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电缆连接器论文和设计-杨胜合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包括:一外部结构以及一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具有中空空间以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的内壁。内部结构穿插于中空空间且包含受动组件和带动套筒。受动组件设置有第二定位部和受动部,带动套筒具有带动部且一体延伸有多个收束爪。带动套筒以带动部对接受动部而带动受动组件跟随转动,受动组件则以第二定位部对接第一定位部而与外部结构彼此定位。借此,可达成受动组件易于准确定位于外部结构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部结构及一内部结构;所述外部结构具有一内壁和一中空空间且在该内壁设置有一第一定位部,该中空空间被该内壁所围绕;所述内部结构对应该中空空间穿插且包含:一受动组件和一带动套筒;所述受动组件设置有一第二定位部和至少一个受动部;所述带动套筒具有一带动部,且该带动套筒一体延伸有多个收束爪而形成束爪套筒;其中,该带动套筒以该带动部对接于该受动部而带动该受动组件跟随转动,该受动组件则以该第二定位部对接于该第一定位部而与该外部结构彼此定位。

设计方案

1.一种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部结构及一内部结构;

所述外部结构具有一内壁和一中空空间且在该内壁设置有一第一定位部,该中空空间被该内壁所围绕;

所述内部结构对应该中空空间穿插且包含:一受动组件和一带动套筒;

所述受动组件设置有一第二定位部和至少一个受动部;

所述带动套筒具有一带动部,且该带动套筒一体延伸有多个收束爪而形成束爪套筒;

其中,该带动套筒以该带动部对接于该受动部而带动该受动组件跟随转动,该受动组件则以该第二定位部对接于该第一定位部而与该外部结构彼此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尾端套筒,该外部结构还具有一第一螺接部,该尾端套筒对应该带动套筒的一尾端套接且具有一第二螺接部,该第二螺接部螺接于该第一螺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部结构包含一外壳套筒、一内壳套筒和卡掣于该外壳套筒与该内壳套筒之间的一卡掣套筒,该内壳套筒具有该内壁和该中空空间,该第一螺接部设置于该内壳套筒的外周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带动套筒的各所述收束爪彼此环绕,各所述收束爪的一端共同形成该尾端,该尾端套筒经由以该第二螺接部螺入或退出该第一螺接部而分别迫动各所述收束爪束紧或放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收束爪彼此环绕,该带动套筒的各所述收束爪之内还套接有一防水胶套而形成具有防水功能的束爪套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尾端套筒,各所述收束爪的一端共同形成一尾端,该尾端套筒对应该带动套筒的该尾端套接且螺接于该外部结构,该尾端套筒经由螺入或退出该外部结构而分别迫动各所述收束爪束紧或放松。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带动套筒的外周缘嵌设有一防水垫圈,该防水垫圈抵接于该带动套筒的该外周缘与该外部结构的该内壁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受动组件包含一受动接头和一传动套筒,该受动接头的外壁设置有该第二定位部和一被传动部,该传动套筒衔接于该受动接头与该带动套筒之间且设置有至少一个传动部和该至少一个受动部,该带动套筒经由该带动部对接于该受动部以及该传动部对接于该被传动部而带动该受动接头跟随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定位部和该被传动部分别为自该外壁浮凸的一第一凸键和一第二凸键,该带动部为自该带动套筒的一端凸出的一第三凸键,该第一定位部为开设于该内壁的一第一缺口,该传动部和该受动部则分别为开设于该传动套筒两端的一第二缺口和一第三缺口,该第一凸键、该第二凸键和该第三凸键分别对接于该第一缺口、该第二缺口和该第三缺口。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受动接头设置有多个插接端子。

11.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带动套筒以该带动部对接于该受动部而松带动该受动组件跟随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部结构包含一外壳套筒、一内壳套筒和卡掣于该外壳套筒与该内壳套筒之间的一卡掣套筒,该内壳套筒具有该内壁和该中空空间,该卡掣套筒为一中空柱形套筒且直接以该中空柱形套筒形成有多个卡掣弹臂,各所述卡掣弹臂分别以一凸块卡掣于该外壳套筒的多个卡掣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卡掣套筒还具有一卡掣环,该卡掣环卡掣于该内壳套筒的外周缘。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卡掣环与该卡掣套筒为两件式结构,该卡掣套筒具有远离于各所述凸块的一开口端,该卡掣环则可组卸地卡掣于该内壳套筒的该外周缘且挡止于该卡掣套筒的该开口端。

15.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受动组件是整个没入该中空空间内,该带动套筒具有彼此形成阶梯落差的一带动前段和一束爪后段,该带动前段具有该带动部,该带动套筒以该带动前段伸入该中空空间内而对接该第二定位部于该第一定位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电缆连接器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具有易于准确定位功能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电缆连接器主要包括彼此轴向套接的一外壳结构以及一内主体结构。其中,外壳结构具有一中空部,内主体结构则包含彼此轴向对接的一端子接头和其它构件。

由于端子接头必须先放入外壳结构的中空部内,再调整端子接头的旋转角度,使端子接头的一定位部准确对接于外壳结构的一对应定位部,如此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然而,现有电缆连接器却有不易于准确定位于外壳结构的问题,早为人所诟病已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易于准确定位功能的改良型电缆连接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包括:一外部结构,具有一内壁和一中空空间且在该内壁设置有一第一定位部,该中空空间被该内壁围绕;以及一内部结构。该内部结构对应该中空空间穿插且包含一受动组件及一带动套筒。受动组件设置有一第二定位部和至少一个受动部;带动套筒具有一带动部,且该带动套筒一体延伸有多个收束爪而形成束爪套筒。其中,该带动套筒以该带动部对接于该受动部而带动该受动组件跟随转动,该受动组件则以该第二定位部对接于该第一定位部而与该外部结构彼此定位。

可选的,还包括一尾端套筒,该外部结构还具有一第一螺接部,该尾端套筒对应该带动套筒的一尾端套接且具有一第二螺接部,该第二螺接部螺接于该第一螺接部。

可选的,该外部结构还包含一外壳套筒、一内壳套筒和卡掣于该外壳套筒与该内壳套筒之间的一卡掣套筒,该内壳套筒具有该内壁和该中空空间,该第一螺接部设置于该内壳套筒的外周缘。

可选的,该带动套筒的各所述收束爪彼此环绕,各所述收束爪的一端共同形成该尾端,该尾端套筒经由以该第二螺接部螺入或退出该第一螺接部而分别迫动各所述收束爪束紧或放松。

可选的,各所述收束爪彼此环绕,该带动套筒的各所述收束爪之内还套接有一防水胶套而形成具有防水功能的束爪套筒。

可选的,还包括一尾端套筒,各所述收束爪的一端共同形成一尾端,该尾端套筒对应该带动套筒的该尾端套接且螺接于该外部结构,该尾端套筒经由螺入或退出该外部结构而分别迫动各所述收束爪束紧或放松。

可选的,该带动套筒的外周缘嵌设有一防水垫圈,该防水垫圈抵接于该带动套筒的该外周缘与该外部结构的该内壁之间。

可选的,该受动组件包含一受动接头和一传动套筒,该受动接头的外壁设置有该第二定位部和一被传动部,该传动套筒衔接于该受动接头与该带动套筒之间且设置有至少一个传动部和该至少一个受动部,该带动套筒经由该带动部对接于该受动部以及该传动部对接于该被传动部而带动该受动接头跟随转动。

可选的,该第二定位部和该被传动部分别为自该外壁浮凸的一第一凸键和一第二凸键,该带动部为自该带动套筒的一端凸出的一第三凸键,该第一定位部为开设于该内壁的一第一缺口,该传动部和该受动部则分别为开设于该传动套筒两端的一第二缺口和一第三缺口,该第一凸键、该第二凸键和该第三凸键分别对接于该第一缺口、该第二缺口和该第三缺口。

可选的,该受动接头设置有多个插接端子。

可选的,该带动套筒以该带动部对接于该受动部而松带动该受动组件跟随转动。

可选的,该外部结构包含一外壳套筒、一内壳套筒和卡掣于该外壳套筒与该内壳套筒之间的一卡掣套筒,该内壳套筒具有该内壁和该中空空间,该卡掣套筒为一中空柱形套筒且直接以该中空柱形套筒形成有多个卡掣弹臂,各所述卡掣弹臂分别以一凸块卡掣于该外壳套筒的多个卡掣孔。

可选的,该卡掣套筒具有一卡掣环,该卡掣环卡掣于该内壳套筒的外周缘。

可选的,该卡掣环与该卡掣套筒为两件式结构,该卡掣套筒具有远离于各所述凸块的一开口端,该卡掣环则可组卸地卡掣于该内壳套筒的该外周缘且挡止于该卡掣套筒的该开口端。

可选的,该受动组件是整个没入该中空空间内,该带动套筒具有彼此形成阶梯落差的一带动前段和一束爪后段,该带动前段具有该带动部,该带动套筒以该带动前段伸入该中空空间内而对接该第二定位部于该第一定位部。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具有能使受动组件易于准确定位于外部结构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于分别组合后的个别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依据图1的剖视图。

图中:

100…外部结构;1…内壳套筒;11…内壁;12…中空空间;13…第一定位部;14…第一螺接部;15…环凹槽;16…卡掣环;2…外壳套筒;21…卡掣孔;3…卡掣套筒;31…卡掣弹臂;311…凸块;32…开口端;500…内部结构;5…受动组件;5a…受动接头;5b…传动套筒;51…外壁;52…第二定位部;53…被传动部;54…插接端子;55…传动部;56…受动部;6…带动套筒;6a…带动前段;6b…束爪后段;61…外周缘;611…嵌槽;62…带动部;63…收束爪;64…防水垫圈;65…尾端;66…防水胶套;800…尾端套筒;81…第二螺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和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所示内容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型电缆连接器,包括一外部结构100以及一内部结构500,较佳还包括一尾端套筒800。

外部结构100主要具有一内壁11和一中空空间12且在内壁11设置有一第一定位部13,至于中空空间12则被内壁11所围绕。

内部结构500对应穿插于中空空间12之内。内部结构500包含彼此轴向衔接的一受动组件5和一带动套筒6。其中,受动组件5主要设置有一第二定位部52和至少一个受动部56;带动套筒6则具有一带动部62,且带动套筒6一体延伸有多个收束爪63而形成具有束爪功能的束爪套筒。

借此,使用者借由带动套筒6的带动部62对接于受动部56,以带动受动组件5跟随带动套筒6转动,如此一来就能调整受动组件5的旋转角度而让第二定位部52准确对接于第一定位部13,从而达成受动组件5易于准确定位于外部结构100的效果,特别是当带动套筒6以带动部62松带动受动组件5的受动部56时的效果更佳。所称松带动,意思是带动部62与受动部56彼此松配合对接,以使带动部62能在松动状态下带动受动部56。

必须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带动套筒6具有口径彼此形成阶梯落差的一带动前段6a和一束爪后段6b,带动前段6a具有前述带动部62,且带动前段6a的口径小于束爪后段6b的口径且能伸入中空空间12之内。如此一来,即使受动组件5在组装时整个没入中空空间12内而完全没有外露部分,使用者仍能以手抓持于束爪后段6b而控制带动前段6a伸入中空空间12内,进而经由校正调整带动套筒6的旋转角度而带动受动组件5的第二定位部52准确对接于外部结构100的第一定位部13,因此具有方便组装的效果。此外,带动套筒6彼此环绕的各收束爪63共同组成束爪后段6b。

尾端套筒800具有一第二螺接部81,外部结构100则相对具有一第一螺接部14。束爪后段6b在图3或图4中的右端定义为带动套筒6的尾端65,也就是:各收束爪63的自由端共同形成尾端65。尾端套筒800对应带动套筒6的尾端65套接且以第二螺接部81螺接于第一螺接部14。

借此,当尾端套筒800以第二螺接部81螺入或退出第一螺接部14时,将能分别迫动各收束爪63束紧或放松。带动套筒6较佳还可具有防水性,主要是在各收束爪63内套接有一防水胶套66而形成具有防水功能的束爪套筒,以在尾端套筒800迫动各收束爪63束紧时,能带动防水胶套66跟着迫紧于图中未示的电缆外壁,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的带动套筒6内缘与电缆之间产生防水效果。

带动套筒6的带动前段6a的外周缘61还可借由嵌槽611嵌设有一防水垫圈64,使防水垫圈64抵接于带动前段6a的外周缘61与外部结构100的内壁11之间,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的带动套筒6外缘与外部结构100之间产生防水效果。

较佳而言,受动组件5包含彼此轴向衔接的一受动接头5a和一传动套筒5b。其中,受动接头5a的外壁51设置有前述第二定位部52和一被传动部53;传动套筒5b衔接于受动接头5a与带动套筒6的带动前段6a之间,且传动套筒5b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对应于被传动部53的至少一个传动部55以及对应于带动部62的前述至少一个受动部56。借此,带动套筒6将能经由带动部62对接于受动部56以及传动部55对接于被传动部53,以带动受动接头5a跟随转动。

再者,前述束爪后段6b一体成型于前述带动前段6a的一端,带动前段6a的另一端则具有前述带动部62。借由束爪后段6b的口径大于带动前段6a的口径,以使束爪后段6b相对于带动前段6a的阶梯落差处能够抵接于内壳套筒1在图4中的右端。

仍如图1至图4所示,外部结构100包含一内壳套筒1、一外壳套筒2和卡掣于内壳套筒1与外壳套筒2之间的一卡掣套筒3。较佳而言,卡掣套筒3为一中空柱形套筒且直接以中空柱形套筒形成有彼此环绕的多个卡掣弹臂31,使卡掣套筒3穿套于外壳套筒2内时具有容易穿套的效果以及穿套后还具有易于彼此准确卡掣的效果,至于内壳套筒1则穿插于卡掣套筒3内。其中,内壳套筒1具有前述内壁11和中空空间12;第一螺接部13设置于内壳套筒1的外周缘。

必须说明的是,各卡掣弹臂31可分别以一倒扣型的凸块311卡掣于外壳套筒2的多个卡掣孔21内,且卡掣套筒3还具有一卡掣环16,卡掣套筒3的卡掣环16则卡掣于内壳套筒1的外周缘。卡掣环16除可一体成型于卡掣套筒3(图中未示),还可让卡掣环16与卡掣套筒3为两件式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对此并未限定,于本实施例中则以两件式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如下段。

内壳套筒2的外周缘开设有一环凹槽15,卡掣套筒3具有远离于各凸块311的一开口端32,卡掣环16则可组卸地卡掣于内壳套筒1的环凹槽15且挡止于卡掣套筒3的开口端32。如此一来,如图3和图4所示,借由卡掣套筒3的开口端32被卡掣环16挡止,且卡掣套筒3相对于开口端32的另一端又因为各凸块311被卡掣于外壳套筒2的各卡掣孔21,以使内壳套筒1、外壳套筒2和卡掣套筒3稳固地彼此组合成外部结构100。

此外,前述受动接头5a设置有多个插接端子54,以形成一插接端子接头。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定前述第一定位部13与第二定位部52的定位方式以及前述各部对接的对接方式,于本实施例中则以本段后述为例进行说明:

第二定位部52和被传动部53分别为自外壁51浮凸的一第一凸键和一第二凸键,至于带动部62则为自带动套筒6的带动前段6a的前述另一端凸出的一第三凸键。第一定位部13为开设于内壁11的一第一缺口,至于传动部55和受动部56则分别为开设于传动套筒5b两端的一第二缺口和一第三缺口。如此一来,第一凸键、第二凸键和第三凸键就能分别定位于或对接于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和第三缺口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设计图

改良型电缆连接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8043.X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249786U

授权时间:20190813

主分类号:H01R 13/516

专利分类号:H01R13/516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昆山安费诺正日电子有限公司;安费诺亮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昆山安费诺正日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333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蓬朗大通路62号

发明人:杨胜合;颜旭泉;欧阳术华

第一发明人:杨胜合

当前权利人:昆山安费诺正日电子有限公司;安费诺亮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关宇辰

代理机构:11228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改良型电缆连接器论文和设计-杨胜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