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车上的安装座,还包括模组支架,所述模组支架包括平板形的主体,设置在主体上方的上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下方的下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用于固定电池模组,所述安装座设有线缆支架,所述线缆支架设有用于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贯通线缆支架,所述第一固定座通过线缆支架固定在安装座上。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车上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组支架,所述模组支架包括平板形的主体,设置在主体上方的上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下方的下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用于固定电池模组,所述安装座设有线缆支架,所述线缆支架设有用于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固定座通过线缆支架固定在安装座上。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车上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组支架,所述模组支架包括平板形的主体,设置在主体上方的上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下方的下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用于固定电池模组,所述安装座设有线缆支架,所述线缆支架设有用于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固定座通过线缆支架固定在安装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供线缆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可以为三角形、圆形以及类四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位于主体的后侧,第一固定座位于主体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不止一个所述模组支架,以及不止一条所述线缆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分别设置在本体的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座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线缆通道,线缆支架在与第一线缆通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一线缆通孔,线缆支架中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一线缆通孔与第一线缆通道连通,用于给线缆布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沿左右方向布置,中间设有第二线缆通道,线缆支架在与第二线缆通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线缆通孔,线缆支架中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二线缆通孔与第二线缆通道连通,用于给线缆布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支架包括两个相同的主体,两个主体前后相对设置,两个主体之间通过共用的第一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以及两个主体共同形成与线缆支架相匹配的支架通道,用于给线缆支架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线缆支架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三线缆通孔,在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第四线缆通孔,所述第四线缆通孔与第三线缆通孔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主体上方的两个上固定座通过上连接板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中间位置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三线缆通道,所述第三线缆通道用于给线缆穿过本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支架设有与第三线缆通道的位置相对应的线缆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主体的第三线缆通道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与线缆支架固定的螺栓结构、卡扣结构或者磁接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上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加强筋以及位于内侧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通孔由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配合形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设备之一,对于电动车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而电动车上的电池箱对于电池的安全与正常运作起着关键作用,但传统的电池箱(电池包)设计时一般只考虑了安全性,对于轻量化考虑的较少。而汽车轻量化是未来汽车的一个大趋势,在保障其他性能不变情况下,轻量化的设计能够降低整车油耗,增加汽车的经济性。而且现有的电池箱的设置也是不利于电线的布线,使得电池箱(电池包)上的电线容易互相缠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可以使得电池箱轻量化以及方便电池箱布线的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车上的安装座,还包括模组支架,所述模组支架包括平板形的主体,设置在主体上方的上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下方的下固定座,以及设置在主体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用于固定电池模组,所述安装座设有线缆支架,所述线缆支架设有用于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贯通线缆支架,所述第一固定座通过线缆支架固定在安装座上。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但不限为长方形形状。
本方案通过在电池模组中加入线缆支架,首先限制了线缆的布线位置,避免线缆在电池包中随意布线,减少检查检修的难度的同时也降低线缆被磨损的风险。而且平板形的模组支架主体可以减少空间以及电池包总体重量,减轻负重。所述第一通孔可以为三角形、圆形以及类四边形。
为了方便从第一腔体出来的线缆(应理解所述线缆包括但不限于通信线缆和输电线缆)可以穿过主体进入到电池模组内部,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供线缆穿过。而且通过设置通孔也可以进一步降低主体的重量,减轻电池包的负重,应理解电池模组的外壳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用于线缆穿过。
所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位于主体的后侧,第一固定座位于主体的前侧;一方面,通过后侧的上下固定座与电池模组配合实现对电池模组的固定,另一方面,通过前侧的第一固定座与线缆通道配合实现模组支架的固定以及线缆的布置,充分利用模组支架前后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程度。
优选地,所述模组支架不止一个,所述线缆支架不止一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分别设置在本体的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座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一线缆通道,所述第一线缆通道用于提供线缆布置的空间,从第一腔体出来的线缆可以通过第一线缆通孔以及第一线缆通道延伸至上层或者进入到最下层的电池模组中,线缆支架在与第一线缆通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一线缆通孔,更准确地说,线缆支架在第一线缆的下方设有第一线缆通孔,线缆支架中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一线缆通孔与第一线缆通道连通,用于给线缆布线。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座沿左右方向布置,中间设有第二线缆通道,线缆支架在与第二线缆通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二线缆通孔,线缆支架中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二线缆通孔与第二线缆通道连通,用于给线缆布线。
所述主体为上下窄,中间宽的结构;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组支架包括两个相同的主体,两个主体前后相对设置,两个主体之间通过共用的第一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以及两个主体共同形成与线缆支架相匹配的支架通道,用于给线缆支架穿过;
优选地,线缆支架的顶面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三线缆通孔,在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第四线缆通孔,所述第四线缆通孔与第三线缆通孔相对设置,使得第一腔体的线缆可以穿过第三线缆通孔以及第四线缆通孔出来进入到各个电池模组。
由于对于部分的电池包来说,可能需要放置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电池模组,那么为了方便上层的电池模组布线,因此,位于主体上方的两个上固定座之间通过上连接板固定连接,使得线缆(或第二层)可以放置在上连接板上。
优选地,主体中间位置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三线缆通道,所述第三线缆通道用于给线缆穿过本体;更加优选地,所述线缆支架设有与第三线缆通道的位置相对应的线缆出口,所述线缆出口与第一腔体连通;同样更加优选地,两个主体的第三线缆通道相对设置。
更加优选地,所述上连接板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与线缆支架固定的螺栓件、卡扣件或者磁接件;优选为螺栓件。
优选地,主体上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加强筋以及位于内侧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通孔由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配合形成。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部分或者全部为十字形。
优选地,所述线缆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座内,更优选地,所述线缆支架通过磁接结构、卡扣结构或者螺栓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座内。
优选地,所述模组支架的材质为压铸铝。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座以及下固定座设有用于与电池模组固定的螺栓结构、卡扣结构或者磁接结构;优选为螺栓结构;更加优选地,所述螺栓结构包括螺栓、螺母以及设置在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上的通孔,通过螺栓穿过上固定座(或下固定座)以及电池模组上的通孔后,用螺母固定实现电池模组与模组支架的固定。
优选地,在第一腔体的进出口处,以及第三线缆通孔、第二线缆通孔和第一线缆通孔处设有橡胶,优选为疏水性的橡胶,如乙丙胶、硅橡胶等。由于电池包内部空气在高低温交变的环境中会变成冷凝水,具有造成内部短路的风险,所以在第一腔体的进出口处设置橡胶,增加第一腔体的密封性,避免积水残留在第一腔体内。
相比起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本方案通过设置线缆支架,首先限制了线缆的布线位置,避免线缆在电池包中随意布线,减少检查检修的难度的同时也降低线缆的磨损。
(2)通过在第一主体设置第一通孔,方便线缆布线的同时。以进一步降低主体的重量,减轻电池包的负重,在有益于电池包内部线缆布置的同时实现电池包的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模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模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三种模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1、主体;2、上固定座;3、下固定座;4、第一固定座;5、第一通孔;6、线缆支架;61、第一腔体;62、第一线缆通孔;63、第二线缆通道;7、电池模组;8、上连接板;9、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模组固定装置,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固定在车上的安装座9(应理解为了方便看出安装座9与其它设备的安装关系,图4中的安装座的边缘相对较矮,但实际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安装座的高度,使其高于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支架,如图1-3所示,所述模组支架包括平板形的主体1,设置在主体1上方的上固定座2以及设置在主体1下方的下固定座3,以及设置在主体1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4;所述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用于固定电池模组7,所述安装座9设有线缆支架6,所述线缆支架6设有用于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61,所述第一腔体61贯通线缆支架6,所述第一固定座4通过线缆支架6固定在安装座9上。所述电池模组7大致为长方形形状。
为了方便从第一腔体61出来的线缆(应理解所述线缆包括但不限于通信线缆和输电线缆)可以穿过主体1进入到电池模组7内部,所述主体1上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供线缆穿过。而且通过设置通孔也可以进一步降低主体1的重量,减轻电池包的负重,应理解电池模组7的外壳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用于线缆穿过。
所述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位于主体1的后侧,第一固定座4位于主体1的前侧;一方面,通过后侧的上下固定座3与电池模组7配合实现对电池模组7的固定,另一方面,通过前侧的第一固定座4与线缆通道配合实现模组支架的固定以及线缆的布置,充分利用模组支架前后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程度。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设有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螺栓结构,
优选地,所述螺栓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上的螺纹孔,通过螺栓配合螺纹孔将电池模组7固定。应理解所述电池模组7上设有相匹配的螺栓孔。
或者所述螺栓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上的通孔、螺栓以及螺母,通过螺栓穿过上固定座2或下固定座3与电池模组上的通孔后,再用螺母固定螺栓,实现电池模组与上固定座2(或下固定座3)的固定。
所述模组固定装置包括不止一个模组支架,不止一个的电池模组以及线缆支架。所述模组支架不尽相同。
实施例2
为了能更好地阐述模组支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将详细介绍其中一种模组支架,所述模组支架,如图1所示,包括平板形的主体1,设置在主体1上方的上固定座2以及设置在主体1下方的下固定座3,以及设置在主体1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4;所述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用于固定电池模组7,所述主体1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座4,第一固定座分别设置在主体1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一固定座4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空隙)形成第一线缆通道,所述第一线缆通道用于提供线缆布置穿过的空间,线缆支架6在与第一线缆通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一线缆通孔62,从第一腔体61出来的线缆可以通过第一线缆通孔62以及第一线缆通道延伸至上层或者进入到最下层的电池模组7中,更准确地说,线缆支架6在第一线缆通道的下方设有第一线缆通孔62,线缆支架6中的第一腔体61通过第一线缆通孔62与第一线缆通道连通,用于给线缆布线。所述主体1为上下窄,中间宽的结构。所述模组支架主要放置在安装座的一侧上。
所述第一固定座4上设有用于与线缆支架固定的螺栓件、卡扣件或者磁接件;优选为螺栓件。
优选地,主体1上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加强筋以及位于内侧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通孔5由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配合形成。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部分或者全部为十字形。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座2以及下固定座3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通孔,通过螺栓以及螺母配合通孔来固定电池模组。
实施例3
除了实施例2中的模组支架外,还包括另外一种模组支架,如图2所示,包括平板形的主体1,设置在主体1上方的上固定座2以及设置在主体1下方的下固定座3,以及设置在主体1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4;所述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用于固定电池模组7,所述第一固定座4沿左右方向布置,中间设有前后贯穿主体1的第二线缆通道63,线缆支架6在与第二线缆通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线缆通孔,线缆支架6中的第一腔体61通过第二线缆通孔与第二线缆通道63连通,用于给线缆布线。所述主体1为上下窄,中间宽的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座4上设有用于与线缆支架固定的螺栓件、卡扣件或者磁接件;优选为螺栓件。
优选地,主体1上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加强筋以及位于内侧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通孔5由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配合形成。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部分或者全部为十字形。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座2以及下固定座3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通孔,通过螺栓以及螺母配合通孔来固定电池模组。
实施例4
除了实施例2和3中的模组支架外,如图3所示,还包括另外一种模组支架,所述模组支架包括两个相同的平板形的主体1,设置在主体1上方的上固定座2以及设置在主体1下方的下固定座3,以及设置在主体1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座4;所述上固定座2与下固定座3用于固定电池模组7,两个主体1前后相对设置,两个主体1之间通过共用的两个第一固定座4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4以及两个主体1共同形成与线缆支架6相匹配的支架通道,用于给线缆支架6穿过;上述模组支架放置在两列电池模组7的中间位置,用于对前后两个电池模组7进行固定。
优选地,线缆支架6的顶面设有与第一腔体61连通的第三线缆通孔,在第一固定座4上设有第四线缆通孔,所述第四线缆通孔与第三线缆通孔相对设置。
位于主体1上方的两个上固定座2之间通过上连接板8固定连接,使得线缆(或第二层)可以放置在上连接板8上。
更加优选地,所述上连接板8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座2以及下固定座3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通孔,通过螺栓以及螺母配合通孔来固定电池模组。
优选地,主体中间位置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三线缆通道,所述第三线缆通道用于给线缆穿过本体;更加优选地,所述线缆支架设有与第三线缆通道的位置相对应的线缆出口;同样更加优选地,两个主体的第三线缆通道相对设置。
应理解相邻的电池模组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布线通道(空隙),部分连接到电池模组的线缆会采用上述布线通道进行布线,那么在设置时,本排的电池模组之间的布线通道与其它排的电池模组的布线通道相对设置,而第三线缆通道设置在两个布线通道中间的位置,那么位于其中一个布线通道的线缆可以很容易地穿过本体的第三线缆通道进入到另外一排的布线通道里面,无需绕过本体,减少布线的难度。此外,处于线缆支架中的线缆亦可以直接穿过线缆出口、第三线缆通道到达到电池模组之间的布线通道中,无需反复绕线。
优选地,所述线缆支架6为长条形结构,两端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腔体中的线缆可以通过第一开口离开第一腔体。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1574.2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2(吉林)
授权编号:CN209357786U
授权时间:20190906
主分类号:H01M 2/10
专利分类号:H01M2/10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东风大街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发明人:武健;单志超;李里;刘经文;邱世明
第一发明人:武健
当前权利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代理人:谢敏楠
代理机构:1111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