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次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框架,刚度,塑性,楼板,钢结构,框架结构,开洞。
次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任俊亮[1](2017)在《次框架加设支撑对巨型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结构仿真分析,并选取不同峰值的ELCENTRO波、Taft波和南京波进行加载,对在某巨型框架结构的次框架中设置不同形式支撑(X型中心支撑、K型偏心支撑和防屈曲支撑)后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得出了该结构体系的相关动力反应特性,可为此类结构体系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原结构模型、加设X型中心支撑、K型偏心支撑和防屈曲支撑等四个模型分别施加水平向ELCENTRO波、Taft波、南京波后,得出: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值随着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增大,且最大水平位移均发生在结构的顶层。(2)在ELCENTRO波、Taft波和南京波加载下,当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为70cm/s2时,防屈曲支撑模型的最大位移值相对中心支撑模型和偏心支撑模型的位移值要大;当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为400cm/s2时,防屈曲支撑模型的最大位移值相对中心支撑模型和偏心支撑模型的位移值要小。当加速度峰值为70cm/s2时,防屈曲支撑模型相对中心支撑模型和偏心支撑模型降幅不明显,建议采用中心支撑,但当加速度峰值为400cm/s2时,加设防屈曲支撑和K形偏心支撑的巨型框架耗能明显优于加设X形中心支撑的巨型框架,仅从抗震设防考虑宜采用防屈曲支撑。(3)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巨型框架结构呈现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侧移曲线,表现出巨型框架结构的变形特性。在加速度峰值为400cm/s2的地震波作用下,叁种模型的1、2层巨型层部位的位移区别不大,3、4层巨型层部位的位移有明显差别。加设支撑模型位移明显小于原始结构模型。由此得知,加设支撑能够提高结构的侧移刚度。同时,本文选择在结构的位移最大的巨型层(3、4层)次框架加设支撑是正确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詹淼[2](2012)在《次框架支撑对巨型框架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叁种不同次结构支撑方案的巨型框架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次框架支撑的巨型框架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相对位移显着减小,说明增加次框架支撑能明显增加巨型框架的耗能能力,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2年06期)
卢俊林[3](2009)在《次框架中支撑对巨型钢框架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传统抗侧力结构形式已不能满足高层建筑多功能、综合用途对建筑空间的要求。巨型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受力体系,是对传统意义上框架结构概念的高层次理解与拓展,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多项苛刻要求。本文简要介绍了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总结了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作者在巨型框架结构体系中引入了两种支撑,一种是钢支撑,另外一种是粘滞阻尼支撑,初步探讨了次结构支撑对巨型钢框架结构体系受力与抗震性能的影响。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七种巨型钢框架结构模型,对模型的静力和动力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中四种模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破坏形式进行详细探讨,结论如下:(1)经分析,巨型钢框架结构和次结构设置支撑的巨型钢框架结构的特点都是次框架仅担负几个楼层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传给主框架粱,巨型柱可提供绝大部分的抗倾覆力矩和绝大部分的剪力。(2)在模型的静力性能方面,巨型钢框架结构次结构设置钢支撑后其结构优势明显,抗侧刚度提高显着,有效的控制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减缓了巨型钢框架结构内力竖向突变。可知,次框架加设支撑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性能优于未设支撑巨型钢框架结构,合理设置支撑可以进一步改善该结构体系的静力性能。(3)本文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叁条地震波,对模型进行了多遇地震的弹性时程分析,其中两条天然波(EL-centro波和Taft波)和一条人工波(兰州波LAN4-2)。参照建筑抗震规范,四个模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顶层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均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其中叁个次框架设置支撑的模型的顶层侧移和层间位移角比未设支撑的模型相对要小。同时,合理设置支撑也可以改善该结构体系的动力性能。(4)对模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研究了巨型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以及不同支撑布置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提高。结果表明:次框架支撑有效的改善巨型框架结构在遭遇罕遇地震时结构的动力性能,改变结构的屈服顺序,相当程度上提高次框架的相对刚度;支撑结构不但可以减少巨型框架结构的顶层侧移,还可以减小其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如果支撑布置位置得当,则可以用相同数量的支撑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5)次结构设置粘滞阻尼支撑,对结构减震效果显着。粘滞阻尼支撑继承了钢支撑的优点,减小了结构的变形,同时也克服了钢支撑的缺点,降低了巨型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同时,粘滞阻尼支撑的滞回曲线中滞回环饱满,代表耗能很多,说明粘滞阻尼支撑的减震效果明显。由此可知,次框架支撑的加入可以增强主、次结构的协同作用。次框架支撑还可以在罕遇地震中最早屈服,也即成为巨型钢框架结构体系抗震的第一道防线,让巨型梁和次框架由第一防线变成第二防线,从而起到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09-05-01)
刘洁平,张令心[4](2008)在《楼板刚度和次框架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个巨型钢框架结构为例,假设4个计算方案,输入代表不同场地条件的5条典型地震波,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计算方案的算例进行叁维弹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案结果的比较分析,研究考虑楼板刚度与否和次框架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巨型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8年03期)
孟焕陵,刘杨,沈蒲生[5](2008)在《巨型框架中主、次框架的抗侧刚度比的限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主框架抗侧刚度比的增加,巨型框架结构的两级受力性能就更加明显,但随着主框架的进一步加强,主框架抗侧刚度对整个巨型框架的贡献不可能无限增加,总是存在1个极限值。以相邻两主框架梁间部分为计算单元,对主框柱线刚度与次框架柱线刚度之比、主框架柱抗侧刚度占整层框架柱抗侧刚度之比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次框架的抗侧刚度比的限值与次框架层数、跨数、次框架梁柱线刚度比、主框架梁柱线刚度比i主有关;所得出的不同参数条件下的限值可供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岩[6](2007)在《带次框架的大跨度预应力结构在张拉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房建工程大跨度预应力结构在张拉施工过程中受力变形情况进行测试,并用有限元程序建模对结构受力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这种带次框架的大跨度预应力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上)》期刊2007-03-01)
陈麟,张耀春,周云[7](2007)在《次框架开洞的巨型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型钢框架结构相对其他结构体系而言,最显着的优点是可以满足大开洞的建筑功能要求。以结构的内力、变形为指标,进行了次框架开洞的巨型钢框架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静力性能和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并对开洞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7年01期)
刘洁平[8](2003)在《楼板刚度及次框架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巨型结构及其特点,着重总结、论述了巨型钢结构的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及其抗震研究发展现状,指出了这种钢结构体系抗震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楼板刚度及次框架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反应、抗震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巨型钢框架结构作为算例,假设了4个计算方案,即方案1:仅考虑主框架、不考虑楼板刚度;方案2:考虑主、次框架协同工作、不考虑楼板刚度;方案3:考虑主、次框架协同工作和楼板刚度;方案4:仅考虑主框架和楼板刚度。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选取了代表不同场地条件的5条典型地震波,对不同计算方案的3个算例进行叁维地震时程反应分析。通过对算例1方案1和方案4及算例1-3方案2和方案3结构周期、位移和内力反应的比较,研究了楼板刚度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反应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与普通钢框架的梁、柱相比,巨型钢框架中主框架的巨型梁、巨型柱截面尺寸要大得多,并且由它们组成的这种超常规的大型结构具有巨大的抗侧刚度和整体工作性能,因此,在地震作用下,考虑楼板刚度与否对巨型钢框架结构整体反应影响不大,对主框架柱位移和内力反应影响也不大,但对次框架位移和内力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大。由此可见,我们有理由采用计算方案1代替方案4与方案3比较来研究次框架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反应和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3个算例方案1和方案3结构周期、位移和内力反应的比较分析可知,次框架可以进一步增加巨型钢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减少结构侧向变形,特别是明显减少了结构最大层间位移,使整个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分布更为均匀;次框架的加入使主框架柱最大轴力较无次框架情况减少,而主框架柱的最大剪力和弯矩较无次框架情况都有所增加,由此可知,虽然主框架本身可以成为独立的结构体系,但在分析设计时,还应该考虑主、次框架协同工作,进行整体分析、整体设计,否则结构会偏于不安全。通过研究还发现,组成一个巨型柱的内榀柱的剪力和弯矩增加幅度比外榀柱要大得多,设计时也应给予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03-08-01)
次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叁种不同次结构支撑方案的巨型框架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次框架支撑的巨型框架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相对位移显着减小,说明增加次框架支撑能明显增加巨型框架的耗能能力,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任俊亮.次框架加设支撑对巨型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2].詹淼.次框架支撑对巨型框架结构的影响[J].四川建材.2012
[3].卢俊林.次框架中支撑对巨型钢框架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
[4].刘洁平,张令心.楼板刚度和次框架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8
[5].孟焕陵,刘杨,沈蒲生.巨型框架中主、次框架的抗侧刚度比的限值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
[6].王岩.带次框架的大跨度预应力结构在张拉过程中的受力分析[C].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上).2007
[7].陈麟,张耀春,周云.次框架开洞的巨型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2007
[8].刘洁平.楼板刚度及次框架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反应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