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古镇——山西李家山村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对传统古镇——山西李家山村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佛山分院

摘要:山西碛口古镇李家山村是现存还没过度开发的历史古村落之一,通过实地走访,并查阅相关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当地的古镇建筑风貌与人居生活状况,引出对传统古镇未来发展与保护的思考,并尝试给出对古镇保护发展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古村落发展保护窑洞

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因李氏迁入并逐步兴盛改为今名。风水师认为李家山地形似凤,所以又名"凤凰山"。该村建筑主要分布在"凤首"和"两翼"地带,整体水平高且平均。当年李氏家族适应碛口镇的商业需要,专门养骆驼跑运输,因此该村是以居民为中心而兼骡、骆驼憩息为特点的村落。

1李家山村的历史发展背景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家山李氏于明成化年间由临县下西坡村迁来。李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并盖过村里原有的陈、崔二姓,最重要的原因是抓住了清朝至民国年间碛口水旱码头的商业机遇。李家山山坡陡峻,耕地稀少,依靠农业显然难以获得大发展。但当时的黄河岸边的碛口镇却是相当的繁荣,李家山李氏就利用此条件,养骆驼,跑旱路运输。财主们大都在碛口镇上开有店铺。按照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就回家盖房,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建筑质量上乘讲究的民居群落。

2古村落的聚落形态及建筑风貌特征

村落背面依靠的山顶是凤凰的头,从这里向南偏东和南偏西的方向分别延伸出一道山沟,直通最低处的咸沟。两道山沟的东、西两坡上,密布着依山就势而建造的窑洞住宅。围绕东面山沟的窑洞,组成了"小村";围绕西面山沟的窑洞,组成了"大村"。大村和小村,就是凤凰的两个翅膀。夹在两到山沟中间的山坡,向南突出,成为凤凰的身体。它由北面的一段缓坡和南面的一段陡坡组成。陡坡的尽端处有一座天官庙,坐北朝南,其南面又靠近悬崖,这就是凤凰的尾巴。

李家山村的住宅以窑洞式建筑为主,依山势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层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塌,因雨水冲刷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故,所以李家山村修有大小石排水沟,最高的落差有30-40米。村内窑院的正房多用于住人,厢房则可住人也可存放粮食。倒座房一般用作牲口棚和柴草房。正房和厢房大多不带前檐,外墙顶部只设出挑约1米的"没根厦檐",起遮雨护墙的作用。因为厦檐出挑距离较短,檐下无法容纳灶台,灶台便安置在正房尽端与厢房之间的空地上,再架个顶,就成为夏天使用的厨房。正房和厢房窑洞内的炕床大多安排在靠窗的位置,灶床内侧为灶台,在冬天可取暖与做饭。窑院的大门多位于左前方,入口方向或垂直或平行于正房,又或偏转约45度。院内挖有地窖,用于贮藏土豆、萝卜、红薯等。窑院内有的还有碾和磨,"左青龙、右白虎",碾是龙,磨是虎,所以碾和磨分别在院的左侧和右侧。窑院两层时,正房和厢房窑洞的屋顶就做了二层窑洞的院。

3古村落的人居生活状况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这样描述李家山:从外部看象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后来,他将李家山与武陵源、黄土高原并列为他一生的三大发现。

如今的李家山村,作为碛口旅游区的景点之一,距离碛口古镇大约3公里路程。与碛口另一个景点——西湾村不同,李家山村相对封闭,仿佛一个天然滤音器,滤掉了尘世的喧嚣和繁华。

目前,李家山村有百十来院、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李家山面南背北,200多户人家散落在“两沟四面坡”的地形上,大大小小的清代风格的窑洞,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这多达八九层的窑洞,看似随意的布局,完美地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宛如一尊精美巨大的塑像或是一幅立体的画卷。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李家山震撼的美景很大程度上来说得益于不完全不充分的经济开发,许多古建筑古风貌甚至于较为传统的乡居生活方式才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纵然部分建筑饱经历史沧桑,但不可否认,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李家山较少认为现代改造和雕琢的痕迹,显得十分天然并且纯朴。这一点很难在一般的景点看到,这也是最为令人感动地方。画家陈逸飞发现了江南水乡---周庄,过猛的开放虽然给当地赚了不少钞票,但是打破了村落原有的格局和氛围,这种损失是再花多少金钱也无法复制回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对李家山村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虽然李家山这天然不经现代人为处理的美备受赞誉,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碛口古镇旅游经济的逐步发展,李家山开始出现与之天然不和谐的改造。这不仅仅是指现代元素的生硬入侵,更多的是迫切追求经济发展的观念。无论是个体还是政府,并不是所有当地人都充分意识到李家山村的珍贵价值,因此也就导致了在处理古镇发展与保护两者之间找不到合理的平衡和出路。

在众多古镇风光地区中,不可否认,李家山村到目前为止是最令人感动和欣慰的地区之一:无论从古建筑古村庄,还是从乡土人情的角度,它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前提是,这是一片暂时未受到现在经济文化严重过入侵的偏远小山村。在欣喜李家山还没被过度开发的同时,又害怕在不久的将来,因经济发展的要求,李家山变了样更变了味道。

不得不说,中国的很多旅游景点,在未被开发之前都是非常美的,但在被冠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后,出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自然风景被一点点挖空,掏出最原始本土的文化根子,塞进金钱至上的腐朽胚子。即时有再美的躯壳,也只不过是份没营养却寻新鲜的快餐,找不到消化的价值。

那如何在保护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并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借鉴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实例,结合李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窑洞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通过修缮并注入新的功能和活力,保存并活化这些窑洞式的建筑。

(2)除了保护当地特有的建筑形式,更要保护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包括特殊手工艺,特殊农工艺,传说与故事等等。只有将古镇里面的人的生活继续鲜活下去,古镇文化的灵魂才不会消失,古镇建筑才不是变得空洞。

(3)李家山村的保护是要做到完整性,然而并不是什么都要保留原样,不可能把李家山村恢复到从前,而应该做到的是整体的布局和历史风貌的延续。

(4)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之前,首先要寻求专家意见,制定保护当地建筑和文化的合理的法律法规,为一切经济改造限定范围,在框定的范围中合理发展旅游经济,要发展首先要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许多无人居住的窑洞已经坍塌、荒废,有许多的建筑和村落形态已经变成传说中的故事和历史的照片,令人倍感遗憾。而居住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的现代人,很难再体会到中国古人那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精神追求。这一份宝贵的民族遗产——碛口古镇李家山村,无论是村落形态,还是建筑的特点、工艺、创新精神,都值得保护和不断研究与借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河边即将消失的活遗址——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和谐再生[J].中国园林.2010,26(11)

[2]解读碛口古镇聚落形态[J].地下水.2011,33(6)

[3]碛口古镇的延续与发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3)

标签:;  ;  ;  

对传统古镇——山西李家山村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