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非点源污染论文_张刚,王咏,王娟红,江静,王肇钧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非点源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非点源,农田,生态,氮素,通河,经济,宜兴市。

农田非点源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张刚,王咏,王娟红,江静,王肇钧[1](2017)在《饮马河流域伊通河下游滨河农田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饮马河是松花江中上游重要支流,伊通河为饮马河支流。为研究掌握伊通河下游河段(农安片区)滨河农田土壤侵蚀以及面源污染负荷特征,于2015年4~10月,在流域内的伊通河干流及其支流新开河、中央排水干渠和二道沟的河道两侧设置10处采样点,选取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指标,采用田间试验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方法,逐月测定上述4指标的田间含量,并估算土壤侵蚀量和氮磷污染输出负荷。研究表明:2015年研究流域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依次为(11.05±8.08)~(21.14±22.81)g/kg、(119.812±53.955)~(205±161.287)mg/kg和(9.78±5.88)~(33.03±24.99)mg/kg;在4~10月春夏秋季节,上述叁指标以及土壤pH值均存在"高-低-高"较为明显的"U"型变化趋势。土壤侵蚀强度均值为3.2982 t/hm~2;其中7月份的土壤侵蚀量为2.48 t/hm~2,占到全年的75.19%;其强度大小以及变化趋势均由年内降雨量的分布多寡所决定。农田面源污染负荷中碱解氮和速效磷的总负荷依次为214.985 kg/hm~2、10.219 kg/hm~2,其中固态及溶解态碱解氮和速效磷依次为102.57 kg/hm~2、112.415 kg/hm~2和0.14 kg/hm~2、10.079 kg/hm~2;溶解态氮磷分别是悬浮态氮磷的1.1倍和72倍,是面源输出中主要部分。此外,固态的有机质输出水平为102.092 kg/ha。(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刘琼琼,邵晓龙,刘红磊,于丹,张彦[2](2015)在《北运河下游流域典型设施农田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研究北运河下游流域设施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情况,选择北辰双街大棚葡萄示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雨径流污染负荷模型(SCS模型,USLE模型,吸附态N、P污染负荷模型以及溶解态N、P污染负荷模型)和灌溉污染负荷模型(改进的输出系数法模型)进行研究与修正,对径流和灌溉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估算大棚种植区的污染负荷。结果显示,研究区雨季吸附态N、P输出负荷分别为40.98和1.42 kg·a-1,溶解态N、P输出负荷分别为628.77和4.57 kg·a-1,灌溉期TN、TP、NH4+-N和NO3--N输出负荷分别为182.15、2.56、60.49和62.82kg·a-1。示例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郝韶楠,李叙勇,杜新忠,张汪寿[3](2015)在《平原灌区农田养分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原灌区作为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基地,在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平原灌区污染物随水文循环迁移过程为基础对平原灌区养分非点源污染研究进行综述。(1)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过量的化肥施用,农药和农膜,秸秆等农作物的降解,牲畜粪便,污水灌溉,灌溉引起的盐渍化以及大气的干湿沉降等;产生及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的理化性质,水分的输入方式和人为管理措施等。(2)降雨径流及灌溉排水条件下污染物在多级渠系中的迁移规律和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耦合作用决定了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的输送途径与特征。(3)在监测资料比较缺乏时,采用输出系数法进行负荷估算;在监测资料充足情况下,采用针对灌区特殊的水文特征而改进的经典水文模型对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的负荷进行估算。(4)新型肥料、配方施肥、合理的耕作措施及生态沟渠的设置有利于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的控制,TMDL(Total Maximum Daily Loads)为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针对平原灌区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提出了中国开展平原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点,包括养分污染物在多级沟渠中的迁移,灌区地表与地下水水量水质耦合模型的建立,分级控制单元与TMDL的制定以及多模型结合模拟等,可望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方面起到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张海涛[4](2015)在《农田非点源氮素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使用的氮肥日益增多,而作物所吸收的氮是有限的,大量的氮素将残留在土壤中,提高了地下水被污染的可能性。我国淡水资源相对短缺,地下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里占有很大的比重,地下水资源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必要对农田氮素污染地下水风险进行合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基础资料的丰富程度以及风险指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分别提出了迭置指数方法、数值模型方法和解析模型方法对氮素污染地下水风险进行评价,并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对叁种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迭置指数模型进行基础资料缺乏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风险指数计算为各项指标评分和权重乘积的迭加:深入的分析了影响农田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自然因素和农业因素,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及权重进行了分配,建立了风险指数评价模型,最后应用ARCGIS技术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污染风险分布图。在吉林省中部地区进行了实例应用,评价结果如下:研究区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分布不均,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北方高于南方的特点;风险较高的地区在长春市境内,在德惠市和榆树市交界处出现了最高分区,风险最低的地区在公主岭市;(2)根据传递函数原理建立解析模型进行基础资料缺乏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应用溶质迁移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溶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并以模型计算得到的硝态氮的淋失量为标准划分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应用解析方法模拟了典型黑土种植区农业生产过程,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结果显示:硝态氮淋失量为12kg N/hm2,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达到了Ⅰ级。(3)借助hydru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基础资料丰富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风险指数以模型输出的硝态氮淋失量进行表征。模拟了吉林省中部五种典型种植区的实际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农业活动、以及作物生长,应用数值方法展开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铵态氮在土壤剖面的累积量白浆土种植区最多,冲积土种植区最少,硝态氮的累积量冲积土种植区最多,草甸土种植区最少;硝态氮的迁移速度明显比铵态氮高,所有土壤均在叁年内完成穿透;硝态氮年平均淋失量分别如下:1.53、33.7、13.5、3.2和1.2kg N/hm2,即冲积土种植区硝态氮污染地下水风险达到了Ⅱ级,其他土壤种植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均处于Ⅰ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宋常吉,李强坤,崔恩贵[5](2014)在《农田排水沟渠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非点源污染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深入研究,农田排水沟渠在调控非点源污染上的作用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在简要分析农田排水沟渠特征及功能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排水沟渠系统对氮、磷非点源污染的迁移转化机理;结合目前研究状况,提出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沟渠内植物和底泥二次污染、农田排水沟渠非点源污染溶质净化与内源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农田排水沟渠对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次生盐碱化与灌区农田排水沟渠之间关系研究等,以期为农田排水沟渠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调控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印,周羽辰,孙华[6](2013)在《基于生态补偿意愿的太湖流域农田氮磷素非点源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农田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之一。非点源污染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等特点,生态补偿是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农户每年减少一定量的氮磷施用量而获得政府补偿为切入点,论证了农户减少氮磷肥施用量到最佳生态经济施肥量是获得补偿的依据。以宜兴市为实证对象,在2011-2012年运用意愿调查评估法和成本-收益法相结合的方式测算了农户参与农田氮磷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标准,以probit模型建立农户接受补偿意愿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宜兴市主要粮食生产的最佳生态经济施氮量为375.6 kg/hm2,最佳生态经济施磷量为167.52 kg/hm2;农户参与农田氮素与磷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补偿额度理论值分别为620.0—7098.0元/hm2、39.68~417.03元/亩;(2)农户受偿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呈极显着性相关,与种田经验、农地保值增值功能的认知呈显着性相关。(本文来源于《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2-26)

李阳[7](2013)在《太湖地区何家浜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迁移规律及拦截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水体污染已进入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阶段,尽管近年来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但湖泊水质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巨大影响。雨水径流是农田非点源污染入湖的主要途径,因此有效地评价分析相关污染物的输移规律,并针对性的设计提出相关控制措施,对缓解太湖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选取太湖西岸何家浜流域典型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田沟渠中雨水径流及其污染物水量、水质监测,总结降雨-产流动态过程规律和水质动态特征。基于径流量和污染物输送过程,对雨水径流污染物输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雨水径流冲刷效应评价模型,对冲刷效应强度进行定量评价。结合基础数据计算各污染物的EMC(径流事件平均浓度)、污染负荷和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点-线”结合的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SS输出水平与雨强大小呈强烈正相关,但受降雨量因素影响不大。而氮素输出水平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田底肥基值高低,雨强因素影响性不明显。TP污染过程线波动性与PP(颗粒态磷)始终保持一致,PO43--P输出水平明显较低,农田非点源磷素污染控制策略设计上可着重针对PP。农田非点源污染中氮素和磷素污染源是相同的。氮素污染输出的主要形态为PN(颗粒态氮)和AN(氨氮),二者输出水平明显高于NN(硝态氮);磷素输出的主要形态为PP。颗粒态属性越弱的污染物指标,其雨水径流初期效应越弱,各主要指标的平均雨水冲刷效应(初期)强度I值由大到小依次为SS(0.1114)>PN(0.0464)>PP(0.0378)>TN(0.0365)>TP(0.0206)>AN(0.0194)>NN(0.0135)>PO43--P(0.0105)。研究区域内农田雨水径流污染水平较严重,主要污染物TN、AN、TP叁者的平均EMC值分别为15.49mg/L、8.446mg/L和0.590mg/L,分别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标准的6.67倍、3.22倍和1.95倍,各自平均输出负荷量为285.1g/hm2、153.4g/hm2和11.52g/hm2。在径流路径上,不同点位上污染物相关性会呈现明显差异,近污染物排放口SS-TN、SS-TP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值可分别高达0.832和0.925,而下游点位则甚至呈现负相关关系。初步提出的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由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和可反冲洗组合式农田非点源污染截流净化系统两部分组成,具有模块化、小型化特点,为农田非点源污染拦控技术发展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12-01)

张印,周羽辰,孙华[8](2012)在《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标准——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氮素流失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农田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愈显迫切。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不能简单地照搬点源污染的方法,须针对非点源污染本身具有的强烈外部性及复杂、广泛、不易监测等特征,探究与非点源污染特征规律相对应的对策。生态补偿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一种公共政策工具,对于内化外部效应具有良好的效果。以农户减少一定程度的氮肥施用量获得政府补偿为切入点,论证了农户减少氮肥用量到最佳生态经济施氮量是获得补偿的依据;以宜兴市为实证对象,运用意愿调查评估法和成本-收益法相结合的方式测算了农户参与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表明:(1)宜兴市主要粮食生产的最佳生态经济施氮量为375.6 kg/hm2,农户参与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补偿额度理论值为620.0—7098.0元/hm2;(2)68.3%的受访农户愿意接受补偿而减少氮肥用量,受偿意愿与种田经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正相关;(3)愿意接受补偿的农民中50.7%选择氮肥量减少到最佳生态经济施氮量,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标准为620.0元/hm2。(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23期)

张印[9](2012)在《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农业环境问题之一,其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威胁。为解决严重的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问题,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从目前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工程技术措施方面,对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政策方面的研究甚少。国外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成功实践表明,限制农户氮肥施用量是从源头控制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策略之一,但限制氮肥用量会涉及农户的利益分配问题,这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协调污染控制与农民利益保护之间的矛盾,而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缺乏生态补偿是现阶段我国未能有效控制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根源,因此,开展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以上情况,本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的形成机理,并据此分析论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以控制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初步构建了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界定农田氮素非点源控制的生态补偿的内涵,阐述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及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然后重点探讨了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并探讨了补偿机制的运行措施,最后以宜兴市为例,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或改变环境因子的作用效果,从而影响非点源污染的形成过程或污染程度。经济发展中种植业结构的演变、农地制度的安排和变革、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调整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制度安排等都会造成氮肥投入的变化,从而影响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的程度。农业生产者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而过度地消耗农业环境资源,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破坏,非点源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农业生产强烈的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日益严重的最主要的根源,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能纠正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的外部性,有效控制严峻的氮素污染。(2)政府是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的主体,减少氮肥用量的农民是补偿对象,农民氮肥用量减少到最佳生态经济氮肥投入量即可获得补偿,宜兴市主要粮食生产的氮肥最佳生态经济投入量为25.04千克/亩,农户粮食生产减少氮肥施用获得的政府补偿理论值范围为41.96~473.18元/亩,宜兴市68.3%的农户愿意在政府提供补偿的前提下减少氮肥用量,参与控制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农户控制农田氮素非点源应获得的补偿标准为41.96元/亩。农民受教育程度、家庭务农人数和种田经验是影响农户接受补偿决策的显着因素。愿意减少氮肥用量从而控制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的农户希望政府以现金补偿的方式补偿。不愿意减少氮肥用量的农户担心氮肥用量减少会增加对农作物管理的麻烦,也担心政府补偿不及时到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彭畅,朱平,牛红红,李强,张玉龙[10](2010)在《农田氮磷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氮、磷的流失,不仅造成化肥利用率的降低,还会引起农业非点源污染。通过分析国内外由于农田氮磷流失而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和流失途径,提出加强污染源监控预警,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和生态工程等,控制和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对水体环境的污染。(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0年02期)

农田非点源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定量研究北运河下游流域设施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情况,选择北辰双街大棚葡萄示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雨径流污染负荷模型(SCS模型,USLE模型,吸附态N、P污染负荷模型以及溶解态N、P污染负荷模型)和灌溉污染负荷模型(改进的输出系数法模型)进行研究与修正,对径流和灌溉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估算大棚种植区的污染负荷。结果显示,研究区雨季吸附态N、P输出负荷分别为40.98和1.42 kg·a-1,溶解态N、P输出负荷分别为628.77和4.57 kg·a-1,灌溉期TN、TP、NH4+-N和NO3--N输出负荷分别为182.15、2.56、60.49和62.82kg·a-1。示例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非点源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刚,王咏,王娟红,江静,王肇钧.饮马河流域伊通河下游滨河农田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J].东北农业科学.2017

[2].刘琼琼,邵晓龙,刘红磊,于丹,张彦.北运河下游流域典型设施农田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

[3].郝韶楠,李叙勇,杜新忠,张汪寿.平原灌区农田养分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5

[4].张海涛.农田非点源氮素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价[D].吉林大学.2015

[5].宋常吉,李强坤,崔恩贵.农田排水沟渠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

[6].张印,周羽辰,孙华.基于生态补偿意愿的太湖流域农田氮磷素非点源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C].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2013

[7].李阳.太湖地区何家浜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迁移规律及拦截控制[D].天津大学.2013

[8].张印,周羽辰,孙华.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标准——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2

[9].张印.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12

[10].彭畅,朱平,牛红红,李强,张玉龙.农田氮磷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治[J].土壤通报.2010

论文知识图

费河宁复段妞盆浓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a. ...取样点分布图淮河流域5种污染类型空间分布溶解态非点源TP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溶解态非点源TN污染负荷空间分布

标签:;  ;  ;  ;  ;  ;  ;  

农田非点源污染论文_张刚,王咏,王娟红,江静,王肇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