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土壤,沉积物,形态,化学。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广,王鹏,伏箫诺,赵志忠,邱彭华[1](2019)在《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了沉积物各形态和沉积物部分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并讨论了沉积物中形态特征和生物有效性,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并测定沉积物中Cu、Zn、Cd、Pb 4种重金属元素形态和含量。【结果】各重金属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Cd和Pb之间呈显着相关,二者存在一定的伴生关系,具有同源污染物质的可能;沉积物重金属各形态中Cu和Cd形态中含量最高的是弱酸提取态,Pb在可还原态中含量较高,Zn的残渣态含量较高,说明研究区沉积物中Cu、Cd、Zn的潜在危害大;沉积物重金属Cd、Cu、Zn、Pb的各形态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沉积物pH值与Cd弱酸提取态、Cd可还原态、Cu弱酸提取态、Cu可还原态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沉积物中这4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易于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同时也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Cd、Cu、Zn、Pb具有较高的释放风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迪,杨燕群,肖选虎,张振强,陈四海[2](2019)在《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衡量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治理修复效果的关键参数。对国内外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S1期)
王漫莉,罗启仕,冉雨灵,林匡飞,崔长征[3](2019)在《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蚯蚓生物有效性评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有效性能够反映重金属的迁移性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评估中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将生物有效性更好地应用到稳定化后评估过程中,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土壤中重金属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方法,该方法与多种化学试剂浸提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影响生物有效性评估的相关因素。建议在化学浸提基础上结合生物有效性评估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士,卢陈彬,刘祖文,张军,吴梦[4](2019)在《土壤胶体对重金属迁移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重金属能够通过土壤孔隙迁移至地下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土壤胶体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双电层结构能够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总结归纳了pH、离子强度、水动力作用、胶体粒径和孔隙尺寸等因素对重金属迁移行为的阻滞和促进作用。探讨了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8期)
杨伟光,陈卫平,杨阳,刘长峰,马凌超[5](2019)在《新疆某矿冶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业活动对土壤系统良性运转带来较大的环境负荷,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是土壤污染防治和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关键。在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并结合空间分析和冗余分析手段的基础上,对新疆某矿冶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态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As、Cu、Mn和Cd超标率分别为88%、38%、49%和24%;土壤Mn、Zn、As和Cd弱酸可溶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尾砂库和收砷房的附近区域。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揭示As和Cu污染累积较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As、Cd和Cu生态风险较高,Mn为低生态风险。风险编码法(RAC)评价结果进一步揭示Mn和Cd具有显着的土壤迁移风险。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异质性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弱酸可溶态含量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pH和重金属弱酸可溶态是影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2个重要因素。综合风险评价手段与多尺度分析方法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区域风险评价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唐文忠,孙柳,单保庆[6](2019)在《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定义;概述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生物模型(小鼠、猪、兔子等);总结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几种体外方法,包括模拟人类肠胃消化(PBET、SBRC、UBM等)和底栖生物消化;分析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提出了未来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重金属生态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侠[7](2019)在《铅锌矿区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污染态势愈加严峻。重金属是一类分布广泛、毒性较强、受到重点管控的土壤污染物。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大气沉降以及农用化学品的频繁施用是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保护土壤环境质量安全,我国以重金属总量为限定值分别制定了农用地土壤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值。然而,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不仅与总量有关,而在更大程度上由生物有效性决定,而化学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化学形态决定。以生物有效性为基础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研究是现阶段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可以通过具有不同溶解性和提取性的单一的和连续逐级组合的化学试剂来区分。筛选具有普适性的重金属有效态提取方法,并表征不同形态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是制定以生物有效性为基础的重金属污染限值的关键。铅锌矿是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之一。铅锌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突出。铜是铜矿区、果园土壤和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生产企业及其周边土壤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本研究选择湖南省铅锌矿区砷(As)、镉(Cd)、铅(Pb)复合污染土壤和铜(Cu)污染模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区域土壤中主要生态受体、暴露途径和保护目标,探究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内容有:针对铅锌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利用体外胃肠模拟提取法,分析人体通过口腔暴露复合污染土壤中As、Cd和Pb的生物可给性;结合小鼠模型测得的相对生物有效性,探讨体外胃肠模拟提取法评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人体生物有效性的适用性;评估土壤理化性质对重金属化学形态及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针对不同性质的人工模拟Cu污染农田土壤,采用具有不同提取能力的化学试剂提取黑土、潮褐土、脱潜水稻土中的有效态Cu;通过暴露实验,分析Cu在生菜和蚯蚓等敏感生物中的富集特征及毒性效应,阐明其与有效态Cu的关系,并进一步推导以化学提取有效态为基础的Cu生态毒性阈值。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供研究的铅锌矿区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有机碳、无定形Fe、Al含量等是影响该区域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分配的主要因素。(2)铅锌矿区复合污染土壤UBM(Unified Bioaccessibility Research Group Europe Method)体外胃肠模拟提取法胃相As、Cd、Pb的生物可给性与小鼠模型测得的相对生物有效性相关性较好(R~2>0.67),可以表征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的人体生物有效性。(3)铅锌矿区复合污染土壤中As、Cd、Pb的有效性受重金属总量、土壤铁锰铝及氧化物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和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醋酸提取态、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重金属是人体生物可利用的主要形态。(4)叁种农田土壤中不同提取能力的化学试剂提取的效果不同。酸溶性(HNO_3)(41.38%)和络合性(EDTA-Na_2)(56.81%)提取剂对3种土壤中Cu的平均提取效率显着高于交换性(NH_4OAc)(0.12%)和弱交换性(CaCl_2)(8.70%)提取剂。生菜Cu富集量及其毒性效应与CaCl_2提取态Cu含量相关性最好,蚯蚓Cu富集量及其死亡率与HNO_3提取态Cu含量相关性最好。(5)选用物种最敏感指标推导了3种农田土壤Cu有效态毒性阈值的EC 20(20%抑制浓度)和EC 50(50%抑制浓度)。基于不同化学提取态Cu含量对生菜的毒性阈值EC 20范围分别是90.45~170.10 mg/kg(HNO_3提取),102.78~195.31 mg/kg(EDTA-Na_2提取),3.97~20.06 mg/kg(NH_4OAc提取),和0.21~8.68 mg/kg(CaCl_2提取);EC 50范围分别是110.48~187.60 mg/kg(HNO_3提取),118.63~230.49 mg/kg(EDTA-Na_2提取),5.69~32.23 mg/kg(NH_4OAc提取)和0.26~9.62 mg/kg(CaCl_2提取)。基于不同化学提取态Cu含量对赤子爱胜蚓死亡率的毒性阈值EC 20范围分别是138.26~193.16 mg/kg(HNO_3提取),107.80~225.88 mg/kg(EDTA-Na_2提取),8.92~11.58 mg/kg(NH_4OAc提取),和0.36~10.57 mg/kg(CaCl_2提取);EC 50范围分别是183.07~221.23 mg/kg(HNO_3提取),180.38~331.09 mg/kg(EDTA-Na_2提取),13.06~18.30 mg/kg(NH_4OAc提取)和0.54~13.21 mg/kg(CaCl_2提取)。(6)不同农田土壤中,基于化学提取有效态Cu浓度的毒性EC 20和EC 50值存在较大差异。潮褐土中Cu对生菜和蚯蚓的毒性EC值较低,黑土中较高。土壤中的大量共存阳离子及溶解性有机质等对Cu的生物毒性起到了缓解作用。本研究对基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邹笛[8](2019)在《颤蚓扰动对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水体中存在着大量底栖生物,通过摄食、挖掘等活动能够改变水-沉积物界面的理化性质,影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与分布,并最终影响重金属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而颤蚓作为一种典型的扰动生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扰动作用能促进沉积物颗粒在水平及垂直方向发生迁移。因此,本文以颤蚓为扰动生物,通过建立水-沉积物-水生植物-颤蚓体系,利用水生植物在不同颤蚓密度条件下对重金属的吸收情况来评价颤蚓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Cu对生物而言为必需营养元素,但当环境中Cu过量时,会对生物造成损害作用,而Cd本身则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此外,对于植物而言,Cu主要以配位复合体形式进入植物,而离子交换是Cd进入植物的重要方式。因此,选择Cu、Cd为所研究的重金属,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颤蚓扰动对水-沉积物体系各组分中Cu、Cd含量的影响,包括上覆水中颗粒态和溶解态、表层沉积物(0-1cm)以及水生植物中Cu、Cd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结合体系中浊度、pH值、上覆水悬浮颗粒物含量等参数的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颤蚓扰动下,沉积物中Cu、Cd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机理。结果显示,颤蚓对体系的扰动作用随颤蚓密度而增加,高密度组体系上覆水浊度及悬浮颗粒物含量显着高于低密度组与空白组。颤蚓的扰动强度经历了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在7-10天左右高密度组浊度及悬浮颗粒物含量达到最高,而随后逐步减弱并最终趋于平静。颤蚓的存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植物对Cu的吸收,尤其对于根系较为发达的皇冠草。实验结束时植物体内Cu含量,含颤蚓组皇冠草根系高出空白组150%至200%;水兰约为20%,而黑藻则是50%左右。由于沉积物中Cd本底值较低,因此对于根系较为发达的皇冠草现象较为明显,与Cu含量变化情况相似,含颤蚓组皇冠草根系Cd含量高出空白组约50%。此外,体系上覆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以及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随颤蚓密度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增加。而Cd在沉积物中更多的则是表现为释放,且随颤蚓扰动强度而增加。颤蚓的存在促进了体系中Cu、Cd向上层环境中的迁移,增加了Cu、Cd进入植物体内的风险。但与此同时,但植物吸收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受到颤蚓扰动带来的光照问题的影响。此外环境中重金属种类和含量也会对结果与效果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劲楠[9](2019)在《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物有效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矿和冶炼活动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云南省会泽县铅锌矿开采冶炼区土壤污染风险及金属来源。采集农田表层土壤(346样品)和剖面土壤(3样品)进行分析,测定8种重金属元素(镉、汞、砷、铅、铬、铜、锌和镍)的总量。结果表明,镉、汞、砷、铅、铬、铜、锌和镍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07、0.37、25.0、512、88.7、239、1761和90.3 mg·kg~(-1),均超过了县和省平均土壤背景值。总体而言,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呈酸性,平均pH值为5.51。平均地累积指数(Igeo)表明,污染程度依次为铅>锌>镉>汞>砷>镍>铜>铬,生态风险指数(E_i)表明,镉和汞污染风险严重,铅污染风险较高,砷为中等污染风险,镉和汞是造成高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平均值达到699的风险指数(E_r)意味着严重的综合生态风险。Nemerow污染指数(P_n)显示99.1%的土壤样本污染程度较高或更严重。在水平方向上,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分布高浓度的镉、汞、砷、铅和锌,而铬、铜和镍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镉、汞、砷、铅、锌含量下降,而铬、铜、镍含量呈上升趋势。金属的迁移率大小依次为锌>镉>汞>砷>铅。水平和垂直分布,同时结合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镉、汞、砷、铅和锌主要为人为来源,而铬和镍主要来源于成土岩石。铜的来源同时包含基岩物质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以研究区周围的金属冶炼核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自然保护核心区3个区域的林地和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pH、电导率、总磷、总硫、有机质、总碳、总氮和碳氮比8种理化性质指标和镉、汞、砷、铅、铬、铜、锌、镍8种重金属总量进行研究和测定。利用冗余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重金属的关系。结果表明冶炼区受铅锌矿浮选后产生的碱性渗滤液影响的土壤酸碱度总体呈中性或偏碱性,自然条件下土壤呈弱酸性。林地凋落物的积累、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稳定和微生物代谢速率的缓慢,使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总碳、总氮、碳氮比总体上表现为林地中凋落物的浓度大于农田中凋落物的浓度。大量外缘磷在农田中的人工施用使耕地土壤总磷含量高于林地。冶炼区林地和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产粮区和保护区重金属含量相近,明显低于冶炼区。林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使林地土壤的土壤酸碱度与土壤有机质、总碳、总氮、碳氮比呈负相关。施磷钾肥会使土壤的酸碱度和总磷、总氮呈显着正相关。在土壤理化因子中,林地和耕地pH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机质、总碳、总氮和碳氮比。研究区冶炼废气、废水和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渣均呈酸性,土壤酸碱度与镉、汞、砷、铅、铬、铜、锌呈负相关。除镍外,电导率与耕地土壤重金属呈正相关,与林地土壤重金属呈负相关。镉、汞、砷、铅、铬、铜、锌、镍因其毒性使土壤有机质、总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下降。砷、铬、铜和镍大部分都是残渣态(50.7-76.6%),而只有少部分为活性态(5.79-9.41%),这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比较弱,成土母质为主要来源;但是镉、汞、铅和锌的残渣态含量(12.8-52.8%)较低,而可活性态含量较高(31.2–80.1%),人为来源为主要因素,土壤向作物和地下水的迁移概率很高,具有很大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并可能造成更大的潜在风险。土壤中的镉、汞、铅和锌外缘金属的形态主要为在非残渣态,而内源母岩生成的砷、铬、和镍的形态主要为残渣态。另外,镉和锌在酸提取态(碳酸盐矿物)中的所占比例较高,向下降解迁移的能力比汞和铅的迁移能力更强。变形菌、放线菌、绿弯菌和酸杆菌为主要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大于1%)。同时芽单胞菌、厚壁菌、拟杆菌、螺旋菌和硝化螺旋菌也占OTU的很大比例。其中前五个门占细菌总数的88.3%-92.7%。PCoA结果表明,相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细菌群落呈集群分布,林地土壤在细菌种群结构上与耕地土壤差异显着。林地土壤中以绿弯菌、拟杆菌、酸杆菌和变形菌为主。耕地土壤细菌群落以放线菌、芽单胞菌、厚壁菌、螺旋菌和硝化螺旋菌为主。LEfSe分析表明,在门水平上,酸杆菌和芽单胞菌是耕地土壤的差异指示物种。而LDA值大于3的林地土壤中差异指示物种为绿弯菌。在林地土壤中,总磷、有机质、pH和碳氮比对细菌群落有重要影响,这些指标含量升高会增加绿弯菌、酸杆菌和螺旋菌的丰富度。但在耕地土壤中,有机质、总氮、pH和碳氮比对土壤细菌影响较大,他们与变形菌、芽单胞菌、厚壁菌、绿弯菌、拟杆菌和硝化螺旋菌呈正相关关系。在林地土壤样品中,重金属镍、铜、砷、镉和铬对细菌群落有重要影响,可降低拟杆菌、螺旋菌、厚壁菌、芽单胞菌和硝化螺旋菌的丰富度。同时耕地土壤重金属镍、汞、锌、铅对细菌群落有重要影响,可降低芽单胞菌、拟杆菌、绿弯菌、厚壁菌和硝化螺旋菌的丰富度。(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林志斌,谢祖彬,刘本娟,胡天龙,刘琦[10](2019)在《鸡粪热裂解对重金属Mn、Cu、Zn和Cr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禽粪便直接农用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探索如何有效降低畜禽粪便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技术是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鸡粪(CM)裂解前后Mn、Cu、Zn和Cr等4种重金属形态分布变化,并采用林地大型盆栽试验研究添加CM和鸡粪炭(CMB)处理对湿地松地上部分重金属吸收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M直接还田相比,添加CMB(400℃)处理降低Mn、Cu和Zn在湿地松地上部分的吸收量和富集系数,而处理之间植株Cr元素的吸收量和富集系数差异不显着. Tessier连续提取结果表明, Mn、Cu和Zn的交换态含量分别由CM的94.8、10.0和34.9 mg·kg~(-1)显着降为CMB的16.6 mg·kg~(-1)、未检测出和1.8 mg·kg~(-1). CM裂解成CMB后, Cr元素残渣态含量显着提高.从元素质量守恒来看, CM制成CMB后Mn、Cu、Zn和Cr损失率分别为29.3%、35.6%、33.5%和3.3%.裂解油中Mn、Cu、Zn和Cr的金属总量分别占CM金属损失量的51.7%、53.0%、32.9%和13.1%. CM裂解成CMB后,91.7%的交换态Mn、几乎100%交换态Cu和97.5%的交换态Zn会随裂解转化为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或挥发而降低有效性. 1年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CMB处理中,土壤Mn、Cu和Zn交换态含量显着低于CM处理.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物体内重金属吸收量与土壤金属有效态含量显着相关,而与总量相关性不明显.由此可见,将鸡粪制成鸡粪炭是一种有效降低Mn、Cu和Zn生物有效性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衡量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治理修复效果的关键参数。对国内外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军广,王鹏,伏箫诺,赵志忠,邱彭华.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黄迪,杨燕群,肖选虎,张振强,陈四海.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技术进展[J].现代化工.2019
[3].王漫莉,罗启仕,冉雨灵,林匡飞,崔长征.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蚯蚓生物有效性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4].杨士,卢陈彬,刘祖文,张军,吴梦.土壤胶体对重金属迁移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5].杨伟光,陈卫平,杨阳,刘长峰,马凌超.新疆某矿冶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学报.2019
[6].唐文忠,孙柳,单保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19
[7].朱侠.铅锌矿区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9
[8].邹笛.颤蚓扰动对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9].吴劲楠.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物有效性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19
[10].林志斌,谢祖彬,刘本娟,胡天龙,刘琦.鸡粪热裂解对重金属Mn、Cu、Zn和Cr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