象,而专业育肥养殖模式下则表现为技术效率的微幅增加。⑤中国肉羊生产经济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且近年来肉羊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提高。⑥调研地区样本农牧户和规模养殖场肉羊生产均存在显着的经济效率损失,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养殖技术培训和是否获得过政府扶持均对农牧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
喻树迅[8](2018)在《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既是人们的衣着之源,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植棉历史长河中,中国棉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其间有坦途,也有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本文重点回顾中国民国时期至今的棉花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在这一学科或产业领域取得的创新突破、重要成果、重要贡献、重要人物等情况。
李胄[9](2017)在《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综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棉花育种研究的进展历程,包括育种方法、人工变异技术、远缘杂交技术、抗枯黄萎病及抗棉铃虫技术、杂交制种技术以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棉花植株性状等研究,认为常规育种,尤其是系统育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育种技术,其中田间"选择变异"的功夫,是植物育种的灵魂,是育种工作者看似简单但却最难掌握的核心技术!育种就是克服千难,历尽万辛,打破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等性状之间的负相关,实现在田间选择出集各有利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小概率事件!
王欣怡[10](2017)在《新疆陆地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棉花是我国重要大宗农产品,新疆肩负着我国棉花安全生产的重任。随着种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棉花品种同质化、种子质量下降、品种套牌等问题表现突出,严重影响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准确、便捷的DNA指纹图谱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方法,加强种子选育、生产、加工、检验、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为质量鉴定提供高效技术手段极为必要。本研究以近40年间新疆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的120份陆地棉品种为材料,建立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同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并利用筛选得到的核心标记进一步探讨了棉花常规种真实性及纯度检测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从分布于棉花全基因组的586对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得到78对核心引物。不同染色体上的标记检测到的等位位点个数、多态性位点个数都有很多差异。78个核心引物均匀覆盖棉花26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3对引物,在120份复筛材料中共检测到210种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5.03个。2.采用78对SSR引物对120个陆地棉品种进行指纹分析,结果指出,最少选用12对标记进行组合鉴定,可将120份新疆陆地棉品种全部区别开。此外,应用NTSYS-pc v2.1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作出评价,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0.68处,所有的品种被分为3个类群,聚类分析结果所揭示的120份陆地棉分子水平差别与品种系谱来源基本吻合。3.以标准样品为对照,26对首选核心标记对10份棉花常规种真实性进行SSR鉴定。结果表明,仅有源棉6号与标准品种的DNA图谱高度一致,其他9份供试品种与标准品种均存在818个差异位点。分子鉴定结果与实际鉴定相符。4.分别选用5对SSR引物采用单位点平均法对4份棉花常规种纯度进行SSR检测与田间种植检测。结果表明,4份供试品种中源棉6号纯度最高为98.0%,源棉1号最低为90.5%。SSR检测结果与田间种植检测结果具有正相关性。利用以上方法,最终建立了一套快捷、准确的棉花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体系。
二、新疆自育棉花品种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自育棉花品种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棉花生产的历史现状 |
二、河北省棉花种植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生产布局的变化 |
(二)棉花种植管理的复杂性 |
(三)棉花品种多,种植不统一 |
三、河北省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探讨 |
(一)棉花种植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
(二)机械化耕地与播种 |
(三)品种选育 |
(四)种植模式 |
(五)机械采摘 |
四、结语 |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
1.2 作物品种鉴定方法 |
1.2.1 形态学鉴定法-田间小区种植 |
1.2.2 分子标记技术 |
1.3 作物DNA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
1.4 作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进展 |
1.5 试验设计 |
1.5.1 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3 核心引物的筛选 |
2.1.4 PCR扩增 |
2.1.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2.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核心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带型分析 |
2.2.2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
2.2.3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二维码的构建 |
2.2.4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5 群体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新疆彩色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
3.1.3 核心引物的筛选 |
3.1.4 PCR扩增 |
3.1.5 PCR产物的检测 |
3.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核心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带型分析 |
3.2.2 新疆彩色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
3.2.3 新疆彩色棉品种二维码的构建 |
3.2.4 新疆彩色棉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4.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4.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 |
1.3.3 文献综述简要评价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现状 |
2.1 石河子垦区植棉自然条件简介 |
2.2 石河子垦区棉花播种面积 |
2.3 品种种植现状分析 |
2.4 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现状分析 |
2.4.0 棉种需求量现状分析 |
2.4.1 棉种市场企业规模分析 |
2.4.2 市场份额分析 |
2.4.3 企业科研能力分析 |
2.4.4 棉种经销商销售环节分析 |
2.4.5 销售棉种品质统计 |
2.4.6 棉种加工企业现状 |
2.5 垦区种植过的品种退出情况 |
2.6 棉农选择棉种考虑因素及选种过程 |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行业环境分析 |
3.1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
3.2 替代品威胁分析 |
3.3 市场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
3.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第四章 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存在的问题 |
4.1 品种方面 |
4.1.1 审定品种多、但无明显突破性 |
4.1.2 销售品种众多、棉农选择困难 |
4.1.3 品种种植布局有待优化 |
4.1.4 产品品质趋同,缺乏核心竞争力 |
4.1.5 品种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 |
4.2 企业方面 |
4.2.1 种子企业数量多,水平低 |
4.2.2 经营生产关系不稳定 |
4.2.3 重审批,轻育种 |
4.3 市场管理 |
4.3.1 套牌现象严重,缺乏检测手段 |
4.3.2 棉种跨区域销售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
4.3.3 存在虚假宣传现象 |
4.4 行业环境 |
4.4.1 棉种经销商无序竞争 |
4.4.2 企业进入壁垒高、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棉种品种方面 |
5.1.1 大力研发优质棉种 |
5.1.2 提高棉种审定标准,同时减少市场交易棉花品种数量 |
5.1.3 构建成熟有效的品种退出机制 |
5.1.4 农技推广站加强引导棉农科学种植 |
5.2 企业方面 |
5.2.1 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产品研发投入 |
5.2.2 与代繁农户实现长久合作 |
5.2.3 加强三圃田建设 |
5.3 市场管理 |
5.3.1 整合市场,打造龙头企业 |
5.3.2 加强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 |
5.3.3 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 |
5.4 行业环境 |
5.4.1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
5.4.2 提高从业者专业知识水平 |
5.4.3 从收购环节提高棉花的品质 |
第六章 研究不足和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棉种企业及经销商访谈问卷 |
附录2:和棉农的访谈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新疆杂交棉育种及推广示范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杂交棉栽培示范研究现状 |
2 新疆杂交棉育种研究进展 |
3 新疆杂交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4 新疆杂交棉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
4.1 杂交棉制种成本高 |
4.2 缺少广适应性杂交棉品种 |
4.3 缺少适合杂交棉生产的成熟配套技术 |
5 新疆杂交棉的发展前景展望 |
(6)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海岛棉的起源和发展 |
1.1.1 棉花的分类 |
1.1.2 海岛棉的起源和分类 |
1.1.3 新疆海岛棉的发展 |
1.2 遗传多样性 |
1.2.1 种质资源的分类 |
1.2.2 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
1.2.3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3.1 作物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1.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概念和优点 |
1.3.3 连锁不平衡 |
1.3.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主成分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变异情况 |
2.2.2 相关性分析 |
2.2.3 聚类分析 |
2.2.4 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重要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和表型调查 |
3.1.2 文库构建和测序 |
3.1.3 序列质量检测和过滤 |
3.1.4 群体结构分析 |
3.1.5 群体遗传学分析 |
3.1.6 连锁不平衡衰退的评估 |
3.1.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NP的鉴定 |
3.2.2 群体结构分析 |
3.2.3 连锁不平衡分析 |
3.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2.6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显着关联位点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7)中国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肉羊生产的基本概况分析 |
3.1 世界肉羊生产状况分析 |
3.2 中国肉羊生产状况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
4.1 肉羊生产的成本变化情况分析 |
4.2 肉羊生产的收益变化情况分析 |
4.3 肉羊生产成本收益结构的差异比较分析 |
4.4 肉羊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不同品种和养殖模式下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
5.1 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BCC模型) |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3 不同品种和养殖模式下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5.4 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
5.5 不同品种和养殖模式下肉羊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各地区肉羊生产经济效率分析 |
6.1 中国各地区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 |
6.2 中国各地区肉羊生产的配置效率 |
6.3 中国肉羊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分解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农牧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1 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及变量确定 |
7.2 农牧户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7.3 农牧户肉羊生产的配置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7.4 农牧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7.5 县域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规模养殖场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8.1 规模养殖场肉羊生产的成本收益现状 |
8.2 规模养殖场肉羊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
8.3 规模养殖场肉羊生产经济效率分析 |
8.4 农牧户、规模养殖场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对比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0 |
引言 1 |
中国棉花品种的改良及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1.1 |
中国棉花引种和品种演变 1.2 |
中国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1.3 |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2 |
中国棉花产业科技取得的创新突破和重要成果 2.1 |
陆地棉引种成功, |
开创棉花种植新纪元 2.2 |
短季棉育种获突破, |
实现麦棉两熟耕种制度 2.3 |
自主研发转基因抗虫棉, |
打赢棉种市场争夺战 2.4 |
完成棉花基因组测序, |
奠定国际棉花基础研究领先地位 3 |
中国棉花产业科技涌现的重要人物和团队 3.1 |
陆地棉引种第一人──张之洞 3.2 |
现代棉作科学奠基人──冯泽芳 3.3 |
中国现代棉花产业团队 4 |
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
(9)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变异方法 |
1.1 自然变异 |
1.1.1 天然杂交 |
1.1.2 虫媒杂交 |
1.1.3 继续分离与重组 |
1.1.4 由上述三点以外所致的杂交 |
1.2 人为变异 |
1.2.1 有性杂交 (不含杂交制种和种间杂交) |
1.2.2 诱变 (辐射和航天) |
1.2.3 基因工程变异 |
1.2.4 远缘杂交 |
2 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相关研究 |
2.1 早熟性 |
2.2 抗枯黄萎病性 |
2.3 纤维品质 |
2.4 丰产性 |
3 育种方法 |
3.1 常规育种 (系谱选育) |
3.1.1 系谱育种法 |
3.1.2 品种间杂交育种 (单交、复式杂交、多父本杂交、回交) |
3.2 现代高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
3.2.1 生化辅助育种 |
3.2.2 生化遗传辅助育种 |
3.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4 杂交优势利用 |
4.1 杂交优势、遗传力、配合力 |
4.2 雄性不育三系 |
4.3 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
4.3.1 指示性状 |
4.3.2 杂交制种技术 |
5 其他与棉花生产有关的育种研究 |
5.1 抗倒伏性 |
5.2 机采棉育种以及相关研究 |
6 棉花育种研究主要成就, 经验与不足 |
7 展望与讨论 |
(10)新疆陆地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DNA指纹图谱技术发展概况及特点 |
1.2 品种真实性鉴定和纯度检测常用方法及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SSR核心引物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利用SSR快速鉴定棉花品种真实性和纯度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新疆自育棉花品种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浅析[J]. 向彩云,郭丽伟. 中国集体经济, 2021(19)
-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3]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 李婧慧.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石河子垦区棉种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D]. 杨东.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新疆杂交棉育种及推广示范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志军,董永梅,李有忠,赵曾强,孙国清,谢宗铭.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4)
- [6]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喻胡容. 浙江大学, 2019(06)
- [7]中国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研究[D]. 王雪娇.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8]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J]. 喻树迅. 农学学报, 2018(01)
- [9]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J]. 李胄.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2)
- [10]新疆陆地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研究[D]. 王欣怡.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