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壳程筒体、换热管和折流板,换热管固定于壳程筒体,用于管程介质通过;折流板的形状、尺寸与壳程筒体横截面相一致,若干折流板将壳程筒体内部空间在长度方向分割成若干腔室,折流板上对应换热管的位置设置有管孔,换热管从管孔中穿过,且换热管外壁与管孔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折流板通过定位装置固定于壳程筒体内部。换热器工作时,管程介质进入壳程筒体后,只能从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的环形间隙流过,壳程介质沿着环形间隙在换热管外壁流动,不存在流体死角,从而有效提高了传热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程筒体、换热管和折流板,所述换热管固定于壳程筒体,用于管程介质通过;所述折流板的形状、尺寸与所述壳程筒体横截面相一致,若干所述折流板将所述壳程筒体内部空间在长度方向分割成若干腔室,所述折流板上对应所述换热管的位置设置有管孔,所述换热管从所述管孔中穿过,且所述换热管外壁与所述管孔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折流板通过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壳程筒体内部。
设计方案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程筒体、换热管和折流板,所述换热管固定于壳程筒体,用于管程介质通过;所述折流板的形状、尺寸与所述壳程筒体横截面相一致,若干所述折流板将所述壳程筒体内部空间在长度方向分割成若干腔室,所述折流板上对应所述换热管的位置设置有管孔,所述换热管从所述管孔中穿过,且所述换热管外壁与所述管孔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折流板通过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壳程筒体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板、管箱和管箱法兰;所述管板固定于所述壳程筒体的两端,所述管箱通过管箱法兰固定于所述壳程筒体两端的管板上;所述壳程筒体两端的筒壁上分别设置有壳程介质进口接管和壳程介质出口接管,所述壳程介质进口接管和所述壳程介质出口接管与所述壳程筒体内部连通;所述壳程筒体两端的管箱上分别设置有管程介质进口接管和管程介质出口接管,且所述管程介质进口接管和所述管程介质出口接管与所述管箱内部连通;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壳程筒体内部,所述换热管方向与所述壳程筒体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两端穿过所述管板,并与所述管箱内部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孔的内孔壁周向上均匀设置有凸起,相邻所述凸起间形成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顶端距离所述换热管外壁的距离为0.25-0.4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槽底距离所述换热管外壁的距离为2mm-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在换热器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相邻所述折流板的间距为300mm-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在所述壳程筒体横截面上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通过拉杆和定距管固定于所述管板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普遍应用于石油、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食品等行业的工艺设备。折流板常用于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壳程介质流道,设置在壳程,提高传热效果,并起到支撑管束的作用。常用的折流板形式有弓形和圆盘-圆环形两种。对于管壳式换热器来说,大部分壳程介质随着流道在壳程流动,但是部分介质易在折流板上形成死角无法流动。
因此,市场亟需一种无介质流动死角,壳程介质均匀流动,传热效果好的管壳式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换热器内不存在介质流动死角,壳程介质均匀流动,传热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程筒体、换热管和折流板,所述换热管固定于壳程筒体,用于管程介质通过;所述折流板的形状、尺寸与所述壳程筒体横截面相一致,若干所述折流板将所述壳程筒体内部空间在长度方向分割成若干腔室,所述折流板上对应所述换热管的位置设置有管孔,所述换热管从所述管孔中穿过,且所述换热管外壁与所述管孔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折流板通过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壳程筒体内部。
可选地,还包括管板、管箱和管箱法兰;所述管板固定于所述壳程筒体的两端,所述管箱通过管箱法兰固定于所述壳程筒体两端的管板上;所述壳程筒体两端的筒壁上分别设置有壳程介质进口接管和壳程介质出口接管,所述壳程介质进口接管和所述壳程介质出口接管与所述壳程筒体内部连通;所述壳程筒体两端的管箱上分别设置有管程介质进口接管和管程介质出口接管,且所述管程介质进口接管和所述管程介质出口接管与所述管箱内部连通;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壳程筒体内部,所述换热管方向与所述壳程筒体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两端穿过所述管板,并与所述管箱内部相互连通。
可选地,所述管孔的内孔壁周向上均匀设置有凸起,相邻所述凸起间形成凹槽。
可选地,所述凸起顶端距离所述换热管外壁的距离为0.25-0.4mm。
可选地,所述凹槽槽底距离所述换热管外壁的距离为2mm-2.5mm。
可选地,所述折流板在换热器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相邻所述折流板的间距为300mm-500mm。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在所述壳程筒体横截面上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折流板通过拉杆和定距管固定于所述管板上。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形状、尺寸与壳程筒体横截面相同的折流板将壳程筒体内部分割成若干腔室,并在折流板上设置管孔,换热管从管孔中穿过并与管孔间隙配合,使得管程介质进入壳程筒体后,只能从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的环形间隙流过,壳程介质沿着环形间隙在换热管外壁流动,不存在流体死角,从而有效提高了传热效果。
进一步,管孔设计为具有凸起和凹槽的齿形孔,使得管孔与换热管之间形成齿形间隙,壳程介质流经该齿形间隙的过程中不仅被匀化,而且提高了介质流经折流板的冲击力,使得管壳程介质紧贴换热管外壁流动,进一步提高了传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壳式换热器中折流板的平面图(只显示部分管孔);
图3为图2中管孔的放大图。
图中:1-壳程筒体;2-换热管;3-折流板;4-管板;5-管箱;6-管箱法兰;7-壳程介质进口接管;8-壳程介质出口接管;9-管程介质进口接管;10-管程介质出口接管;11-管孔;12-凸起;1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换热器内不存在介质流动死角,壳程介质均匀流动,传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程筒体、换热管和折流板,换热管固定于壳程筒体,用于管程介质通过;折流板的形状、尺寸与壳程筒体横截面相一致,若干折流板将壳程筒体内部空间在长度方向分割成若干腔室,折流板上对应换热管的位置设置有管孔,换热管从管孔中穿过,且换热管外壁与管孔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折流板通过定位装置固定于壳程筒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形状、尺寸与壳程筒体横截面相同的折流板将壳程筒体内部分割成若干腔室,并在折流板上设置管孔,换热管从管孔中穿过并与管孔间隙配合,使得管程介质进入壳程筒体后,只能从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的环形间隙流过,壳程介质沿着环形间隙在换热管外壁流动,不存在流体死角,从而有效提高了传热效果。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程筒体1、换热管2和折流板3,换热管2固定于壳程筒体1,用于管程介质通过;折流板3的形状、尺寸与壳程筒体1横截面相一致,若干折流板3将壳程筒体1内部空间在长度方向分割成若干腔室,折流板3上对应换热管2的位置设置有管孔11,换热管2从管孔11中穿过,且换热管2外壁与管孔11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折流板3通过定位装置固定于壳程筒体1内部。
壳程介质进入壳程筒体1后,从换热管2与管孔11之间的环形间隙流过,壳程介质沿着环形间隙在换热管2外壁流动,并逐层渗入各个腔室,与换热管2管壁进行热量交换,并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2内的管程介质,完成热量交换。
进一步地,还包括管板4、管箱5和管箱法兰6;管板4固定于壳程筒体1的两端,管箱5通过管箱法兰6固定于壳程筒体1两端的管板4上;壳程筒体1两端的筒壁上分别设置有壳程介质进口接管7和壳程介质出口接管8,壳程介质进口接管7和壳程介质出口接管8与壳程筒体1内部连通;壳程筒体1两端的管箱5上分别设置有管程介质进口接管9和管程介质出口接管10,且管程介质进口接管9和管程介质出口接管10与管箱5内部连通;换热管2设置于壳程筒体1内部,换热管2方向与壳程筒体1长度方向一致,且换热管2两端分别与管板4固定连接,换热管2两端穿过管板4,并与管箱5内部相互连通。
使用时,管程介质从管程介质进口接管9流入进口端管箱5,由管箱5均匀分配至各换热管2并沿换热管2流动至出口端管箱5,随后从管程介质出口接管10流出换热器,与此同时从壳程介质进口接管7通入壳程介质,壳程介质进入壳程筒体1内部后,从换热管2与管孔11之间的环形间隙流过,壳程介质沿着环形间隙在换热管2外壁流动,并逐层渗入各个腔室,与换热管2管壁进行热量交换,并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2内的管程介质,完成热量交换后从壳程介质出口接管8流出。
进一步地,管孔11的内孔壁周向上均匀设置有凸起12,相邻凸起12间形成凹槽13。
管孔11内的凸起12和凹槽13使管孔11与换热管2之间形成齿形间隙,壳程介质流经该齿形间隙的过程中不仅被匀化,而且提高了介质流经折流板3的冲击力,使得管壳程介质紧贴换热管2外壁流动,进一步提高了传热效率。
进一步地,凸起12顶端距离换热管2外壁的距离为0.25-0.4mm。
进一步地,凹槽13槽底距离换热管2外壁的距离为2mm-2.5mm。
进一步地,折流板3在换热器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相邻折流板3的间距为300mm-500mm。
进一步地,换热管2在壳程筒体1横截面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折流板3通过拉杆和定距管固定于管板4上,以保证折流板3与换热管2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保证换热管2与管孔11之间的间隙大小不变,壳程介质沿各管孔11均匀通过。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5784.2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5(重庆)
授权编号:CN209541497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F28D 7/16
专利分类号:F28D7/16;F28F9/02;F28F9/24
范畴分类:35F;
申请人:重庆山巨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重庆山巨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1889号加州百合园A幢21-1
发明人:秦中贤
第一发明人:秦中贤
当前权利人:重庆山巨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海燕
代理机构:1156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