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隙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隙,离子,原理,晶体,氧分压,钛合金,温度。
间隙氧论文文献综述
匡小军,徐军古,王全超[1](2016)在《黄长石间隙氧离子导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降低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到500℃左右需要高氧离子导电率的电解质材料。氧离子导电载流子有氧空位和间隙氧两种,掺杂的萤石型ZrO_2和CeO_2和钙钛矿型LaGaO_3镓酸盐属于氧空位导电;一些含有四面体单元的磷灰石型La_(10-x)(Si/GeO_4)_6O_(3-1.5x)硅酸盐和锗酸盐,β-SnWO_4型的La_2Mo_2O_9钼酸盐以及黄长石型La_(1+x)Sr_(1-x)Ga_3O_(7+0.5x)镓酸盐属于间隙氧导电。四面体中心离子具有可变氧配位数以及四面体的旋转和变形灵活性是具有四面体结构单元的材料呈现出良好的氧离子导电行为的关键因素。A_2B_3O_7黄长石结构含有交替的A_2大阳离子层和B_3O_7四面体层,四面体呈(3,4)-连接形成五元环通道,间隙氧可以进入五元环通道中位于两个A离子之间并通过融入四面体配位环境中而被稳定,其迁移是通过骨架四面体的协同作用在四面体层内五元环间跳跃来实现的。本报告将对我们近年来在黄长石氧离子导体的合成,结构,性质以及间隙氧稳定和迁移机理上的研究工作进展做介绍。(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7)
路小彬,肖守军[2](2016)在《多次透射反射红外光谱法灵敏和准确地测量单晶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的含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室温下使用多次透射反射红外光谱法(MTR-IR)测量单晶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含量的新红外光谱吸收方法,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MTR-IR优于常规使用的单次垂直透射红外(IR)吸收测量方法。与IR法相比较,MTR-IR法的优点为:(1)间隙氧在1 107 cm-1处和代位碳在605 cm-1处的吸收峰与MTR-IR法中红外光透过硅片的的次数N(6~12)成线性增加的正比例关系,因此单晶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含量的检测限至少比IR法低一个数量级;(2)MTR-IR法测量薄硅片如0.2 mm的厚度时产生的干涉条纹强度是单次垂直透射红外吸收法(IR)的1/23、是单次Brewster角透射红外吸收法的1/11;(3)单次垂直透射红外吸收法(IR)1次只测量样品上的1个点,MTR-IR法则在更长的样品上1次测量多个样品点,每次测量更具有代表性。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证实了MTR-IR吸收法测量晶体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杂质含量的高灵敏度、可靠性和重复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代广珍,罗京,汪家余,杨金,蒋先伟[3](2014)在《HfO_2中间隙氧缺陷特性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HfO2中间隙氧缺陷的特性。对HfO2中不同位置的间隙氧缺陷的形成能进行了计算,找出了最稳定的间隙氧缺陷位置,并对该位置缺陷计算了缺陷能级、态密度(DOS)和电荷俘获能;另外,还计算了间隙氧缺陷之间的距离对HfO2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间隙氧缺陷能够同时俘获电子和空穴,具有两性特征;俘获的电荷主要聚集在间隙氧和最近邻氧原子附近;间隙氧之间距离增大会使得缺陷之间由吸引变为排斥,排斥力随距离继续增大而减小,并且缺陷引入的受主能级量子态数显着增加,这有利于空穴隧穿电流增大,可以用来实现存储层电荷的快速擦除。(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15期)
刘蓓蓓,夏长荣[4](2012)在《黄长石结构间隙氧离子导体的掺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隙氧传导的材料如黄长石结构的La1.54Sr0.46Ga3O7.27(LSG)表现出了较高的氧离子导电性,本工作这种LSG材料及其衍生物进行了系统的相结构和电学性能分析研究,探讨其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解质材料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6晶体结构、缺陷和表征》期刊2012-10-21)
戴闻[5](2012)在《高温超导铜氧化合物中间隙氧占位的分形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包含有过渡金属的复杂氧化物中,许多材料表现出奇特的物理性质.从微观角度看,其起因在于:在低温下电子结成团队,以致于材料的性质由电子的集体行为(而非单电子行为)决定.对传统半导体材料来说,通常要求生长出几乎完美的晶体.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信息产业正是建立在各类半导体优质晶体的基础之上.然而,对过渡金属氧化物来说,高质量晶体的制备决非易事.其中的困难除了元素种类多以外,还有一个(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2年03期)
姚伟,谢莉,顾金涛,费凌,丁光宏[6](2010)在《组织间隙氧分压的数值模拟及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如何通过测量组织间隙离散点的氧分压来进行局部组织的氧供应情况分析,以及进行机体相关参数分析。基于组织氧扩散的圆柱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单根、双根同血流及异血流方向血管和多根同血流方向血管周围组织中的氧分压分布进行数值仿真,并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频率分析。理论模拟组织氧分压的概率分布规律与动物实验结果很相似,并且可以得到组织间隙氧分压的概率分布与单根血管的供氧区域(R)和组织间隙氧扩散系数(K)的定量关系。理论研究证实,可以通过测量组织间隙离散点的氧分压来描述局部组织的氧供应情况,为临床确定局部组织供血情况和组织间隙氧扩散系数提供一个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祝令刚,胡青苗,杨锐[7](2010)在《β钛中合金原子与间隙氧的相互作用及氧在β钛合金中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第一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β钛间隙原子氧与合金原子(Nb,Zr,Sn)相互作用以及氧在β钛中的扩散。氧在纯β钛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在0K下,由于β钛在低温下的结构不稳定性,氧在β钛中的稳定位置偏离高对称的八面体间隙位置,其扩散势能曲线为"W"型;随着电子温度的升高,β钛结构稳定性增加,扩散势能曲线趋于抛物线型。合金原子与氧的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表明,合金原子与其最近邻八面体中的氧相互排斥,与次近邻氧吸引。从合金原子与氧的化学作用及弹性作用两个角度对相互作用能进行分析。在TiNb中氧倾向于占据周围Ti原子较多且最近邻位置有Ti的八面体间隙。(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10-18)
祝令刚,胡青苗,杨锐[8](2010)在《β钛中合金原子与间隙氧的相互作用及氧在β钛合金中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第一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β钛间隙原子氧与合金原子(Nb,Zr,Sn)相互作用以及氧在β钛中的扩散。氧在纯β钛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在0K下,由于β钛在低温下的结构不稳定性,氧在β钛中的稳定位置偏离高对称的八面体间隙位置,其扩散势能曲线为"W"型;随着电子温度的升高,β钛结构稳定性增加,扩散势能曲线趋于抛物线型。合金原子与氧的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表明,合金原子与其最近邻八面体中的氧相互排斥,与次近邻氧吸引。从合金原子与氧的化学作用及弹性作用两个角度对相互作用能进行分析。在TiNb中氧倾向于占据周围Ti原子较多且最近邻位置有Ti的八面体间隙。(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0年S1期)
黄彦林,王锡钢,肖国先[9](2007)在《稀土离子掺杂钨酸铅晶体中的间隙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使用激光选择激发和发射技术,对Eu3+掺杂(0.01%原子分数)的钨酸铅晶体进行了发光表征和研究,对原生态的PbWO4:Eu3+0.01%原子分数晶体,在空气气氛中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退火处理。在不同退火的样品中,Eu3+离子的5D0→7F0激发光谱、5D0→7FJ(J=1,2,3,4)发射光谱、发光衰减及其荧光寿命具有不同的特征。Eu3+离子的7F0和5D0态都是单态,不会发生分裂,对应于7F0→5D0激发跃迁的数目,就是Eu3+离子在晶格中的晶体学位置。实验证实了在Eu3+掺杂钨酸铅晶体之中,主要的电荷补偿机制是来自[(EuPb3+).-V"Pb-(EuPb3+).],在低温空气条件下退火产生间隙氧,产生新的电荷补偿[(EuPb3+).-O"i-(EuPb3+).]。(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冯锡淇[10](2005)在《钨酸铅闪烁晶体中的间隙氧离子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钨酸铅(PbWO4,简称PWO)是一种优良的重闪烁晶体,将在世界最大的质子对撞机中大量应用。由于在严重的辐照环境中工作,因此对辅照硬度有极高的要求。研究表明,退火处理对辅照硬度和发光性质(发射光谱,光产额和衰减常数等)有很大的影响。但在早期的报道中,来自不同的研究组的结果往往相互矛盾。事实上,这正反映了PWO的氧亚阵参与并进而影响晶体的色心和发光中心的结构和行为,而退火条件的不同,会使所得到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在对大量的退火和掺杂实验进行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我们提出:PWO晶体中存在相当高浓度的间隙氧离子(Oi2-),而且,它们在PWO晶体的缺陷转化过程中起(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04-01)
间隙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室温下使用多次透射反射红外光谱法(MTR-IR)测量单晶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含量的新红外光谱吸收方法,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MTR-IR优于常规使用的单次垂直透射红外(IR)吸收测量方法。与IR法相比较,MTR-IR法的优点为:(1)间隙氧在1 107 cm-1处和代位碳在605 cm-1处的吸收峰与MTR-IR法中红外光透过硅片的的次数N(6~12)成线性增加的正比例关系,因此单晶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含量的检测限至少比IR法低一个数量级;(2)MTR-IR法测量薄硅片如0.2 mm的厚度时产生的干涉条纹强度是单次垂直透射红外吸收法(IR)的1/23、是单次Brewster角透射红外吸收法的1/11;(3)单次垂直透射红外吸收法(IR)1次只测量样品上的1个点,MTR-IR法则在更长的样品上1次测量多个样品点,每次测量更具有代表性。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证实了MTR-IR吸收法测量晶体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杂质含量的高灵敏度、可靠性和重复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隙氧论文参考文献
[1].匡小军,徐军古,王全超.黄长石间隙氧离子导体[C].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2].路小彬,肖守军.多次透射反射红外光谱法灵敏和准确地测量单晶硅中间隙氧和代位碳的含量(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6
[3].代广珍,罗京,汪家余,杨金,蒋先伟.HfO_2中间隙氧缺陷特性第一性原理研究[J].功能材料.2014
[4].刘蓓蓓,夏长荣.黄长石结构间隙氧离子导体的掺杂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6晶体结构、缺陷和表征.2012
[5].戴闻.高温超导铜氧化合物中间隙氧占位的分形结构[J].物理.2012
[6].姚伟,谢莉,顾金涛,费凌,丁光宏.组织间隙氧分压的数值模拟及统计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0
[7].祝令刚,胡青苗,杨锐.β钛中合金原子与间隙氧的相互作用及氧在β钛合金中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2010
[8].祝令刚,胡青苗,杨锐.β钛中合金原子与间隙氧的相互作用及氧在β钛合金中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
[9].黄彦林,王锡钢,肖国先.稀土离子掺杂钨酸铅晶体中的间隙氧[J].人工晶体学报.2007
[10].冯锡淇.钨酸铅闪烁晶体中的间隙氧离子问题[C].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