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新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次超载,残余应力,预压缩,塑性应变
重新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赵凌燕,贾文娜,崔英浩,杨富强[1](2019)在《一次超载对裂纹前端残余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机械预压缩法在CT试样裂纹前端引入残余应力,然后模拟了一次超载后裂纹前端的应力应变场,对比分析了不同超载系数对裂纹前端残余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靠近裂纹前端区,垂直于裂纹扩展方向的残余应力表现为拉应力,超载系数越大,残余拉应力峰值越小,且比未超载前的残余应力值小;超载之后,塑性应变会在近裂纹前端区累积下来,低的张开应力导致了裂纹扩展的迟滞,在裂纹圆周角θ=45°和135°处有大的塑性应变,重新分布的残余应力将会引起裂尖形貌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1期)
卢敏[2](2018)在《1.裂殖酵母着丝粒重新定位和生殖隔离的机制研究 2.裂殖酵母着丝粒表观遗传稳定性和异染色质分布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丝粒是决定动粒组装的染色体位点,而每条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则由特异性组蛋白H3变体CENP-A决定。在所有真核生物物种中,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高度稳定且精确遗传的,虽然着丝粒的表观遗传稳定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目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裂殖酵母中不同的内层动粒突变体会造成着丝粒染色质结构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各种水平地蔓延至着丝粒中央区域。最显着的表型为,wip1,mhf1和mhf2(进化上保守的内层动粒CENP-T-W-X-S复合物的亚基)单个敲除菌株或者cnp3(哺乳动物同源物为CENP-C)和fta6(裂殖酵母特定的内层动粒组分)的双敲除菌株能诱导着丝粒重新定位—即细胞内其中一条染色体上自然内源性着丝粒随机地失活以及新着丝粒在该染色体上的异位形成。我们观察到新着丝粒倾向于在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区域形成,虽然异染色质的缺失并不影响着丝粒的失活。携带新着丝粒的细胞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而且只有当细胞含有相同的新着丝粒时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这些均表明新着丝粒能在群体中稳定地遗传和扩散。然而,当携带新着丝粒的细胞和携带自然内源性着丝粒的细胞杂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的染色体分离导致后代大量死亡。这些结果概述了由于携带不同位置着丝粒的菌株之间存在合子后生殖隔离(即减数分裂隔离),这一现象可能促使这两个群体的遗传分离,也表明了进化新着丝粒在物种形成中的潜在作用。着丝粒和异染色质结构域是典型的依赖表观遗传机制稳定传递的染色质区域。然而,单个核小体水平的表观遗传精确性的调节机制还尚未明确。本研究中,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二代高通量测序(ChIP-seq),我们主要描述了裂殖酵母的Ccp1蛋白(芽殖酵母组蛋白分子伴侣Vps75的同源物)在着丝粒染色质复制和异染色质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发现Ccp1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并且富集在着丝粒的中央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检测的染色质相关调节因子(以组蛋白分子伴侣为主)的敲除菌株中,着丝粒中央区域的花斑位置效应(CEN-PEV)的分析结果表明唯独ccp1基因敲除菌株表现为着丝粒区域表观遗传转换频率的降低。在着丝粒区域,其他组蛋白分子伴侣的敲除菌株的则表现为升高的表观遗传转换频率或者野生型花斑位置效应。着丝粒或动粒区域上Ccp1和内层动粒蛋白Mis6和Sim4的正常定位是相互影响且依赖的。更重要的是,Ccp1能影响全基因组多个位点异染色质(如近端粒异染色质区域和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区域)的正常分布。我们同时鉴定出核仁蛋白Gar2具有类似于Ccp1的功能,能以尚未明确的机制参与调控着丝粒区域的表观遗传稳定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Ccp1作为重要因子参与调控裂殖酵母的表观遗传稳定性以及维持基因组中多个染色质结构域的正常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刘小宁,刘岑,杨帆,袁小会,陈刚[3](2018)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中有效数据的重新分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构建钢结构可靠性设计方法,必须探索钢材机械性能参数的概率分布。依据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进行假设检验,是研究钢材机械性能参数概率分布的基本方法。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的合理分组,对假设与检验是否吻合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数理统计知识,对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中有效数据分组的进行了优化。以60组有效试验数据为例,对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的概率分布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在显着度为0. 05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小嵩[4](2018)在《多原子小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过程的CARS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是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的第一步,决定了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和化学结构变化。对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过程的清晰解读有助于探索生物体中大分子热解、有机分子材料解离、含能材料或工业材料的研制和保存。然而分子内振动能量从某个频率振动模重新分布到其他频率振动模是一个超快过程,其时间尺度一般在飞秒或皮秒量级。因此,精准的探测并记录这种超快时间分辨的分子动力学过程是很困难的。开发有效可行的技术对分子内超快能量重新分布过程进行监测并研究其反应机制,一直是相关领域科学研究者们所追求的关键技术。由于分子内振动能量从特定振动模重新分布其他振动模是一个超快过程,很难直接监测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情况。针对这样的问题,本论文采用飞秒时间分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技术(CARS)对高度对称性的凝聚相小分子不同频率的振动模进行选择性激发,探测分子内振动能量从激发范围内的振动模重新分布到激发范围外的振动模。由于目标分子结构简单,且容易得到关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一般性结论,因此常常被用作研究的标准模型。另外,这些模型分子都具有频率较高的CH振动和频率较低的取代基振动,很容易根据频率进行区分其振动结构,进而监测分子内的能量流动情况。利用探测这类小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过程的动力学过程所得结果对研究生物大分子或有机高分子的化学反应前能流分布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首先,选择性激发苯和硝基苯分子高频CH伸缩振动模(~3000 cm~(-1)),实际验证了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技术可以实现选模激发、探测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的超快过程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分子内振动能量可以从选模激发的高频CH伸缩振动模(~3000 cm~(-1))重新分布到激发范围外的低频振动模,分子内振动能量只能在具有相同振动对称性的振动模之间重新分布,说明振动能量重新分布具有选择性。首次获得了通过选模激发、探测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的时间分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动力学过程。其次,选择性激发乙腈分子和硝基甲烷分子低频振动模和高频振动模,验证分子内振动能量可以从低频振动模转移到临近高频振动模的“爬坡式”振动能量重新分布过程。利用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分析振动模之间的相干耦合信息,首次在实验中验证分子内“爬坡式”振动能量重新分布的存在。通过对分子内“爬坡式”振动能量重新分布效率进行计算,发现振动能量重新分布的效率随着振动模振动频率差的增加而减少。最后,选择性激发卤代苯分子中取代基振动模、苯环CC伸缩振动模和高频CH伸缩振动模,验证取代基的质量可以影响分子内“爬坡式”振动能量重新分布过程。通过对“爬坡式”振动能量重新分布的效率计算,发现选择性激发取代基振动模,振动能量重新分布效率会随取代基相对原子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相反,选择性激发苯环振动模,振动能量重新分布效率则会随取代基相对原子质量比的增加而减小。根据能量重新分布的效率结果,首次在实验中证明了取代基的质量可以影响分子内“爬坡式”振动能量重新分布的情况。本论文以凝聚相体系下多原子小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技术选择性激发不同振动频率的振动模,总结出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规律。本论文建立的光学系统、利用的超快光谱实验技术及获得的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结果具有一定普适性,有助于研究生物高分子或含能材料大分子内振动能流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9-01)
张爱敏,胡振鹏,王月军[5](2018)在《河北司家营研山铁矿氧化矿分布范围重新圈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开采设计,河北司家营研山铁矿的氧化矿主要分布于-112 m水平以上,而实际生产勘探表明,氧化矿的分布范围远大于原勘探圈定的范围,甚至在-127 m水平仍有相当一部分氧化矿分布。氧化矿与原生矿的矿石量比例与开采设计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矿石性质的变化对选矿流程和设备的更替具有重大影响。为重新圈定氧化矿的分布范围,在详细分析矿区原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区进行了深部补充钻探。共施工了18个钻孔,总工程量为2 006.54 m,采集了415件样品并进行了相关化验分析。通过对补充勘探成果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区内深部氧化矿主要呈盖层状、带状分布,前者分布于第四系覆盖的基岩面之下和变质岩的古风化面之下,后者沿破碎带和侵入矿体的辉绿岩脉两侧分布,受破碎带分布范围控制;(2)南端、中部的主矿体较原先变厚,北部矿体变薄;(3)分布于矿体上部的氧化矿(盖层状)氧化程度较高,虽然矿石质量差,但是可以分采;夹杂于原生矿中的氧化矿(带状)一般氧化程度不高,难以分采;(4)-352 m标高以上开采境界内的保有资源储量总计20 956.7万t,其中,氧化矿910.4万t。分析结果为该矿开采工程布置及选矿生产线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8年04期)
董鹂宁[6](2017)在《基于3DEC的多节理顶底板失稳过程分析及应力重新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多节理顶板失稳过程及应力重新分布规律,采用离散元软件3DEC建立了工作面回采模型,模拟分析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多节理顶底板的失稳机理及支承压力、节理法向应力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多节理顶板的失稳是块体叁铰拱结构沿节理面破坏导致的;由于横向挤压力的存在,只有铰点处的节理面才会发生开裂;多节理底板较完整岩体而言,底鼓现象更加明显;顶板发生初次跨落之前,最大支承压力出现位置随工作面推进而距工作面越来越远,最大、最小节理法向应力相对工作面位置基本相同;节理面正应力反映了块体间的相互挤压程度,数值上大于支承压力。(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7年12期)
乔佳妮[7](2017)在《陕西发现国内最大规模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乔佳妮)12月8日,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继去年发现陕南汉中世界级天坑群地质遗迹后,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今年又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国内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其中陕北丹霞地貌的发现,将突破以往人们对中国丹霞地貌分区、丹霞(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7-12-09)
刘国红,贾祥,王敬强[8](2017)在《Msx1重新分布Ezh2和H3K27me3到细胞核核周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核内部的空间排布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高度动态且具细胞特异性的。在发育过程中,序列特异性的转录调控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因子的协同作用及其核定位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成肌细胞中,同源异型框蛋白Msx1通过重新分布Ezh2复合物和抑制标记H3K27me3到细胞核核周来调控靶标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成肌细胞的分化。这种机制是成肌细胞所特有的,还是Msx1在抑制非成肌细胞分化时也会重新分布Ezh2复合物和转录抑制性标记H3K27me3到细胞核核周,目前还不清楚。在发育过程中,Msx1可以抑制乳腺上皮细胞HC11和成骨细胞BMP2T3的分化,因此我们选取了这两种非成肌细胞做进一步探究。我们发现,在这两种非肌肉细胞中,Msx1虽也富集在细胞核核周,却并不能重新分布Ezh2和转录抑制性标记H3K27me3到细胞核核周。我们的研究表明Msx1重新分布Ezh2和抑制性标记H3K27me3到细胞核核周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提示我们,Msx1可能是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来调控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06期)
林坚贞,白学礼,张艳璇,陈霞,孙莉[9](2016)在《喀氏下盾螨重新描述及其在中国的分布(蜱螨亚纲:中气门目:厉螨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标本对喀氏下盾螨(Hypoaspis kargi Costa,1968)进行再描述,并报道其在中国的分布。(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16年00期)
梁茂然[10](2016)在《隧道开挖后地下水重新分布对隧道防排水影响的一体化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具有动态存在特性,富含水地质带隧道开挖后地下水会重新分布,如治理不善,将严重影响隧道的防排水功能。结合某隧道富含水地质带施工的工程实例,从"防、排"两大方面,介绍了富含水地质带隧道开挖后,控制和降低地下水重新分布对隧道防排水影响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6年05期)
重新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着丝粒是决定动粒组装的染色体位点,而每条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则由特异性组蛋白H3变体CENP-A决定。在所有真核生物物种中,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高度稳定且精确遗传的,虽然着丝粒的表观遗传稳定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目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裂殖酵母中不同的内层动粒突变体会造成着丝粒染色质结构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各种水平地蔓延至着丝粒中央区域。最显着的表型为,wip1,mhf1和mhf2(进化上保守的内层动粒CENP-T-W-X-S复合物的亚基)单个敲除菌株或者cnp3(哺乳动物同源物为CENP-C)和fta6(裂殖酵母特定的内层动粒组分)的双敲除菌株能诱导着丝粒重新定位—即细胞内其中一条染色体上自然内源性着丝粒随机地失活以及新着丝粒在该染色体上的异位形成。我们观察到新着丝粒倾向于在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区域形成,虽然异染色质的缺失并不影响着丝粒的失活。携带新着丝粒的细胞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而且只有当细胞含有相同的新着丝粒时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这些均表明新着丝粒能在群体中稳定地遗传和扩散。然而,当携带新着丝粒的细胞和携带自然内源性着丝粒的细胞杂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的染色体分离导致后代大量死亡。这些结果概述了由于携带不同位置着丝粒的菌株之间存在合子后生殖隔离(即减数分裂隔离),这一现象可能促使这两个群体的遗传分离,也表明了进化新着丝粒在物种形成中的潜在作用。着丝粒和异染色质结构域是典型的依赖表观遗传机制稳定传递的染色质区域。然而,单个核小体水平的表观遗传精确性的调节机制还尚未明确。本研究中,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二代高通量测序(ChIP-seq),我们主要描述了裂殖酵母的Ccp1蛋白(芽殖酵母组蛋白分子伴侣Vps75的同源物)在着丝粒染色质复制和异染色质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发现Ccp1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并且富集在着丝粒的中央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检测的染色质相关调节因子(以组蛋白分子伴侣为主)的敲除菌株中,着丝粒中央区域的花斑位置效应(CEN-PEV)的分析结果表明唯独ccp1基因敲除菌株表现为着丝粒区域表观遗传转换频率的降低。在着丝粒区域,其他组蛋白分子伴侣的敲除菌株的则表现为升高的表观遗传转换频率或者野生型花斑位置效应。着丝粒或动粒区域上Ccp1和内层动粒蛋白Mis6和Sim4的正常定位是相互影响且依赖的。更重要的是,Ccp1能影响全基因组多个位点异染色质(如近端粒异染色质区域和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区域)的正常分布。我们同时鉴定出核仁蛋白Gar2具有类似于Ccp1的功能,能以尚未明确的机制参与调控着丝粒区域的表观遗传稳定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Ccp1作为重要因子参与调控裂殖酵母的表观遗传稳定性以及维持基因组中多个染色质结构域的正常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新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凌燕,贾文娜,崔英浩,杨富强.一次超载对裂纹前端残余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分析[J].热加工工艺.2019
[2].卢敏.1.裂殖酵母着丝粒重新定位和生殖隔离的机制研究2.裂殖酵母着丝粒表观遗传稳定性和异染色质分布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刘小宁,刘岑,杨帆,袁小会,陈刚.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中有效数据的重新分组[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4].刘小嵩.多原子小分子内振动能量重新分布过程的CARS光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张爱敏,胡振鹏,王月军.河北司家营研山铁矿氧化矿分布范围重新圈定[J].现代矿业.2018
[6].董鹂宁.基于3DEC的多节理顶底板失稳过程分析及应力重新分布研究[J].煤矿安全.2017
[7].乔佳妮.陕西发现国内最大规模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N].陕西日报.2017
[8].刘国红,贾祥,王敬强.Msx1重新分布Ezh2和H3K27me3到细胞核核周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9].林坚贞,白学礼,张艳璇,陈霞,孙莉.喀氏下盾螨重新描述及其在中国的分布(蜱螨亚纲:中气门目:厉螨科)[J].武夷科学.2016
[10].梁茂然.隧道开挖后地下水重新分布对隧道防排水影响的一体化防治措施[J].公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