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垂直迁移论文_张忠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昼夜垂直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昼夜,水库,俄勒冈,洱海,千岛湖,甲壳动物,磷酸酶。

昼夜垂直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张忠霞[1](2019)在《卫星记录海洋动物“昼夜垂直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新华社电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全球卫星观测设备,对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觅食行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观察。每当夜幕降临,在全球海域范围内,无数海洋动物在向上迁移数百米后到达海洋表面,获取浮游生物为食。而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03)

胡翠林,谢平,过龙根,周永东,王圣瑞[2](2018)在《洱海微囊藻昼夜垂直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洱海藻华预警和微囊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每2个月在洱海定点进行微囊藻昼夜垂直迁移特征观测.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微囊藻密度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1.10±0.52)×10~7L~(-1);最低值出现在3月,为(2.06±1.05)×10~5L~(-1).水华爆发(高密度)期,所有月份微囊藻群体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迁移行为.受光照的影响,微囊藻群体白天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晚和凌晨迁移至上层水区.其中7月群体细胞分布与温度呈弱相关关系(r2=0.367),7月和9月微囊藻与p H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和0.712.低密度期(除了5月)微囊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昼夜迁移现象,其中1月的迁移模式和水华(高密度)期相似,3月可能是由于Daphnia的捕食,微囊藻表现出了与其他月份相反的聚集模式.(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吴兴华,李翀,陈磊,赵荧,李媛[3](2018)在《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的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对碳磷分布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年2月26-27日在香溪河库湾高岚河段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水华发生地昼夜监测其在水体中的垂直迁移,分别在6个时间段(8:00、12:00、16:00、20:00、0:00、4:00)分层取样分析拟多甲藻在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细胞密度、碳酸酐酶(CA)与碱性磷酸酶(AP)活性;分析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反应磷(SRP)与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在水中的垂直分布.结果显示,水华发生期拟多甲藻为绝对优势种,监测的6个时段中,拟多甲藻呈显着的昼夜垂直迁移规律,正午12:00,表层细胞密度最大,可达5.2×10~6cells/L,凌晨0:00表层细胞密度最低,仅为0.4×10~6cells/L;TP与DTP浓度无垂直分布规律,但SRP与DOP浓度呈现显着的垂直分布规律,SRP浓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DOP浓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CA活性日间高于夜间,日间CA活性呈垂直分布规律,随水深增加而减小,但夜间无垂直分布规律;AP活性在水中昼夜呈极其显着的垂直分布规律,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水深、DOP浓度呈极显着负相关,水深与CA和AP活性分别呈极其显着负相关与正相关,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CA和AP浓度分别呈极其显着正相关与负相关.因此,拟多甲藻的垂直迁移行为可能是对日间迁移至表层获取光能和无机碳来源、夜间迁移至水下获取磷源的一种适应.(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徐亚军,赵亮,原野[4](2016)在《基于声学仪器与粒径分析仪研究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动物的昼夜迁移活动与其种群变动和摄食节律紧密联系,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种群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夏季在浙江东部近海,结合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激光粒径分析仪(LISST-100)等仪器进行了一次定点周日连续观测。通过声学反演方法,得到后向散射强度剖面的时间变化,结合LISST-100得到的水体悬浮物粒径谱,研究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及其习性。分析发现了可能是精致真刺水蚤的一次昼夜垂直迁移过程,其在夜间进入跃层附近进食,白天蛰伏于底层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水中,垂向迁移速度达到了0.05m/s。LISST-100观测还发现在夜间跃层边界处大粒径颗粒聚集和100~150μm大小的颗粒物的减少,水体中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推测水体中不同层次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昼夜差异。(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李婷,李义军,许文军,王庚申,陈兆明[5](2015)在《日本囊对虾高位池养殖后期浮游生物昼夜垂直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迁移规律。[方法]对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虾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引起虾池浮游动物垂直运动的可能原因。[结果]C区浮游植物总数量大于B区和A区,总数量变化范围为6.6×108~11.5×108个/L,但各区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相似。绿藻、裸甲藻、硅藻、隐藻、蓝藻均在C区的总数量最大,各区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相似。高位池养殖日本囊对虾虾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变化不明显,C区浮游动物总数量最多(1.69×103/L),其次是B区,A区最少(1.26×103个/L)。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水体中温度和DO的昼夜变化显着,而p H的昼夜变化不显着,而温度、p H值、DO的在各时间点的区域垂直变化均不显着。氮、磷和COD在各时间点的区域垂直变化均不显着,氮和磷的昼夜变化不显着,COD的昼夜变化显着。[结论]该研究可为后期虾池水质调控及日本囊对虾高产养殖提供数据资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32期)

张永生,郑丙辉,姜霞,郑浩,钟娜[6](2012)在《叁峡库区大宁河藻细胞昼夜垂直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准确为叁峡库区藻华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于2011年7月底在叁峡库区大宁河流域进行藻细胞昼夜垂直迁移试验.结果表明,大宁河在此期间,藻细胞主要以绿藻、蓝藻、硅藻和甲藻为主;藻细胞在水体中的分布不均匀,72.5%~76.2%的藻细胞集中在0.5~4.0 m水体之间,0~0.5 m处藻细胞较少,占垂直水体藻密度的7.5%~16.3%,白天藻细胞Morisita指数(MI)为1.41~1.97,夜晚MI指数为1.17~1.55,叶绿素a白天MI指数为1.31~1.59,而夜晚MI指数为1.17~1.39.藻细胞在水体中存在明显的昼夜垂直迁移现象,该现象主要发生在0.5~4.0 m水体之间.水体中的藻密度受营养盐的影响较小,与可溶解性总磷显着相关(r=0.89),藻密度主要受温度、pH值和导电率影响,藻密度与温度、pH值和导电率呈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97和-0.99.(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薛俊增,蔡桢,姚建良,王宝强,袁林[7](2011)在《千岛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演变对透明溞昼夜垂直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千岛湖位于钱塘江上游新安江主流上,是中国北亚热带地区的大型深水水体,水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夏季出现温跃层。枝角类(Cladocera)是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具有垂直分布及昼夜迁移的特性。为阐明枝角类垂直分布格局及昼夜迁移对水温垂直分布的生态响应,选择千岛湖坝前段超过60m水深的湖区于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按季节进行昼夜垂直分层采集,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e)为对象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透明溞是千岛湖坝前段湖区四季的优势种,基本以聚合的腏剑∕I>1)分布于垂直水柱中,春、夏、冬3季有正常迁移现象,秋季则无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千岛湖温跃层的出现加强了透明溞在垂直水柱中的聚集,促进了其夜间的上迁运动,使其成为坝前段湖区表底层水体物质交流的纽带。(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1年29期)

胡建林,毕永红,杨敏,胡征宇[8](2011)在《叁峡水库春季水华优势种的昼夜垂直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是叁峡水库蓄水后春季藻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部分支流暴发大范围的水华。本研究在两个水华常发水域分别设置采样点,运用丛生指数、Morisita指数以及聚块性指标,对倪氏拟多甲藻在不同时间的聚集强度进行计算,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环境因子与水华优势种细胞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聚集强度指数所反映的规律基本一致,即倪氏拟多甲藻在白天趋向于在水表层聚集,夜间随机或均匀分布于水层。中午光照强度达到最高时,聚集强度略有下降。据此推断倪氏拟多甲藻存在昼夜垂直迁移现象,且呈现出趋强光避弱光的特性。此外,统计学分析表明,水华期间,营养盐、水温等处于适宜的范围内,水深、水下光照强度是影响甲藻昼夜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1-08-17)

吕志均,戴曦,孙颖,李静,陈非洲[9](2011)在《紫霞湖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9月19~21日,对江苏南京紫霞湖(水深8.5m)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昼夜垂直迁移的因素。结果表明,奥氏秀体溞(Diaphanosoma orghidani)、象鼻溞(Bosmina sp.)、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中华原镖水蚤(Eodiapotomus sinensis)成体均表现出昼夜迁移现象,中华原镖水蚤幼体和无节幼体无明显昼夜迁移。紫霞湖的温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变化不是导致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主导因子,光照强度和鱼类捕食可能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杨正健,刘德富,易仲强,马骏,杨霞[10](2010)在《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4月3日08:00—4日08:00在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5个监测点对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进行了24 h连续监测,以研究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特性,并解释拟多甲藻水华表层水体表观颜色昼夜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拟多甲藻在12 m水深以上水柱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昼夜垂直迁移特性,00:00—16:00拟多甲藻向表层水体迁移并聚集,最大上移速度约为2 m/h;16:00—00:00拟多甲藻向下部水体迁移,最大下移速度约为4 m/h;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是导致拟多甲藻水华表层水体表观颜色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水体中各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ρ(Chla)〕昼夜变化较大,用单层ρ(Chla)不足以评价藻类水华暴发程度;均深叶绿素a质量浓度〔ρ(A.D.Chla)〕的昼夜变化不大,能够综合表征藻类迁移水柱中藻类的现存量,可以作为河道型水库拟多甲藻水华暴发程度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昼夜垂直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给洱海藻华预警和微囊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每2个月在洱海定点进行微囊藻昼夜垂直迁移特征观测.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微囊藻密度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1.10±0.52)×10~7L~(-1);最低值出现在3月,为(2.06±1.05)×10~5L~(-1).水华爆发(高密度)期,所有月份微囊藻群体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迁移行为.受光照的影响,微囊藻群体白天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晚和凌晨迁移至上层水区.其中7月群体细胞分布与温度呈弱相关关系(r2=0.367),7月和9月微囊藻与p H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和0.712.低密度期(除了5月)微囊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昼夜迁移现象,其中1月的迁移模式和水华(高密度)期相似,3月可能是由于Daphnia的捕食,微囊藻表现出了与其他月份相反的聚集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昼夜垂直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忠霞.卫星记录海洋动物“昼夜垂直迁移”[N].中国科学报.2019

[2].胡翠林,谢平,过龙根,周永东,王圣瑞.洱海微囊藻昼夜垂直迁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吴兴华,李翀,陈磊,赵荧,李媛.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的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对碳磷分布的响应[J].湖泊科学.2018

[4].徐亚军,赵亮,原野.基于声学仪器与粒径分析仪研究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过程[J].海洋学报.2016

[5].李婷,李义军,许文军,王庚申,陈兆明.日本囊对虾高位池养殖后期浮游生物昼夜垂直迁移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

[6].张永生,郑丙辉,姜霞,郑浩,钟娜.叁峡库区大宁河藻细胞昼夜垂直迁移研究[J].环境科学.2012

[7].薛俊增,蔡桢,姚建良,王宝强,袁林.千岛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演变对透明溞昼夜垂直迁移的影响[J].科技导报.2011

[8].胡建林,毕永红,杨敏,胡征宇.叁峡水库春季水华优势种的昼夜垂直迁移[C].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1

[9].吕志均,戴曦,孙颖,李静,陈非洲.紫霞湖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1

[10].杨正健,刘德富,易仲强,马骏,杨霞.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特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0

论文知识图

不同水层藻细胞随时间变化的百分比Fig....香溪河库湾高岚河监测点ρ(Chla)沿水...采样点在叁峡库区的地理位置水深0、2.0和9.0m处藻细胞的种类及...香溪河库湾高岚河监测点ρ(Chla)时空...伪鱼腥藻叶绿素昼夜变化

标签:;  ;  ;  ;  ;  ;  ;  

昼夜垂直迁移论文_张忠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