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探究教学的新认识

对实验探究教学的新认识

◆马裕金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315700

摘要:实验探究教学的提出,是基于课表要求的内容与方法、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使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为改进当前教育种种弊端提供一个思路。本文分析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定义、存在现状,并从根据实验探究教学的依据、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说明,进行实验探究教学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依据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活动。探究活动已成为科学课堂中的主旋律,因此深入研究教材的科学探究部分,探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验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科学探究作为贯穿《科学课程标准》全书的一种精神,被普遍地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新课程的实施毕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上深层次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更需要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否则,科学探究便达不到它的目的,只能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新八股。

一、认识实验探究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教师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去设计教学探究,积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练习、课外实践等多种活动,探求知识,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其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探究教学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实验设备的不足以及实验技术的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仍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目前制约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我们的教育多以抓分数的应试教育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过于强调课堂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太少,在演示实验教学尤其是课外演示实验教学上投入太少,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实验,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其二是对“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把科学实验仅仅作为服务理论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表现为只强调直观观察,或单纯在量的方面追求尽量多的现象刺激,或认为实验可做可不做,而忽视了对每个实验在教学中的目标等质的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精心设计。其三是对演示实验及其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思想,一套实验装置一用就是十几年也不改进,也不管设计是否合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也缺乏创新,在师生互动中过于强调教师演示的主体、学生观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既是实验的主体也是观察体。其四是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如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以及相应的软件的普及,许多的演示实验变成了视频录像实验,使学生缺乏了对实验的直观认识。甚至于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黑板上,教师画图分析,学生听着“做实验”;在讲评中,让学生根据图示要求,看着“做实验”。

三、再说实验探究教学

1.实验探究教学的主要依据

(1)实验探究是由科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实验是一种有目的、可控制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这种活动能有效体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科学教学的核心是运用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实验能较好地弥补学生亲身体验的不足和学生个体间体验的差异,同时能再现事物的基本特征。

(2)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既是教学的主要基础,又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利用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实验中,不仅可以初步训练学生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和仪器的能力以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设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兴趣是学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动机成分,是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求真且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而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及其探索兴趣,这几种兴趣也必然会在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实验可以把空洞枯燥的课程上成具体生动、有血有肉的探究课,使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找到个人的“自由发展区”。

2.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

(1)重过程。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曾说:“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研究。因此,应该对结果和调整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展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

(2)教学组织形式。①立足现有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在编写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强调静态知识的积累,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②采取合作方式。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合作方式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③探究方式调控。实验探究可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模式。教师要对探究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控,对课堂探究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对探究问题认真筛选,选择的实验方案要切实可行,对讨论问题的方向进行必要引导,并要在学生的讨论和辩论中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发现和创造。④重视延伸课堂。课堂上的实验探究教学不可能是完整的,而且也没必要。教师要把探究延伸到课外甚至是校外,将课堂探究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样的探究过程更加完整、更有实效。⑤利用信息技术。实验探究教学的信息量和活动量较大,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空间展示探究问题的背景,对实验的细节进行模拟演示,对实验方案进行筛选等,把时空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更广阔的时空领域,体现出信息时代人们学习方法的变革。

3.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积极有效的策略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前提。首先,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学案;其次,根据探究程度的不同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如课堂、家里、户外)进行简单的实验,以便获得一些简单的规律或解决学案上的问题;再次,根据学校现有的情况出发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简单实验获得概念、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实验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指导、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并作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科学教学中更多地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教师可以进行更多的引导,随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的深入,学生会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学习要点,真正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可使学生形成对学习的成就兴趣,也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周新桂费利益《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

标签:;  ;  ;  

对实验探究教学的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