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理想论文-陈歆耕

圣人理想论文-陈歆耕

导读:本文包含了圣人理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子,圣人,人格,“底线”

圣人理想论文文献综述

陈歆耕[1](2019)在《老子理想中的“圣人”离我们有多远》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中有叁十余处提到"圣人",不是偶然的,必定有他的独特思考;谈"圣人"人格的构成,并不是希冀人人成"圣"。我们不妨以圣人的品质作为标识,力争做一个正常的人,有"底线"的人;"顺势、抑贪、谦卑、慈爱",这些品质普通人也可以具备,只要你愿意去践行。但要真正做到也很难,难在人性的弱点总是难以抗拒过度的贪欲;所以说,"圣人"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近"与"远"全在每个人自身的修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3期)

陆慧诗(Lok,Wai,See)[2](2017)在《朱熹理想圣人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圣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理想,每个时代有志成圣学者的理论方法不一致,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就会呈现不同的圣人观。作为儒家的圣人孔子,对仁德保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同时认为圣人应把仁德“博施于民”。孔子秉持“中道者”的立场,总是能够恰当处于“狂者”与“狷者”的立场之间而游刃有余。孟子首倡“性善”论的圣人观,并从尧舜的“性之”自发寻找人内心的善性,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崇高理想。除了孔孟圣人观以外,战国简帛《五行篇》里对“圣”的看法分成知和行两个部分,是知行合一思想萌芽的开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更是重视圣贤气象的养成,儒家学者贵在对自己有所要求,希望涵养成为贤人,然后再努力变成圣人。与孟子圣人论有所差异,朱熹秉持圣人难为论,但也不是认为完全不可为。他提出了成圣的标准与方法。作为圣人,要存天理、灭人欲,以回复善性,到达天理的境界;圣人还必须能够秉持“中道”,能够恰当的决定自己的去留位置,对事情的是非善恶判定总是不偏不倚,为人性情温和,不会刻意偏向喜怒哀乐哪种情绪;作为圣人能通过教育和政治的力量推介“性善论”,化民成俗,让天下人过上和谐美好的生活。至于成圣方法,朱熹强调学者若要成为圣贤,首先必须要有立志成为尧舜的决心,再配合“居敬穷理”的涵养功夫,同时还必须学行并重,懂得每事思考判断是非,获得知识,诚恳地学习“克己复礼”和“慎独”的方法,最后一定能达致成圣的目标。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必然是知行同时互补的。朱熹的圣人观不像传统圣人观,那样给人高高在上之感,圣人虽然难为,但是终究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方法,循序渐进地从读书人变成贤人、然后再努力成为圣人的。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朱熹的圣人观既继承孔孟也吸收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朱熹知行合一的涵养方法,融入他的道德修身功夫还有教育方法之中,他继承前人的理论循序渐进地去做,由个人扩展至家国,建立了圣人成学的规模。朱熹强调区别圣人之道和佛老之道的差异,是一种切实的生命的学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11)

仝广秀[3](2017)在《道法、政教与圣人之德——《韩非子·解老》中的理想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家思想往往被认为源自黄老道家,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准备。《韩非子·解老》篇即被放置在这一学术脉络中,用以证成道法之间的渊源关系。然而,这种视角不免忽略了《解老》篇本身的特殊意蕴和真实意图。本文试图在回归古典语境的条件下,指出《韩非子》以《老子》为思想基础的真正意义,乃是对"道"的原初含义的阐发,即发抉先秦道论的政教本质,以之为古典政治的正当性来源。因此,"体道"就成了《解老》篇中"圣人"区别于"众人"和"人君"的最高德性,使得圣人具备了立法和垂范的职责。通过《解老》篇对圣人身位的界定和德性的彰显,《韩非子》超越了政治现实层面,成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探寻。(本文来源于《中文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夏海[4](2016)在《《老子》之圣人:人格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之圣人启示我们:修身是自然的修身,是尊重生命本身和内在品性的自然而然的修身。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被称为轴心时代,世界各大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本文来源于《金融世界》期刊2016年05期)

张大为[5](2013)在《圣人的理想人格与《周易》的价值系统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圣人的理想人格形态,是《周易》所内在地隐含、需要、召唤并塑造完成的,它对于《周易》价值系统的建构与《周易》作为文化实践模式的完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这种圣人的理想人格形态,通过一种"空心人格"和"负"的主体形态,以放弃其私心、私我层面的方式,使其人格主体本身成为《易》道的实践载体,将广大的价值实践领域,按照《易》道的法则,组织于圣人人格的主体性空间当中,并最终达成《易》道与其理想人格之间的同构关系。这种《易》道与圣人理想人格同构关系的达成,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图谱和文化实践路径、文化实践模型,而这也才是《周易》价值系统建构的最后"完成"。(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3年09期)

张大为[6](2012)在《圣人理想人格与《周易》价值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筮人有先知先觉,但无大的智慧方略;哲人有智慧,却无将其施之于伦常日用的途径以及“与民同患”的情怀。唯有圣人,能将这二者统一于一身。 《汉书·艺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书过程时,说它“人更叁圣,世历叁古”。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周易》思想主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10-15)

陈荣佳[7](2011)在《从《中庸》圣人观看儒家的政治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圣人之治(或圣王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庸》认为,圣人必须修己治人,必须使这种修治活动即人道合乎天道;人道做到中和,就合乎天道;诚者自然合乎天道,诚之者通过学习与修养也可转化为诚者。儒家的圣人之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现实中,修己成为圣人并不容易;而即使修己者成为圣人,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治人者。因此,儒家圣人观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缺乏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厦门特区党校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史婷婷[8](2011)在《圣人之境——老子理想人格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人格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人生课题。在这个问题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以与儒者不同的"圣人"为其理想人格的形象,开创出有别于儒家主流价值观念的新路向。解读老子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对于今天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伦理资源的精华,以及加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1年03期)

鲁普文[9](2010)在《“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浅议冰心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理想人格对冰心有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她重视道德的价值,并以"圣人""君子"理想人格作为自己努力的最终方向。"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直左右着冰心人格范型的选择方向,成为决定她人生选择与写作价值取向的动力源。(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楼燕芳[10](2010)在《荀子圣人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圣人理想人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本文主要探讨了荀子圣人理想人格对当今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作用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今礼学教育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期刊2010年03期)

圣人理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圣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理想,每个时代有志成圣学者的理论方法不一致,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就会呈现不同的圣人观。作为儒家的圣人孔子,对仁德保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同时认为圣人应把仁德“博施于民”。孔子秉持“中道者”的立场,总是能够恰当处于“狂者”与“狷者”的立场之间而游刃有余。孟子首倡“性善”论的圣人观,并从尧舜的“性之”自发寻找人内心的善性,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崇高理想。除了孔孟圣人观以外,战国简帛《五行篇》里对“圣”的看法分成知和行两个部分,是知行合一思想萌芽的开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更是重视圣贤气象的养成,儒家学者贵在对自己有所要求,希望涵养成为贤人,然后再努力变成圣人。与孟子圣人论有所差异,朱熹秉持圣人难为论,但也不是认为完全不可为。他提出了成圣的标准与方法。作为圣人,要存天理、灭人欲,以回复善性,到达天理的境界;圣人还必须能够秉持“中道”,能够恰当的决定自己的去留位置,对事情的是非善恶判定总是不偏不倚,为人性情温和,不会刻意偏向喜怒哀乐哪种情绪;作为圣人能通过教育和政治的力量推介“性善论”,化民成俗,让天下人过上和谐美好的生活。至于成圣方法,朱熹强调学者若要成为圣贤,首先必须要有立志成为尧舜的决心,再配合“居敬穷理”的涵养功夫,同时还必须学行并重,懂得每事思考判断是非,获得知识,诚恳地学习“克己复礼”和“慎独”的方法,最后一定能达致成圣的目标。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必然是知行同时互补的。朱熹的圣人观不像传统圣人观,那样给人高高在上之感,圣人虽然难为,但是终究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方法,循序渐进地从读书人变成贤人、然后再努力成为圣人的。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朱熹的圣人观既继承孔孟也吸收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朱熹知行合一的涵养方法,融入他的道德修身功夫还有教育方法之中,他继承前人的理论循序渐进地去做,由个人扩展至家国,建立了圣人成学的规模。朱熹强调区别圣人之道和佛老之道的差异,是一种切实的生命的学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圣人理想论文参考文献

[1].陈歆耕.老子理想中的“圣人”离我们有多远[J].名作欣赏.2019

[2].陆慧诗(Lok,Wai,See).朱熹理想圣人观研究[D].南京大学.2017

[3].仝广秀.道法、政教与圣人之德——《韩非子·解老》中的理想政治[J].中文论坛.2017

[4].夏海.《老子》之圣人:人格理想[J].金融世界.2016

[5].张大为.圣人的理想人格与《周易》的价值系统建构[J].社会科学论坛.2013

[6].张大为.圣人理想人格与《周易》价值系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7].陈荣佳.从《中庸》圣人观看儒家的政治理想[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

[8].史婷婷.圣人之境——老子理想人格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1

[9].鲁普文.“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浅议冰心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认同[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10].楼燕芳.荀子圣人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

标签:;  ;  ;  ;  

圣人理想论文-陈歆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