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自开始到结束为期一年(2017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选择这一年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脑血栓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用药差异将组内患者分为50 例对照组和50 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口服双嘧达莫、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比两组用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随访6 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在NIHSS 评分、ADL 评分、MMSE 评分方面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从治疗总有效率放面进一步比较,观察组为98.00%,对照组84.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0%,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联用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安全高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嘧达莫;阿斯匹林肠溶片;脑血栓患者;治疗;疗效
0 引言
当患者伴随三大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时,其血流指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在疾病影响下患者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长此以往会造成血管内膜增厚,而且会对弹性纤维以及基底膜产生不同程度破坏,加之在化学药物以及机械刺激下,肌膜层也会出现一定损伤,进一步的影响就是会造成肌细胞发生增生或者肥大,在病情进展下细胞开始脱落,导致血管腔堵塞,致使脑部供血不足或者脑部供血不畅,最终引发脑梗死[1]。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脑梗死症型,会使得局部脑组织应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引发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此次试验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联用了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其用药效果,结果如下。
⑨张丹丹:《社区自治的特征:偏态自治和无序自治——社区自治空间有限性的原因》,《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研究时间自2017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为期一年中选取脑血栓患者100 例作为本次研究目标,根据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2 组,每组50 例。其中对照组:男:女=28:22,年龄为35-86 岁,平均60.5 岁,选取中标准差控制为13.8;发病时间2 小时至24 天,平均(12.12±2.37)d;其中,轻型20 例,中型18 例,重型12例;观察组:男:女=25:25,年龄为34-85 岁,平均59.5 岁,选取中标准差控制为12.7;发病时间2 小时至24 天,平均(12.27±2.14)d;其中,轻型21 例,中型17 例,重型12 例。上述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及MRI)确诊,符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血栓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发病后24h 内入院诊治,在临床上表现为一侧肢体乏力、瘫痪,伴随明显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③患者均对本研究充分了解并自愿加入,入组前均签订研究协议[2-3]。
(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病变患者;②有出血史或出血倾向者;③凝血机制异常者;④双嘧达莫、阿司匹林肠过敏者[4]。
1.4.2 安全性:用药过程中,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如:恶心、呕吐、腹痛、胃肠道出血等,评价其安全性。
乱作为的背后,往往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为了能迅速树立自己的“能人形象”,充分展示自己的“治理能力”,少数干部特别热衷上项目,搞工程。而进一步梳理中央“打虎”榜单,我们还不难发现,那些“政绩项目”“形象工程”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权钱交易的魅影。
1.5 统计学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以P<0.05 判定数据研究具有统计学价值。
1.4.1 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随访6 个月,采用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测评,ADL 评分采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通过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评来判定,MMSE 评分利用简易智能状况量表展开评定[5]。根据上述评分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具体标准为:①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NIHSS 评分降低超过90%,病残程度0 级;②显著进步,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NIHSS 评分降低46%-90%,肌力恢复大于3 级;③进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NIHSS 评分降低18%-45%,肌力恢复1-2 级;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变化甚至存在加重的情况。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确诊后,给予基础治疗,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补液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125 ml+20%甘露醇(规格:50 mL:10 g;国药准字:H20043783;生产企业: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静脉滴注,平均每间隔8-12h用药一次;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52319;生产企业: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5000 IU 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 次,7 d 为一个疗程;依达拉奉注射液(规格: 20 ml:30 mg;国药准字:H20050280;生产企业: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30 mg注入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 次,连续用药21 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每日1 次,100 mg/次;观察组进一步增加双嘧达莫(规格:25 mg×100 s;国药准字:H14020968;生产企业: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日3 次,25-50 mg/次。两组连续用药1 个月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期间停止使用其他抗血栓形成药物,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很多时候,换一种说话方式,彼此的心情会截然不同。夫妻相伴多年,更要好好说话,多表达关心,少一些指责,只有这样,那个伴儿才会长久地陪你走下去。
2.1 随 访6 个 月,观 察 组NIHSS 评 分(3.25±0.73)低于对照组(5.23±1.18),而ADL 评分(84.50±9.85)、MMSE 评分(19.56±4.57)高于对照组(70.58±10.33)、(12.75±3.20),(P<0.05),见表1。
2 结果
此外,苏佩斯还认为,科学理论中还应当包括检验理论的实验统计过程与方法,因而也承认存在着因实验方法而产生的理论的层次结构。因此,在对理论模型的解读中,除了模型的层级系统外,还存在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的层级系统。在科学理论的层级系统中,一个层次的理论通过与更低层次的理论形成正式联系而被赋予经验意义,并且不同层次理论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或逻辑调查都可以以纯粹的、正式的、集合理论的方式进行。同时,理论模型的层级系统也通过层级性对每一层次的理论进行表征。因而以苏佩斯的理论为基点,我们不仅可以对理论和现象连接的问题进行纵向的解答,还可以对理论的拓展和形成问题展开横向的研究。
1.4 判定标准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
2.2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远高于对照组的84.00%,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
3 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脑血管疾病,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增厚、管腔狭窄、血液中油性成分附着于动脉内膜所致。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通过阻断环氧化酶生产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脑组织缺血症状,不过大剂量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双嘧达莫是一种抗血栓形成药物,可抑制血小板摄取腺苷,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提升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水平,抑制血栓烷素A2 形成,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栓形成。
此次试验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口服双嘧达莫、阿司匹林肠溶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并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仅为4.00%,和对照组的18.00%比较明显更低。各项数据充分显示,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使用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联用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安全高效,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丽丽,罗虹,徐磊.芪蝎活血通络汤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形成及对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05):1259-1261.
[2] 吴中银.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纳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06(02):86.
[3] 廖伟数,严国山,陈华,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对脑血栓临床效果、血小板参数及预后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02):87-88.
[4] 何红运,连龙虎,连昌梅,等.探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高压氧治疗脑血栓康复期72 例患者的临床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7,26(23):52-53.
[5] 隋学军.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8):52.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116
本文引用格式:徐文云,钟俊,胡国仕,等.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在脑血栓患者中治疗的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79+181.
标签:脑血栓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理论论文; 医药论文; 卫生论文;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 神经病学论文; 脑血管疾病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4期论文;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论文;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