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中国,模式,社会,启示,论文。
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栗英[1](2001)在《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演变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纪交接,岁月更替,人们常常在这样的时刻,有所回顾,有所前瞻。当前中国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又恰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社会转变之中。深刻的历史变迁,丰富生动的现代化恢宏进程,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历史研究的方法。只注重运用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的传统方法来研究新中国的历史,已经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现代化建设光辉夺目的历史画卷。现代化史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注重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也就是转移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学等方面来,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这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基于以上考虑,我选题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把史学与现代化研究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理论,试图以新的思路,从现代化模式变迁的新视角梳理新中国现代化曲折辉煌的历程,分析现代化演进规律,把握其脉络,力求探索新中国在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和方法,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现代化模式必然性、合理性的理解,达成对邓小平理论的共识。 为此,在积极搜集资料、吸收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试图以自己绵薄之力,做一些尝试。本文以新中国现代化变迁为大背景和大主题,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模式为线索,尊重历史与思维逻辑的统一,从模式建构的基本要素:指导思想,现代化目标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以及实施途径叁个层面对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演变作了一个回顾,得出了重要启示。 全文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现代化模式的含义众说不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几种模式定义的共同特征后,对我将论述的现代化模式作了界定,还对现代化模式建构应遵循的原则及研究模式的意义,作了简要论述。 第二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集中论述了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演变历程。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其形成的指导思想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经济工业化的目标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机制,努力建立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政治现代化目标实现的现实途径,也是其目标实现的具体表现;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追求目标主要是通过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来实现。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合理性就在于对建国初国情深刻地把握,正确地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可惜由于主客观因素,被过早地放弃。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雏形是我们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仿效斯大林现代化模式而又暴露了模式弊端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独立探索的成果。其形成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坚信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不只有一种,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目标是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从而对斯大林现代化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这种改革的尝试,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大胆突破,更新了人们社会主义观念,为以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理想现代化”模式是毛泽东在其晚年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模式雏形并无二异。其主观动机是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创造“理想现代化”模式,模式具体体现在“人民公社”和“五·七”指示中。这种“理想现代化”模式无论从模式本身,还是从模式内容,实践效果来看,都是一种倒退,是毛泽东在后期探索的一次失误。 中国特色现代化模式:在吸取前叁种现代化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理论与模式的最高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模式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新途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及原则,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第叁部分,模式的演变,历史的回顾,总是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而显示出历史学的智慧。 启示之一:准确的历史定位是现代化模式设定的根本依据。 启示之二:科学的社会主义观是现代化模式设定的理论依据。 启示之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现代化模式转型的关键。 启示之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现代化模式问题上应遵循的科学方法论。 启示之五: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模式的完善要以邓小平理论作指导。(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1-04-01)
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栗英.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演变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