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科研兴校——兼议我校特色专业科研课题组科研成果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邓玥[1](2019)在《我国地方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G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数量逐渐增加。其中,地方院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比例约95%,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部分。近年来,地方院校为求大力发展以致资金需求庞大,但地方财政难以支撑,拨款力度较为薄弱。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地方院校应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水平。地方院校数量众多,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地方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促使地方院校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还能促进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学者在对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时没有针对高校进行分类研究,然而高校类型、层次的不同会对绩效评价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得出研究方向:构建地方院校绩效评价体系;其次,以地方院校相关概念和高校绩效评价理论为基础,选取地方院校G大学作为案例对象,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思路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益这四个层面选取了25个指标,构建G大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该校2016年—2018年的绩效评价指标得分情况和绩效总体水平进行对比,对该校的办学绩效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G大学应结合当地特色办学,主要从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加强对资产、资金的管理这几个方面着手,坚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进而提高办学绩效水平。本文针对地方院校特有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办学特点,选取G大学作为案例,构建新的地方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其他地方院校提供参考。同时,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G大学绩效评价体系,为该校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决策和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任珂[2](2017)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既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办学领域的焦点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本论文以新建本科院校N学院为案例,采用调查研究和制度分析方法研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揭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特殊性,并从制度分析角度对这种特殊性进行解释。对N学院的调查研究发现:(1)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表现为科研论文数量急剧攀升,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稳定增长;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缓慢,教研项目数量总体上微弱递增,教学成果奖则显着递减。(2)学校升本之后,虽然教师们对学校定位以及教学与科研的认识有了一定改变,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较低,教师的科研内在动力不足。尽管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二者分离现象——科研并没有促进教学、教学也没有促进科研的开展。(3)学校、院系政策及学科性质差异是影响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全民科研”的制度激励导致“科研至上”,不断挤压着教学的生存空间,逐渐使教学边缘化。(4)N学院“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导向,却导致教师中普遍存在“既轻科研,也轻教学”的思想和行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表现出严重的异化现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是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科研奖励制度为代表的潜在的学术资本与以职称评审制度等为代表的文化资本共同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完成了学术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且二者有相互强化的功效。“科研至上”的制度理念以及实际带来的学术资本收益远远高于教学。教学制度则没有从最大程度上转换为真正的个人利益,使教学处于“观念上重要,实际上边缘”的境地,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结果被偏置一隅。政府主导的各项评估制度、市场导向的大学排名制度以及关于规范教学和科研行为的禁令性制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强制执行与价值规范作用,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权威。内在制度的学术资本化以及外在强激励的学术锦标赛共同塑造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依赖,目的是为了获取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实现资本最大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异化的根源,在于“项目制”的国家治理方式在高等教育治理领域的蔓延。“项目制”是一种对“服从规则”的正面鼓励,遵循事本主义的行为逻辑,新建本科院校希望借助“项目”实现学术资本增殖,获取利益最大化,以获得体制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对项目制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与行为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制对科层制的依附则实现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术权力的合力控制。新建本科院校在项目制“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一些反控制行为。其原因在于项目制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知识背景产生了巨大冲突,强化了新建本科院校官僚科层的组织氛围,扭曲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性价值取向,也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整体性。解决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一是要把新建本科院校当作育人机构来对待;二是要设计出教学与科研同等回报的成本——收益制度;三是要建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学术制度,将教学学术纳入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中,建立教师的教学学术培养制度,并积极搭建教学学术的支持机构。此外,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需要在科教融合理念引导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以实现教学与科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边缘地位的教学提升到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学习共同体”(或“科教共同体”),以削弱项目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许建国,黄振强,刘月华[3](2010)在《《山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结题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是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通过课题组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校建立并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广大山区中职学校具有参考和实际运用价值。
孙士杰[4](2010)在《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继物质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之后又一个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融合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三大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在解释国家和企业发展、劳动力就业、职位获取与升迁等方面显示出了很强的解释力。社会资本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以来,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这一个方面是因为我国具有“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由于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的转型,使社会资本的价值凸显,近些年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需要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学校获得发展所需资源和取得竞争优势的竞争日益加剧,要求学校必须重视社会资本的投资或生成;但是由于我国学校间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开发意识方面存在着很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学校管理者在培育和投资社会资本的观念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如何去生成社会资本的理性认识不是很清晰,急需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理论指导。但是由于我国理论界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加之社会资本理论本身的不成熟和复杂性,有关学校社会资本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亟待深入和完善。学校社会资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很多研究没有从“社会资源”上去认识学校社会资本的本质;二是很多研究的对象只是针对学校中某一类人如教师、校长、学生等,对学校层次社会资本的研究不够;三是关于学校社会资本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研究较多,而针对学校社会资本自身是如何生成的研究不够。本论文以“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研究”为题弥补了学校社会资本研究的不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校管理者关于社会资本生成的理性认识,为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有关社会资本与学校管理的学术文献,问卷调查了281位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校领导,访谈了包括高等学校、中初等学校在内的十所学校领导,搜集了比较丰富的材料,为本研究的展开和结论的得出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支撑。依据社会资本理论、学校管理和经营理论,本论文将学校社会资本界定为学校这一社会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具体是指学校存在(包括客观存在和主动建构的)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学校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学校目标的社会资源。本研究认为,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或者说制约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诸要素间存在规律性联系。本研究将制约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要素区分为四个层面,其分别是学校社会资源观、学校社会关系网络、学校社会信任以及学校社会地位。这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是:因为学校社会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学校潜藏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学校社会资本之所以对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在于其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所以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第一步就是要确立其“汲取社会资源”的目标取向,树立“学校社会资源观”,学校社会资源观统辖着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学校社会信任的赢取以及学校社会地位的获取;而学校社会资源是依托社会关系网络流动的,学校社会关系网络是其流通的渠道或者承载的载体,所以学校要生成其社会资本必须构建其社会关系网络,这是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第二步;社会关系是通过互惠和信任而建立和维系的,社会信任是学校社会关系的“粘合剂”和“润滑剂”,其直接影响着学校利益相关者动用其资源支持学校发展的意愿,同时社会信任也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望,所以社会信任是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机制,学校要生成其社会资本还必须赢取社会信任,这是生成学校社会资本的第三步;最后,因为学校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亦即学校社会地位也是制约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所拥有的财富、权力是学校完成自身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交换、与利益相关者互惠的前提,声望是标识学校地位的一个综合指标,其既是影响社会信任的一个前提,又是影响社会信任的一个因子,所以学校要生成其社会资本还必须从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着手,这是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第四步。上述四个层面是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制约因素,四个步骤反映着社会资本生成的过程特征。这四个层面的相互影响或互动过程反映了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路径和逻辑。本研究的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先从理论价值来看,本研究尝试借鉴和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揭示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规律,不仅拓展了社会资本的研究领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和特定范围上丰富了社会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生成的理论;本研究从学校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结构出发,研究了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规律,从行动与结构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学校发展的路径和学校运行的逻辑,为学校管理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新的研究框架。再从实践价值上看,由于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价值取向只能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所以其实践价值首先表现在,本文尝试探讨的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规律,对学校生成其社会资本、促进学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校行动者通过这些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其先赋社会资本的维护和自致社会资本的生成;本研究可以使学校行动者从社会结构中认识学校,改变其原子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克服学校的“孤岛现象”,为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和获取各种所需资源提供指导;有助于学校树立正确的社会资本观,避免将社会资本庸俗化。本研究也在尝试进行一些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选题,该选题从生成方面研究学校社会资本,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其次是逻辑体系,该文把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逻辑概括为“树立社会资源观”、“构建学校社会关系网络”、“赢取社会信任”和“获取学校社会地位”,相对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本的生成研究也是一种创新;再次是观点方面,首次系统论述了“学校社会资源观、学校社会关系网络、学校社会信任以及学校社会地位”与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关系。
黄之茜[5](2005)在《我国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范围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各种限制和社会偏见也成为制约为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2002年12月2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是中国民办教育走上规范发展道路的里程碑,我国教育体系正朝着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同台竞技、共同发展的格局迈进。 目前,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从对校园校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环境建设的关注转向了对师资队伍、校风等“软”环境建设的关注上。民办高校要实现新一轮的发展,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要实现质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专、兼任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的突出问题,也是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所特有的问题,它反映了民办教育的办学特色,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如何建设好专、兼任教师队伍,如何协调好专、兼任教师的关系,将是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兼任教师不单单是补充专任教师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战略决策。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为公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绪言,即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对专兼任教师作了界定,阐述专兼任教师队伍结构形成的历史过程,并且对其现状做了分析。 第二章主要明确了专兼任教师的分工,即各自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互助。 第三章是对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的合理性认识,主要从国外公私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选取对象为美国和日本)以及我国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的必然性来论述。 第四章主要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设专兼任教师队伍的对策,来稳定专任教师队伍和加强兼任教师管理。 第五章主要是民办专兼任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现有公办高校的借鉴意义,首先从现有公办高校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兼任教师的可行性建议。
安华荣[6](2002)在《浅谈科研兴校——兼议我校特色专业科研课题组科研成果的启示》文中提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期。伴随转型而来的是普通高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扩招);入学条件的逐渐放宽(取消考生年龄限制);普通高校成人部的日益壮大以及民办高校的迅速崛起。这些变化,无疑给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何去何从已经是关系到兴衰存亡的大事。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源与教学质量就成为成人教育生存、发展的两大基础。没有生源,就没有了办学的对象;没有教学质量,也就没有了吸引学生的"梧桐树"。怎样才能使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走出低谷、再现辉煌?只有靠优化办学观念,把握市
二、浅谈科研兴校——兼议我校特色专业科研课题组科研成果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科研兴校——兼议我校特色专业科研课题组科研成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地方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 |
2.1.1 绩效评价理论相关研究 |
2.1.2 绩效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2.2 绩效评价体系在高校的应用 |
2.2.1 高校绩效评价理论相关研究 |
2.2.2 高校绩效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2.2.3 高校绩效评价应用中的缺陷与不足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地方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理论分析 |
3.1 我国地方院校概念界定及特征 |
3.1.1 地方院校概念界定 |
3.1.2 地方院校的特征 |
3.2 高校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3.2.1 3E理论 |
3.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2.3 委托代理理论 |
3.3 高校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 |
3.3.1 目标管理法 |
3.3.2 关键绩效指标法 |
3.3.3 层次分析法 |
3.3.4 平衡计分卡 |
3.3.5 投入产出法 |
3.4 高校绩效评价的过程 |
第4章 G大学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案例简介 |
4.1.2 现状分析 |
4.2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目的及原则 |
4.2.1 目的 |
4.2.2 原则 |
4.3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4.3.1 绩效评价具体指标及其涵义 |
4.3.2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
4.4.1 绩效评价依据 |
4.4.2 绩效评价过程 |
4.4.3 绩效评价结果 |
第5章 地方院校提升绩效水平的建议 |
5.1 加强资产管理 |
5.2 加强预算管理 |
5.3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
5.4 加大人才投入和培养 |
5.5 坚持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 |
5.6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地方院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
附录2 定性指标专家调查表 |
附录3 尽职调查清单 |
(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应然关系 |
2.1 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分类系统中的定位 |
2.2 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应围绕应用性特点来开展 |
2.3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应统一于教学学术 |
3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对N学院的调查研究 |
3.1 N学院的发展现状 |
3.2 N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效 |
3.3 N学院教学工作的主要成效 |
3.4 对N学院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调查分析 |
3.5 对N学院部分教师及管理者的访谈 |
3.6 对N学院进行调查及访谈的结论 |
4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内在制度分析 |
4.1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内在制度及其构成 |
4.2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正式制度(学术资本)与利益认同机制 |
4.3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非正式制度(学术习性)与价值认同机制 |
4.4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依赖——学术资本化的制度逻辑 |
5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外在制度分析 |
5.1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外在制度及其构成 |
5.2 N学院的各项评估制度 |
5.3 大学排名制度对N学院的影响 |
5.4 高等教育场域中的制度依赖——学术锦标赛的制度逻辑 |
6 项目制下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
6.1 项目制:从国家治理方式延伸到高等教育治理领域 |
6.2 项目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实践逻辑 |
6.3 项目制给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及科研带来的影响 |
7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制度变革 |
7.1 把新建本科院校当作育人组织来对待 |
7.2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变革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附录Ⅱ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调查问卷 |
附录Ⅲ-1 访谈提纲(教师类) |
附录Ⅲ-2 访谈提纲(管理类) |
附录Ⅳ N学院科研奖励政策的核心条款 |
附录Ⅴ N学院权威学术期刊目录 |
附录Ⅵ N学院教学奖励相关文件 |
附录Ⅶ N学院绩效津贴实施方案中的工作量标准 |
附录Ⅷ H省省管高校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指标 |
附录Ⅸ H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
(3)《山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结题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介绍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原则 |
1.3.1 课题研究的任务 |
1.3.2 课题研究的原则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5 课题研究的条件 |
1.5.1 领导重视。 |
1.5.2 经费保障。 |
1.5.3 组织培训。 |
1.5.4 人员结构。 |
1.6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
2 课题研究综述 |
2.1 决策指挥系统由学校行政一把手、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教务科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教学部主任组成。 |
2.2 管理执行系统由学校分管校长、教务科长、教学部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
2.3 质量评估系统由教务科、教研室、学校教学督导组组成, 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 |
2.4 信息反馈系统以教务科、教研室为主要职能部门, 由校领导、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员组成的信息网络。 |
3 研究成果及应用 |
3.1 建立并完善了一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
3.1.1 教学督导听课制度。 |
3.1.2 教学运行检查制度。 |
3.1.3 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
3.1.4 考试制度。 |
3.1.5 学生评教制度。 |
3.1.6 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审批制度。 |
3.1.7 实训过程的量化监控制度。 |
3.2 培养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
3.2.1 组建四大教学部。 |
3.2.2 设立专业带头人。 |
3.2.3 启动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
3.3 开展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
3.3.1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改革。 |
3.3.2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
3.3.3 贯彻了“四法”研究和实践。 |
3.4 撰写科研成果, 发表研究论文, 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
4 课题研究的启示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课题研究过程中感性认识多一些, 理性思考少一些。 |
4.1.2 教学任务繁重, 研究时间不足。 |
4.2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
4.2.1 要明确教学质量与监控的关系。 |
4.2.2 应准确把握监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4.2.3 在监控中应注意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 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4.2.4 应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
5 结束语 |
(4)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问题 |
(一) 主要概念 |
(二) 问题提出的背景 |
(三) 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现实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一) 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
(二) 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 |
第一章 文献述评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学校社会资本"的概念 |
二、"学校社会资本"的构成 |
三、"学校社会资本"的作用 |
四、"学校社会资本"的形成 |
五、关于教育场域中社会资本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评价 |
一、研究的成就 |
二、研究的欠缺 |
第二章 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社会资本理论 |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 |
二、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研究 |
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研究 |
四、我国社会资本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第二节 学校组织与经营理论 |
一、学校组织理论 |
二、学校经营理论 |
第三节 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模型 |
一、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型分析 |
二、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模型 |
第三章 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目标取向——汲取"学校社会资源" |
第一节 学校社会资源的涵义与种类 |
一、资源观的拓展 |
二、学校社会资源的涵义、作用机制和种类 |
第二节 学校社会资源向学校社会资本的转化 |
一、"资源观"下的学校社会资本观 |
二、社会资源资本化是人类理性行动的结果 |
三、学校社会资源观的确立与学校社会资本的生成 |
第四章 学校社会资本载体的生成——"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 |
第一节 学校社会关系网络概论 |
一、社会关系网络 |
二、学校社会关系网络是现代学校运行的基础 |
第二节 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现实分析 |
一、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种类 |
二、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构建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策略 |
一、构建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原则 |
二、构建学校社会关系网络的策略 |
三、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功能共同体"的构建 |
第五章 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的机制——"学校社会信任"的赢取 |
第一节 学校社会信任概论 |
一、信任 |
二、学校社会信任 |
第二节 学校社会信任的现实问题分析 |
一、用人单位不信任毕业生,致使就业困难 |
二、教育质量滑坡,引发严重批评 |
三、学校存在着不诚信现象 |
四、学校腐败频发,严重影响社会信任 |
五、社会不信任薄弱学校 |
第三节 赢取学校社会信任的策略 |
一、落实学校法人地位,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
二、加强学校道德建设,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
三、加强学校能力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
第六章 学校社会结构位置的生成——"学校社会地位"的获取 |
第一节 学校社会地位概论 |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 |
二、社会地位即社会结构位置 |
三、学校社会地位的界定 |
第二节 学校社会地位的现实分析 |
一、学校社会地位分析的维度 |
二、学校社会地位的现状分析 |
三、学校在获取"社会地位"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获取学校社会地位的策略 |
一、保持"先赋地位" |
二、获取更好的"自致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5)我国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一章 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现状 |
一、专兼任教师的概念界定 |
二、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形成的历史过程 |
三、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状况 |
第二章 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的分工与合作 |
一、发挥专任教师的核心作用 |
二、聘任兼任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
三、专兼任教师的合作与优势互补 |
第三章 对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的合理性认识 |
一、国外公私立高校教师队伍组成状况 |
二、我国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组成的必然性 |
第四章 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的建设 |
一、稳定专任教师队伍 |
二、加强兼任教师管理 |
第五章 民办专兼任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现有公办高校的借鉴意义 |
一、公办高校教师管理体制现状 |
二、公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发展兼任教师的必要性分析 |
四、发展兼任教师的可行性分析 |
五、发展兼任教师的启示建议 |
尾声 |
附录1:在全国民办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级研讨会上的总结 |
附录2:“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遇到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的途径”会议纪要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浅谈科研兴校——兼议我校特色专业科研课题组科研成果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地方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G大学为例[D]. 邓玥.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D]. 任珂.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3]《山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结题报告[J]. 许建国,黄振强,刘月华. 科技信息, 2010(21)
- [4]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D]. 孙士杰. 西南大学, 2010(08)
- [5]我国民办高校专、兼任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D]. 黄之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6]浅谈科研兴校——兼议我校特色专业科研课题组科研成果的启示[J]. 安华荣.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