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效应论文_李亚宁,张丽红,吴鹏,盛红坤,高相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植物,堆肥,土壤,污泥,重金属,盐碱土。

植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宁,张丽红,吴鹏,盛红坤,高相艳[1](2019)在《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植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磺胺类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广泛暴露,对土壤环境造成威胁,因而以辣椒为供试材料,采用实验室控制盆栽法对3种常用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Z)、磺胺甲基嘧啶(SM1)及磺胺噻唑(ST)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进行了研究,以评价抗生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收获时SMZ与ST在种植辣椒土壤中的残留量均显着(p<0. 01)低于对照组,分别约为对照组的22%和15%;而SM1在种植辣椒土壤中的残留量约为对照组的50%,表明SM1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消解受辣椒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辣椒的地上部组织和根组织中均检测到了3种抗生素的存在,SMZ在辣椒地上部分的质量比约为其在根中质量比的2倍;而ST在辣椒根中的质量比却远高于其在地上部分的质量比,约为4倍; SM1在辣椒根和地上部分的分布则较为均一。采用等质量浓度复合方式,复合组对土壤中的抗生素消解及植物对抗生素的吸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均未产生等倍剂量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的种植会有效促进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消解,同时植物的吸收会增加人类暴露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荆茹莎[2](2019)在《纳米零价铁的植物效应及其致毒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零价铁(nZVI)是修复各种环境污染物时使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之一。由于nZVI性质活泼,释放到环境中,易对生物体乃至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环境中nZVI的归宿和生物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采用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不同浓度裸露纳米零价铁颗粒(B-nZVI)和淀粉稳定化纳米零价铁颗粒(S-nZVI)对绿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采用幼苗生长试验,研究B-nZVI和S-nZVI对绿豆/小麦生长、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和纳米零价铁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探讨nZVI对绿豆/小麦的植物效应以及致毒机制。研究的主要结果为:(1)萌发试验结果表明,B-nZVI和S-nZVI仅在最高剂量(1000mg/L)下抑制绿豆种子萌发(P<0.05),B-nZVI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没有显着影响,但S-nZVI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的抑制,750mg/L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较对照组降低了22.2%。B-nZVI和SnZVI对绿豆种子的根长和芽长的影响效应不同,B-nZVI在较高剂量下不抑制甚至增加绿豆的根长和芽长,而S-nZVI在浓度为450-900mg/L时对绿豆根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B-nZVI和S-nZVI对小麦种子的根长和芽长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不同。B-nZVI只有在600-750mg/L浓度范围内对种子的根长和芽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S-nZVI对小麦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密切相关,900mg/L时对根和芽的抑制效应最明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7.6%和27.0%。B-nZVI对绿豆和小麦种子、SnZVI对绿豆种子的鲜重和干重没有显着影响,但S-nZVI对小麦种子鲜重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密切相关,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P<0.05)逐渐增强。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nZVI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会对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产生毒害效应,nZVI类型、植物种类不同,毒性效应不同。(2)幼苗生长试验结果表明,B-nZVI对绿豆幼苗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S-nZVI对绿豆幼苗生长产生显着的植物毒性。B-nZVI和S-nZVI均对小麦幼苗生长产生显着的植物毒性,但S-nZVI产生的毒性作用更明显。暴露于nZVI悬浮液中的绿豆和小麦幼苗,根系Fe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nZVI在根细胞中积聚,没有转运到地上部。B-nZVI和SnZVI对植物的氧化应激效应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暴露于B-nZVI中的绿豆和小麦幼苗产生过氧化应激效应不明显,而暴露于S-nZVI的绿豆和小麦幼苗产生了抵抗胁迫的保护性反应。nZVI对绿豆和小麦的叶绿素荧光效应表现出显着性差异,nZVI促进了绿豆植物叶子中的电子传输速率,促进其光合作用,但却抑制了小麦植物叶子中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电子的过程传递。TEM观察显示,无论是绿豆还是小麦幼苗,nZVI都可以进入其细胞,并分布在其细胞壁和细胞质中,说明nZVI的团聚颗粒能穿透根系细胞壁和细胞膜,分布在细胞质中。(3)研究发现,nZVI的植物效应与Fe的积累量、nZVI的类型、nZVI的浓度及植物种类有关。nZVI或其氧化物可以直接粘附于根表面,阻断根的膜孔并干扰根的吸收能力,抑制水和养分的吸收;Fe在植物体内过量积累,扰乱养分的运输和营养平衡,触发胞内ROS的生成,致使光合作用被抑制,细胞结构与功能被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是nZVI的主要致毒机制。(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4)

罗春玲[3](2018)在《复合污染土壤POPs的植物效应——以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粗犷的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对农田土壤、农产品安全及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以广东省清远市龙塘镇为例,通过对典型重金属-POPs复合污染的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上不同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进行研究,发现植物根际土中典型POPs的含量显着高于非根际土,且植物根际富集现象在长期污染的土壤上更为明显。POP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与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OPs的比值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植物对不同溴取代位置的PBDEs同分异构体具有选择性富集的特点。考察土地利用类型对典型POPs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显示:植物种植和农艺措施的使用如农业翻耕和淹水处理,能加速POPs向土壤深处迁移。土壤中非水溶性的有机碳与土壤POPs含量呈现出了明显的正相关,表明非水溶性的有机碳是影响土壤POPs迁移的主要因素。对Cu-POPs复合污染下POPs的植物吸收及转运机制的研究发现:在铜离子作用下,植物根系受损,导致根系细胞电解质渗漏率增加,BDE209和PCB136等疏水性化合物可通过被动渗透进入植物根系细胞,并往地上部迁移;而未经铜离子破坏的植物根系,POPs则主要吸附于根系表面,PCB95和PCB136均呈现出显着的手性分馏现象,表明正常的植物根系细胞膜的选择透性,阻断了POPs向植物体内的转运,且PCBs在根系环境下发生了具手性选择性的生物作用。我们运用D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上探查到了多种新型PAHs和PCBs降解功能菌和降解基因,并对其降解机制进行了探讨。这些结果对理解重金属-POPs复合污染的植物效应和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均具直接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8-05)

陈玥,牛世伟[4](2018)在《葫芦岛原位Cd污染土壤的改良及对植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广东省大宝山农耕废弃污染土壤,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石灰石和沸石对植物生物量及其植株内Cd含量及土壤中Cd有效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对豌豆生物量促进效果随剂量增加而增强。20%沸石单剂和混剂处理分别增加豌豆生物量的129%和161%,植株地上部Cd含量则分别下降了49.7%和89.5%。沸石混合施用对作物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及对土壤重金属的固定作用均优于其单独施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高楠雄[5](2015)在《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微生物修复及植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针对铜矿和铅锌矿开采导致的两种类型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利用化学修复方法,研究了淋洗剂种类、土壤颗粒度、温度、淋洗时间、淋洗液pH等因素对污染土壤重金属去除率影响,同时也首次研究了外生菌根真菌发酵液对土壤重金属的溶解效果。通过分析淋洗前后土壤酶活性、植物生物量等指标,评价了化学淋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对淋洗后土壤进行功能恢复性研究,以期为化学淋洗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振荡浸提的方法,比较了柠檬酸、草酸、乙酸、EDDS、Na2EDTA、盐酸、硝酸和硫酸等浸提剂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浸提效果。结果表明,水土比10:1时,25℃振荡浸提24h后,0.1 mol·L-1柠檬酸对土壤Cu和Zn的浸出率分别为35.4%和35.1%;10 mmol·L-1EDDS对Cu、Pb、Zn的浸出率分别为80.2%、27.3%和 15.6%;10mmo1·L-1 Na2EDTA对Cu、Pb、Zn的浸出率分别为67.2%、48.2%和45.1%;无机淋洗剂中盐酸的浸提效果最佳,1mol·L-1盐酸对Cu、Pb、Zn的浸出率分别为55.3%、39.4%和44.6%。对于浸提前后土壤铜各级形态进行分析发现,水土比10:1时,0.1 mol·L-1柠檬酸浸提后,铜污染土壤的总铜含量下降了 35.3%,其中铁锰氧化态、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别下降了 22.9%、9.8%、3.9%和1.1%,而离子交换态则上升了2.5%。10mmo1·I-1Na2EDTA浸提后,铜污染土壤的总铜含量下降了 64.2%,其中残渣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和离子交换态分别下降了 34.2%、17.7%、4.7%、3.9%和3.8%。10mol·L-1EDDS浸提后,铜污染土壤的总铜含量下降了 78.1%,其中残渣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和离子交换态分别下降了 40.8%、25.1%、4.8%、3.7%和3.6%。说明对于铜污染土壤,EDDS具有最好的浸提效果,EDDS和EDTA主要溶解残渣态和铁锰氧化态铜,而柠檬酸主要溶解土壤铁锰氧化态铜。比较了复合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Na2EDTA溶解土壤重金属的效果,结果表明,水土比10:1时,1~10 mmol·L-1SDS可以提高EDTA对土壤重金属的浸提效果。添加10mmol·L-1SDS,使EDTA对Cu的去除效率从66.5%增加到了83.9%,对Pb的去除效率从49.3%增加到了74.3%,对Zn的去除效率从44.9%增加到了58.1%。当SDS浓度高于10mmol·L-1时,SDS对溶解土壤Cu、Pb、Zn产生了抑制作用。比较了 45种真菌发酵液对土壤重金属的浸提效果。结果表明,Zjj2菌和K11菌对土壤Cu有最好的溶解效果,Cu浸出率分别达到22.1%和17.4%;对土壤Zn浸提效果最好的为Zj27菌、Zj6菌发酵液,对Zn的浸出率分别为29.8%和25.4%;对土壤Pb有最好溶解作用的为X16菌发酵液,其浸出率为8.3%。研究发现,Zj15菌对溶解土壤重金属具有广谱性,对Cu、Pb、Zn的浸出率分别为11.9%、7.1%和28.5%。。采用土柱试验,研究了淋洗剂Na2EDTA对土壤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在Na2EDTA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土壤重金属的淋出率随着淋洗液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当土:液体积比为1:20时浸出率为39.2%,在淋洗体积比为1:40时EDTA对重金属的浸出率达到44.3%,然后趋于平缓。EDTA/去离子水交替淋洗试验结果表明,EDTA淋洗后土壤中仍留存大量溶解态重金属。研究了 Na2S对土柱淋滤液重金属的沉淀作用以及淋滤液的回收再利用。结果表明,用50mmo1·-1Na2S处理后,回收淋洗液中的Cu、Pb、Zn含量分别降低了 96.8%、80.5%和90.9%。处理后的淋洗液再次进柱淋洗,在水土比14:1时,Cu的浸出率达到平衡,此时Cu的浸出率为23.4%。淋洗剂施加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从而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与未施用淋洗剂处理相比,10mmol·L-1Na2EDTA淋洗后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叁种酶活性分别降低了 32.7%、20.8%和16.6%,土壤放线菌、细菌和真菌数也分别降低了 50.0%、35.1%和 57.5%。比较分析了双子叶植物麻皮豌豆和单子叶植物黑麦草在不同淋洗剂淋洗后土壤上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与不用淋洗剂处理的对照相比,Na2EDTA淋洗后,豌豆和黑麦草的干重以及株高分别下降了 43.7%、25.5%和30.9%、13.4%。研究了蚯蚓肥、营养土和土壤浸出液等对Na2EDTA淋洗后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添加5%营养土的处理组,豌豆的株高和生物量均为最高;添加5%蚯蚓肥处理组,黑麦草的株高和生物量要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瀚起[6](2013)在《污泥与菇渣好氧堆肥及其施用土壤—植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城市污泥处理难题,提高污泥好氧堆肥的效率及质量,选用菇渣作为调理剂,将城市污泥与菇渣以(按干重计)2:1、1:1、2:3的比例混合,进行周期35d的高温好氧堆肥,测定叁种处理堆肥在不同阶段温度、含水率、pH、有机质、营养养分、种子发芽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污泥与菇渣混合堆肥的效果。利用堆肥产品,与矿山废弃地土按0%、10%、20%、30%、40%、50%混配,选用有代表性的园林植物高羊茅、狗牙根、石楠、桂花和榉树进行盆栽对比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按上述叁种比例混合成堆的堆体外观、温度、含水率、酸碱度、种子发芽指数、营养成分等指标变化的分析,叁种配比而成堆的叁种处理堆体均能完全腐熟,产品均满足有机肥料行业标准(NY525-2002),是合格的堆肥产品,说明菇渣作为污泥好氧发酵的添加剂是切实可行的。(2)通过比较叁种配比的堆体升温过程,种子发芽指数,堆肥腐熟周期长短,养分变化,综合分析得出:污泥与菇渣(按干重计)以1:1混合为污泥与菇渣的最合适配比。(3)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比例的污泥堆肥施用使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有效改善,施用污泥堆肥对矿山pH具有中和调节作用,污泥施用比例大于30%以上时,土壤pH值即可达到较好的改良效果,使得土壤pH值从8.28降到7.26。当污泥堆肥施用比例达到20%及以上时,土壤CEC显着提升,均高于20cmol/kg,根据土壤肥力标准每千克土壤的交换量在20cmol以上为保肥强的土壤,说明此时土壤保肥能力达到较强水平。(4)污泥堆肥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污泥堆肥施用后,土壤营养成分均有显着增加,各组处理中施用比例为50%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175.6g/kg。随施肥比例增加土壤水解氮含量达到196.5-565.6mg/kg,有效磷含量达到23.35-156.62mg/kg,速效钾含量达到49-316mg/kg。(5)施用污泥堆肥能够明显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且堆肥施用量越多,提高幅度呈不同程度上升,总的来说,堆肥施用比例为30%时,土壤酶平均活性最高。(6)通过观察盆栽植物的生长状况得出,这几种植物在污泥堆肥施用比例为20%-40%时,生长状况表现较好,30%时植物株高、地径以及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均达到最优。(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马利静[7](2012)在《基于盐碱土改良的土壤和植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崇明是上海继浦东开发之后又一个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生态岛的样板与引领者,生态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滨海盐碱土的改良问题,如何生态、可持续改良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摒弃了化学改良剂的使用,采用碎石铺设(A)、有机肥施用(B)和粉碎秸秆施用(C)正交配比,探求盐碱土改良基础上土壤效应和植物效应。1.盐碱土改良土壤效应盐碱土改良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动态影响表现为:土壤容重、土壤EC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效磷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土壤速效钾含量逐渐下降。综合平衡法评价盐碱土改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效果,叁因子的影响次序为B>C>A,碎石铺设4cm、有机肥施用20kg、粉碎秸秆施用3kg,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最为明显。盐碱土改良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表现为:叁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B>C>A;碎石铺设0cm、有机肥施用20kg、粉碎秸秆施用3kg,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较对照增长33.6%,外源有机碳形成量最大,为3706.58g,土壤有机碳库的盈余量最大,为3608.17g。2.盐碱土改良植物效应有机肥施入量和粉碎秸秆施入量选择20kg和3kg,小叶栀子、中华常春藤、紫鸭跖草和红花酢浆草长势最好。有机肥施入量选择20kg,有利于增加4种植物生物量,其它两因子无显着影响,可酌情施入。叁因子对四种植物光合速率影响效果为A>B>C,碎石铺设4cm、有机肥施用20k有利于增加小叶栀子、中华常春藤、紫鸭跖草和红花酢浆草的光合速率,粉碎秸秆无显着影响。紫鸭跖草和中华常春藤光响应曲线和参数比较,紫鸭跖草的各项生理参数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生理不适应性,中华常春藤除光饱和点,其他各指标基本上随着土壤盐分的升高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反应最为灵敏。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土壤和植物效应主要指标,综合得分结果显示,碎石铺设0cm、有机肥施用20kg、粉碎秸秆施用3kg,综合得分最高,为2.596;综合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叁因子对综合得分的影响效果表现为B>A>C,碎石铺设4cm、有机肥施用20kg、粉碎秸秆施用3kg,盐碱土改良的土壤效应和植物效应表现最佳。(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袁根勤,张景,朱芳芳,马扬光[8](2011)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农业生产及人的健康会造成危害,已引起环保部门的重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迟,系统性较差,从土壤重金属来源、危害,特别是植物吸收、运转、伤害机理上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1年09期)

唐淦海[9](2011)在《不同秸秆污泥堆肥施用土壤-植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不同秸秆污泥农地利用时土壤系统氮、磷和钾的转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和环境影响效应的探讨,从正负效应中找出不同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配施的最佳比例,从而为城市污泥的大规模土地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本研究选择重庆市北碚区某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经高温好氧堆肥得到的污泥堆肥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壤培养研究了不同秸秆污泥堆肥对十壤氮矿化的影响,并挑选2种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以1:3,1:1和3:1混配,进行了玉米的田间试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表明:作物秸秆污泥堆肥可促进土壤氮的矿化,显着提高土壤中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提高幅度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堆肥大于水稻秸秆堆肥和玉米秸秆堆肥,因而当污泥堆肥施用于农地时,油菜秸秆堆肥和小麦秸秆污泥堆肥的用量应较水稻秸秆堆肥和玉米秸秆污泥堆肥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污泥堆肥的施入可显着提高土壤氮的潜在矿化势,其中油菜秸秆污泥堆肥施入石灰性紫色十和黄壤、小麦秸秆污泥堆肥施入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氮的潜在矿化势提高幅度最大。根据土壤氮的矿化特征,建议将秸秆污泥堆肥用作基肥施用于黄壤时,30d左右应适当补施氮肥,以满足作物后期生长对氮素的需求,而将秸秆污泥堆肥用作基肥施用于酸性紫色十和石灰性紫色十时,应配合速效氮肥,以满足植物生长前期对氮素的需求。田间试验表明:(1)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均可促进十壤氮素的矿化,显着提高土壤氨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化肥与玉米秸秆污泥堆肥按1:3配施,化肥与水稻秸秆污泥堆肥按1:1配施提高幅度最大。(2)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不同比例混施均可促进土壤磷素的矿化,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化肥与秸秆污泥配施时要考虑土壤性质和堆肥秸秆类型,黄壤中,两种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按1:1比例配施速效磷提高幅度最大,在酸性紫色土中,化肥与玉米秸秆污泥堆肥按3:1配施、与水稻秸秆污泥堆肥按1:3配施十壤速效磷提高幅度最大。(3)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均可促进十壤钾素的矿化,提高速效钾含量,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混施时主要考虑十壤性质。在黄壤中,化肥与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污泥均按1:1配施可达最佳施肥效果,紫色土其配施比例为1:3。(4)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不同比例混施可降低土壤pH值,提高有机质含量,堆肥施加量与土壤pH缓冲性和有机质含量呈正比关系。(5)秸秆污泥与化肥混合配比施用,黄壤条件下化肥与玉米秸秆污泥堆肥按3:1混配,化肥与水稻秸秆按1:1配施可获得最大产量,紫色土中,化肥与将玉米秸秆污泥堆肥按1:3混配,化肥与水稻秸秆按3:1配施,可获得最大产量。(6)污泥堆肥施入土地后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大小黄壤为Cd>Pb>Cr,紫色土为Pb>Cd>Cr。黄壤环境中,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秸秆污泥堆肥的施加量呈正比关系,紫色土环境中,秸秆污泥堆肥与化肥以1:1混配施入使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达最大值。最后,从氮磷钾及重金属方面探讨分析不同比例秸秆污泥堆肥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正负效应,由效应平衡最终确定土壤类型为黄壤时,化肥与水稻秸秆堆肥最佳配比为1:1;紫色土中化肥与玉米秸秆堆肥最佳配比为1:3。(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5-21)

陈永华,吴晓芙,何钢,陈明利,蒋丽娟[10](2009)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效应与基质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植物在湿地污水净化系统中的作用与机理,构建了A-B-C叁级串连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并选择水葱(Scirpusvalidus)风车草(Cyperus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indica)、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作为测试植物,进行了生活污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系统中有植物单元单位面积污染物的去除量均高于无植物对照单元。与对照相比,在A、B、C叁级系统中由植物效应产生的CODCr去除增量分别为43.52g/(m.2d),20.38g/(m.2d),30.94g/(m.2d);TN去除增量为13.14g/(m.2d),28.61g/(m.2d),6.97g/(m.2d);TP去除增量为1.2g/(m.2d),0.66g/(m.2d),0.06g/(m.2d)。从A到C级,污水中污质浓度递减,呈现根系活力显着增强,而植物生长量、过氧化物酶含量、生长量与氮磷积累量等显着下降趋势。基质酶活性在对照单元中较低,在有植物单元中,基质酶活性明显增大并与根系活力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植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零价铁(nZVI)是修复各种环境污染物时使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之一。由于nZVI性质活泼,释放到环境中,易对生物体乃至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环境中nZVI的归宿和生物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采用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不同浓度裸露纳米零价铁颗粒(B-nZVI)和淀粉稳定化纳米零价铁颗粒(S-nZVI)对绿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采用幼苗生长试验,研究B-nZVI和S-nZVI对绿豆/小麦生长、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和纳米零价铁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探讨nZVI对绿豆/小麦的植物效应以及致毒机制。研究的主要结果为:(1)萌发试验结果表明,B-nZVI和S-nZVI仅在最高剂量(1000mg/L)下抑制绿豆种子萌发(P<0.05),B-nZVI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没有显着影响,但S-nZVI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的抑制,750mg/L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较对照组降低了22.2%。B-nZVI和SnZVI对绿豆种子的根长和芽长的影响效应不同,B-nZVI在较高剂量下不抑制甚至增加绿豆的根长和芽长,而S-nZVI在浓度为450-900mg/L时对绿豆根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B-nZVI和S-nZVI对小麦种子的根长和芽长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不同。B-nZVI只有在600-750mg/L浓度范围内对种子的根长和芽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S-nZVI对小麦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密切相关,900mg/L时对根和芽的抑制效应最明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7.6%和27.0%。B-nZVI对绿豆和小麦种子、SnZVI对绿豆种子的鲜重和干重没有显着影响,但S-nZVI对小麦种子鲜重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密切相关,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P<0.05)逐渐增强。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nZVI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会对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产生毒害效应,nZVI类型、植物种类不同,毒性效应不同。(2)幼苗生长试验结果表明,B-nZVI对绿豆幼苗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S-nZVI对绿豆幼苗生长产生显着的植物毒性。B-nZVI和S-nZVI均对小麦幼苗生长产生显着的植物毒性,但S-nZVI产生的毒性作用更明显。暴露于nZVI悬浮液中的绿豆和小麦幼苗,根系Fe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nZVI在根细胞中积聚,没有转运到地上部。B-nZVI和SnZVI对植物的氧化应激效应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暴露于B-nZVI中的绿豆和小麦幼苗产生过氧化应激效应不明显,而暴露于S-nZVI的绿豆和小麦幼苗产生了抵抗胁迫的保护性反应。nZVI对绿豆和小麦的叶绿素荧光效应表现出显着性差异,nZVI促进了绿豆植物叶子中的电子传输速率,促进其光合作用,但却抑制了小麦植物叶子中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电子的过程传递。TEM观察显示,无论是绿豆还是小麦幼苗,nZVI都可以进入其细胞,并分布在其细胞壁和细胞质中,说明nZVI的团聚颗粒能穿透根系细胞壁和细胞膜,分布在细胞质中。(3)研究发现,nZVI的植物效应与Fe的积累量、nZVI的类型、nZVI的浓度及植物种类有关。nZVI或其氧化物可以直接粘附于根表面,阻断根的膜孔并干扰根的吸收能力,抑制水和养分的吸收;Fe在植物体内过量积累,扰乱养分的运输和营养平衡,触发胞内ROS的生成,致使光合作用被抑制,细胞结构与功能被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是nZVI的主要致毒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宁,张丽红,吴鹏,盛红坤,高相艳.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植物效应[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2].荆茹莎.纳米零价铁的植物效应及其致毒机制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3].罗春玲.复合污染土壤POPs的植物效应——以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为例[C].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2018

[4].陈玥,牛世伟.葫芦岛原位Cd污染土壤的改良及对植物效应研究[J].广东化工.2018

[5].高楠雄.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微生物修复及植物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6].王瀚起.污泥与菇渣好氧堆肥及其施用土壤—植物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7].马利静.基于盐碱土改良的土壤和植物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8].袁根勤,张景,朱芳芳,马扬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效应[J].绿色科技.2011

[9].唐淦海.不同秸秆污泥堆肥施用土壤-植物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0].陈永华,吴晓芙,何钢,陈明利,蒋丽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效应与基质酶活性[J].生态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信号通路示意图(Maekawaetal.,201...不同温度系数下,浮游植物的μmax与T...开垦区啮齿动物全模型潜变量关系路径图植物基因枪瞬时表达无毒基因示意图卵菌RXLR无毒基因结构模型(摘自[14]卵菌的效应子蛋白抑制植物免疫系统(摘...

标签:;  ;  ;  ;  ;  ;  ;  

植物效应论文_李亚宁,张丽红,吴鹏,盛红坤,高相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