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弥散系数论文_李韶铭,郁万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弥散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共振,系数,表面,脑梗死,急性病,早产儿,病灶。

表面弥散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李韶铭,郁万江[1](2018)在《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对早产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患儿,行T1WI、T2WI、FLAIR、DWI轴位扫描,记录不同序列出血个数及兴趣区ADC值。结果共60例早产儿,分成A组(≤7天)和B组(8~28天),对比研究下列内容:1)在T1WI、T2WI、FLAIR和DWI序列中,两组中显示出血灶的数目分别为:A组:267、147、279、285个; B组:228、166、198、145; 2)在出血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在胼胝体压部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4)在丘脑腹侧核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胼胝体压部较丘脑腹侧核更敏感。结论 ADC值改变为早期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提供了客观有利的依据,胼胝体压部、丘脑腹侧核为早期脑损伤的敏感部位,胼胝体最敏感。(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婷,姜亦伦,戴正行,吴俊泉[2](2018)在《表面弥散系数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经静脉溶栓术治疗,在治疗3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3个月后转归良好31例,转归较差22例;溶栓术后24h及3天时转归良好组及转归较差组患者r ADC值无明显差异(P> 0. 05),溶栓术后7天及3个月时转归良好组患者r ADC值显着高于转归较差组(P <0. 05);以溶栓术后7天时患者r ADC值以55%作为cut off值,低于55%作为阴性值,高于55%作为阳性值,预后良好共30例,预后较差共23例;以患者MRS结果作为金标准,r ADC值评估预后质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 10%,86. 36%及86. 79%,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7天时以55%作为r ADC值cut off值,评估患者预后质量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徐军红,周智鹏,邓燕贤,邱维加,廖国宇[3](2013)在《弥散加权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及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及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只广西猕猴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总动脉,引入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后注入适量自体血栓,分别于栓塞后1、2、24 h及7、14、21、28 d行磁共振检查并测量ADC值。结果栓塞后1 h 6只实验猴DWI显示高信号,术后2 h 8只实验猴DWI均显示高信号,而T1WI及T2WI均无显示;24 h DWI呈明显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7 d时DWI呈高信号,14 d时DWI呈稍高信号,21 d时DWI呈等或低信号,28 d时DWI呈低信号,而T2WI均呈高信号。24 h内ADC值逐渐降低,7 d时升高至接近正常,14、21、28 d时高于正常值并呈逐步升高。结论 DWI比常规T2WI更早发现脑梗死信号;在脑梗死急性期,DWI呈高信号而ADC下降,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ADC逐渐上升,DWI信号逐渐降低,但两者并不同步。(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3年11期)

陈国章[4](2010)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对脑梗塞缺血状态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对在不同时期腔隙性脑梗塞及较大面积脑梗塞中的作用,评价脑梗塞缺血状态的演变。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03月脑梗塞患者80例、160人次,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63.1±(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23)

袁丽华,张冰,朱斌,陈君坤[5](2009)在《MRI表面弥散系数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面弥散系数(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病变(恶性肿瘤20例,良性病变16例)进行磁共振DWI检查,并计算病变的ADC值。结果:20例乳腺癌及16例良性乳腺病变完成弥散成像。恶性肿瘤组ADC值(0.784±0.178)×10-3mm2/s明显小于良性病变ADC值(1.734±0.345)×10-3mm2/s(P<0.05,b=800s/mm2)。结论:ADC值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许祖梅,李梅芳,陈国章,郭庆清,林鹏星[6](2009)在《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及灌注成像在脑梗死中脑组织缺血状态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ADC)值、灌注成像(PWI)对腔隙性脑梗死和较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进行80人次MRI检查,采用常规MRI检查,T1WI、T2WI和T2FLAIR,以及DWI、PWI等,使用工作站Funtiontool专业图像后处理软件包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及较大面积脑梗死病灶的ADC值在不同时期发生类似变化,PWI在较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而在腔隙性脑梗死中未发现明显的缺血半暗带。结论对脑缺血病灶,ADC值和PWI均可量化缺血程度,各具优势,二者结合应用对于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王丽红,冯景丽,陈清威,郝玉喜[7](2008)在《表面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进程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表面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进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脑梗死患者125次DWI,观察病变D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强度和ADC值变化规律。结果脑梗死进程中DWI信号强度变化和ADC值变化具有两个时相。结论表面弥散系数的变化是判定脑梗死发生后脑细胞坏死情况的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黄力,王秀河,刘斯润[8](2002)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表面弥散系数图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和表面弥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ping,ADCmap)对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磁共振T1加权(MRI T1 W)、T2加权(T2W)和水抑制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DWI对70例各期脑梗死病人进行86人次MRI检查,并作ADC图,测定病灶ADC平均值及病灶中心至边缘的值。结果:在超急性脑梗死病例中,DWI和ADC图均表现缺血,病灶中心至边缘的ADC值呈梯度增高,但T2及FLAIR成像均正常,病灶的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由低向高变化趋势。结论:对急性脑缺血病变,DWI比T2W和FLAIR更敏感,ADC图可量化缺血程度,二者结合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灶的转归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02年01期)

表面弥散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经静脉溶栓术治疗,在治疗3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3个月后转归良好31例,转归较差22例;溶栓术后24h及3天时转归良好组及转归较差组患者r ADC值无明显差异(P> 0. 05),溶栓术后7天及3个月时转归良好组患者r ADC值显着高于转归较差组(P <0. 05);以溶栓术后7天时患者r ADC值以55%作为cut off值,低于55%作为阴性值,高于55%作为阳性值,预后良好共30例,预后较差共23例;以患者MRS结果作为金标准,r ADC值评估预后质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 10%,86. 36%及86. 79%,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7天时以55%作为r ADC值cut off值,评估患者预后质量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弥散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李韶铭,郁万江.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对早产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2].王婷,姜亦伦,戴正行,吴俊泉.表面弥散系数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3].徐军红,周智鹏,邓燕贤,邱维加,廖国宇.弥散加权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及变化规律[J].广西医学.2013

[4].陈国章.磁共振灌注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对脑梗塞缺血状态的评价[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5].袁丽华,张冰,朱斌,陈君坤.MRI表面弥散系数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6].许祖梅,李梅芳,陈国章,郭庆清,林鹏星.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及灌注成像在脑梗死中脑组织缺血状态的诊断价值[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

[7].王丽红,冯景丽,陈清威,郝玉喜.表面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进程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

[8].黄力,王秀河,刘斯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表面弥散系数图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

论文知识图

兔缺血半球表面弥散系数比率叁元相图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治疗前后的功能成像...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灌注图4流速为0.5mL·min-1时碘在岩...年8月地下水CI初始浓度等值线

标签:;  ;  ;  ;  ;  ;  ;  

表面弥散系数论文_李韶铭,郁万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