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楠:社会主义内涵探析论文

高楠楠:社会主义内涵探析论文

摘要: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准确把握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社会主义”的含义进行梳理,搞清楚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笔下“社会主义”的含义变化,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马克思本人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列宁首次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这显然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需要经历更长久的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客观现实要求在名称上加以强调以突显其长期必要性;斯大林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框架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降低了社会主义的进入标准;受其影响,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沿用了斯大林的观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所有制;唯物史观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是新时代的主题。要坚定理想信念,离不开对理论的准确把握,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要求面向普通民众开展广泛的、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的含义进行梳理,以期有助于广大青年形成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提升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

1作为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代表着一种价值倾向、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是用来称呼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在19世纪20到30年代,它因为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使用而流行起来。就含义本身而言,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非常宽泛,具有不确定性,为了提高下层阶级的福利和社会保障而改造社会制度的任何一种意图都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的“社会主义”一词同流行的“民主”“平等”等政治思潮有着类似的意义。另外,这个词多在当时社会的富裕阶层中流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一开始选择了“共产主义”而并非“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所倡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目的和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因为共产主义同样作为一种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理想被提出时,就已经有了确定的目标:生产资料实现全社会的所有。[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初创之时,他们认为此时的共产主义思潮虽然仍然是空想的,但至少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运动。因此,他们毫无疑问地选择共产主义一词来表达对未来社会的称呼和期望,并且这个名称从此之后就被坚定的一直沿用了下来。对比那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在1847年的欧洲,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或者是指已经堕落为宗派主义的英法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是指各类仅仅主张进行对社会进行细节修复“折中主义”,“社会主义”是站在工人运动之外。[2]13-14正因为如此,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集中批判了当时所流行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如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等等。

综上所述,两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指标的联合应用,可直观、定量地反映SAT急性期病灶的组织硬度,对其临床诊断及病程初步评估、病灶准确测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对急性期同时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可能有其局限性,提醒超声医师工作中应以重视。

19世纪50年代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时会使用共产主义,有时又会使用社会主义。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相同的含义上使用这两个词的,因为当时的欧洲在群众中影响更大的其实是各类社会主义思潮,所以他们不得不把“社会主义”这个词拿来使用,这样更有利于开展宣传活动。[3]而在使用社会主义一词时,为了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有时也会用“现代社会主义”[4]324,这样,“社会主义”在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拿来当做“共产主义”的同义词使用的过程中,它的暧昧性就逐渐被改造了,“作为一种运动形式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不是以反对国家政权而是以反对资本为根本目标的”[2]514-515。

引理2 已知监控器M和系统运行时观测序列o1,o2,…,oT,(1)求解最大可能执行路径等价于求解定义在时刻t(t

其后,列宁首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但因为列宁去世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尚未来得及在真正意义上展开,所以在列宁那里,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社会理想。查阅列宁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有时等同于“共产主义”,也就是沿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统用法;有时又专门指代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者初级阶段,这时它的内涵又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前者如列宁在1919年写作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开篇即明确“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6]154在对俄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之后,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6]158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其次还要消灭工人和农民的阶级差别,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只是拥有劳动者的身份。[6]159而在马克思那里,消灭工农之间差距的任务恰恰是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完成的。显然这里“社会主义”的含义指的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后者最为典型的就是出现在《国家与革命》这部著作中的“社会主义”了。列宁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者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发展不完全的“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则指的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仅仅是在经济的成熟程度上有所区分的、同一种经济的社会形态的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而已。[7]14

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的纷纷建立,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为了肃清工人运动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一文,其中的第三编就以“社会主义”为题。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一本专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的著作,也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时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涵义是基本相同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在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反映。对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憧憬着未来能够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实现以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这种方式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由劳动者个人直接占有;当实现这种新的占有方式后,全社会就可以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了;这种生产的发展将最终消除阶级存在的基础,于是阶级消亡了,国家的政治权威也随之消亡;最终,人们能够彻底解决劳动的异化问题,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就是成为真正自由的人。[5]

2作为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

在这种新形势下,毛泽东开始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第一次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这条路线最终被阐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9]31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这里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两种形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将继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会被逐渐消灭,全部转化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最终将发展为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从以上分析可知,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倾向于主要从经济制度、经济形态或者经济特征方面来考虑,并且一味强调要按照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特征来搞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而忽略了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当从具体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制度应当是发展着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重新回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更少了空想的色彩,更多了理性的思考与务实精神,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作出了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判断。历史上,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是同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西欧社会的具体环境大相径庭的,同20世纪前期斯大林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是不能一味的强行用经典描述、他国模式来套取,而应当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首先,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局部地区依然动荡不安,各种全球性问题从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改革的力度、开放的广度不断增加,中国所面临的外部挑战更加复杂多样。其次,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情在不断变化,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这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再次,时代在发展,对于执政党的要求也在改变。今天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新时代党建新工程。

我们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明确了人民民主制度是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的,社会主义制度中是不需要资本家的。但是,建国后我们还不能立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因为饱受长期战乱的国民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也尚未提上议程。我们缺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经济秩序。另外,此时占据国民经济大部分的仍是农业经济、个体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将封建私有土地变为农民个人私有的土地,使农民真正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以便为将来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作准备。经过土改后的农村地区,其生产方式大部分还是个体的、落后的。最后,占国民经济中相当比例的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个时候还没有接受国营经济的领导,且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尚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一面,此时还需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将其立即作为革命的对象。因此,按照毛泽东最初的设想,只有到了将来,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过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之后,且要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听取意见之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9]80

总体说来,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认识是:社会主义组织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具体表现为国家或者全民的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两种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国家,但此时的国家已经不再是阶级压迫的政权机关了;社会主义社会有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道德和文化,鼓励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里没有剥削和民族压迫,人人都进行劳动,但还存在着某些财产上的不平等,人们所取得的报酬也依然根据他们投入工作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斯大林认为,只有当实现了根据按需分配时才可以说建成了共产主义社会。[8]92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观点还是基本置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框架内的。同时,他在苏联实际建设过程中出于某些原因的需要而将社会主义的标准降低,将原先属于马克思讨论的过渡时期的一部分内容加入了社会主义中。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实际上大致相同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中过渡时期的某个阶段。

但是到了1952年下半年,形势起了变化。首先,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顺利并且提前完成了。而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建国初期私营经济的比重是大于国营经济的。现在“私营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二点七,国营经济已经超过私营经济”。[10]240其次,到了1952年下半年时,全国参加互助合作运动的农民已经有百分之四十,在老解放区则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全国以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有几千个,全国甚至有了几个集体农村。[10]243再次,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认为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全世界是有希望维持十到十五年的和平的,这是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10]241最后,在顺利完成了“土改”“三反”“五反”之后,国内官僚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已经被彻底消灭,国内主要阶级矛盾已经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了。毛泽东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不能再被称之为中间阶级。[9]231这表明他对此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作出了新的判断。

当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已经实现了的社会形态,它就具备了完整的社会制度。其中经济制度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地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苏联社会形态称之为“社会主义”。 1936年11月25日,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作了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在报告中,斯大林指出,这部宪法草案制定的依据是1924年到1936年间苏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概括起来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已经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了完全胜利。这表明剥削现象和剥削阶级已经在苏联社会被完全消灭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度已经在苏联确立并且成为社会的基础。[8]101-103斯大林认为,此时的苏联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紧接着12月正式通过了该宪法草案,苏联正式宣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对新宪法草案第一条的修正讨论中,有人提议用“集体农庄庄员”或“社会主义农业劳动者”来替代原先的农民的直接称呼,斯大林否定了这个意见,并认为这个意见只适用于将来的、没有阶级的社会,适用于工人和农民都变成共产主义的劳动者的社会。[7]127很显然,斯大林对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由“无阶级”实际上降低为“消灭剥削阶级”。

我国正式宣布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作为标志的,而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对所有制的改造。由前文可知,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阶段的理解则是延用了斯大林的观点,即将社会主义的标准降低,由马恩和列宁强调的无阶级改变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基本完成。在毛泽东这里,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同共产主义相比的、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样是将原先属于过渡时期的一部分内容加了进来。

3正确认识和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意见集中见于1952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在这本书中,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存在两种基本生产部门即国营部门和集体农庄部门(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因此,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他还认为,既然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那么价值法则仍然起着作用。[7]87要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就必须将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就必须将商品流通彻底排挤出去,这种排挤可以发展集体农庄中存在着的“换货”,使之成长为发达的产品交换制度。[7]88-89此外,在国家消亡的问题上,斯大林在1939年苏联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联共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认为,国家的消亡将有赖于共产主义时期(这里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的国际环境:如果那时国际上资本主义的包围尚存在,外来武装侵略危险尚未排除的话,国家是会保存的;或者那时资本主义的包围已经被社会主义的包围所取代,那么国家将会消亡。[7]192

对于这些问题,其实并非所谓的线上、线下调整就能解决的。所以首先还是从思想上强化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加强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强化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其次,设计专业的管理部门,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最后应该从规章制度层面进行优化。构建完善的科研筛选和评估体系,充分发掘专利的社会价值、综合效益,提高科研人员的热情。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并非是通过线上线下的调整完成的。还需要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优化和调整才能发挥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回答了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前进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重大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回答又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军队、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等若干方面内容。前者是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怎样结合的进一步思考,后者则是根据实践对各方面问题作出政策性的指导。这些重大基本问题的提出和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分析,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目标,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同时,新的时代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特点,例如,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积极搞活市场经济;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建立健全民主协商制度,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又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做到文化自信。

静止变频电源使用类似通用变频器的逆变电源,经滤波后形成较纯净的正弦波后再输出。我厂重型试验站和18 000 kW试验站均采用这种试验电源,其中18 000 kW试验站由2台20 MW级变频器作为试验电源,其容量和试验能力均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阶段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定位:既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又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要求;既源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充分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同中国具体实践的相结合,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推进,更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什么是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新学说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1] (俄)普列汉诺夫等. 论空想社会主义(上卷)[M]. 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80:3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高放.也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未来社会名词的历史演变[J].理论视野, 1999(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5-81.

[6]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8] 斯大林文集(1934—1952)[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1-103.

[9]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3.

[10] 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OntheConnotationsofSocialism

GAO Nan-na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 To corroborate the ideal and conviction, first of all we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theory. It is helpful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socialism” in the classics of Marxism and to sort out its changes in the works of Marx, Lenin, Stalin and Mao Zedong. Marx used “communism” and “socialism” in the same sense; Lenin explicitly called the primary stage of communism "socialism"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apparently was because Russia,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backward, had to go through a longer period of transi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had to particularize the term to stress its importance. Stalin inherited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socialism from Marx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lowered the standard of the entry to socialism in practice. Under this influence, Mao Zedong followed Stalin’s viewpoi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practice in China.

Keywords: Socialism; ownership;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71(2019)01-0005-05

收稿日期:2018-10-06

修回日期:2018-1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14AZD041)资助。

作者简介: 高楠楠(1985— ),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李德才]

标签:;  ;  ;  ;  ;  ;  ;  ;  ;  ;  ;  ;  

高楠楠:社会主义内涵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