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能力维度探析——基于国际话语权视角论文

刘娜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能力维度探析——基于国际话语权视角论文

摘 要: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们跳出西方话语霸权的控制、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怎样提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能力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能力包括: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立足中国并面向世界的研究叙事能力和参与国际对话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标识性概念;研究叙事;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既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发声、讲故事的能力,也是通过构建概念、逻辑和理论体系来传播本国理念和影响人心的意识形态力量。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们跳出西方话语霸权的控制、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强的时代使命,要求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能力。

一、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而概念之于哲学又是精华的浓缩和精准呈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大有作为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举世瞩目,但与之相对应的,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阐释却并没有产生同等的国际影响力,在学术标准制定、学术观点阐述和学术话语表达等方面并没有提出得到国际统一认可或通行的规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国际范围内并没有产生具备重要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成果或者范式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那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称的首要原因,就在于标识性概念的提炼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标识性概念通常是由重大理论体系、重要理论成果高度凝练而成,运用言简意赅的形式揭示和传播重要的内涵,在引领实践、凝聚理念和彰显理论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升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对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提升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需要有的放矢,紧紧抓住核心内容,需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内核,以创新表达为基本要求,以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概念为抓手。具体来说: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模式拼接能力: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甲向乙提起“你当初不是说……”的时候,乙大惊失色地喊“天哪,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能排除乙记忆力差的情况。

1.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的提升,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构建话语体系的核心不应放在虚构概念上,而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打通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研究,而形成新话语体系。”[3]提炼标识性的概念并非纯而又纯的思想创作活动,因为概念的提出基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处的社会关系,被深深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研究者提出怎样的概念能够充分反映出其在现实活动中所坚持的立场、研究的主题和基本的主张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其鲜明的底色和根本特征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来提炼标识性概念。为绝大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服务是判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庄严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明晰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分析方法总结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联系,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和提炼反映事物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标识性概念;三是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下苦功夫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摒弃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思潮的影响,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提炼基本概念、范畴和相关表达,在梳理我们党重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内容以形成核心概念。以上,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化思路提炼标识性概念。

2.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做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要结合我国新的时代形势和实践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炼标示性概念所依据的时代方位,提炼标识性概念需要在“新”上下功夫,离不开对新时代内涵的精准把握和深度阐释,更离不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和总结新的实践及其规律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面对五个新形势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重点回应的课题。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三是在国家治理领域,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四是在国际话语权领域,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五是在新时期党的建设领域,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这五个新形势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的领域。比如,如何提炼相关概念来阐述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关系,提炼相关概念阐述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主张,而不是争夺世界霸权或者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如何与“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论、“历史终结论”等话语霸权对抗,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基于我国和平发展理念的新概念,需要在深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提炼适用于国际社会话语逻辑的概念、范畴和话语。

3.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提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相关的核心概念上下功夫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评价体系一直被西方话语体系和理论范式所限定和影响,因而难以正确和全面评价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成果,自然更谈不上在西方话语体系和理论评价体系中获得话语权。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看,引入多元历史经验的视角必不可少,即在解释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问题时,运用比较思维,在相互参照和对比中提炼出立足于本国、本地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概念、命题和理论。正如印度学者杜赞奇(PrasenjitDuara)所指出的:“对于欧美以外地区的解释必须奠基在其自身历史发展的经验、轨迹当中,不能够简化地、错误地以欧美经验来丈量、解释自身。”[6]否则,面对我国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经验层面对这些成就的认可已经成为共识,很少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成就,一旦落在观念层面,很多人则显得不那么自信,默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符合所谓的“普世价值”,尤其在政治制度上不符合国际主流,但所谓的“普世价值”“国际主流”是以西方发展模式为标准的“西方主流”、“欧美中心”,绝非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视野的评价体系。从世界历史的大视角来建构适合中国的理论评价体系,引入比较分析思路必不可少,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摒除关起门来搞创造的自闭模式,因为闭门造车似的学术研究无法客观衡量自身的状况,最终只会变成自说自话、沉湎于历史上已有的辉煌业绩而自我感觉良好,显然这并不是适应于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方式和评价体系;二是跳出以西方发展模式为模板的学术评价参照体系的垄断,对外开放的目标并不是跟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亦步亦趋,而是探索根植于本国特色国情、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符合本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这也是构架我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评价体系的内在规定性。

其次,用waFM的基本单形统一表示faFM和waFM,绘制如图16所示的统一后faFM和waFM的Lv、Q方向的2维空间域,将faFM和waFM的映射点分别记为fapFi和wapFi。

无论是提炼标识性概念,还是构建利于在国际社会传播的研究叙事,最终都需要以参与国际对话为媒介,来争夺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对话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内在规定性,提升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扩展国际影响的关键。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参与国际对话的重要目标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获得成功的理论逻辑和思想资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在国际比较中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呈现出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播同样离不开国际比较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现实成就有目共睹,但落在理论层面或者观念层面却经常遭受质疑、攻击乃至误解,往往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论辩中自己就失了底气。理论能够说服人首先要求理论本身能够立得住,引入国际比较视野能够在比较中深化理论的阐释程度和解释力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树立国际比较视野,这当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着重注意:一是理论研究对象要具备可比较性。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际社会中某一制度、某些问题来综合比较分析,前提是两者具备可比较性,而不是随机选取研究对象来比较一通。二是以国际社会的广泛性为依据进行多个维度的比较,避免被动地追随别人的话语体系亦步亦趋。以政党制度为例。有观点总结西方主流的政党制度像拳击赛,在一轮轮的“搏斗”中轮流执政,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更像是一场接力赛,所以才能做到“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当然,国际社会不乏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质疑乃至攻击,认为“接力赛”不如“拳击赛”那样有监督和竞争关系来保证执政水平。这种说法放在国际比较视野下就立不住脚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核心要素就是党争民主,但自二战之后,尚未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为实行党争民主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相反,一些曾经创造过经济辉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搞党争民主而出现了“逆发展”,如南美的阿根廷、欧洲的希腊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鲜活的案例。原因何在?实际上,党争民主的本质是“分资源”,但在一个国家还未统一整合资源的情况下,就先去分,每个群体、每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党争民主以“普世价值”的形态掌握了话语霸权,似乎不实行竞争型的政党制度就是不民主的政体,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势必要与党争民主的话语霸权对抗,将其置于国际比较视野之下,与人口规模过亿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与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比较,与实行代议制民主的国家比较,等等,有理有据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如何有效整合全国资源、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赢得民心等问题,在比较中阐释有效治理、有效领导的核心议题。

二、立足中国并面向世界的研究叙事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有赖于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要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影响力,需要提升立足于中国并面向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叙事能力。研究叙事能力是学术研究能力与叙事表达能力的合一,闭门搞学问而无法在国际社会上传播、发挥影响力,研究成果并不能转化成话语影响力;没有学术研究成果支撑的叙事表达,即便叙事方式或手段再新潮,但却不足以产生长远的、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说要“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能力和叙事能力缺一不可,即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深入研究,并面向世界叙述好我们的情况,提升立足中国并面向世界的研究叙事能力。

1.建构适合中国的理论评价体系

概念“是构建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是哲学社会科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在国际交往中需要重点发声的内容。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国往往形成了一套标识性话语体系,运用一系列言简意赅、内涵明确的概念宣扬自己的价值理念、外交主张和施政要领等。看似简洁的概念却往往可以发挥传播意识形态、影响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关键作用。这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炼标示性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在提炼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时,应紧紧抓住“核心”这一关键要素,在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具有指征性的、引导性的概念,并综合展开论述,力争把这一概念由浅入深层层剖析,进而形成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群。以“中国梦”这一概念为例。“中国梦”提出在国际对话中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概念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理论的通俗化表达,是国际社会关注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国际交往和对话中,我们在宣传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时候,应有理有据的突出中国梦的本质,即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三者的统一,如何用言简意赅的话语说明中国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体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历史,反映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阐释。

根据方案比较结论,针对提标改造可利用占地面积小的情况,本项目污水处理厂采用“磁混凝澄清池+纤维转盘滤池”作为深度处理段来保证一级A出水水质的稳定达标。工艺流程简图如下。

2.运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研究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重要问题

问题研究是对“研究的再研究”,既是对以往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的总结、归纳,又是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加以回应、澄清。坚持问题导向至关重要,因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无不基于对现实重大问题的回应和解决。比如我们在与国际对话中不可避免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但话语的构建不应仅局限于其本土意义,即对解决中国的问题、促进中国的发展的重大意义,还应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领域来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向全世界展示,西方化的现代化并不是唯一的发展模式。后发现代化国家普遍遭遇的发展困境是保持自身主权国家的独立性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矛盾,甚至这一矛盾变成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掣肘,如何克服这一矛盾,既保证独立性又能够实现现代化?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现实的成就为这一世界之问作出了回答,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意义,既坚持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坚持了中国具体的特点,从而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保持国家独立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1],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题设定的主旨和素材来源,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才能确立真正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面向世界,提升研究主题的国际意义维度,在国际社会上发声,扩展影响力。

3.研究主题的设定要坚持中国问题导向与面向世界的统一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分类是对社会整体中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学问。忽视整体而只着眼于部分,并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部分。从整体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国并面向世界的研究叙事能力,需要在研究和阐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花力气、下功夫,比如,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认识党是领导一切但不是包办一切的,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等等。这些重要问题既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外界讨论和争议的焦点问题,更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应和深度阐释的关键内容。全面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重要问题离不开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的运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规定性、关键范畴和总体脉络,在阐释具体问题时更有说服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命题为例,在阐释为什么我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时,展开论述的关键在于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对党的领导进行历史性的考察,进而能够发现: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决定了其所领导建立的社会制度在于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在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中体现出优势来;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历史进程所揭示的,无论是决策的制定由中国共产党来实现,还是改革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节点由中国共产党来把握,还是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挑战都由党来力挽狂澜,都说明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表明政党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形态的关键之处。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7]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巴黎公社的经验表明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处理好政党、群众、领袖三者的关系问题是建立、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制度、国家、政党三者的关系问题则是当前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缔造、保卫并巩固国家政权,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三、参与国际对话的交往能力

天津石化在进出公司、部际间设置了86台质量流量计,用于原油、成品油、液化气、石脑油等管输物料产品的交接与监督计量,同时应用iFix采集软件实现了质量流量计流量、温度、压力等常规参数的采集与监测。在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树立国际比较视野

总之,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在竞争性的国际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仅要靠经济、政治、军事等“硬”指标,还离不开话语权这一“软”指标的支撑和引导。要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第一步就是提炼标识性的概念,否则,面对我国实践上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在理论上却找不到足够有力的概念对外解释,进而缺乏相应的话语体系,结果导致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2.敢于直面挑战

提高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备敢于直面国际社会对我们发起种种挑战、质疑、偏见的勇气和自信,而不是回避问题或者“蜻蜓点水”似的粗略回应。首先,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在直面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面对国际社会上的种种质疑和偏见,我们应该正面作答,直接回应。比如,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实行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指责,我们应有力回击,国家承担经济角色但并不是唯一的经济体,国内存在多个经济体,民营企业、社会组织都参与到经济活动并且发挥重要作用,且都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专属活动领域,这与西方研究和叙述体系中的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并非一致,所谓的“国进民退”“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等指责、质疑或批评都是基于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单一维度而产生的。其次,就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积极发声,表明中国立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做出贡献,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需要全球协作的主要议题,如生态保护、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积极发声,提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提出和构建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统一的概念、话语和理论,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最后,面对新时代有关中国和国际社会关系的舆论挑战,伴随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积极构建和传播新型大国关系理论话语体系,立足于新时代这一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跳出西方社会“国强必霸”的话语体系,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挖掘、深度阐述并结合新的国际形势全面论述,形成在国际社会上有充分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3.精心构建深入阐述中国实践的对外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既需要搭建系统性的框架,也需要着眼于每一个关键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表达精细打磨。构建深入阐述中国实践的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高度,提升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现从经验总结到科学理论的升华,系统构建深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及其原因的话语体系;三是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社会发展现状、趋势、历史的规律性总结,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综合探索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升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四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价值引导,在面对国内社会价值观念冲突激荡、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竞争激烈的挑战时,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和影响力。

精心构建深入阐述中国实践的对外话语体系,一是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担时代使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下苦功夫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二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打造易于国际社会接受的话语表达,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畅通良性的沟通渠道,形成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对外传播,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9],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其本质是国家实力的竞争,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环境,这一客观性意味着,一方面,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所带来的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样化,国际治理格局重新调整,为我们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标识之一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伴随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将不得不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提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能力,是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在临床上,CT最早应用于脑梗塞、颅脑损伤、脑肿瘤、颅内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在急性颅脑外伤诊断中,其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颅内是否出现血肿、骨折、挫裂伤等情况。但是,在急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其诊断的敏感性低于MRI,但对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进行CT检查可见明显的占位表现,使其敏感性显著升高,故可将CT检查作为急性脑出血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3] 陈先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N].光明日报,2015-11-1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5] (美)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

[6] (印)杜赞奇.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

[7] 列宁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8]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9)08-011-0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发展”(17YJC710050)。

作者简介:刘娜娜,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责任编辑:黄 昇]

标签:;  ;  ;  ;  ;  ;  ;  ;  ;  ;  

刘娜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能力维度探析——基于国际话语权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