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基因,小麦,花粉管,基因,表型,肥力,专利。
转基因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郑甲成,尤依锦,刘婷,李杰勤,刘言龙[1](2019)在《盐胁迫对TaERECTA转基因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TaERECTA基因超表达后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方法】以转TaERECTA基因小麦为材料,分别在芽期和苗期高盐胁迫,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相对盐害指数,以及植株枯萎数、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芽期盐胁迫下,与野生型(WT)株系相比,TaERECTA转基因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较高,相对盐害指数较低(P<0.05);苗期盐胁迫下,转基因小麦幼苗平均枯萎数较低,抗氧化酶活性较高,且SOD活性显着高于CK株系(P<0.05)。【结论】一定盐胁迫下,TaERECTA基因超表达可以增强小麦耐盐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TaERECTA激活组织细胞SOD酶活性,其他抗氧化酶相互协同减轻盐胁迫伤害。转基因株系L10相对盐害指数较小,综合抗盐能力较强,可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TaERECTA调控小麦耐盐性功能的重要材料。(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华夏,方宇辉,高崇,韩留鹏,胡琳[2](2019)在《水稻磷高效基因OsPHR2转化小麦及转基因植株的耐低肥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为获得具有磷高效利用特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以郑麦7698等6个小麦品种(系)为受体,采用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对OsPHR2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对其阳性转基因后代进行遗传分析,并对高、低肥处理条件下转基因T_1植株的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PCR检测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0阳性植株有180株;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116个株系中有15个株系OsPHR2基因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高、低肥处理结果表明,低肥条件下OsPHR2基因可显着提高小麦的单株产量,但高肥条件下增产不显着,转OsPHR2基因郑麦1342、郑麦7698的单株产量在低肥条件下均较野生型对照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11.06%、9.27%,主要得益于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梁俊俊,易玲,李莉岚,张海莉,邓光兵[3](2019)在《利用HDG11基因创制抗旱、稳产转基因小麦新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拟南芥HDG11基因与作物抗旱密切相关,超表达HDG11的作物拥有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但也有研究认为超表达HDG11会使作物根部变短、营养生长受到抑制。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了20个超表达HDG11的小麦稳定纯系。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各转基因株系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叶窄、株高低、根短、干物质积累量低,但侧根数目增加。转基因株系苗期抗旱性明显强于对照,表现为叶片失水率低,干旱胁迫存活率高。推测其抗旱性提高主要与其窄且向内卷曲的叶片形态有关。田间性状统计结果表明,转基因各株系的叶长和千粒重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但多数株系的穗长和单株产量低于对照,仅鉴定出3个单株产量比对照组高的株系。结合定量PCR结果,发现HDG11表达量最高的几个株系,其根长、株高和单株产量均相对较低,而3个营养生长及单株产量表现优良的株系,HDG11的表达量则相对适中或偏低。推测各转基因株系营养生长和产量相关指标的差异很可能与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密切相关,HDG11基因的过度表达会对小麦的营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最终鉴定出抗旱性明显增强且单株产量高于对照的转基因株系3个(126-4、126-10和126-22)。其存活率分别比对照高21.25%、26.25%和45.72%;失水率低5.92%、15.00%和18.77%;单株产量高18.35%、32.64%和12.85%。(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薛金成,熊新,吴建德[4](2019)在《专利视角下的中国转基因小麦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智慧芽"数据库对我国1997-2018年间的转基因小麦专利文件进行统计分析,从申请趋势、IPC分类、核心专利分析等层面得出转基因小麦技术发展趋势,从专利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研究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专利布局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和产业》期刊2019年01期)
王文静,张增民,张萌琪,闵东红[5](2018)在《利用分子跟踪检测和滚动回交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个T4代转TaEBP、GhDREB、GmDREB1、GmDREB3等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小麦株系为供体,以‘矮败周麦18’为受体,通过温室加代条件下的有限回交、滚动回交途径,应用分子跟踪检测手段,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BC2F2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了分别聚合不同外源基因于一体的抗旱相关转基因‘矮败周麦18’小麦新种质,其中有TaEBP和GhDREB、GmDREB3和GmDREB1、TaEBP和GmDREB3、GhDREB和GmDREB3分别聚合于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及TaEBP、GhDREB、GmDREB3叁个基因聚合在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这些转基因新种质为进一步开展抗旱转基因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董福双,刘永伟,吕孟雨,周硕,杨帆[6](2018)在《茎尖转化法转基因小麦后代的遗传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农杆菌转化微创芽生长点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后代的遗传特性,以3个世代的转基因小麦后代为材料,通过抗性筛选、PCR和PCR-Southern blot等方法分析外源基因遗传在T_2、T_3、T_4中的遗传分离情况。结果表明:T_2代33个株系中外源基因完全丢失的株系占61%,其余39%的株系能够检测到外源基因,但分离比例分散偏离了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T_3代42个株系中检测不到外源基因的株系占55%,能检测到外源基因但分离比例复杂的株系占43%,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占2%;T_4代8个株系中检测不到外源基因的株系占25%,能检测到外源基因但分离比例复杂的株系占50%,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占25%。可见,利用农杆菌转化微创芽生长点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后代中,外源基因丢失的比例较高,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的分离多不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但随着世代的增加,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谈晶晶[7](2018)在《小麦转基因技术优化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因枪和农杆菌介导法对小麦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物,为小麦性状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途径,但与其它作物相比,小麦转化效率低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稳定和完善的小麦转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尤为重要。基因枪介导法中,粒子轰击前后高渗培养和渗透剂种类选择和处理时间等是影响基因枪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杆菌介导法中,农杆菌侵染液浓度、侵染时间以及共培养基种类是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关键。本研究以小麦品种科农199幼胚为外植体,对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依据小麦幼胚GUS瞬时表达的结果,研究基因枪法中幼胚取样时期、高渗培养基处理时间、渗透剂种类及浓度、高渗培养基成分和诱导培养基中2,4-D浓度等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在农杆菌介导法中,研究了幼胚取样时期、菌液培养浓度、农杆菌悬浮液侵染时间、共培养天数以及共培养基种类等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对小麦转基因技术进行了优化。此外,对具有取材方便易得、个体间生理状态相似的成熟胚的遗传转化技术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枪介导法转化科农199幼胚,结果显示科农199在开花16天采集的幼胚GUS瞬时表达率显着高于开花14天时采集幼胚,有利于转化;对幼胚转化前进行高渗处理6 h、轰击后再次高渗处理18 h以及高渗培养基中以0.6 mol·L-1的蔗糖或2 mg·L-1 2,4-D的配制处理获得了相对较高的GUS瞬时表达,且显着优于其它处理。此外,设置诱导培养基中2,4-D浓度为2mg·L-1,GUS瞬时表达率高于浓度为1 mg.L-1、3 mg.L-1以及4 mg·L-1时的GUS瞬时表达率。2、农杆菌侵染科农199幼胚后进行GUS染色。相同侵染条件下,G2(1/10 MS)共培养基培养后的幼胚GUS瞬时表达率显着高于G1(MS)共培养基;共培养基为G1时,农杆菌介导科农199幼胚最适农杆菌菌液培养浓度A660值为0.8,15 min为农杆菌悬浮液侵染幼胚最佳时间;G2共培养基条件下,农杆菌培养菌液A660值为1.2、悬浮液侵染时间为10 min或延长共培养时间至3天时,显着提高了幼胚的GUS瞬时表达率。3、以小麦品种CB037和轮选987成熟种子为材料,从不同成熟胚预处理方法、不同诱导或分化培养基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对成熟胚再生技术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轮选987的出愈率、分化率和植株再生率都显着优于CB037品种,将小麦成熟籽粒消毒杀菌处理后置于含有无菌水的培养皿中4℃过夜可改变成熟胚的生理状态,有利于组织培养;成熟胚不断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诱导培养基MSA优于MSB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的分化过程中,MSC分化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效果显着优于MSD分化培养基,有利于提高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这些优化条件能够应用于小麦成熟胚的遗传转化体系中。(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郭向萌,周晓君[8](2018)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辣椒总DNA获得转基因小麦》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取辣椒(洛椒9号)幼苗总DNA,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小麦(兰考906),共导入500个小花,收获397粒种子,T_0代种子(T_1)发芽率为55.9%。T_1代材料受粉5 d后观察其表型性状变异情况,主要变异类型:不分蘖,变异率为2.0%(对照为0.8%);畸形穗,变异率为6.1%(对照为2.4%);畸形旗叶,变异率为7.6%(对照为0.8%);育性降低(花药发育异常),变异率为1.0%(对照为0);黄条斑叶,变异率为2.0%(对照为0);植株变高,变异率为1.0%(对照为0);穗无蜡质,变异率为4.1%(对照为0);主次分蘖不同步,变异率为1.0%(对照为0)。总体而言,对照材料主要表现为畸形穗、畸形旗叶和不分蘖,总变异率为4.0%,而处理材料T_1代的总变异率为21.3%。无论在变异谱还是变异率上,经辣椒总DNA转化的小麦材料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辣椒总DNA导入小麦能够引起较大的变异谱,产生对照组没有出现的表型变异类型,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提供较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董姗姗,石雪,于赐刚,张振华,陈明[9](2018)在《花粉源大小及花粉竞争对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研究有助于建立防止外源基因逃逸以及小麦品种间种质污染。以抗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转基因冬小麦品种N12-1为花粉供体,以扬麦158和矮杆败育小麦为花粉受体,平行设置2种不同面积(100和400 m~2)的花粉源,通过调查距花粉源不同距离处转基因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研究了花粉源大小及不同品种对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源大小对小麦基因漂移频率没有显着影响;不同花粉受体材料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有显着差异,在0和2 m处矮杆败育小麦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显着偏高;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随着距花粉源距离的增加显着下降,5 m以后降为0。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竞争是影响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主要因素,距离隔离是控制小麦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10](2018)在《欧洲培育无麸转基因小麦》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班牙科尔多瓦可持续农业研究所的一批科学家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减少每一颗麦粒中麸质蛋白质—麸朊—的数量。通过这种手段,他们未来可以生产一种植物,用这种植物磨出面粉做的面包,需要避免进食面包的人也可以食用。对于全球约7%麸质过敏的人来说,这一进步是个好消息。这些人中包括患有被称为脂泻病的自身免疫症状(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8年02期)
转基因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为获得具有磷高效利用特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以郑麦7698等6个小麦品种(系)为受体,采用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对OsPHR2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对其阳性转基因后代进行遗传分析,并对高、低肥处理条件下转基因T_1植株的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PCR检测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0阳性植株有180株;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116个株系中有15个株系OsPHR2基因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高、低肥处理结果表明,低肥条件下OsPHR2基因可显着提高小麦的单株产量,但高肥条件下增产不显着,转OsPHR2基因郑麦1342、郑麦7698的单株产量在低肥条件下均较野生型对照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11.06%、9.27%,主要得益于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郑甲成,尤依锦,刘婷,李杰勤,刘言龙.盐胁迫对TaERECTA转基因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华夏,方宇辉,高崇,韩留鹏,胡琳.水稻磷高效基因OsPHR2转化小麦及转基因植株的耐低肥能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梁俊俊,易玲,李莉岚,张海莉,邓光兵.利用HDG11基因创制抗旱、稳产转基因小麦新材料[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薛金成,熊新,吴建德.专利视角下的中国转基因小麦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9
[5].王文静,张增民,张萌琪,闵东红.利用分子跟踪检测和滚动回交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J].西北农业学报.2018
[6].董福双,刘永伟,吕孟雨,周硕,杨帆.茎尖转化法转基因小麦后代的遗传特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8
[7].谈晶晶.小麦转基因技术优化的探索[D].扬州大学.2018
[8].郭向萌,周晓君.花粉管通道法介导辣椒总DNA获得转基因小麦[J].江苏农业科学.2018
[9].董姗姗,石雪,于赐刚,张振华,陈明.花粉源大小及花粉竞争对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
[10]..欧洲培育无麸转基因小麦[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