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究与设计

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究与设计

一、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仕林[1](2020)在《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青稞作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作物,不仅是高原牧民的主要食用口粮,其秸秆也是高原畜牧产业中理想的优质饲料来源,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青稞作物本身的生长特性,种植区域大多分为高原大地块和丘陵山地,其中丘陵山地种植地块面积较小且分散,严重降低了机械化作业程度。由于青稞芒秆较长且存在倒刺,牛羊等牲畜在食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扎口、伤胃的现象,同时对青稞秸秆的处理大部分地区依旧采用人工收集、运输,增加了劳动成本与经济成本,而传统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在进行青稞收获作业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了青稞收割、脱粒、碎芒、清选及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以现有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为基础,提出了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总体设计与结构布置方案,设计与之配套的碎芒脱粒装置与秸秆打捆装置,并对整机动力分配进行了合理设计。(2)对传统脱粒滚筒进行改进设计,优化关键部件参数,通过螺栓连接将两根旋向相反的碎芒板条分别安装在凹板第一板条和第二板条处,同时选择钉齿焊合与纹杆焊合交错排列组合方式,既保证脱净率,更增加了滚筒对作物的冲击、搓擦作用,有效提高碎芒率的同时,对青稞芒杆内表面的倒刺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各脱粒元件、凹板的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进一步提高样机田间综合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3)通过对打捆装置关键部件进行选型设计,确定了打捆装置整体配置方式与动力分配,通过研究草捆长度控制原理设计了打结器离合装置,确定了喂入机构拨叉长度、活塞往复频率、等关键参数。(4)结合有限元法利用ABAQUS软件中对碎芒脱粒滚筒进行模态分析,参考所得模态振型对脱粒元件排列与参数设置进行进一步优化,分析得到结构薄弱部位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可靠性。运用ADAMS对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检查上、侧拨叉工作时的轨迹干涉情况,验证结构设计的参数合理性,以保证喂入机构平稳顺利工作。(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保持在6.0 km/h时,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各项作业指标中:籽粒脱净率为86.49%,平均损失率为1.69%,平均破碎率为0.11%,平均含杂率为6.27%;所得青稞秸秆中含芒率为5.84%,所含芒杆平均长度不足17 mm,整机碎芒率为92.4%。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成捆率达到98.3%,草捆合格率达到94.7%,草捆抗摔率达到90%,整机作业效率达到0.4 hm2/h,平均草捆截面尺寸达到0.8 m×0.6 m,平均草捆密度达到124 kg/m3,纯工作小时生产率达到3860 h。各项指标均优于相关标准要求,其中秸秆芒杆处理性能明显优于对比机型,芒杆内表面倒刺清除效果明显。

杨腾祥[2](2020)在《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全向调平底盘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传统人字梁结构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底盘在丘陵山地路面、起伏不定路面、松软泥泞路面环境下作业时,存在车身倾斜角度大、收获效率低、驾驶舒适性差、容易发生侧翻事故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全向调平底盘,包括可升降底盘与电液控制系统两部分,基于四点调平原理,设计了底盘手动调节与自动调平方案,可实现底盘离地间隙与倾斜角度的手动或自动调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四点调平原理,研究设计了全向调平底盘的总体结构与调节方案。全向调平底盘总体结构基于四点支撑平台设计,主要由底盘上架、底盘下架、升降机构、液压驱动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组成。根据四点调平原理,建立了底盘机体坐标系,分析了底盘四个控制点到水平面的距离与底盘横向和纵向倾角之间的关系。根据联合收割机常见作业工况,设计了包含整体上升、整体下降、前升后降、前降后升、左升右降、左降右升6组基本组合动作的手动调节方案。根据中心点不动的四点调平算法,基于倾角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了底盘自动调平方案。2、研究分析了底盘升降机构与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选型。基于铰链五杆机构设计了底盘升降机构,包括机架、前拐臂、后拐臂、辅助连杆、行走梁五部分,各部分有效长度分别为880 mm、230 mm、230 mm、166 mm、947.63 mm,理论运动角度分别为0°、946°、180212°、270290°、-77°。根据升降机构的结构参数,设计相应的履带行走机构,选取了驱动轮、支重轮、托带轮、张紧轮、橡胶履带的参数。设计液压控制原理图,确定液压泵、液压缸、电磁换向阀、单向节流阀、液控单向阀的具体型号。3、研究设计了全向调平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底盘姿态调节与人机交互功能。电子控制系统硬件电路主要由电源管理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数模转化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通讯电路、存储电路、输入输出电路组成。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倾角传感器数据收发程序、位移传感器数模转换程序、底盘手动调节与自动调平程序。为便于数据传输与功能扩展,基于ISO11783通信协议设计了控制器相关报文。4、基于ADAMS与AMESim搭建了联合仿真平台,对全向调平底盘升降机构、液压控制系统、手动调节与自动调平算法进行了升降仿真和调平仿真。升降仿真表明,底盘纵向调节范围为-6.17.3°,横向调节范围为-6.96.9°,离地间隙调节范围为0129.9 mm。调平仿真表明,与传统底盘相比,在纵向坡度为10°的条件下,调平底盘最大纵向倾角降低约68%,在横向落差为130mm的条件下,底盘最大横向倾角降低约77.5%。5、为检验全向调平底盘的工作性能,制造了底盘样机,设计了试验评价指标,进行了静态升降试验、静态调平试验、田间试验。静态升降试验表明,底盘纵向调节范围为-5.96.7°,横向调节范围为-6.16.9°。静态调平试验表明,在8个主方向上,底盘自动调节平均耗时4.2 s,最大稳态误差为0.67°。田间试验表明,相对不调平模式,自动调平模式下底盘倾斜度均值降低了83.1%、57.1%、82.9%,标准差降低了71.9%、33.3%、33.3%;与不调平模式相比,手动调平模式下底盘倾斜度均值降低了61.9%、38.1%、42.3%,标准差没有明显改观。

樊成孝[3](2020)在《自走式青饲机田间作业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高速发展,玉米青饲收获机的需求越来越高,青贮饲料机械化收获将成为国内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自走式青饲机需求日益增多,其作业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亟须提升,但目前在设计制造时缺乏田间作业时各关键部件功率分布等基础数据,这导致产品在功耗、体积、重量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的先进机型差距较大。因此开展自走式青饲机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对于提升我国的自走式青饲机整机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五征公司生产的4QZ-4500型自走式青饲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国内外收获机械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自走式青饲机田间作业状态在线监测系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需求分析并确定监测模块,并对各模块监测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自走式青饲机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明确了在线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关键作业部位工况监测以及采集作业过程中各关键部位转速、转矩以及功率等基础数据。确定了系统的监测模块包括转速扭矩测量模块、喂入量测量模块以及割台高度测量模块,明确了各模块的监测参数以及监测基本原理和方法。2.系统硬件设计。研究设计以LPC2109型MCU为核心的监控节点,并基于该机器特定的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霍尔传感器和光电编码器的旋转零件转速信号监测装置;采用了应变式的转矩监测装置;设计了基于位移传感器的割台高度监测装置;设计了电容传感器以及信号采集电路来预测自走式青饲机的质量流量;设计了基于位移传感器的喂入装置前喂入辊间开度监测装置,并利用前喂入辊间的开度来预测实际收获中的喂入量。本文所监测的多个独立测控节点通过CAN总线进行集成技术的研究,搭建起CAN总线网络,最终实现监测信号信息的共享,并将这些监测信号信息上传至上位机系统,进行数据存储。3.系统软件设计。其中系统上位机软件选择G语言为编程语言,选择LabVIEW为软件开发环境,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显示、储存以及与监控节点之间的通讯的功能。系统下位机软件采用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采用Keil MDK-ARM作为下位机软件开发环境,主体程序包括脉冲信号采集子程序、AD转换子程序、CAN通讯子程序等。4.田间试验研究与数据分析。主要进行扭矩静态标定试验、喂入量测量试验以及田间作业功率分布试验。其中扭矩静态标定试验确定了各个扭矩传感器输出频率与扭矩值之间的关系;喂入量测量实验中基于电容法的喂入量测量试验建立了电容值变化量与青饲料质量流量和青饲料含水率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42;喂入量测量实验中基于前喂入辊间开度的喂入量测量试验建立了前喂入辊开度与喂入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2;功率分布试验分析了不同作业工况下各关键部位的功率分布,结果表明风机驱动功率所占比例为7%8%,行走驱动功率所占比例为7%10%,切碎辊驱动功率所占比例为24%28%,籽粒破碎辊驱动功率所占比例为13%21%,割台驱动功率所占比例为0.3%2%。

徐立章,李洋,李耀明,柴晓玉,仇解[4](2019)在《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谷物联合收获机普遍存在作业性能和效率难以兼顾、适应性不强、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清选装置作为联合收获机最核心的工作部件之一,直接影响着整机的作业性能。如何提高清选装置的性能和效率是现阶段谷物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从清选装置结构、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和物料运动及清选装置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进展,分析阐述了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工作性能、作业效率和适应性。

王汇博[5](2018)在《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但其地形多为丘陵山地,且土壤湿软,一般大型联合收割机常常无法通过,这影响了水稻生产,因此需使用通过性更好的轻简型联合收割机。而现有轻简型联合收割机存在清选效果差,工作环境差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一款型号为4LZ-1.0的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做了改进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可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运用Pro/E对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进行三维建模,针对清选系统传动复杂、振动大等问题提出4种改进方案,包括齿轮式、皮带式、齿轮箱式、电动机驱动式。从可调性、加工难度、经济性、传动效率等方面对4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电动机驱动式为最佳传动方案,并计算其主要零件技术参数。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理论,利用RecurDyn软件建立齿轮啮合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运动仿真,得到齿轮转速、齿面接触力和转动力矩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验证电动机驱动式传动方案符合使用要求。(2)为解决圆筒筛分系统入料口处易堵塞、排草不干净等问题,使用ANSYS Workbench的CFX模块模拟圆筒筛内外部风场,得到风场的流线图、风速云图和风速矢量图,经过分析发现圆筒筛内部风场的波动和漩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圆筒筛支架、入料入风口和机壳尾端盖的结构进行改进,改进后风场中的波动和漩涡明显减少。(3)为解决筛下物含杂率高的问题,使用CFD-DEM耦合方法模拟物料筛分过程。从模拟结果中分析出圆筒筛内的物料堆积是影响筛下物含杂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筛网内壁加装导流板,与改进前进行对比,清洁率、损失率及筛分效率均有明显改善。利用ANSYS Workbench的Modal模块对改进后的圆筒筛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1到6阶模态的固有频率范围是157Hz~260Hz,处于安全频率范围之内,符合使用要求。(4)按照“NYT498-2013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和“GBT8097-2008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试验方法”进行水稻收获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机器性能有明显改善,工作顺畅。作业质量指标如下:割茬高度15.23cm,损失率3.3%,破碎率为0.2%,茎秆切碎合格率为94%,无污染和漏收情况,符合规定。含杂率为7.4%,比进前的14%有了极大改善。

唐斌,李显旺,袁建宁,张彬,黄继承[6](2018)在《工业大麻微型收获机械的技术与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国内外工业大麻的种植分布与生产概况,以及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应用技术工艺及其机械装备的研发现状,着重分析我国丘陵山区对于工业大麻微型收获机械的客观需求和现有技术基础,指出针对我国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丘陵山区微型机具重点研究内容,最后分析微型工业大麻收获机械的发展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大麻微型收获机械在我国目前仍是一片空白,存在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其主要市场是在西南和西北丘陵山区,需求量大约在2 0003 000台上下。

方志超[7](2017)在《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喷菌多功能一体机的改进及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的两熟地区,作物超高产导致秸秆量过大而采用秸秆集中入沟还田的处理方式。本课题组所研制的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以下简称多功能一体机)较好地解决了收割、开沟和填草等复式作业。但实践表明,该多功能一体机作业时直线行走稳定性和整机综合性能较差;另外置于沟内的秸秆短期内难以腐解,对免耕直播模式下沟边作物的出苗及生长带来了消极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该多功能一体机为平台,以集沟还田的秸秆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秸秆腐解菌的生物特性为研究手段。首先依据横向轴流式滚筒对秸秆的传递导流作用和二次复脱功能,通过增设辅助滚筒的方法改变出草口位置使开沟器中移,改善整机直线行走性能,并提高谷物脱粒质量。其次通过对辅助滚筒和整机其他部件进行改进,提高整机综合性能。最后设计了喷菌装置与改进后的多功能一体机集成,通过多季大田试验考察微生物菌对入沟秸秆的腐解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功能一体机辅助滚筒的设计及改进针对多功能一体机易跑偏,直线行走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通过增设辅助滚筒利用其对秸秆的传递导流功能改变出草口位置使开沟器中移消除了偏向力,不同工况下行走偏移度分别下降了 93.9%、94.4%和93.3%,直线行走性能显着提高。且二次复脱提高了谷物脱粒质量,损失率、含杂率等均有所降低。针对辅助滚筒易于堵草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行如下改进:单根齿杆杆齿数目为7,按螺旋线排列分布原则杆齿间距为34 cm和74 cm交错排列,并将杆齿与凹板间隙调整为25 mm。同时导流角通过计算取24。。改进后利用Adams软件对辅助滚筒进行仿真,分析其动态平衡性和稳定性,并通过排草性能试验探讨滚筒不同转速和喂入量间的关系,田间试验表明对于小麦秸秆辅助滚筒排草性能良好,对于水稻秸秆辅助滚筒堵塞率较也有一定的效果。(2)多功能一体机其他部件的改进及田间试验针对多功能一体机综合作业性能较差的问题,在上章对辅助滚筒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多功能一体机其他部件进行改进。对导草槽进行理论分析和改进,预留高度H设计为34 cm,并利用EDEM软件对秸秆在改进后的导草槽内的运动进行仿真验证了其排草通畅性,确保秸秆运动状态不受影响。对开沟器进行改进,通过增加开沟器强度和刚度提高其在硬质土壤的适应性。对分土板进行改进来控制所抛土块的运动轨迹。田间综合试验表明改进后多功能一体机整机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3)喷菌装置与改进后的多功能一体机集成以喷菌装置的作业要求和多功能一体机的结构特点为依据,喷菌装置位于辅助滚筒出草口处。喷头安装于导草槽上端口,延长菌液与秸秆在导草槽内的接触和混合时间。采用双喷头布置,其中,直喷、顶喷、斜喷和对喷4种喷施方式中,秸秆表层覆盖率均在70%左右,差异不显着(p>0.05)。但底层覆盖率斜喷和顶喷分别为52.26%和73.75%,远高于直喷的20.66%和对喷的23.67%。建议采用斜喷和顶喷的安装方式;结合整机作业速度和喷菌的流量要求,按2亩/次的加菌频率设计菌液箱容积为80 L,菌液箱结构与安装位置相适应。实践表明:喷施雾滴连续,不影响秸秆在导草槽内的正常排出。通过丽春红染色剂的模拟追踪,当机器作业速度为0.30 m·s-1时,与相同速度下普通背负式喷雾作业相比,喷菌装置在不同秸秆层(0、5、10、15、20 cm)的覆盖率分别为41.5%、27.4%、29.4%、24.2%、23.6%,优于背负式喷雾器的38.6%、4.8%、5.9%、4.0%、3.8%,雾液在秸秆上分布相对更为均匀,可满足喷菌作业要求。(4)微生物秸秆腐解菌对集沟秸秆的促腐试验秸秆入沟还田时进行菌液喷施作业。通过连续多季的田间试验,考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菌、不同集沟条件等对沟内秸秆的腐解影响。研究表明:微生物菌能促进稻麦秸秆的快速腐解,对小麦秸秆而言,在2013年至2016年各年份里,随着逐年试验方法的改进,秸杆的腐解程度有明显提高,从最初2013年的37.26%到2016年的66.76%,提高了将近30个百分点。在不同微生物菌类型中秸秆腐解状况有明显差异,其中粉末状菌剂(PM)较液体菌剂(LM)在同一条件下腐解程度低,而浸泡水处理(JPS)由于其固有的天然适应性,相对促腐作用最佳,菌剂与氮素配施后对秸秆的腐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尽管总体腐解程度有限,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环境提供适宜条件时该方式是可行的;对水稻秸秆而言,从2013年的20.60%到2015年的29.25%,其增幅相对较小。尽管木霉(TD)、浸泡水(JPS)等不同类型菌剂对水稻秸秆的腐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有限,需进一步考虑在低温条件下适合微生物菌的生命活动的措施。另外,针对2013年水稻秸秆的两次试验而言,同一试验地点下未喷菌的对照组所体现出的秸秆腐解程度相似,均在20.0%左右。而液体菌剂喷施后的秸秆腐解状况却差异较大,第一次试验中依然保持在20.0%左右,而第二次试验可达37.0%,表明试验中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可能会导致菌剂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试验结果。总体而言,微生物菌对小麦秸秆的腐解效果要优于水稻秸秆,这可能与温度有较大关系,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不同地区,盐城黄海农场和姜堰宏昌农场的试验对比中可知,相同处理的秸秆腐解状况也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姜堰的腐解程度要略高于盐城,这可能与气温、土壤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综上所述,微生物菌对秸秆的促腐是在多因素的共同参与作用下进行和完成的。

刘大为,卢伟,王修善,李旭,谢方平[8](2016)在《联合收割机旋风分离清选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分析,从清选装置的结构、脱出物的运动、气流场的分析以及适配关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在联合收割机旋风分离清选装置研究上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之处,探讨其发展趋势。

徐波[9](2014)在《微型联合收割机传动轴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机械传动系统中,转矩、转速是反映系统运行参数的最典型物理量。转矩、转速测量是各种动力机械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识别预报的主要信息源,是检验各类动力机械功率输出是否达到设计指标的必备手段,也是设计的基本参数。微型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设计时需要了解各工作部件传动轴工作过程中的功率分配情况,其功率则可以通过测量各动力轴的转矩、转速来实现。我国微型联合收割机的功耗、体积、重量、可靠性等性能指标均比日本生产的微型联合收割机差,究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微型联合收割机在设计制造时缺乏田间实际作业时各部件功率消耗的基础数据,使得我国的设计人员只能采取保守、模仿设计,导致微型联合收割机在功耗、体积、重量、可靠性等方面与日本的差距较大。因此,掌握微型联合收割机各工作部件传动轴收获作业的转矩和转速、功率消耗等基础数据,有利于研究收割机的功耗分配,降低功耗,减小体积和重量,对于提升我国微型联合收割机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转矩测量方式在测量装置上有大量的引线,由于田间工作条件复杂,环境差,且在工作时振动大,不适合在田间实时测量;而专用的无线转矩传感器一般都为整体总成的设备,测量的时候需要将轴断开来安装,已经做好的微型联合收割机无安装空间,且其成本极高,尺寸较大,也不适合微型联合收割机收获作业时测量。因此,有必要研发结构较小、无需改动被测农机结构、安装方便、成本较低的测量装置,以实现对微型联合收割机田间收获作业状况下转矩转速的实时测量。可见,微型联合收割机工作部件传动轴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设计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设计的微型联合收割机工作部件传动轴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能够将测试数据记录、存储到U盘等存储设备中,方便测试数据分析处理。在查阅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模块化设计,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完成了系统的调试,数据测试试验分析。本设计采用应变片作为转矩测量传感器,采用霍尔传感器作为转速测量装置,通过数据处理器完成应变片电阻变化的测量、A/D转换、数据处理、转矩和转速的测量、数据的无线传输、数据存储等。测量装置的数据处理器硬件系统选用16位PIC24FJ64GA004作为主控芯片、ADS8320作为A/D处理芯片、MRF89XAM9A作为数据的无线传输模块,以及集成运放INA333等其它高性能芯片,通过这些集成芯片搭建各类功能电路。基于软件开发环境MPLAB编写了数据处理器的主程序和子程序。硬件系统还采用了抗电磁干扰设计等措施,以保证其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的稳定性,在通讯网络中传递数据的准确性。在系统测试时,采用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测量方式。模拟工作部件传动轴中的单一轴进行实验室条件下的台架试验,通过转矩、转速的测量数据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测量结果的合理性和精确性。

徐一,张勇刚,唐军,杜有红,邓宏,谭先华[10](2014)在《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一、研发微型联合收割机的必要性四川省是粮食种植大省,广大丘陵、山区农村普遍种植水稻和小麦,长期以来都是人工收割。近年来,虽然机械化收割在平坝地区已较普遍,但对丘陵、山区的水稻和小麦的机械化收割仍然没有解决。主要原因是:目前的联合收割机基本是大中型的机器,丘陵、山区的道路狭窄、田块小、梯田多、水田多,联合收割机在丘陵、山区的运

二、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秸秆打捆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总体结构设计
    2.1 整机设计要求
    2.2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作业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整机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粒碎芒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碎芒脱粒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组成
        3.1.2 工作原理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3.2.1 脱粒滚筒
        3.2.2 凹版筛
    3.3 脱粒滚筒模态分析
        3.3.1 有限元法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3.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3.3.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3.4 滚筒振动特性分析
        3.3.5 模态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粒碎芒装置田间对比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机型
        4.2.3 试验方法
    4.3 试验数据与分析
    4.4 芒杆倒刺处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秸秆打捆装置设计与优化
    5.1 秸秆打捆装置整体布局
    5.2 打捆装置整机结构
    5.3 打捆装置传动系统与工作原理
    5.4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5.4.1 草捆打结器离合装置
        5.4.2 草捆尺寸控制原理
        5.4.3 草捆压缩装置
    5.5 打捆机架振动特性分析
        5.5.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5.2 模态振动特性分析
        5.5.3 机架结构优化及对比分析
    5.6 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
        5.6.1 喂入机构传动计算
        5.6.2 喂入机构拨叉干涉检查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秸秆打捆装置田间试验
    6.1 试验条件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指标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全向调平底盘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向调平底盘总体结构与调节方案设计
    2.1 全向调平底盘结构与参数
        2.1.1 与全向调平底盘配套的联合收割机基本结构
        2.1.2 全向调平底盘总体结构
    2.2 底盘调平原理
        2.2.1 机体坐标系建立
        2.2.2 底盘调平过程分析
    2.3 底盘姿态调节方案设计
        2.3.1 底盘手动调节方案
        2.3.2 底盘自动调平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向调平底盘关键部件设计研究
    3.1 升降机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3.1.1 升降机构总体结构
        3.1.2 升降机构工作原理
    3.2 履带及轮系设计与选型
        3.2.1 履带设计与选型
        3.2.2 轮系设计与选型
    3.3 液压系统设计
        3.3.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3.3.2 液压元件设计与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1 电子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1.2 系统主要元件选型
        4.1.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4.2.2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
        4.2.3 底盘自动调平流程
        4.2.4 底盘手动调节流程
        4.2.5 上位机设计
        4.2.6 通信协议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电液联合仿真
    5.1 机电液联合仿真系统设计
    5.2 虚拟样机设计
        5.2.1 底盘模型导入
        5.2.2 底盘载荷设置
        5.2.3 仿真地表设置
        5.2.4 传感器数据采集
    5.3 液压仿真系统设计
    5.4 控制仿真系统设计
    5.5 底盘升降动作仿真
        5.5.1 底盘倾角与离地高度
        5.5.2 液压缸位移与负载
        5.5.3 液压缸压强与流量
    5.6 底盘自动调平仿真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
    6.1 样机基本结构
    6.2 试验评价指标设计
        6.2.1 倾斜度
        6.2.2 静态调平评价指标
        6.2.3 田间试验评价指标
    6.3 底盘升降与调平性能检测试验
        6.3.1 底盘整体升降试验
        6.3.2 底盘前后升降试验
        6.3.3 底盘左右升降试验
        6.3.4 底盘静态调平试验
    6.4 田间试验
        6.4.1 试验设计
        6.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自走式青饲机田间作业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走式青饲机监测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2 自走式青饲机监测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2.3 自走式青饲机喂入量检测的几种方法
        1.2.4 CAN总线在农业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自走式青饲机工作过程分析及监测参数选择
        2.2.1 自走式青饲机工作过程分析
        2.2.2 自走式青饲机监测参数选择
    2.3 各模块监测基本原理及方法
        2.3.1 转矩监测原理及方法
        2.3.2 转速监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3.3 喂入量监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4 监测方案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走式青饲机作业状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硬件系统的设计
        3.1.1 微处理器的选择
        3.1.2 系统时钟电路设计
        3.1.3 复位电路设计
        3.1.4 电源模块设计
    3.2 CAN通讯模块
        3.2.1 CAN总线网络系统布局
        3.2.2 CAN控制器
        3.2.3 CAN收发器
    3.3 自走式青饲机关键部位监测装置
        3.3.1 关键部位转矩监测装置
        3.3.2 关键部位转速监测装置
        3.3.3 割台高度监测
    3.4 喂入量监测装置
        3.4.1 喂入装置前喂入辊之间位移监测装置
        3.4.2 基于电容法的喂入量监测装置
    3.5 辅助硬件结构
        3.5.1 监测控制器
        3.5.2 电源稳压模块
        3.5.3 USB-CAN总线适配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走式青饲机作业状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1.1 软件开发环境
        4.1.2 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
        4.1.3 各模块程序设计
    4.2 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4.2.1 虚拟仪器概述
        4.2.2 LabVIEW简介
        4.2.3 应用层软件设计
        4.2.4 监测主界面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5.1 室内台架试验
        5.1.1 扭矩静态标定试验
        5.1.2 基于电容法的质量流量检测试验
    5.2 田间试验
        5.2.1 喂入量标定试验
        5.2.2 田间作业功率分布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清选装置结构研究进展
    1.1 典型清选装置结构
    1.2 风机结构
        1.2.1 离心式风机结构
        1.2.2 横流式风机结构
    1.3 清选筛及其驱动机构
        1.3.1 往复式振动筛(1)筛面结构
        1.3.2 多维振动筛
    1.4 清选装置结构配置
2 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和物料运动研究进展
    2.1 气流场研究
    2.2 物料运动研究
    2.3 气固两相流研究
3 清选装置智能化技术研究进展
    3.1 清选损失监测传感器
    3.2 自适应控制系统
4 发展趋势分析

(5)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轻简型收割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选系统动力传动部件改进
    2.1 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传动问题分析
        2.1.1 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介绍
        2.1.2 初步试验与问题分析
    2.2 新传动方案设计
        2.2.1 齿轮式
        2.2.2 皮带轮式
        2.2.3 减速箱式
        2.2.4 电动机驱动式
    2.3 传动方案的选择
        2.3.1 圆筒筛受力分析
        2.3.2 选定最终方案
    2.4 传动机构主要零部件设计
        2.4.1 电动机的选用
        2.4.2 齿轮设计
        2.4.3 轴承设计
        2.4.4 建立三维模型
    2.5 虚拟样机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2.5.1 虚拟样机技术与RecurDyn软件介绍
        2.5.2 在RecurDyn中建立虚拟样机
        2.5.3 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2.6 零件的加工与安装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选系统风机-圆筒筛部件改进
    3.1 机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1 机构组成
        3.1.2 工作原理
    3.2 初步试验与存在的问题
        3.2.1 场地试验
        3.2.2 存在的问题
    3.3 圆筒筛内部风场分析及结构改进
        3.3.1 圆筒筛内部风场数值模拟与存在问题
        3.3.2 内部结构改进方案
        3.3.3 内部风场改进后的分析比较
    3.4 圆筒筛外部风场分析及结构改进
        3.4.1 圆筒筛外部风场数值模拟与存在问题
        3.4.2 外部结构改进方案
        3.4.3 外部风场改进后的分析比较
    3.5 物料筛分过程模拟分析及结构改进
        3.5.1 基于CFD-DEM耦合仿真技术的圆筒筛分过程仿真
        3.5.2 改进方案
        3.5.3 改进后的分析比较
    3.6 新圆筒筛模态分析
    3.7 零件加工与安装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田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准备
        4.2.1 田间调查
        4.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3 实验过程
        4.3.1 场地预实验
        4.3.2 田间试验
    4.4 实验结果
    4.5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工业大麻微型收获机械的技术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研究现状
    1.1 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研究概况
    1.2 微型工业大麻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
2 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策略
    2.1 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
    2.2 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的重点研究内容
3 我国微型工业大麻机械化收获前景与展望
4 结语

(7)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喷菌多功能一体机的改进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秸秆还田及相关机具的研究现状
        1.2.1.1 国内研究现状
        1.2.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3 主要问题
        1.2.2 微生物菌对秸秆促腐的研究现状
        1.2.2.1 微生物菌对秸秆促腐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2 微生物菌对秸秆促腐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3 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功能一体机辅助滚筒的设计及改进
    2.1 多功能一体机结构特点分析及辅助滚筒的设计
        2.1.1 多功能一体机结构特点及受力分析
        2.1.2 多功能一体机辅助滚筒的设计及堵塞原因分析
        2.1.2.1 辅助滚筒主要工作部件
        2.1.2.2 辅助滚筒堵塞原因分析
    2.2 多功能一体机辅助滚筒改进
        2.2.1 横向轴流式滚筒设计理论及运转稳定性分析
        2.2.1.1 横向轴流式滚筒设计理论分析
        2.2.1.2 横向轴流式滚筒运转稳定性分析
        2.2.2 辅助滚筒相关部件的改进
        2.2.2.1 杆齿数目的确定及排列
        2.2.2.2 杆齿与凹板间隙的调整
        2.2.2.3 螺旋导板的改进
        2.2.3 基于ADAMS的辅助滚筒运动仿真
        2.2.3.1 软件简介及脱粒滚筒工作原理
        2.2.3.2 基于ADAMS/View整机动力学建模
        2.2.3.3 仿真结果分析
        2.2.4 不同喂入量和转速对滚筒排草性能影响试验
        2.2.4.1 试验概述
        2.2.4.2 试验方法
        2.2.4.3 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一体机部件的优化及田间试验
    3.1 多功能一体机其他部件改进
        3.1.1 导草槽
        3.1.1.1 导草槽结构特点及堵草原因分析
        3.1.1.2 导草槽内秸秆运动理论分析
        3.1.1.3 导草槽结构的改进
        3.1.1.4 基于EDEM的导草槽内秸秆运动仿真
        3.1.2 开沟装置
        3.1.2.1 开沟器
        3.1.2.2 分土板
        3.1.3 链条保护罩壳
    3.2 田间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概述
        3.2.3 试验方法
        Ⅰ 直线行走稳定性测试
        Ⅱ 堵塞率测试
        Ⅲ 脱粒质量
        Ⅳ 开沟质量
        3.2.4 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菌的选择及多功能一体机喷菌装置的设计
    4.1 微生物菌的选择
        4.1.1 微生物菌类型的选择
        4.1.2 微生物菌用量的确定
        4.1.2.1 试验概述
        4.1.2.2 测试方法
        4.1.2.3 试验结果
    4.2 喷菌装置的设计
        4.2.1 总体方案
        4.2.2 喷菌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及选型
        4.2.2.1 喷菌喷头
        4.2.2.2 其他部件
        4.2.2.3 喷菌控制系统
    4.3 喷菌装置性能测试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菌喷施对集沟稻麦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概述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3.1 测试指标
        5.1.3.2 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海农场秸秆腐解状况分析
        5.2.1.1 秸秆外观分析
        5.2.1.2 稻麦秸秆力学性能分析
        5.2.1.3 秸秆干质量腐解率变化分析
        5.2.2 宏昌农场秸秆腐解状况分析
        5.2.2.1 秸秆外观分析
        5.2.2.2 秸秆干质量腐解率变化分析
        5.2.3 不同分析方式下的水稻秸秆腐解效果
    5.3 讨论及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2013年黄海农场小麦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Ⅱ 2014年黄海农场小麦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Ⅲ 2015年黄海农场小麦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Ⅳ 2016年黄海农场小麦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Ⅴ 2013年黄海农场水稻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Ⅵ 2014年黄海农场水稻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Ⅶ 2015年黄海农场水稻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Ⅷ 2015年宏昌农场小麦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Ⅸ 2016年宏昌农场小麦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附录Ⅹ 2015年宏昌农场水稻秸秆不同时期质量变化记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联合收割机旋风分离清选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现状
    1.1 装置结构
        1.1.1 整体结构
        1.1.2 分离筒结构
    1.2 脱出物运动
    1.3 气流场分析
    1.4 适配关系
        1.4.1 分离筒尺寸
        1.4.2 吸杂风机转速
2 成果及应用
3 探讨与展望
    3.1 探讨
        3.1.1 喂入方式与流场
        3.1.2 结构设计与功耗
    3.2 展望

(9)微型联合收割机传动轴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微型联合收割机概述
    1.2 传动轴转矩转速测量的研究现状
        1.2.1 转矩测量的研究现状
        1.2.2 转速测量的研究现状
    1.3 农业机械转矩转速相关测量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绪论
    2.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课题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第3章 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基本原理
    3.1 转矩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1.1 转矩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
        3.1.2 应变型转矩测量
    3.2 转速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2.1 霍尔效应与霍尔元件
        3.2.2 霍尔传感器测速原理
    3.3 实时测量的无线传输技术
第4章 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总体设计要求与方案
    4.1 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总体设计要求
    4.2 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
    4.3 装置数据处理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4.4 转速测量设计总体框图
第5章 装置测量部件的结构设计
    5.1 转矩测量传感器
        5.1.1 转矩测量传感器的结构
        5.1.2 转矩测量传感器的力学模型分析
    5.2 转速的测量
第6章 测量装置数据处理器的硬件设计
    6.1 主要集成芯片的选择
        6.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6.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选择
        6.1.3 A/D模块的选择
        6.1.4 无线通信模块的选择
        6.1.5 USB总线接口芯片的选择
    6.2 主控芯片的最小系统及外围电路设计
        6.2.1 复位及晶振电路设计
        6.2.2 电源电路设计
        6.2.3 主控芯片外围辅助电路设计
    6.3 转矩测量数据处理器整体电路设计
        6.3.1 集成放大器与A/D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6.3.2 ADS8320基准源电路设计
        6.3.3 CPU与ADS8320及无线发送模块通信电路设计
        6.3.4 数据无线接收CPU与USB接口模块通讯电路设计
    6.4 转速测量系统电路设计
    6.5 转矩转速测量数据处理器的电路板设计制作
第7章 转矩转速测量装置数据处理器的软件设计
    7.1 软件开发环境
    7.2 转矩测量数据处理器程序设计
        7.2.1 数据处理器数据发送与接收的主程序设计
        7.2.2 数据处理器A/D模块采样子程序设计
        7.2.3 数据无线发送与接收程序设计
        7.2.4 SPI通信子程序设计
        7.2.5 数据处理器USB接口模块通信程序设计
    7.3 转速测量程序设计
第8章 试验与结果分析
    8.1 轮辐式转矩传感器有限元静力分析
    8.2 转矩测量传感器的标定
    8.3 转矩转速测量试验与分析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

(10)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发微型联合收割机的必要性
二、研发技术路线
三、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结构
    1. 切割装置卧式割台、动刀、定刀均采用小刀片组合;拨禾轮用钢丝疏齿偏心拨禾。
    2. 脱粒装置
    3. 分离、清选、输粮装置
    4. 传动装置
    5. 操作及安全装置
四、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特点
    1. 适用范围广
    2. 工作可靠性强
五、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参数和性能
六、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
七、结束语

四、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D]. 张仕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2]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全向调平底盘设计与试验研究[D]. 杨腾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自走式青饲机田间作业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樊成孝.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J]. 徐立章,李洋,李耀明,柴晓玉,仇解. 农业机械学报, 2019(10)
  • [5]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改进研究[D]. 王汇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工业大麻微型收获机械的技术与发展分析[J]. 唐斌,李显旺,袁建宁,张彬,黄继承.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8(02)
  • [7]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喷菌多功能一体机的改进及试验[D]. 方志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联合收割机旋风分离清选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刘大为,卢伟,王修善,李旭,谢方平.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6(05)
  • [9]微型联合收割机传动轴转矩转速实时测量装置的研究[D]. 徐波. 西南大学, 2014(09)
  • [10]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发与推广应用[J]. 徐一,张勇刚,唐军,杜有红,邓宏,谭先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14(03)

标签:;  ;  

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