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1管亚君2王茂云1
(1青岛市肿瘤医院山东青岛266042)
(2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26604)
【摘要】目的:观察浓崂山绿茶冲调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静脉曲张所致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用水冲调如意金黄散,观察组用浓崂山绿茶冲调如意金黄散外敷于静脉炎处。每天一次,疗程为共7天。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和有效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浓崂山绿茶冲调如意金黄散外敷能够有效治疗静脉炎。
【关键词】浓崂山绿茶;如意金黄散;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12-02
下肢静脉曲张所致的大隐静脉炎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血液蓄积下肢,天长日久,静脉压过高,静脉瓣膜受损,静脉发生异常扩大肿胀和曲张,甚至静脉内血栓形成。较常见于膝关节内下侧。使病人行走困难、痛疼,甚至行走受限,非常痛苦,影响工作和生活。如何采取最佳方法预防和处理是临床工作的难题[1]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浓茶冲调如意金黄散调成糊状,以不流淌为宜,外敷于静脉炎处,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所致的静脉炎,疗效满意。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病历均来自我院门诊病人,病例采集时间为2011年3月~2013年3月,共计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35~75岁,平均57.3岁,均为静脉曲张所致静脉炎病人,所有病例参照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对静脉炎的诊断标准[2]诊断,I度静脉炎52例,II度静脉炎17例,III度静脉炎17例。将出现相同静脉炎分级的病人采用奇偶数单盲选择分组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其中I度静脉炎26例,II度静脉炎8例,III度静脉炎9例。对照组43例,其中I度静脉炎26例,II度静脉炎9例,III度静脉炎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皮肤损伤面积等资料,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静脉炎程度比较见表1
1.2方法
两组在外敷前均先清洁皮肤,确认局部皮肤无破损及皮炎。观察组用适量浓崂山茶水调敷的黄金散糊状涂于患处;敷药面积大于红肿部位边界1.0cm~1.5cm,厚1.0mm~3mm,每日一次。对照间组用水冲调如意金黄散,敷药方式同上,每日一次。两组外敷处覆盖同期贴膜,保留4h以上。疗程7天。每天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转归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消失,条索状硬物不能触及;有效: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减轻,条索状硬物变软;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至膝关节以下静脉内血栓形成;痛疼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观察组治愈25例,好转15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18例,无效1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有效率治愈率
观察组4325153X2=4.440X2=4.671
对照组43151810P=0.035P=0.031
2.2不良反应
86例病人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3.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所致的大隐静脉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血液蓄积下肢,天长日久,静脉压过高,静脉瓣膜受损,静脉发生异常扩大肿胀和曲张,甚至静脉内血栓形成堵塞大隐静脉。如纺织女工等;或因其他相关的种种原因导致血黏度增高,导致膝关节以下沿大隐静脉出现红、肿、热、痛,或在痛疼部位触及条索状硬物,如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导致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还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导致膝关节以下皮肤溃烂,久难愈合。中医学辨证施治,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有独到之处。静脉炎属于中医“脉痹”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外来刺激引起局部气血凝滞;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留滞筋脉;或筋脉不和,气血瘀滞,积久化热,湿热、淤血阻滞经脉,故而发病。如意金黄散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舒经活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方中药物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且有效成分易于透皮吸收[3]。儿茶素类是茶叶的主要成分之一,俗称单宁或鞣酸,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在茶汤中可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皮肤外伤破损,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另外还具有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产物过敏等功能。浓崂山绿茶配合如意金黄散外敷,能够起到增效作用。本研究证明,浓崂山绿茶水调敷的黄金散糊状涂于患处疗效明显优于水调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晓峰,李莉.护理研究2011,vol.25No.10C:2792.
[2]王建荣.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2—133.
[3]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