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差分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差分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差分,通信,信道,卷积码,水声,译码,报文。

差分编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蔡君,王郁茗,张尚悦[1](2016)在《基于北斗传输的AIS信息预处理及差分编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北斗短报文转发AIS信息可以解决其远海域存在监控盲区的问题,然而船舶密集海域的AIS信息经过筛选过滤后数据量依然较大,转发需要大量的时间,不满足船舶动态监控的时效性要求。针对此局限性研究AIS信息的压缩编码技术,先对AIS信息作预处理去除无效冗余,再应用差分编码压缩AIS船位信息,将处理后的AIS参数按新规则重组后通过北斗转发。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预处理和差分编码技术处理过的AIS信息量缩减一倍,误码率极低,船舶位置误差在2米以内。(本文来源于《船电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戚翠玲[2](2015)在《切换和差分编码在中继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数量的激增使无线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缺;无线终端的能量受限,迫切需要在保证通信质量的条件下降低传输能耗;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使得干扰成为另一大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中继技术作为一种关键增强型技术在下一代无线通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中继技术的引入有效地减少了信道的衰落并且扩大了小区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在提高频谱效率、数据效率、能量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着的优势。另一方面,中继的引入为系统增加一条新的中继链路(通过中继进行转发的链路),结合直连链路(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链路)构成虚拟的多天线系统,带来空间分集增益。在协作中继系统中进一步引入差分编码,可以在未知信道信息的情况下获得系统可达的最大分集增益(空间分集、多径分集或多普勒分集)。本学位论文文主要从高速移动列车的切换策略、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和双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差分编码在中继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本文首先针对高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个研究重点一一切换,提出一种基于接收端波束成形的多天线中继切换策略。高移动性以及信道的反馈时延导致反馈信息的不准确、系统性能的降低,因此希望设计一个能够避免信息反馈的切换机制。由于多天线通信系统能够增加无线链路的容量,本文结合多天线和波束成形技术来解决高速铁路系统中列车的越区切换问题。本文主要考虑列车在基站的公共区域行驶的切换问题,并且重点研究下行链路。切换中目标基站的选取,是通过最大化信干噪比实现的。信干噪比的计算依赖于信道信息,因此进一步给出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信道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接收端利用多天线形成波束矢量,对信干噪比进行优化得到每个基站对应的最佳接收波束矢量,具有最大信干噪比的基站即为列车待连接的目标基站。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接收端波束成形的多天线中继切换方案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其次,研究了协作中继系统中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差分空时编码算法。考虑最经典的叁节点中继系统,同时考虑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的协作。在此系统中,采用两时隙的中继传输方式,即在第一时隙源节点只发送信息给中继节点,在第二时隙中继节点和源节点同时发送信息给目的节点。在高速移动的通信系统中,信道信息的估计往往很复杂,尤其是在快衰落信道中,因此本文给出一种差分空时编译码方案,在接收端未知信道信息情况下依然能够译出所需信号;同时针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提出了一种结合星座图抽取和子载波交织的编码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获得最大多径分集,也能大大减少译码复杂度。通过对系统分别采用不同中继转发策略的成对错误概率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得到系统均能够获得最大分集增益。仿真结果表明,与没有协作的中继系统相比,误码率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最后,进一步研究了双选择性衰落信道下协作中继系统中的差分编码方案,并结合信道参数的特性设计交织器的深度和长度用以对抗衰落引起的突发错误。无线通信中,多径传输引起的时延扩展和高移动性造成的多普勒扩展共同作用产生双选择性衰落。方面,接收端未知信道信息的情况下,信道信息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频序列,降低了传输效率。在高速移动的列车中信道估计往往很复杂,而且估计出来的信道信息也是不准确或不及时的,尤其是在快衰落信道中。差分传输则能够避免信道信息的估计。另一方面,在衰落信道中,发送符号难免要经历深度衰落而发生突发错误,交织的目的是把受时间和频率衰落影响的连续错误符号尽可能的打乱,使各自经历独立的衰落从而达到对抗信道突发错误的目的并获得时间分集和频率分集。同时我们还提出时频二维联合的星座抽取编码方案,与交织器的设计相结合能使系统获得最大多径-多普勒联合分集增益且减少译码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和传统的时间和频率交织器相比,本文的方案在误码率性能上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1-01)

吴湛击,尉乐[3](2015)在《基于差分编码调制的多址中继网络编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多址接入中继信道(multiple-access relay channel,MARC)的网络编码技术多采用非差分调制,相干解调时会产生相位模糊。引用差分调制可克服此问题,但解调性能会损失约2.5dB。为了弥补此损失,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差分调制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bit-interleaved coded modulation scheme with iterative decoding,BICM-ID)方法。利用外信息转移图分析比较了两种编码(卷积码和低密度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结合差分正交幅度调制(differential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DQAM)在格雷和改进集合分割(modified set partitioning,MSP)映射下的性能,并做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差分调制,格雷映射比MSP映射更优。对于格雷映射,卷积码比LDPC码更优,有0.7dB的增益,且复杂度更低。(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张利[4](2013)在《差分编码在水声通信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浅水水声通信信道传输信号,研究了一种广义的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差分编码的效能。用一个固定信源和随着水面波而移动的接收器进行仿真,研究发现在该条件下使用广义差分编码的方法并没有优越性。相反,最好的结果来自简单二阶差分BPSK(DBPSK)。(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3年24期)

李明华[5](2013)在《多元LDPC差分编码调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高速移动环境(如高铁)通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环境下,移动通信质量变差有大致叁个原因:第一是信道变化太快,接收端无法准确的捕捉到信道的载波相位信息;第二是高铁车厢屏蔽较大;第叁是由于目前的小区结构导致越区切换频繁,从而使通信质量较差。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需要找出高谱效高能效调制信号设计与编码调制来保证移动通信正常进行。由于非相干检测不要求接收机具有准确的信道相位信息,于是本文主要研究高效差分编码调制理论和多元LDPC码的联合设计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从Shannon信息理论的角度对AWGN信道下各种差分编码调制、非相干检测系统的极限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Monte Carlo数值方法给出了不同调制方式所对应的信道容量曲线图。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以Eb/N0为横坐标的差分检测容量曲线呈“C”形,从而从信道容量的角度解释了差分检测的门限效应,并给出了门限值。基于此容量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谱效率下信道编码码率与调制模式的最佳组合。分析了差分编码调制的信道容量之后,将多元LDPC码应用到差分调制系统当中并研究了这种编码调制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两种针对非相干解调的低复杂度联合检测译码算法。第一种算法是基于联合检测译码算法的;第二种算法结合了基于网格图的差分检测和基于硬判决的多元LDPC译码,软输入硬输出的Max-Log-MAP算法应用在差分检测之中。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可接受的性能下译码复杂度都大大降低了。(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12-01)

贾迎菊[6](2013)在《多中继分布式无线系统中双向差分编码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作通信技术能够避免传统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小型终端难以装配多根发射天线的难题,并提高通信可靠性。其中,双向协作通信网络相当于两个单向协作系统的有机融合,能够实现高速率、高可靠的无线通信。但是在信道复杂多变的无线环境下,正确估计信道参数往往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带宽资源,分布式差分传输方式能够在所有通信节点均不知道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的条件下,获得分布式系统的分集增益。但遗憾的是,现有的分布式双向差分传输几乎都存在传输矩阵设计困难及检测过程复杂、频谱效率过低等缺憾。为此,本文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为提高差分传输的误码性能,研究了使用线性复数域(LCF:Linear Complex Field)联合编码技术获得系统全分集增益的原理。但随着中继节点数量的增多,检测复杂度会呈指数规律增加,难以做到实时通信。(2)为降低接收端的检测复杂度,研究了循环延迟分集(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技术简化编码及检测过程的原理。从接收端来看,CDD技术将多路信道等效为一维信道,减少了联合检测符号数,能够显着降低检测复杂度。(3)最后,对LCF和CDD两种技术的融合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适用于任意中继数目的双向差分传输方案。该方案首先对每个源节点的若干个调制符号进行线性复数域联合预编码,然后再进行差分调制。为利于消除双向差分传输过程中的“自干扰”,两个源节点在相邻两个不同时隙分别向所有中继节点广播数据;中继节点采用Hadamard运算方法对来自两个源节点的信号进行合并处理,并采用分布式循环延迟和放大转发(AF:Amplify and Forward)方式将处理后的信号回传给两个源节点。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双向差分编码传输方案通用性强,能够充分挖掘分布式系统潜在的分集增益,提高频谱利用率,并且具有较低的检测复杂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3-04-01)

崔颖[7](2012)在《差分编码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通信系统向更长距离、更大容量和更高速度的日益发展,高阶调制技术(16QAM/QPSK)(?)和相干检测技术成为业界主流,接收机在进行相位恢复时为避免相位模糊,常常采取差分调制的技术手段。差分调制虽然可以克服相位模糊,但是会使得系统性能显着下降。本文在重点讲述了差分编译码算法后,继而在差分调制系统中加入了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信道编码,通过设计系统结构,使得系统不仅可以克服相位模糊,又可以完全补偿差分调制所带来的性能损失。本文的第一章概述了编码调制的各种背景知识,从而引入本文所做工作的方向。本文的第二章先阐述了信道编码的作用,重点讨论了卷积码和Turbo码的编译码过程与具体算法公式,并对Turbo码的不同译码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与对比。本文的第叁章是本文的一个重点篇章。差分调制技术可以拆分成差分编码与普通调制两个模块,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差分编码部分,本文对叁种差分调制中的差分编译码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DPSK、DQPSK以及差分16QAM调制,并讲解了解调算法的实现。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研究了信道编码结合差分调制系统。本章先是给出了系统模型,其次针对系统模型中每个模块的关键技术进行展开描述,最后对于提出的系统模型进行了全面的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本文的第五章首先讲述了EXIT图的原理以及绘制EXIT图曲线的方法,然后利用该原理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对第四章的系统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仿真结果。作为本章的重点,本文基于EXIT图原理提出了信道编码生成多项式优化算法,仿真表明利用该优化算法使得系统整体的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文的最后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贡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1-22)

赵安邦,解立坤,路晓磊,陈凯[8](2012)在《Pattern差分编码水声通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attern时延差编码(PDS)通信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Pattern差分编码方案.该方案将信息调制在相邻Pattern码的时延差上,减小了平均码元宽度,提高了通信速率.该方案通过码元分割降低了多途干扰,差分解码方式使其具有抗多普勒能力.现场试验中,定点通信实现了无误码传输,证明该体制能抑制多途干扰;移动通信误码率较低,证明该体制具有良好的抗多普勒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7期)

王严,周西峰,郭前岗[9](2012)在《差分编码实现通用I/O口串行异步通信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处理器片上串行异步通信接口灵活性欠佳的不足,给出了一种将微处理器通用I/O口扩展成串行异步通信口的方法。利用微处理器自身的定时器,结合有限状态机设计思想,采用差分编码原理在通用I/O口实现了串行异步通信,该方法可以灵活地设定通信帧格式与码元长度。通过示波器检测发送端口的波形,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在解决通信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为微处理器串行接口的扩展和非标准协议串行通信提供了一种方案,简化了传统串行通信端口的扩展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2012年03期)

林宗坚,姚娜,邓冰[10](2011)在《星地遥感数据压缩的差分编码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星地传输的工作效率,文章以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一种差分编码方法用于星地遥感数据的传输。同时,鉴于地表覆盖本身的不确定度与应用需求的不同,提出了分区预测差分编码与保持立体测量精度的差分编码。这两种压缩策略可进一步显着提高差分编码的压缩比。(本文来源于《航天器工程》期刊2011年05期)

差分编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线通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数量的激增使无线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缺;无线终端的能量受限,迫切需要在保证通信质量的条件下降低传输能耗;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使得干扰成为另一大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中继技术作为一种关键增强型技术在下一代无线通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中继技术的引入有效地减少了信道的衰落并且扩大了小区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在提高频谱效率、数据效率、能量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着的优势。另一方面,中继的引入为系统增加一条新的中继链路(通过中继进行转发的链路),结合直连链路(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链路)构成虚拟的多天线系统,带来空间分集增益。在协作中继系统中进一步引入差分编码,可以在未知信道信息的情况下获得系统可达的最大分集增益(空间分集、多径分集或多普勒分集)。本学位论文文主要从高速移动列车的切换策略、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和双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差分编码在中继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本文首先针对高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个研究重点一一切换,提出一种基于接收端波束成形的多天线中继切换策略。高移动性以及信道的反馈时延导致反馈信息的不准确、系统性能的降低,因此希望设计一个能够避免信息反馈的切换机制。由于多天线通信系统能够增加无线链路的容量,本文结合多天线和波束成形技术来解决高速铁路系统中列车的越区切换问题。本文主要考虑列车在基站的公共区域行驶的切换问题,并且重点研究下行链路。切换中目标基站的选取,是通过最大化信干噪比实现的。信干噪比的计算依赖于信道信息,因此进一步给出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信道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接收端利用多天线形成波束矢量,对信干噪比进行优化得到每个基站对应的最佳接收波束矢量,具有最大信干噪比的基站即为列车待连接的目标基站。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接收端波束成形的多天线中继切换方案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其次,研究了协作中继系统中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差分空时编码算法。考虑最经典的叁节点中继系统,同时考虑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的协作。在此系统中,采用两时隙的中继传输方式,即在第一时隙源节点只发送信息给中继节点,在第二时隙中继节点和源节点同时发送信息给目的节点。在高速移动的通信系统中,信道信息的估计往往很复杂,尤其是在快衰落信道中,因此本文给出一种差分空时编译码方案,在接收端未知信道信息情况下依然能够译出所需信号;同时针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提出了一种结合星座图抽取和子载波交织的编码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获得最大多径分集,也能大大减少译码复杂度。通过对系统分别采用不同中继转发策略的成对错误概率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得到系统均能够获得最大分集增益。仿真结果表明,与没有协作的中继系统相比,误码率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最后,进一步研究了双选择性衰落信道下协作中继系统中的差分编码方案,并结合信道参数的特性设计交织器的深度和长度用以对抗衰落引起的突发错误。无线通信中,多径传输引起的时延扩展和高移动性造成的多普勒扩展共同作用产生双选择性衰落。方面,接收端未知信道信息的情况下,信道信息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频序列,降低了传输效率。在高速移动的列车中信道估计往往很复杂,而且估计出来的信道信息也是不准确或不及时的,尤其是在快衰落信道中。差分传输则能够避免信道信息的估计。另一方面,在衰落信道中,发送符号难免要经历深度衰落而发生突发错误,交织的目的是把受时间和频率衰落影响的连续错误符号尽可能的打乱,使各自经历独立的衰落从而达到对抗信道突发错误的目的并获得时间分集和频率分集。同时我们还提出时频二维联合的星座抽取编码方案,与交织器的设计相结合能使系统获得最大多径-多普勒联合分集增益且减少译码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和传统的时间和频率交织器相比,本文的方案在误码率性能上有更高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差分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蔡君,王郁茗,张尚悦.基于北斗传输的AIS信息预处理及差分编码技术[J].船电技术.2016

[2].戚翠玲.切换和差分编码在中继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

[3].吴湛击,尉乐.基于差分编码调制的多址中继网络编码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

[4].张利.差分编码在水声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世界.2013

[5].李明华.多元LDPC差分编码调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6].贾迎菊.多中继分布式无线系统中双向差分编码方法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3

[7].崔颖.差分编码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8].赵安邦,解立坤,路晓磊,陈凯.Pattern差分编码水声通信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王严,周西峰,郭前岗.差分编码实现通用I/O口串行异步通信的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

[10].林宗坚,姚娜,邓冰.星地遥感数据压缩的差分编码方法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1

标签:;  ;  ;  ;  ;  ;  ;  

差分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