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宜川县西郊中学袁宗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在生活中去寻找哪些地方积极利用这些性质,而哪些地方努力克服这一特点.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举出生活中非常接近的实例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几何》中线段垂直平分线一节课时有人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如图,某山区有三个村庄名字叫得出奇,缺水村、少水村和盼水村(A、B、C三点分别代表三个村庄的中心),这三个村想联合起来,打一眼井,解决吃水问题,经商议决定,井的位置要定在距三村等远之处,如果让你确定井位,你该怎样去确定呢?
这时学生随之活跃起来,好多学生不具体的说“正中间”,老师让一位代表到黑板上点一下位置,结果他标的很不准确,同学们产即沉静下来,老师趁机说:要想知道如何准确定位,需要先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一节的理论知识,下边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此时,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去阅读课文,探求新知,做到成功引入.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自制力还不够强,可塑性强,逆反心理强,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判定(边角边)公理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思维的惰性,首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①画图:请同学们用三角板、量角器每人画一个△ABC,使AB=3cm,AC=5cm,∠BAC=40°;
②每组的两位同学将所画的两个三角形剪下叠合,能得到什么结论?(完全重合,即全等).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借此契机进行“边角边”公理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凝、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五、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在“有理数加减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奖给他们小礼物.比赛效果很好,做错的只是个别.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