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内部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杜方正[1](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现实难题,在犯罪论实践上的首要反应,当属建立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管理体系。上位法需求、合规制度的来源构成与行政监管要素是当前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有效合规判定基准偏离刑事合规的预设轨迹以及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目的判定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适用的主要问题。刑事合规本质上是由国家与企业出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之共同目的,采取的刑事实体、程序性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在内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与措施。建构与完善企业合规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实现内部治理的潜在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刑事合规管理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来源。风险刑法理论、情境预防理论以及刑法治理模式理论成为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国家法层面的刑事合规、国有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以及国资监管层面的刑事合规是国有企业三阶层刑事合规基本分类。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在于,国有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合规主体,具有明显的法律拟制属性,刑事合规具有法治国企建设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则属于国家和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刑事合规制度的风险防控既力求避免国家法层面的刑事法律风险,也对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设置必要“警戒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基础路径与合规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识别与评估刑事合规风险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关键。刑事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与专项合规管理为基础路径,主要针对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中的贪污贿赂型刑事合规风险、职权型刑事合规风险与经营型刑事合规风险。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基理上,刑事合规管理体系是刑事合规传导阻断机制的基准阀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具有不确定性与跳跃性的基本特性。常规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与突发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标准化模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起点体现在行政监管与刑事合规的零和博弈,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合规管理首要面对的难题。行政和解的引入具有法定意义结案机制的参考价值,是有效刑事合规前置径路的必经环节,更是刑事合规立足长远的借鉴之策。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构造则表现于对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反思。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刑事合规上的突破与进展,必然需要对现有的刑事合规管理架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造,创设与组建统一的综合性合规部门,统筹管理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事项;合理协调监察与刑事合规职能关系,突出合规的前置刑事合规风险防控特征;突破西方产权理论束缚,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合规激励政策机制;突破反腐败、反欺诈和反贿赂刑事合规领域,以刑事罪状论构建刑事合规职能视阈。刑事合规制度是否有效且得到充分地遵守与执行,关键在于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有效证成既遵循一般企业合规的客观规律,无一例外地围绕保证企业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为根本目标。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有效性证成紧紧围绕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与刑事合规制度的开放性展开。流于形式的刑事合规管理更是对企业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与实质阻碍。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应当力求在法律逻辑与司法实践中回避“故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作为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刑事合规需要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气魄,敢于尝试、能够突破,于正当化基础之上实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旨在建立以反腐败、反贿赂为中心的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与合规制度体系。通过引入预防商业贿赂合规失职罪的法律适用,反商业贿赂立法应坚持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合规体系的衔接性与资产保护的平等性等基本要素,以非自愿的排除性、出罪功能的自治性与追诉权的裁量性等维度构建刑事合规出入罪机制。刑事合规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合规制度与体系的动因,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合规管理体系上的程序性展现。提倡依托行政与刑事合规激励新机制,激发“先行先试”国有企业在实现合规管理有效性与风险防控上有所突破与日臻完善,为全面推行企业合规制度奠定坚实环境基础与提供行动范本。
刘恒[2](2019)在《A农商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传统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企业性质和业务范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在大力进行,改革不仅仅只是企业层面名头的转换,更是企业经营范围和内部治理水平提高的实际要求,由此对于农信社以及农商行内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2014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旨在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和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提供助力。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遍及全国的营业规模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体量,信贷业务特别是对公信贷业务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其稳健与安全与否关系到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安全。本文主要在对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的相关业务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阐述之上,对A农商行的对公信贷业务的运营进行分析,根据其对公信贷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图、以及坏账异常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可能存在的共8点不合理之处,并针对其不合理之处,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层面分析其原因,并在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综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完善A农商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对使得A农商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有效,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同时为其他农商行及信用社对公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鑫[3](2019)在《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制审计作为企业改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除了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还要确保改制企业的资产真实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但改制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改制审计程序执行难以到位;可参考的实务经验少,缺乏全面有效地指导与监管,严重影响改制审计作用的发挥。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为指导,以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国有企业改制指导思想和改制审计监督指导意见为基础,结合国有企业改制的特殊情况,分析改制审计的过程、目标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就A会计师事务所对S国企改制审计,总结改制审计的经验,深挖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原因。认为项目组能严格审查改制文件,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进行专业咨询,重视与各单位沟通,及时沟通改制范围,但也存在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依据缺失,处理审计数据不严格,风险评估不严谨和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等审计质量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审计团队本身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和审计政策法规疏漏之外,与被审计单位配合度低,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的原因。考虑到改制审计项目的特殊性,要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健全审计工作规范,加强审计监管和惩罚力度;其次,应进一步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做好与各参与方的工作衔接;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文化氛围。本文对S国企改制审计的审计质量控制改进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改制审计的流程、重难点及目标,为改制审计的理论发展和规则制定提供一定的实务依据,对于完善改制审计流程,增强改制审计薄弱环节,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改制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白雪[4](2015)在《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相继完成、公司治理结构日益深化,其所有权、经营权和资本结构都发生了很大调整。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经营监管部门,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经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变;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由强调监督查处向促进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转变。相应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以往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导向型审计、制度和流程缺陷审计。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内部审计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总结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先进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黄种[5](2015)在《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部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保障机制之一,对于防范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脱胎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农村商业银行加快了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的步伐;但是随着这股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由此带来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将会更加严峻。如何进一步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更新与完善,在工作中充分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提升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本文论述的重要问题。
黄静如,林超鹏,章颖薇[6](2014)在《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健全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是金融业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分析了近十年的期刊论文,报告了国内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两方面着手,沿着银行内部控制应用、评价和审计的脉络,梳理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领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的研究较缺乏等主要问题;指出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借鉴研究、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价值性研究、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研究等。
黄种[7](2014)在《福建省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部审计是防范福建省农村商业银行业风险的重要保障机制。脱胎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福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了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的步伐,但是随着这股改革浪潮所带来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将会更加严峻。如何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难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升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本文思考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审计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了内部审计介入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动因,调查并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原因;然后,在现代内部审计新思维新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与保障措施;并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成功经验,提出对福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有一定价值的对策,希望对内部审计在福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内容,并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或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综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章: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相关理论介绍。介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等。为以后各部分探讨的展开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扫清理论障碍与盲点。第三章: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按照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现状考察不同时期的内部审计体系将本部分的论述分成两个部分相应展开。第四章: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所处的现状与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内部审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的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第五章: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审计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本部分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福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本文结合最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改革资料及改革方向,通过对新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的分析,运用内部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工作中的案例研究,力图形成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让人耳目一新。
董海婷[8](2012)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主体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权力和利益的分离,要达到协调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财务监控是提升内控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与公司的财务目标高度统一,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监控主体出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监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解决相关利益者冲突和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提供参考。
刘成,许莉,屈耀辉[9](2011)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机构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改革的第一步。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按照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了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其职能作用至关重要。
董海婷[10](2011)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基本理论与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主体。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基本结束,深层次矛盾凸显的时候,从财务监控的角度出发,对改革之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为维系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相互关系的制衡、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同时,通过对财务监控研究体系的构建为财务监控的研究提供框架。本文在分析财务监控理论和商业银行特殊性基础上,对现有财务监控主体的监控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各财务监控主体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了对策建议,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监控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等进行说明。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财务监控的有关文献以及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对财务监控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框架,针对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研究也很少。第二部分为财务监控理论基础。分别引入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和风险控制理论作为财务监控的理论基础。财务监控的目的就是降低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各财务监控主体之间的博弈对财务监控效率、财务监控作用的发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理论分析。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出发,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定义、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监控主体、客体、目标、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公司治理是财务监控有效运行的前提,财务监控是公司治理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监控应该是在有效的财务监督下实施的财务控制,即在监督基础之上的控制;财务监控的目标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目标是一直的;由市场、政府、出资人、内部人和社会中介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关系和财务资源进行监控;财务监控的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第四部分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现状分析,为论文的主要部分。该部分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与外部财务监控现状两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监控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现行模式,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外部监控,在立法监控上,虽然关于公司治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等相关规定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和补充性特征,加之某些人为因素和法律文本本身的原因,目前现有的法律体系尚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在市场监控上,资本市场的监控总的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本市场发挥作用需要较高的成本,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将在上市公司的财务监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经理市场的监控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该有能力设计出与行政级别彻底脱钩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经理选聘机制;产品市场的监控由于近些年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给国有商业银行造成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而进一步加强。在政府机构的监控上,应该在强调国家审计的最高地位不可动摇的同时,将国家审计的作用定位于对其他银行监管机构监控质量的再监督和对社会审计的指导上;为银监会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指标和完整的奖惩制度;推行证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平监管。在中介机构的监控上,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要强化审计职能,另一方面要接受国家审计和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监督,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针对内部监控,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监控模式的构建上应结合本国的国情充分借鉴国外模式采用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并设的模式。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由于国有股占绝对地位导致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内部财务监控职能的发挥更多的依赖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监事会的存在不能只是为了单纯追求公司治理准则的文本而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降低内部人控制带来的影响。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正确定位可以减少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设造成的多重领导和效率低下问题。第五部分为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监控模式的建立提供意见和建议。根据上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现行模式的分析,提出相对应的政策意见。外部财务监控以国家审计为主,可以避免重复监管,降低监管成本,保证监控效率。内部监控形成以监事会为主体的监控体系,应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明确监事会的监控权限、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完整的考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控保障和责任追究。在监事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之间形成“垂直管理、双向汇报”的监控模式既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又使得监事会和内部审计的双重监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后,要做好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之间的沟通以及内部与外部监控主体之间的沟通。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对全文思路及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总结,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理论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按照财务监控的理论基础——财务监控的定义、主客体、目标与内容——财务监控模式的思路和流程展开。主要解决商业银行的财务监控监控什么、由谁来实施以及怎样有效监控的问题。试图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监控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希望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实现创新:为财务监控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框架:财务监控的理论基础——财务监控的定义、主客体、目标与内容——财务监控模式;进一步明确的界定了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揭示了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特殊性,与一般企业相比,更强调治理机关的相互牵制,更加关注债权人的利益;形成了新的财务监控观,主张在内部应该建立一个以公司治理机制为依托,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设,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垂直管理的财务监控体系;在外部巩固国家审计的领导地位,政府审计、社会审计、证监会、银监会、债权人协同配合。本文也存在许多不足:无法进行实证分析,由于进行实证研究所需的样本量不足,从而使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假设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所以无法通过实证来检验财务监控权配置的效果,文章的说服力不够;虽然本文对商业银行财务监控模式提出了建议,但这只是财务监控的某一个方面,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运行机制、实施平台的建立才是财务监控模式能否有效实施的保证。是这些都是需要笔者继续努力的地方。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内部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内部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制度现状及适用问题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 |
一、刑事合规制度的法律评价 |
二、刑事合规制度的义务来源 |
三、刑事合规制度的行政监管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适用问题 |
一、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 |
二、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偏离企业刑事合规预设轨迹 |
三、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价值与目的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概念重构与法理探寻 |
第一节 刑事合规概念二元视角与基本立场 |
一、合规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合规 |
二、关键概念视角下的刑事合规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法理依据 |
一、风险刑法理论的合规导向 |
二、情境预防理论的合规指引 |
三、企业犯罪治理的合规维度 |
四、刑事合规阶层性分类理论确立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风险识别与传导规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路径 |
一、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基础路径 |
二、刑事合规视角下贪污贿赂型风险 |
三、刑事合规视角下的职权型风险 |
四、刑事合规视角下的经营型风险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边界与规制 |
一、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国企边界 |
二、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
三、刑事合规风险传导标准化模型 |
四、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规制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行政镜像与治理反思 |
第一节 行政镜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零和博弈 |
一、国有企业行政监管的权力来源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公法属性 |
三、破解之道:行政和解稳步引入 |
第二节 治理反思: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塑 |
一、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制度形成与层叠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架构塑造与提升 |
三、应然之解:“综合合规职能体系”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有效性与证成轨迹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的“抱朴守拙” |
一、法人替代刑事责任原则的演进 |
二、刑事合规形成机制的预防功能 |
三、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正当性原则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开放性的“行稳致远”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开放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过程再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指引与激励的初步方案 |
第一节 重点领域刑事法律风险的合规指引 |
一、域外专项刑事合规的制度借鉴 |
二、反商业贿赂统一立法初步构想 |
三、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
第二节 刑事合规激励的刑事政策与行政指向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规适用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激励的基础路径 |
本章小结 |
余论:企业合规布局的前提与范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A农商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
2.1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概述 |
2.1.1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内容 |
2.1.2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的内容 |
2.1.3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的分类 |
2.2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概述 |
2.2.1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的内容 |
2.2.2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的特点 |
2.2.3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的目标 |
2.2.4 农村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的原则 |
3 A农商行对公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
3.1 A农商行的基本情况 |
3.1.1 A农商行概况 |
3.1.2 A农商行组织结构 |
3.2 A农商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
3.2.1 贷前调查相关制度 |
3.2.2 贷中审查相关制度 |
3.2.3 贷后管理相关制度 |
3.3 A农商行对公信贷业务流程及其执行情况 |
3.3.1 申请与受理环节 |
3.3.2 调查评价环节 |
3.3.3 审查与审批环节 |
3.3.4 发放与支付环节 |
3.3.5 贷后管理环节 |
4 A农商行对公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4.1 A农商行对公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部分行业信贷风险较大 |
4.1.2 信贷人员尽职调查成效较差 |
4.1.3 员工学历总体较低 |
4.1.4 机构设置不合理 |
4.1.5 风险识别的贷前贷后识别不完善 |
4.1.6 控制活动执行不足 |
4.1.7 信息沟通不畅 |
4.1.8 内部审计缺失 |
4.2 A农商行对公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内部控制环境的负面影响 |
4.2.2 风险识别体系不完善 |
4.2.3 责任追究激励机制不完善 |
4.2.4 信贷信息体系沟通存在漏洞 |
4.2.5 内部监督审计力度不足 |
5 完善A农商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的对策 |
5.1 优化对公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环境 |
5.1.1 强化A农商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
5.1.2 营造良好的信贷内部控制文化 |
5.1.3 完善人才招聘制度 |
5.1.4 建立完整的员工培训机制 |
5.1.5 落实岗位职责明晰和互相牵制机制 |
5.2 健全风险识别系统 |
5.2.1 建立多层次、多模型的风险分析方法 |
5.2.2 丰富贷款质量划分等级 |
5.2.3 建立大数据综合收集与分析系统 |
5.3 制定完善的业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
5.3.1 完善责任认定机制 |
5.3.2 完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 |
5.4 建立完善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 |
5.5 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职能发挥 |
5.5.1 调整架构保证内审部门独立性 |
5.5.2 合理调整内部审计评价指标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研究 |
1.2.2 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 |
1.2.3 国企改制审计理论研究 |
1.2.4 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国企改制审计的质量改进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企改制 |
2.1.2 改制审计 |
2.1.3 审计质量控制 |
2.2 国企改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现代企业理论 |
2.2.3 现代审计理论 |
2.3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
2.3.1 质量控制的目标 |
2.3.2 业务承接和客户关系保持 |
2.3.3 专业胜任能力 |
2.3.4 业务执行和监控 |
2.4 提高国企改制审计质量的准备 |
2.4.1 准确定位改制审计的目标 |
2.4.2 准确把握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 |
2.4.3 充分了解改制过程 |
2.4.4 准确把握改制审计的重点 |
第3章 S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
3.1 S国企及改制基本情况 |
3.1.1 S国企的基本情况 |
3.1.2 公司改制的基本情况 |
3.2 S国企改制审计过程 |
3.2.1 审计目标 |
3.2.2 审计内容 |
3.2.3 风险评估 |
3.2.4 审计重点 |
3.2.5 函证程序 |
3.3 改制报表的审计调整 |
3.3.1 审计调整说明 |
3.3.2 资产调整过程 |
3.3.3 关键指标变动 |
第4章 S国企改制审计的经验和质量问题 |
4.1 S国企改制审计的重要经验 |
4.1.1 严格审查改制文件 |
4.1.2 及时沟通改制范围 |
4.1.3 熟悉相关审计政策 |
4.1.4 重视与各单位沟通 |
4.1.5 积极进行专业咨询 |
4.2 S国企改制审计存在质量问题 |
4.2.1 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 |
4.2.2 函证等程序缺乏规范 |
4.2.3 个别审计事项无依据 |
4.2.4 处理审计数据不严谨 |
4.2.5 未严格执行风险评估 |
4.2.6 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 |
4.3 S国企改制审计质量问题的根源 |
4.3.1 审计相关依据有疏漏 |
4.3.2 审计团队能力有瑕疵 |
4.3.3 与改制单位配合度低 |
4.3.4 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 |
第5章 国企改制审计质量控制建议 |
5.1 完善改制及审计相关规制 |
5.1.1 健全改制审计相关政策 |
5.1.2 构建改制审计考评体系 |
5.1.3 加强监管以及惩罚力度 |
5.2 提高对改制审计工作的要求 |
5.2.1 严格执行审计监督程序 |
5.2.2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
5.2.3 做好与各方的工作衔接 |
5.2.4 培育质量为导向的基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研究基础 |
2.1 内部审计理论 |
2.1.1 内部审计的定义 |
2.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
2.1.3 内部审计的特点 |
2.2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经验 |
2.2.1 西方典型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模式 |
2.2.2 西方典型国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归纳 |
第3章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管理分析 |
3.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定义 |
3.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 |
3.2.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及其要素 |
3.2.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计 |
3.3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和战略的关系 |
3.3.1 内部审计体制服从于内部审计战略 |
3.3.2 内部审计战略的前导性和体制的滞后性 |
3.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
3.5 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
3.5.1 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需求 |
3.5.2 是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 |
3.5.3 是维护商业银行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
3.5.4 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和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
4.1 中国农业银行背景简介 |
4.2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
4.2.1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取得的成绩 |
4.2.2 中国农业银行目前的治理结构 |
4.2.3 中国农业银行目前的内部审计体制 |
第5章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内部审计监督效果差强人意 |
5.2 内部审计职能作用有待完善 |
5.3 审计力量不足影响职能作用发挥 |
5.4 审计监督滞后限制审计质量提升 |
5.5 审计技术落后影响审计评价 |
5.6 内外部审计成果运用成效低 |
5.7 部分制度规定与实际实施不能衔接 |
5.8 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权限 |
第6章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改进建议 |
6.1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
6.2 健全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
6.3 扩充内部审计队伍 |
6.3.1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任用选拔机制 |
6.3.2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
6.3.3 建立严明的内部审计纪律 |
6.3.4 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
6.4 着力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
6.5 提高运用信息科技手段能力 |
6.6 突出审计成果运用 |
6.7 做好后续审计与审计项目的有效对接 |
6.8 完善审计制度以强化审计权限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
2. 农村商业银行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现状 |
2.1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现状 |
2.2 内部审计模式现状 |
2.3 内部审计体制现状 |
2.4 内部审计质量考核现状 |
3.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方面 |
3.2 内部审计的考核绩效机制方面 |
3.3 内部审计产生问题的其他原因分析 |
3.3.1 从股东持股比例上分析问题。 |
3.3.2 从银行治理机制上分析问题。 |
4. 改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 |
4.1 促进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
4.2 变革农村商业银行企业制度 |
4.3 各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审计合作 |
4.4 审计人员的调动、任免、奖惩实行特殊程序 |
4.5 审计人员不可兼任管理人员 |
4.6 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
5. 结论和展望 |
(6)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银行内部控制总体研究趋势 |
三、银行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
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
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
四、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研究 |
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研究 |
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研究 |
五、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 |
(7)福建省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内容 |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2.2 增值型内部审计 |
2.3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
2.4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
2.5 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 |
第三章 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
3.1 福建省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发展 |
3.2 福建省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现状 |
第四章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理念转变的困难 |
4.2 内部审计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4.3 内部审计方式的落后 |
4.4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问题 |
4.5 内部审计产生问题的其他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改进内部审计建设的建议 |
5.1 促进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
5.2 保证独立性和权威性 |
5.3 拓宽内部审计业务 |
5.4 创新审计方式 |
5.5 优化内部审计人力资源 |
5.6 引入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
5.7 建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和改进程序 |
5.8 内部审计外部化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有商业银行外部财务监控主体监控 |
(一) 市场财务监控 |
(二) 政府机构、社会中介的财务监控 |
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监控 |
(一) 股东及股东大会的财务监控权配置 |
(二) 监事及监事会的财务监控权配置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出资者仍然是国家或有法人企业, 监事会对银行的经 |
(三) 董事及董事会财务监控权配置 |
(四) 审计委员会财务监控权配置 |
(五) 经理及经理层的财务监控权配置 |
四、结论 |
(9)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现状 |
1.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2.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4.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5. 交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分析比较 |
1.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特征。 |
2.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不足。 |
三、启示与建议 |
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既要立足于国际先进模式, 也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 |
2. 既要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又要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部门的合作。 |
3. 既要加强内部审计权威性, 又要与业务流程相协作。 |
4. 探索审计经费与人员管理新路径。 |
5. 建立双线报告制度。 |
(10)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基本理论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财务监控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2 国内财务监控文献回顾与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
2. 财务监控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简述 |
2.1.2 借鉴意义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简述 |
2.2.2 借鉴意义 |
2.3 博弈论 |
2.3.1 博弈论简述 |
2.3.2 借鉴意义 |
3.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理论体系 |
3.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3.2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内涵 |
3.2.1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含义 |
3.2.2 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3.3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主客体 |
3.3.1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主体 |
3.3.2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客体 |
3.4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目标与内容 |
3.4.1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目标 |
3.4.2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内容 |
4.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模式分析 |
4.1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财务监控模式分析 |
4.1.1 立法现状 |
4.1.2 市场监控现状 |
4.1.3 政府机构、社会中介的运行现状 |
4.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监控模式分析 |
4.2.1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监控模式及启示 |
4.2.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监控机构运行状况 |
5.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模式的优化 |
5.1 重视外部财务监控的财务监督作用 |
5.2 建立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内部财务监控模式 |
5.2.1 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
5.2.2 明确监事会财务监控权限 |
5.2.3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考评体系 |
5.2.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控保障和责任追究 |
5.3 正确定位内部审计机构 |
5.4 内外协调,动态监控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D]. 杜方正. 东南大学, 2020(02)
- [2]A农商行对公信贷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刘恒.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3]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 金鑫. 湖南大学, 2019(07)
- [4]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 白雪. 吉林大学, 2015(08)
- [5]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J]. 黄种. 管理观察, 2015(03)
- [6]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J]. 黄静如,林超鹏,章颖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12)
- [7]福建省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 黄种. 福州大学, 2014(03)
- [8]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主体研究[J]. 董海婷. 财会通讯, 2012(27)
- [9]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比较[J]. 刘成,许莉,屈耀辉. 中国内部审计, 2011(10)
- [10]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基本理论与模式研究[D]. 董海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论文; 银行合规管理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