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椎论文-贾有珍

腰骶椎论文-贾有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腰骶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纯后路手术,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布氏杆菌

腰骶椎论文文献综述

贾有珍[1](2019)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72例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单纯后路手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顺利、效果理想。手术时间100-230 min,平均(152.31±45.21)分钟;术中出血量210-1150 mL,平均(336.38±35.45)mL。术后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术后CRP、ESR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4期)

易国良,王善坤,宋西正[2](2019)在《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L_5-S_1单纯轴向融合内固定进行了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其技术微创,利于植骨的成功融合,并能够满足人体生理需求,但其抗旋转固定不够。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微创操作、又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新内固定器械。目的:通过对团队前期研制的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螺钉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进一步加以改进及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取5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截取腰骶椎运动节段(L_3-S_5),分为以下5组顺次进行生物力学测试:(1)正常组:结构完整;(2)峡部裂组:双侧峡部裂;(3)锁定组:带锁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4)螺钉组: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5)复合固定组: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分别测试各个标本在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各个不同运动状态下L_5/S_1节段的活动度及轴向抗压刚度;其中在屈伸状态下,另外测试各组标本在施加300 N轴向跟随力时的运动范围。实验方法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峡部裂组在屈伸及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显着大于正常组(P <0.05),在侧弯方向上与正常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2)在屈伸及侧弯方向上,3种内固定方式的活动度均显着小于正常组(P <0.05),其中在屈伸方向上复合固定组及锁定组的活动度均显着小于螺钉组(P <0.05),轴向螺钉+椎弓根钉组(复合固定组)与锁定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在侧弯方向上锁定组的活动度与其他2种内固定方式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复合固定组的活动度显着小于螺钉组(P <0.05);(4)在旋转方向上,轴向锁定组与轴向螺钉+椎弓根钉组(复合固定组)的活动度均显着小于正常组(P <0.05),轴向螺钉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复合固定组活动度显着小于锁定组(P <0.05);锁定组中左旋与右旋的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在轴向抗压刚度方面,3种内固定方式均显着大于正常组(P <0.05),3种内固定方式间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6)提示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系统可以显着提高腰骶椎后柱失稳情况下各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为腰骶椎后柱结构失稳情况下单纯行轴向融合内固定抗旋转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8期)

李阳[3](2019)在《经骶前间隙腰骶椎双轴融合术的相关解剖学测量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不稳的常用术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融合使致病节段获得稳定。国外研究人员首先于2004年提出了腰骶椎轴向融合(axial lumbosacral interbody fusion,AxiaLIF)这一概念,同时也对该术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初步验证。与传统的前路或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相比,AxiaLIF经骶前间隙完成操作,术中不剥离周围的组织及肌肉,不破环关节突、纤维环及韧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脊柱结构的破坏,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国内外在对AxiaLIF的生物力学研究上证实,AxiaLIF对固定节段能够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但在各活动情况下对旋转的控制较差,辅以后路椎弓根或关节突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在临床应用上,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先后完成了上千例的AxiaLIF,一致肯定了该术式微创、安全、有效的临床特点。但同时也普遍认为联合后路内固定可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这无疑又进一步增加的手术的复杂程度,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患者的损伤程度,同时也提高了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此,我们设想将两枚轴向融合螺钉分别固定在L5-S1椎体的前柱和中柱上,理论上其既增加了两椎体间的稳定性,又可避免后路椎弓根螺钉或关节痛螺钉固定所带来的附加损伤。[目的]探讨腰骶椎双轴融合术的可行性,为该术式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15具新鲜成人腰骶段脊柱标本,对腰骶椎双轴融合术的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直接测量;选取50例成人腰骶椎CT数据,利用叁维重建技术对双轴融合术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测量,验证双轴融合术的安全性,同时为融合螺钉的设计提供数据指导。构建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有限元模型:①传统前柱单轴融合+双侧关节突螺钉固定;②中柱单轴融合+双侧关节突螺钉固定;③自行设计的双轴融合术。分别对各个模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四种工况的加载,以此分析比较叁种术式及正常模型在不同活动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L5/S1椎间盘的矢状径和横径分别是32.1±2.25mm和43.5±2.84mm;髓核的矢状径和横径分别是22.5±1.31mm和32.3±2.10mm;在标本和影像学解剖研究中,模拟前柱螺钉固定的手术通道距骶骨前缘的最大距离分别为为16.93±3.02mm和17.06±5.80mm。有限元分析中,与两组单轴融合+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模型相比,双轴融合固定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四种活动状态中表现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均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双轴融合固定模型在螺钉部分、骨质部分以及L4/5椎间盘均表现出较小的应力集中,可有效的降低螺钉断裂、松动、椎体下沉及临近节段退变的风险。[结论]L5/S1双轴融合术的手术通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6)

张爱峰,王辉,周倩[4](2019)在《一期后路入路对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一期后路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使用随机数表将患者分别纳入后路组、前后路组,各36例,分别行一期后路入路、前后路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腰骶角、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变化,并记录其治疗效果。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前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前后路组的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腰骶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腰骶角均较术后即刻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ASI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治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一期后路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效果与前后路入路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郑少立,姚欣强,李宗泽,陈建庭[5](2019)在《一期后路内固定腰骶重建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HIV毒感染、细菌耐药和人口迁移,结核病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骨关节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比例最高,约50%。腰骶椎骨结核病系位于L3及L3以下椎体发生的结核,发病(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郭惠智,唐永超,张顺聪,莫国业,郭丹青[6](2019)在《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腰骶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腰骶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采用后路腰骶椎固定治疗的患者61例,男6例,女55例,年龄67.5±6.6岁(60~86岁),骨密度T=-3.37±0.69 SD(-2.5~-5.4 SD),随访时间19.98±10.42个月(24~78个月),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根据S1螺钉的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强化组(A组,17例)、双皮质固定组(B组,20例)和叁皮质固定组(C组,24例),比较叁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松钉率、融合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VAS和ODI方面,叁组患者末次随访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组VAS和ODI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并发症方面,A组腰椎骨水泥渗漏率为23.68%,S1骨水泥渗漏率为23.53%,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撕裂、切口感染和双下肢肌力下降,没有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B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1.25%,2例患者发生健侧下肢麻木乏力,6例患者出现S1螺钉松动(30.00%);C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4.56%,2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撕裂,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健侧下肢麻木乏力,6例患者出现S1螺钉松动(25.00%)。将B、C两组患者分为松钉组和未松钉组,发现其在年龄、融合节段、术后PI-LL上具有统计学差异(松钉组年龄更大、融合节段更长,术后PI-LL更大),在性别、BMD、BMI、手术方式、术前术后LL、SS、PT、PI、LL差值、术前PI-LL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能明显减少伴骨质疏松患者腰骶固定的松钉率,是骨质疏松性腰骶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有效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2节段固定和PI-LL恢复不佳的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游昙芳,唐永娴,秦红连[7](2019)在《家属同步前瞻性康复教育对腰骶椎术后患者锻炼依从性、压疮及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属同步前瞻性康复教育对腰骶椎术后患者锻炼依从性、压疮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行腰骶椎骨折手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2016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行腰骶椎骨折手术患者6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教育。实验组给予家属同步前瞻性康复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后锻炼依从率、负性情绪评分、压疮发生率及康复疗效。结果实验组干预后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骶椎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家属同步前瞻性康复教育可明显提升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改善负性情绪,减少压疮发生率,增强康复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进,吴兴林,陆庭盛,宋辉,周焯家[8](2019)在《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13例腰骶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2~57岁,平均35岁。病程2~19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B级2例、C级4例、D级5例、E级2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36.4±5.7)分;腰骶角为(20.7±0.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为(63.4±8.4)mm/1 h,C反应蛋白为(38.8±5.2)mmol/L。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ODI、ASIA分级、腰骶角及ESR;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量420~850 mL,平均610 mL。术中未出现大血管、硬膜囊、神经根及腰骶丛损伤。3例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6.1年,平均2.8年。随访期间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脑脊液漏、内固定物松动断裂;8例男性患者均未出现逆行射精、勃起障碍等并发症。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4.2~9.9个月,平均6.4个月;髂骨瓣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ODI为(7.2±3.5)分,腰骶角为(31.2±0.5)°,ESR为(9.8±2.5)mm/1 h,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ASIA分级为D级2例、E级11例,较术前显着改善(Z=–3.168,P=0.002)。结论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白凤周[9](2019)在《单、双侧开窗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腰骶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中的应用,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并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骶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共48例纳入本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共分为2组,单侧组:行一期后路单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27例,男23例,女4例,年龄23~71岁;双侧组:采用一期后路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26~58岁。观察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及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使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以及评估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布鲁杆菌病。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23.7±6.3个月。组内比较:末次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ODI及JOA评分均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ODI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开窗组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半个月后行清创引流术,患者最终痊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均完全融合。结论: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及花费少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赵涛,方海林,王志远,彭茂轩,高腾飞[10](2018)在《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32例均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术治疗,其中20例前路病灶清除同时植骨融合术。术后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32例患者前后路手术时间170~250min,平均时间220min,术中出血700~1300ml,平均出血1000ml,住院时间35~62d,平均41d;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核无复发,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症状完全恢复,所有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提高腰骶椎结核治愈率。(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腰骶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L_5-S_1单纯轴向融合内固定进行了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其技术微创,利于植骨的成功融合,并能够满足人体生理需求,但其抗旋转固定不够。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微创操作、又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新内固定器械。目的:通过对团队前期研制的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螺钉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进一步加以改进及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取5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截取腰骶椎运动节段(L_3-S_5),分为以下5组顺次进行生物力学测试:(1)正常组:结构完整;(2)峡部裂组:双侧峡部裂;(3)锁定组:带锁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4)螺钉组: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5)复合固定组: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分别测试各个标本在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各个不同运动状态下L_5/S_1节段的活动度及轴向抗压刚度;其中在屈伸状态下,另外测试各组标本在施加300 N轴向跟随力时的运动范围。实验方法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峡部裂组在屈伸及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显着大于正常组(P <0.05),在侧弯方向上与正常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2)在屈伸及侧弯方向上,3种内固定方式的活动度均显着小于正常组(P <0.05),其中在屈伸方向上复合固定组及锁定组的活动度均显着小于螺钉组(P <0.05),轴向螺钉+椎弓根钉组(复合固定组)与锁定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在侧弯方向上锁定组的活动度与其他2种内固定方式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复合固定组的活动度显着小于螺钉组(P <0.05);(4)在旋转方向上,轴向锁定组与轴向螺钉+椎弓根钉组(复合固定组)的活动度均显着小于正常组(P <0.05),轴向螺钉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复合固定组活动度显着小于锁定组(P <0.05);锁定组中左旋与右旋的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在轴向抗压刚度方面,3种内固定方式均显着大于正常组(P <0.05),3种内固定方式间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6)提示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系统可以显着提高腰骶椎后柱失稳情况下各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为腰骶椎后柱结构失稳情况下单纯行轴向融合内固定抗旋转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骶椎论文参考文献

[1].贾有珍.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易国良,王善坤,宋西正.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李阳.经骶前间隙腰骶椎双轴融合术的相关解剖学测量及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9

[4].张爱峰,王辉,周倩.一期后路入路对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9

[5].郑少立,姚欣强,李宗泽,陈建庭.一期后路内固定腰骶重建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9

[6].郭惠智,唐永超,张顺聪,莫国业,郭丹青.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腰骶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7].游昙芳,唐永娴,秦红连.家属同步前瞻性康复教育对腰骶椎术后患者锻炼依从性、压疮及疗效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9

[8].张进,吴兴林,陆庭盛,宋辉,周焯家.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9].白凤周.单、双侧开窗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D].新疆医科大学.2019

[10].赵涛,方海林,王志远,彭茂轩,高腾飞.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临床疗效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

标签:;  ;  ;  

腰骶椎论文-贾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