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仿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观,交通,模型,公交,通流,匝道,城市交通。
微观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静,荣建,郭琳科[1](2019)在《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结果取值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是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应用的前提,研究聚焦微观仿真模型参数取值方法以期进一步完善微观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流程。微观仿真模型参数标定实验表明模型参数标定结果存在多组最优解且各参数分布函数存在明显差异。研究以收敛性优先的原则,提出以分散度作为各参数标定结果集中程度的量化分析指标,并按照分散度由小到大逐步确定模型参数取值。进一步仿真实验证实所提出模型参数取值方法得到的仿真效果优于传统取值得到的模型参数值,更优于默认参数值。(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戴晶辰,李瑞敏[2](2019)在《基于微观仿真的北京市拥堵收费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拥堵收费政策在大规模路网内应用的潜在效果,利用微观仿真平台Paramics建立仿真模型,对北京市四环内不同收费区域大小、不同收费费率、不同交通方式分担下的多种拥堵收费方案进行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交通方式转移时,选择较大的收费区域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辆行驶里程并增加政策收入,但无法显着改善覆盖收费区域内外范围的整体路网的平均速度。当纳入交通方式分担的变化后,收费区外的平均速度会增加,广义成本也有望降低。(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苏蕾,荆建平[3](2019)在《结合面微观接触面积分布数值仿真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系统中结合面的接触状态会显着影响装配体动力学特性,结合面接触面积是描述接触状态的关键参数。分形接触模型是结合面分析中的常用方法,经典MB接触模型将结合面简化为刚性平面与粗糙面接触,以W-M分形函数描述粗糙面轮廓曲线,利用岛屿面积分布规律描述接触点面积分布,但以往研究并未分析该分布是否符合分形函数描述的粗糙面。因此提出求解W-M函数所描述轮廓的接触面积分布规律的数值仿真方法。根据粗糙表面形貌分形特征的有限性,将粗糙轮廓描述为连续可导的曲线,利用曲线与直线相交模拟粗糙面与平面的接触。利用梯度上升算法求出所有极值并计算各微凸体截线长度,进而获得面积的离散分布,分别以Majumdar与Komvopoulos提出的面积分布函数形式拟合离散点。结果表明前述分布规律符合数值仿真法求得的接触点面积分布,但存在更准确的分布函数形式。同时,该方法有望用于求解两粗糙面接触模型的面积分布,为进一步研究两粗糙面间的接触状态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5期)
田关云,罗瑨[4](2019)在《公交专用道精细化设计及微观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珠海市九洲大道公交专用道为例,从专用道精细化设计、实施管理以及效用评估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利用TransCAD、VISSIM等软件工具,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了公交专用进口道左转右置的建设形式;其次,结合道路交通特征,进一步针对专用道使用对象、启用时间、标识系统以及监控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管理措施。最后,通过构建仿真模型,对专用道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设置前后对比分析,得出公交专用道设置与道路饱和度之间的关系,为倡导公交优先理念提供研究支撑。(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胡晓丹,刘诗棠,戴剑敏,柯博欣[5](2019)在《基于微观仿真的地下车库交通组织方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城市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各城市大力推进地下车库建设,随之而来的地下车库内部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问题,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但针对交通组织方案比选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地下车库交通组织的既有研究,系统分析了地下车库交通组织方案设计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定量评价地下车库交通组织方案的方法,并以厦门市双十中学枋湖校区地下车库交通组织方案比选为例,借助VISSIM仿真软件,选取平均行程时间、平均延误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平均行程速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比较不同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可为后续类似城市地下车库建设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黄灿锐[6](2019)在《基于微观仿真的匝道管控方案思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快速路作为城市道路交通中大流量、长距离的主要服务通道,在高峰期间常承受较大的交通压力,其往往于匝道汇入交织区域形成拥堵瓶颈,为了保证高快速路主线方向的运行效率,对高快速路施行匝道管控(Ramp Meter)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对高快速路进行匝道管控的同时,往往会影响到匝道周边路网的运行状况,故合理的匝道管控方案应该兼顾高快速路与周边路网的运行效率。本文以滨河大道春风高架匝道管控为例,结合拥堵时变图和VISSIM仿真实验,分析高峰拥堵蔓延特性,提出匝道管控方案,并通过周边道路影响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最终探索形成春风高架匝道高峰限行方案。(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曹宝贵[7](2019)在《基于感知能力的微观交通流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驾驶员驾驶行为感知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微观交通流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新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得到了新模型的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模拟,深入分析了各参数对密度波和迟滞环的影响,进而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驾驶员感知能力对交通流稳定性有显着影响,车头距离变化信息可有效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对stop-and-go交通拥堵有显着抑制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感知缓冲时间会破坏交通稳定性,进而产生严重的stop-and-go交通拥堵;密度波和迟滞环的数值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得很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黄青霞[8](2019)在《基于微观仿真的公交运行特性分析与管控策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面公共交通具有高承载、低能耗等特点,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交通方式仍存在诸如运行速度缓慢,站台及车内拥挤情况较严重,公交车运行时间不确定性较大等问题。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是城市规划与公共交通运营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减少公交运行中的不必要干扰或延误,例如公交车之间的串行(即公交集簇)现象和公交车的不必要站点停靠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论文在掌握公交线路中乘客出行需求分布特征,以及社会车辆对公交车、公交车对公交车干扰机理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优化的车辆调控策略,同时充分理解公交乘客的出行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设计和评估交通管控策略。本文结合仿真手段与优化方法,综合利用交通工程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公交运行理论模型、公交车运行机制及相关现象的产生机理、公交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乘客出行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路面公共交通的规划、设计以及运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展开如下:(1)提取并匹配了公交车运行相关数据进而研究验证了公交线路运行模型,分析了公交车的运行特征。本部分将公交车GPS数据、乘客IC卡刷卡数据和公交站点相关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了关联和匹配,确定了公交车运行的相关信息如停车时间、乘客上车时间和乘客下车时间,进一步利用这叁类属性设计了基于Logit方法的站点停靠时间估计算法,最终用于公交线路模型的参数拟合。研究发现基于多源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反映公交线路中各路段的车辆运行状态,并且此拟合方法的结果对公交线路模型的真实刻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构造了基于双运营方向的A/B跳站策略的公交运营优化模型。本部分针对典型的公交专用道上的单线双向公交线路提出了综合考虑客流分布的跳站策略。为了简化策略的实施,本研究采用A/B跳站策略:站点分为A、B和AB叁类,车辆分为A、B两类,且A(或B)车在A(或B)站和AB站停靠。本研究假定每个乘客在出发前已经确定了起点和终点,并会在跳站运营模式下直达或者换乘到达目的地。基于以上假设,本部分提出了考虑乘客OD特征的A/B跳站策略的公交车辆控制优化模型,并设计了解决站点停跳问题的遗传算法,该算法旨在求解最小化乘客平均出行时间的最优跳站模式。通过实际公交线路分析可以看出,双向实施跳站策略比单向实施跳站策略的效果好,能够更大程度的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此外,双向实施跳站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辆集簇现象、改善车内拥堵环境并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研究同时发现乘客可能会因为公交运营模式改变其出行行为,而这一现象又会反向影响当前的控制策略模式。(3)小汽车和公交车混行的公交系统下的公交线路建模及控制策略设计与评估。本部分主要考虑了当前城市公交系统中小汽车与公交车普遍混合行驶的情况,建立了不同类型车辆相互作用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中小汽车可以在两侧道路上换道运行,而公交车只能在一侧道路上行驶。为了改善公交车运行中的集簇现象,文章提出了基于阈值的驻站和限人数的组合控制策略,主要在公交车车头时距过大或过小时对后车实施限人数或驻站策略。本部分还进一步基于实际线路数据标定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拥堵条件下的最优控制策略的模式不同,合适的公交控制模式不仅可以减少乘客平均出行时间,降低公交车的平均运行时间,还可以改善小汽车的运行环境,并且越拥堵的环境该控制策略的改善效果越好。(4)研究了跳站策略下的早高峰公交通勤者出行时间选择行为。本部分对比了采用A/B跳站模式和采用无控制策略的公交通勤者费用,并提出了考虑不同全局信息比例的基于后悔值最小的Q学习算法,用以描述通勤者在早高峰出行过程中的强化学习特征。通过一条理想的多起点-单讫点公交线路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全局信息比例对乘客的出行行为的影响,并探究了在跳站控制下跳站位置布局、公交车容量以及站点数量对公交通勤者的出行时间选择及其通勤收益的影响。本研究补充了控制策略对乘客出行行为特征影响的理论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马生涛,廖思成,李建宏[9](2019)在《高速公路与快速路连接处的微观交通流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交通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存在着明显分割,使车站、交通交合处等大流量车辆聚集处的交通事件越来越多,针对车辆集散处的交通流特性分析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首要前提。因此以西安绕城高速与长安南路连接处为研究对象,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其连接处进行微观交通流仿真建模,验证城市交叉口交通流微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为交通管理部门及交通研究部门缓解或解决交通事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宋超群[10](2019)在《基于微观仿真的开放街区交通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于2016年初提出开放社区的指导意见,已建成的封闭小区逐渐打开,新建社区原则上采用开放模式。封闭社区导致交通出行效率不高。为了研究社区开放后对路网密度、路网连通度、出行非直线系数以及出行延误的影响,采用理论推演的方式对前3个交通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开放后,上述3个指标均有改善。考虑到影响延误的因素较多,且开放社区采集数据不易实现,借助Vissim平台模拟小区开放前后不同车辆输入、不同内部道路速度、不同车辆选择内部道路比例以及不同开放出入口数量的出行场景,并收集车辆延误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小区开放过程中各个自变量对车辆出行延误的影响。数据显示不同场景下,小区开放对降低出行延误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微观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拥堵收费政策在大规模路网内应用的潜在效果,利用微观仿真平台Paramics建立仿真模型,对北京市四环内不同收费区域大小、不同收费费率、不同交通方式分担下的多种拥堵收费方案进行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交通方式转移时,选择较大的收费区域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辆行驶里程并增加政策收入,但无法显着改善覆盖收费区域内外范围的整体路网的平均速度。当纳入交通方式分担的变化后,收费区外的平均速度会增加,广义成本也有望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晨静,荣建,郭琳科.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结果取值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9
[2].戴晶辰,李瑞敏.基于微观仿真的北京市拥堵收费研究(英文)[J].系统仿真学报.2019
[3].苏蕾,荆建平.结合面微观接触面积分布数值仿真分析方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4].田关云,罗瑨.公交专用道精细化设计及微观仿真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5].胡晓丹,刘诗棠,戴剑敏,柯博欣.基于微观仿真的地下车库交通组织方案评价[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6].黄灿锐.基于微观仿真的匝道管控方案思路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7].曹宝贵.基于感知能力的微观交通流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8].黄青霞.基于微观仿真的公交运行特性分析与管控策略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马生涛,廖思成,李建宏.高速公路与快速路连接处的微观交通流仿真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
[10].宋超群.基于微观仿真的开放街区交通影响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