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我,观念,汉学,庄子,康德,满意,目的。
自我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王千陌[1](2019)在《自由主义自我观念的虚无主义悖论——以桑德尔对罗尔斯的批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优先性及其所引发的价值虚无主义问题,一直是社群主义的自由主义批判的重点。针对这样一种批评,罗尔斯发展了另一种较为温和版本的政治自由主义。但是,无论是罗尔斯的原初版本还是金里卡等人对此问题的扩展性解释,均未能避免政治自由主义持有自我优先于目的这一本体论预设。甚至可以说,自我优先于目的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主义所退无可退的底线。而桑德尔对自由主义自我观念的批判,绝不只是一个"语义学"问题,其关涉到主体对于"追寻美德"是否具有某种先天的义务。然而,自由主义用以对抗价值虚无主义的种种论证,要么是导向了更深的价值虚无主义,要么是其自我先于目的的本体论结构所不能容纳的。因此,自由主义在对抗价值虚无主义的问题上,陷入了一种本体论层面的悖论。(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妮娜[2](2018)在《转变中的“自我”-中国现代自我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理解当下的自我观念,其独立性、个体性等特质及其现实反映如自由、平等的权利保障,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途径等,需要追溯到其形成的价值起源,才是可能的。本论文所要考察的中国现代自我观念,即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而发生的自我观念的变革,正是当代自我观念得以可能的历史前提。现代自我观念的变革在整体上表现为对前现代自我观念的反叛,自我理想从根植于天命的纯粹道德化身的圣人转向平民化的独立自由人格。同时,以对科学、民主等现代价值与秩序的共同肯定为前提,现代自我观念的总体性特征呈现为对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德性、知性、个性与权利相统一的主体的追求。由此,相对于前现代而言,现代的自我观念不仅体现了自我解放的意识,更极大地拓展了古代自我的主体性范围,古代儒家道德自我的单一化趋向与道家个体性自我的消极意味皆得以克服。本文所论的中国自由主义者与现代新儒家既体现出对如上现代自我价值的一致追求,又因对中西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路径的不同理解,而在自我观念上呈现出价值排序上的差异。自由主义者在对古代自我之奴役状态的批判中,强调现代自我之独立自由与个性发展的优先性,其对于“群”的界定亦以个体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个性、知性与权利主体亦给予了“用”的层面上的肯定,以作为对现代文明的积极回应。但他们更试图重建传统的道德自我与伦理社会,并认为这对于现代西方个人主义的自我与法治社会是一种超越。两派思想家的自我观念自然也有着内部的差异或不同的面向。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梁启超的“自我”观念,具有“小我”与“大我”的二重性并充分体现出二者之间的紧张。胡适是“五四”时代最具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并强调民主制度与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的意义。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熊十力与梁漱溟对于道德自我与伦理自我的重建有着不同的侧重。熊十力以“本心”的本体论地位与德性的优先性为前提,来建立德性、知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现代主体。梁漱溟以“理性”亦即“无私的情感”作为重建伦理自我的基础,主张现代伦理自我与社会的重建应在发扬传统理性精神的基础上侧重于个性自我与“互以对方为重”的群己关系的建立,从而超越西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峙。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的“智慧说”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成就自由人格为旨趣。他对“自我”进行了概念化的提炼,并以天人、理欲、群己等哲学范畴来考察古代的“成人之道”,进而考察近代自我观念的变革历程。在其对近代自我观念的反思与总结中,亦生发出对自我理想的新建构与对自我实现途径的新探索。事实上,中国近代以来方才普遍觉醒的“自我”在观念形态上的发育并不充分,但现代自我观念的建构过程始终体现出对西方“自我经验”的学习与超越(或反省)的双重趋向。处于不断转化与建构中的当代自我观念应是对现代遗产的继承与超越,而这一过程本身亦证明了现代自我观念的历史地位、积极意义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李立[3](2017)在《基于安徽省定远县仓镇某村问卷调查的农民自我观念、家庭观念变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主要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物质现代化与思想现代化。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即物质现代化与思想现代化存在脱节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若物质水平的提高并未带来思想观念的开放,则该现代化的发展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中国社会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观念滞后问题。而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考察农民思想观念的状态有利于检验我国农村现代化的程度。本文以实地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安徽省定远县当地农民观念的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从而展现当地农民观念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一方面,从农民观念的角度折射农村现代化的水平,进而反映我国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以安徽省定远县某村农民为例,以小见大,探究整个中国农村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根据本文的调查和分析,安徽省定远县农民的观念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体性、政治权利、法制、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当地农民在主体性、政治权利、法制、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出现明显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农村生产力、农村社会制度到农村教育、自身反思等因素都在推动当地农民观念偏离保守与落后,走向独立与理性。虽然当地农民观念变化的主旋律是朝着现代化方向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现代化的变化与不足,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等。因此,安徽省定远县农民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要实现整体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7-05-01)
潘燕[4](2016)在《太极拳运动与老年人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空巢老人数量持续增加,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明显不足,并已经上升至社会问题方面,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前,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表明太极拳等群体性休闲运动对提升老年人自我观念与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李敏,惠小娟[5](2015)在《中西文化对比视野下的自我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是谁"一直是西方哲人热衷研究的问题,近代西方对于自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并提出了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等等相关理论。中西方的自我观念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文化对比,指出了什么是中国人的自我认识,并指出了中国人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独特特征,为中国人自我观念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陈晓平[6](2015)在《从“我思”到“自由意志”——对康德“自我”观念的一些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罗诞铖[7](2014)在《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与大学生“自我”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家,对于日本文学的独立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以说,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是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独立思想的融合。对自我的尊重与对社会及他人的尊重是漱石的个人主义所倡导的,也就是对自己及他人的责任心。当前,大学生有自我的倾向,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应的,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4年22期)
徐强[8](2014)在《英美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的研究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叁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4年05期)
陈少明[9](2014)在《“吾丧我”:一种古典的自我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中国哲学的主题。但在论及这一主题时,人们往往把眼光投向儒家,而较少关注道家。原因可能在于,道家关于人的理想形象不论是呈现为隐士还是真人,总是飘忽不定,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有较大的距离。然而,一种人格理想只要有魅力,即使它不那么现实,也有进一步探寻的价值。理由在于,任何有深度的人格理想,必定是建立在对一般人的生命状态的洞察之上,只是其中有些建构起了明晰的概念框架,有些则成为隐含在其主张背后的预设。对于后者而言,《庄子·齐物论》中那个(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4年08期)
卢虎[10](2014)在《大学生心理体质指标自我观念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大学生心理体质指标自我观念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建立假设,采用主观身体感受量表、客观身体形象量表和生活满意度感受量表,对184名大学生心理体质指标自我观念进行测试。结果 1主观身体感受与生活满意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7,P<0.05),与客观身体形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0.12,P>0.05);2主观身体感受和客观身体形象对生活满意感的预测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0.2,P>0.05;△r2=0.11,P>0.05)。结论主观身体感受和客观身体形象相比较,生活满意感主要来源于主观身体感受。因此要提升生活满意感,就要引导人们发展积极的主观身体感受。(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4年16期)
自我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要理解当下的自我观念,其独立性、个体性等特质及其现实反映如自由、平等的权利保障,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途径等,需要追溯到其形成的价值起源,才是可能的。本论文所要考察的中国现代自我观念,即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而发生的自我观念的变革,正是当代自我观念得以可能的历史前提。现代自我观念的变革在整体上表现为对前现代自我观念的反叛,自我理想从根植于天命的纯粹道德化身的圣人转向平民化的独立自由人格。同时,以对科学、民主等现代价值与秩序的共同肯定为前提,现代自我观念的总体性特征呈现为对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德性、知性、个性与权利相统一的主体的追求。由此,相对于前现代而言,现代的自我观念不仅体现了自我解放的意识,更极大地拓展了古代自我的主体性范围,古代儒家道德自我的单一化趋向与道家个体性自我的消极意味皆得以克服。本文所论的中国自由主义者与现代新儒家既体现出对如上现代自我价值的一致追求,又因对中西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路径的不同理解,而在自我观念上呈现出价值排序上的差异。自由主义者在对古代自我之奴役状态的批判中,强调现代自我之独立自由与个性发展的优先性,其对于“群”的界定亦以个体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个性、知性与权利主体亦给予了“用”的层面上的肯定,以作为对现代文明的积极回应。但他们更试图重建传统的道德自我与伦理社会,并认为这对于现代西方个人主义的自我与法治社会是一种超越。两派思想家的自我观念自然也有着内部的差异或不同的面向。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梁启超的“自我”观念,具有“小我”与“大我”的二重性并充分体现出二者之间的紧张。胡适是“五四”时代最具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并强调民主制度与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的意义。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熊十力与梁漱溟对于道德自我与伦理自我的重建有着不同的侧重。熊十力以“本心”的本体论地位与德性的优先性为前提,来建立德性、知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现代主体。梁漱溟以“理性”亦即“无私的情感”作为重建伦理自我的基础,主张现代伦理自我与社会的重建应在发扬传统理性精神的基础上侧重于个性自我与“互以对方为重”的群己关系的建立,从而超越西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峙。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的“智慧说”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成就自由人格为旨趣。他对“自我”进行了概念化的提炼,并以天人、理欲、群己等哲学范畴来考察古代的“成人之道”,进而考察近代自我观念的变革历程。在其对近代自我观念的反思与总结中,亦生发出对自我理想的新建构与对自我实现途径的新探索。事实上,中国近代以来方才普遍觉醒的“自我”在观念形态上的发育并不充分,但现代自我观念的建构过程始终体现出对西方“自我经验”的学习与超越(或反省)的双重趋向。处于不断转化与建构中的当代自我观念应是对现代遗产的继承与超越,而这一过程本身亦证明了现代自我观念的历史地位、积极意义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千陌.自由主义自我观念的虚无主义悖论——以桑德尔对罗尔斯的批评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李妮娜.转变中的“自我”-中国现代自我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李立.基于安徽省定远县仓镇某村问卷调查的农民自我观念、家庭观念变化探究[D].外交学院.2017
[4].潘燕.太极拳运动与老年人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
[5].李敏,惠小娟.中西文化对比视野下的自我观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陈晓平.从“我思”到“自由意志”——对康德“自我”观念的一些修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罗诞铖.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与大学生“自我”观念探析[J].青年作家.2014
[8].徐强.英美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的研究管窥[J].文化学刊.2014
[9].陈少明.“吾丧我”:一种古典的自我观念[J].哲学研究.2014
[10].卢虎.大学生心理体质指标自我观念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