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浅析青海寺院美术资源保护论文

李懿:浅析青海寺院美术资源保护论文

摘 要:作为宗教文化产物的寺院,拥有丰富的美术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明显不够。青海寺院美术资源是研究青海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财富。当前,青海各寺院的美术资源保存现状及保护利用等均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带着这些现实问题探讨在当前语境下有效保护的手段与方法,为青海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实际的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同类的寺院美术资源乃至其他文化遗产在未来的保护性利用与创造性传承发展提供现实的借鉴。

关键词:青海 寺院美术 现状 保护

青海地处我国西部,位于连接东西方政治交往、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等重要通道上,形成了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多样性促使宗教文化在此区域形成了多元性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寺院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除肩负着自身的空间场域功能外,又具有一定的公共交往功能,期间保留下来的宗教文物、建筑、壁画及其他工艺品是这些宗教寺院的文化艺术载体。充分反映着当地自古以来宗教、文化、民俗等意识形态特征,具有极高的视觉欣赏和艺术研究价值。正如黑格尔所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想象。”在这种情形之下,留存于各寺庙的美术资源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财富。

一、青海寺院美术资源概述

(一)青海现存寺院分类

青海为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境内各种宗教及派系繁多,主要有佛教(藏传、汉传)、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形成各自广泛的宗教文化传播圈。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最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地区;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主要在青海各城镇和部分铁路、公路沿线;汉传佛教和道教则在一些农业区有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此外,藏族古老的原始苯教在一些牧业区至今还有余脉。这些宗教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众多以寺院为核心的宗教和文化传播中心。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省依法登记批准开放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共有2130处,可以说每一座寺院都蕴含着一个以自身教义为核心的庞杂的艺术文化系统,涵盖了民族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医药、天文历算等方面的文化成果,是今天我们研究当地宗教、历史、艺术等发展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是当地世居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青海各宗教场所的具体分布状况、数量及具有代表性的寺院进行系统统计,对本文的研究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系统统计并不会削弱对宗教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研究,相反可以更加拓宽相关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从而促进艺术学科研究领域的繁荣。

在“圆锥曲线”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对圆锥曲线发展史的教学,只是简单地完成圆锥曲线定义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将圆锥曲线的历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彰显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青海寺院美术的特征

翻开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中,不乏寺院遗迹和宗教美术作品,这些遗迹和美术作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历史上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沟通人类心灵、饱含审美和情感思想的特殊文化遗产。在青海,众多的宗教美术作品是在特定历史发展中,艺术和宗教之间共生的产物,是青海民间美术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是青海当地历史、文化的载体。各种宗教的发展不但为这些美术资源提供了题材,而且对其创作思维、观念形成、表现技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青海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青海艺术发展的深入研究和青藏高原由古至今的精神文化变迁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

表1:青海宗教寺院资源分类体系一览表

宗教属性 主要信仰人群 信仰分布寺院数量 主要代表藏传佛教丹斗寺、瞿昙寺、弘化寺、塔尔寺伊斯兰教藏、蒙古、土族及部分汉族全省各地694座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汉传佛教 汉族回、撒拉、东乡、保安及部分汉族全省各地1382座东部河湟地区24座南山寺、法幢寺、普济寺道教 汉族东部河湟地区17座昆仑道观、北禅寺、北极山道观基督教 汉族东部河湟地区9座西宁教场街基督教堂、大通桥头基督教堂、湟源城关基督教堂、天主教 汉族东部河湟地区4座西宁天主堂、互助大泉圣母堂、湟中黑嘴儿天主堂、大通城关天主堂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在文化心态上有所不同,青海寺院美术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风尚、审美情趣,这些美术作品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一方面呈现了青海历代劳动人民高超创作技巧,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体现了艺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思想,无论在表面展现何种虚幻、玄妙,其本质都是在当时宗教思想影响下对现实社会、人民思想、工艺技能及艺术文化思潮的再现。因此,青海寺院美术遗存资源总体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文化交融性等特征。

宗教美术资源的留存和与之相关的宗教教派是密不可分的。流传于青海主要的几类寺院(藏传佛教寺庙、伊斯兰寺庙或是其他类型寺庙)中的美术遗存,就整体风格来讲,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中国传统寺院的布局、装饰,这一类寺院主要是一些道观和汉传佛教寺院;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就业容量大、投入少而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风貌,山川奇秀、自然景观独特、气候复杂多变是全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但在加快旅游业开发的今天,目前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青海各宗教长期交错并立、根深蒂固,对全省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宗教寺院内大量的美术作品与建筑交相辉映,成为意蕴丰富的人文景观,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实施旅游开发战略中,我们可以抓住青海丰富的宗教美术资源,作为新的人文旅游景点着力培植,更好的保护并利用这些资源,使之成为青海旅游产业资源中的一部分,扩大青海旅游产业的规模,并带动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

虽然青海现存的古代寺院数量庞大,但由于寺庙的自然风化、人为破坏、修缮缺失等原因,许多美术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即使有一些没有遭到破坏的,在城市建设开发进程中,也面临被破坏甚至拆除的危险。

现实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微积分的产生和从算数到代数、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到解析几何的路径一致,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最早是为了计算球面面积、曲面体积、即时速度等,后来发展到极限概念、受力分析、材料结构等方面。而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发明微积分就是解决数学工作那些细枝末节繁琐的推导,从而解决初等数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微分方程、计算数学和统计学都是计算性强的学科,只有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处理现代社会的复杂科技,高职院校注重技能培养,所以必须要掌握高数才能精通前沿科技。

总结以上调查现状,不难看出,青海寺院美术资源在时代发展中,已遭到巨大的破坏,主要原因有二:

2.雕塑:雕塑包括泥塑、砖雕、木刻等。泥塑在青海寺院美术中占有显要比重,当地绝大部分寺院都有泥塑造像,随着时代发展,现也有许多金铜造像。这些造像注重宗教规范,多为民间雕刻师制作;木刻主要是寺院内门、柱头等处的装饰,砖雕主要见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边,飞檐上的兽纹,墙壁上的浮雕等。

1.建筑:主要是建筑形式的不同。由于各宗教教理、教义的差异,建筑的型制及建筑的装饰表现出很大不同,大致包括殿、堂、廊、塔、舍等。建筑装饰出现于寺院的柱头、藻井、墙壁、室内摆设及日常用具等方面,装饰基本遵循尽可能显现寺院的显赫威严、神秘穆静的原则。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构图复杂多变,多以植物花卉、鸟兽鱼虫、山水云波和几何纹样等形式,其中一些寺院还经常采用中国传统意蕴的题材图案作为装饰。使寺院整体达到宗教与艺术和谐统一的目的。

由于民族、区域和信仰不同,促使寺院美术形式各具特点,但总体讲求宗教规范和艺术规律,具备注重实用性兼顾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它们承载着青海社会发展中建造技艺成就、美术创造及重要的历史事件等印记。就表现形式区分,青海寺院美术可分为建筑、雕塑、绘画、装饰及工艺美术几种形式。

3.绘画:主要出现在寺院的殿堂、墙壁、梁柱或天花板上和墙壁画上,也有绘在大小不等的棉布、粗毛布、绸缎上的宗教故事,悬挂在墙壁和梁柱间。绘画的内容都是宗教故事图、宗教生活图、宗教人物、神话传说或民间传说等,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构思巧妙,造型生动。绘画讲求宗教规范,绘制者多为民间画师和画僧;颜料多采用天然矿物染料制作而成,此类颜料具有色泽艳丽、质感强烈、保存时间长等特点。

4.工艺美术:主要是宗教法器、僧侣服饰和其他生活器皿等。所采用的材制和表现手法基本涵盖青海传统民间美术形式。

纵观当前林政资源管理中生态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较以往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的一定不足之处,所呈现的效果并不十分如人意。具体来说,林政资源管理中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资源不但在数量、艺术种类、制作材料、工艺技术、装饰手法、表现题材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青海民间已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对它们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理论综合研究,最终将成为探索我省乃至全国古代宗教精神、文化、艺术内涵的发展动力,可以为我国古代艺术史研究增添新的活力。这有赖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养。

二、青海寺院美术资源状态分析

2.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这类寺庙主要是基督教、天主教和部分伊斯兰寺院;

社会的发展需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观念、模式,但更需要保护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抛弃与保护需要我们辩证思考,既不能盲目抛弃,也不能一味保护,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选择一些历史较为悠久,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寺院,对青海部分寺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除少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外,多数寺院为原址或异地重建,甚至部分寺院的制式布局已失传,连重建的依据都无从找到(详见表2:青海重点寺院历史沿革及保护现状一览表)。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典型城市群居民生活用电比较 ………………… 李 琳,成金华,孙 涵(6.29)

表2:青海重点寺院历史沿革及保护现状一览表

序号 寺院名称 位置 始建年代 基本概况 保护级别 保护现状 宗教属性01 白马寺 互助土族自治县 公元十世纪依山凿洞,窟前建有木结构窟檐;洞窟3处;窟内尚保存一尊石刻释迦佛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势、地貌保护尚好 藏传佛教02 丹斗寺 化隆回族自治县 公元十世纪清时所建的山门一处、各时期依山凿建的洞窟数处及一些残缺不全的壁画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势、地貌保护尚好 藏传佛教03 瞿昙寺 乐都县 明洪二十年(1392年)殿内佛像及陈设皆已毁;长廊壁画部分被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好 藏传佛教04 塔尔寺 湟中县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等历代修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完整 藏传佛教05 北禅寺 西宁市北魏明帝(公元 516—528年)“九窟十八洞”及洞内壁画毁坏严重;西侧的金刚因风剥水蚀已自然坍塌;东侧金刚近看头部面五官隐约可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般 道教06 昆仑道观 乐都县民国五年、洪宪元年(1916年)十年动乱中毁为一片废墟,1998年后逐渐重建,可惜已非全貌无级别 差 道教07 北极山道观 湟源县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同治被焚毁;光绪(1875年);1935年重修;1958年全部拆毁;近年重修无级别 差 道教

序号 寺院名称 位置 始建年代 基本概况 保护级别 保护现状 宗教属性08 南禅寺 西宁市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部分殿宇被毁;清光绪年间经过努力,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因年久失修个别地方有损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较好 汉传佛教09 西来寺 乐都县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风格;现为乐都县历史文物博物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完好 汉传佛教10 东关清真大寺 西宁市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曾经多次遭到破坏,不断修建;现存建筑是1913年重建;1946年改建并扩建;1979年又重修;原面貌现已不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般 伊斯兰教11 孟达清真寺 循化县 始建年代待考现有建筑为清代遗留;全寺平面呈规整四合院、由礼拜大殿,南北厢房、宣礼楼、牌楼及大门、影壁组成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好 伊斯兰教12 洪水泉大寺 平安县 明代 除局部砖雕、木雕有一定程度损坏;整体风貌依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好 伊斯兰教

3.吸收河湟地域民居情趣的装饰,这类寺庙的建筑、装饰中吸收了当地民间美术的风格、形式,具体出现在海东市的一些寺庙当中。

1.自然破坏:很多寺庙的传统木雕、彩绘和壁画等在使用过程中经受自然的考验,外形、色彩等破坏程度较大,主要表现在:(1)气候变化的破坏。温度与湿度对美术作品的影响很大,建筑物上的一些木雕由于季节变化会膨胀或收缩,最终导致木雕起层、开裂等;彩绘颜色也会脱落,或者是发生色变现象,这种状况在一些壁画和泥塑中也有出现;(2)自然界中太阳福射、氧化和自然风化的作用等,使一些壁画的色彩老化、木雕表面漆膜变色、脱落,颜色基本是越来越深;(3)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微生物长时间附着于美术遗迹表面上,很多木雕表面出现了虫子咬蛀的痕迹,天长日久,致使木材腐朽,表面颜色不完整或者脱落,有些甚至出现断裂、坍塌。这种自然破坏的状况在青海寺院中是较为平常的,如瞿昙寺长廊的壁画,有很大面积被雨水冲毁;北禅寺原有直、偏洞五十七个,洞窟内有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壁画,而由于自然破坏,很多木结构坍塌,壁画也受到严重损坏,山崖中经历代人工开凿而成的东西二尊“闪佛”,西侧的金刚因风剥水蚀已自然坍塌,仅东侧金刚头面五官隐约可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2.人为破坏:人为破坏也是这些美术资源受损的主要原因。(1)历代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其清理、存储方法不当使其遭到破坏。在清理油渍、灰尘时,没有专业的清理方法,导致其表面色彩遇水、化学清洗剂等遭到脱落;(2)历代多有对寺庙的文物进行修葺,在这过程中,由于传统寺院美术的制作工艺和方法失传、材料变化、经费和时间不足等原因,制作工艺和材料简单粗糙,并没有对传统艺术的精髓起到继承和发扬的作用,反而产生了一定破坏;(3)随着社会的动荡、宗教改革与文化大革命等,致使众多经典的美术作品遭到几乎毁灭性的破坏,即使后来很多都有翻新或重建,但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原貌,今天早已无法想象。人为破坏的例子在青海寺院美术破坏中屡见不鲜,如鸿化寺原有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围墙,围墙基宽8米、高10米,围墙内有佛殿、经堂、僧舍等,由于宗教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现建筑大部分被毁,只存留有灵塔及东院僧舍;昆仑道观初建成时,观内一进五院,有坐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建筑群落,在十年动乱中也变为一片废墟,1998年后,虽然政府逐渐重建了昆仑道观,可惜已非原貌。

三、保护寺院美术资源的意义

寺院美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宗教的附属品,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蕴含着各宗教之间的文化交流现实,展示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从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思考,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和自然形象,通过特定的需求创造的宗教文化。面对优秀的文化传承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保护,更好地为今天和将来发挥作用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做好对青海寺院美术资源的保护在社会、宗教、文化、美术诸多方面都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促进社会对青海的关注

回水分为厂前回水及尾矿库回水。精矿浓缩池溢流水、尾矿浓缩池溢流水及过滤滤液等厂前回水经水泵加压后通过生产回水管道系统输送至高位回水水池。尾矿矿浆浓密后浓度约为55%,因此进入尾矿库尾矿矿浆仍含有大量水,同时选矿工艺中的除尘废水,冲洗废水以及厂区溢流跑漏的废水等随尾矿浆一并进入尾矿库中。根据环保要求尾矿库内水不能排放至下游,且从节水角度考虑,尾矿库内设回水设施。尾矿矿浆在尾矿库内沉淀澄清后经库内浮船回水泵站,通过生产回水管道系统输送至高位回水水池。

(二)进一步补充青海旅游资源

研究会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为目标,面向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问题,组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创新和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人脑与电脑相结合等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推动政府、部门与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提供智力支持,为科学决策贡献了力量。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寺院在青海各族人民团结中起过巨大作用,寺院的美术资源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紧密融合,对各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准则等都有客观的反映,起着精神纽带的作用,为研究青海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可提供珍贵资料,也是本省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宝藏和社会精神财富。因此,不应该使寺院美术向纯商业化演变,只有这样才能不失去宗教美术神圣和崇高的精神意味;正确认识这些美术资源,对其合理利用,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其社会价值与功能,可将青海文化最质朴的一面展现给社会。全社会可以通过这些美术资源更好的认识和了解青海各民族的民俗特点,了解青海的历史文化。

(三)进一步补充青海艺术创作

寺院美术不仅装点了各寺庙殿堂,其本质是通过各种物质和美术技法,形象地将宗教教义、宗教人物、宗教故事融为一体,直观、生动地阐述宗教思想,表达了艺术家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肯定。给人带来持久的艺术情怀和美的享受,同时还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并成为当时和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所以,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美术资源,可以成为我们当今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学习、研究美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进一步促进青海美术事业发展的又一途径。

总而言之,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的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新时期下,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在具体施工中,施工单位要结合现场实际,合理的选择施工技术,并做好施工管理活动,确保房屋建筑施工效益。

以上几点不是保护寺院美术资源的全部理由,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还具有社会经济价值、道德规范与教育功能以及文化艺术交流功能等意义,这些都是促使我们正确认识寺院美术资源的原因所在。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我们只有合理地对其利用,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其社会文化建设价值,为会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保护青海寺院美术资源的举措

从长远来发展角度看,保护好这些美术资源是青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对这些资源的保护是非常紧迫的。从现实出发,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及自身研究,笔者认为,对青海寺院美术资源的保护需要从传承与发展两方面同时入手,在保护中既要遵循一定原则,又要做到合理规划,以保护促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因此,可以参照以下几点原则。

If Ls-A1-A2-220-200<6 000, so L5=Ls-A1-A2-220-200=Ls-A1-A2-420

(一)把握真实性原则,做好基本保护

首先,“真实性”原则包括设计的真实性、材料的真实性、工艺技术的真实性以及环境的真实性。对于寺院美术资源的保护来说,修葺和重建时对其原貌的真实性把握是最大的困难。目前我们就看到很多极具时代风格的寺院,已有很多历史信息损失的状况,所以,我们在做到防止干燥与潮湿、防止灰尘污染、防止病虫危害等基本保护的同时,在修葺时必须根据尚存的遗迹状态和文献、图片等资料,尽量做到还原其本来面貌,对于把握不准的地方也不可臆造或用现代美术元素代替。

(二)把握科学性原则,做好传承培养

要想真正做好保护,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在青海境内也有很多古建筑施工企业,他们中大多没有真正对古建筑、宗教壁画、宗教雕塑等有足够了解的传承人。要想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可在宗教协会等管理机构中组织建立起拥有各项工艺且具备优秀传承人的宗教美术创作团队,只有培养专业的团队才能确保保护的连续性与专业性;也可依托美术专业学校的宗教美术研究团队提供学术层面的支持,做到在保护过程中科学的研究与经验相结合,保证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正常进行,相关部门也应专门扶持和培养相关的传承人,这样才能保证人力资源不会枯竭,保证作品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当代寺院美术的繁荣与发展。

(三)把握规范性原则,完善制度体系

在保护中仅仅做到以上两点是不够的,寺院美术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资产,对其保护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协作完成。政府部门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法律、行政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相应的制度体系中,人们才能做到理性、稳妥地保护好这些艺术文化资源。有了制度,公众和参与保护的从业人员可以按照制度规定,把握操作的规范性。如《威尼斯宪章》指出的“一切保护、修复或发掘工作永远应有准确的记录”,即“配以插图和照片的分析及评论报告”等等,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这也是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基本保障。

青海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寺院美术资源为青海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多元文化一体提供了最为真实、最为直观也是最为生动的实物见证;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应立足于本省文化建设,认清在今天青海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也需要全社会协作共同努力,唤醒每一个公民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于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育英.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9(1).

收稿日期:2018-10-12

作者简介:李懿(1976-),男,陕西渭南人。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美术。

标签:;  ;  ;  ;  ;  ;  ;  ;  ;  ;  ;  

李懿:浅析青海寺院美术资源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