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为了解决电吹风风量和噪音的平衡问题,尤其涉及一种双驱动电吹风,包括包括外壳、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第一风扇单元、加热单元、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并从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该气流;第一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第一风扇单元设于手柄组件内,第一进风口设于手柄组件上;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第二风扇单元、设于外壳后端的第二进风口和设于外壳前端的第二出风口,第二风扇单元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外壳内并从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辅风道。第一风扇单元位于第二风扇单元的下游。提高风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驱动电吹风,包括外壳、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第一风扇单元、加热单元、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设于外壳的前端;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并从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该气流;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设于手柄组件内,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手柄组件上;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第二风扇单元、设于外壳后端的第二进风口和设于外壳前端的第二出风口,第二风扇单元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外壳内并从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辅风道;所述第一风扇单元位于第二风扇单元的下游。
设计方案
1.一种双驱动电吹风,包括外壳、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第一风扇单元、加热单元、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设于外壳的前端;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并从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该气流;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设于手柄组件内,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手柄组件上;
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第二风扇单元、设于外壳后端的第二进风口和设于外壳前端的第二出风口,第二风扇单元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外壳内并从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辅风道;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位于第二风扇单元的下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和沿手柄组件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区段,所述手柄组件与外壳的连接处形成气流从第一区段进入第二区段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二风扇单元设于气流入口的上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所述第二风扇单元设于第一区段的后端和第二进风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内筒,所述内筒的后端通过密封件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朝向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扇单元的安装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与第二进风口的最短距离为L,5mm≤L≤25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设于内筒内,所述辅风道包括由内筒和外壳限定的第三区段,所述第三区段绕第一区段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单元和第一区段同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第二风扇单元同时启动;或者,第一风扇单元先于第二风扇单元启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第二风扇单元同时停止;或者,第二风扇单元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驱动电吹风。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吹风产品受安装空间和重量的限制,只有一个风扇单元,风扇单元包括电机和用电机驱动旋转的扇叶,风量的大小受风扇单元的影响较大,目前通常的方法是采用好性能的电机以获得较大的转速,从而获得较大的风量,由此带来的缺点是更大的噪音,电机本身工作产生的噪音、电机驱动扇叶旋转的噪音、气流通过电吹风的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内部产生的噪音、以及气流流过电吹风内部结构件产生的噪音都会加大。而且电机的震动也会增加。
另外,气流在电吹风内如果收到干扰会造成风量、风压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驱动电吹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驱动电吹风,包括外壳、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第一风扇单元、加热单元、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设于外壳的前端;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并从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该气流;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
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设于手柄组件内,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手柄组件上;
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第二风扇单元、设于外壳后端的第二进风口和设于外壳前端的第二出风口,第二风扇单元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外壳内并从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辅风道;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位于第二风扇单元的下游。
优选的,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和沿手柄组件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区段,所述手柄组件与外壳的连接处形成气流从第一区段进入第二区段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二风扇单元设于气流入口的上游。
优选的,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所述第二风扇单元设于第一区段的后端和第二进风口之间。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还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内筒,所述内筒的后端通过密封件密封。
优选的,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朝向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扇单元的安装腔。
优选的,所述安装腔与第二进风口的距离为L,5mm≤L≤25mm。
优选的,所述加热单元设于内筒内,所述辅风道包括由内筒和外壳限定的第三区段,所述第三区段绕第一区段延伸。
优选的,所述第二风扇单元和第一区段同轴设置。
优选的,所述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第二风扇单元同时启动;或者,第一风扇单元先于第二风扇单元启动。
优选的,所述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第二风扇单元同时停止;或者,第二风扇单元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使电吹风具有两个风扇单元,好处是不需要提高电机的转速就可以获得较大的风量,从而电吹风的噪音不会因为风量的增大而明显增大,通过选择合适的风扇单元,可以实现风量明显增加,但是噪音几乎不会增大的效果,因此电机的震动也不会有明显增加;通过将第一风扇单元设于手柄组件内、第二风扇单元设于外壳后端,可以平衡外壳和手柄组件的重量,提高用户体验;通过第二风扇单元形成辅风道(冷风道),克服现有技术中辅风道中的冷气流和主风道的热气流均由同一个风扇单元作用造成热风量降低,从而产生烘干效率不好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主风道的热气流和辅风道的冷气流由独立的风扇单元作用形成,主风道的风量不会由于辅风道的设置而产生损失,烘干效率高。通过使第一风扇单元位于第二风扇单元的下游,使内部风道结构设计趋于简单化,使两个风扇单元从各自的进风口抽吸进电吹风的气流不会产生干涉,风量不会由于主风道和辅风道气流产生干涉产生损失,同时也避免了由于风道结构设计复杂化造成的风量损失。
2、通过使第二风扇单元设有主风道气流入口的上游,好处是减小第二风扇单元对主风道风量的影响,此种设置方式可以获得主风道获得最大的风量,降低气流从第二区段到第一区段进行方向改变时产生的风量损失,提高烘干效率;而且有利于简化电吹风的内部结构。
3、通过使第二风扇单元设于第一区段的后端和第二进风口之间,使辅风道获得较大的风量,便于从第二进风口吸入更多的气流,降低辅风道的风量损失。
4、通过使内筒的后端密封设置,好处是降低主风道的风压损失,使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风力较大,能够打散成股的湿发,提高头发与热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烘干效率。
5、通过将第二风扇单元安装在密封板的安装腔内,好处是减小电吹的的体积,减小由于第二风扇单元的设置带来的外壳长度的增加,提高吹脑后头发的舒适度。
6、通过使安装腔与第二进风口的距离为L,5mm≤L≤25mm,好处是保证风扇单元安装的同时,减小由于第二风扇单元的设置带来的外壳长度的增加;当L<5mm时,由于风扇单元的限制,可能会使风扇单元与外壳的后端产生干涉;当L>25mm时,造成外壳的长度过长,体积增大,显得笨重,尤其在吹脑后头发时给用户造成不便。
7、通过辅风道第三区段的设置,且使第三区段绕第一区段延伸,形成流动隔热空间,减小外壳温升;而且使从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有明显的温度梯度,降低热点产生的概率,提高吹头发过程中的舒适度。
8、通过使第二风扇单元与第一区段同轴设置,好处是减小辅风道风量的损失。
9、通过使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防止加热单元的热量散出不及时造成加热单元变红、电吹风的塑料件变形甚至烧坏等安全事故的产生,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第二风扇单元同时启动,辅风道的冷气流进入外壳内部,降低外壳温升。
所述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防止加热单元的热量散出不及时造成加热单元变红、电吹风的塑料件变形甚至烧坏等安全事故的产生,第一风扇单元先于第二风扇单元启动,节约使用成本。
10、通过使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防止加热单元的热量散出不及时造成加热单元变红、电吹风的塑料件变形甚至烧坏等安全事故的产生,第一风扇单元和第二风扇单元同时停止,好处是辅风道持续运行吹发的整个过程,提高风量,快速吹干头发,降低外壳温升。
通过使加热单元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工作,防止加热单元的热量散出不及时造成加热单元变红、电吹风的塑料件变形甚至烧坏等安全事故的产生,第二风扇单元先于第一风扇单元停止,好处是头发快被吹干的时候第二风扇单元可以停止工作,减小风量,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示例中电吹风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示例中电吹风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示例中电吹风的局部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示例中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示例中密封板与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示例中电吹风的又一局部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另一示例中电吹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另一示例中电吹风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另一示例中电吹风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另一示例中加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外壳;2、手柄组件;3、第一风扇单元;4、加热单元;5、第一进风口;6、第一出风口;7、第二风扇单元;8、第二进风口;9、第二出风口;10、主风道;11、辅风道;12、内筒;13、密封板;14、安装腔;15、气流导向槽;16、分隔板;17、开口槽;18、非封闭管道;19、内壁;20、外壁;21、开放部;22、隔热件;23、缺口;24、线路板;25、电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驱动电吹风,包括外壳1、与外壳1连接的手柄组件2、第一风扇单元3、加热单元4、第一进风口5和第一出风口6;第一出风口6设于外壳1的前端;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3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5进入电吹风并从第一出风口6吹出形成主风道10,所述加热单元4用于加热该气流;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3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
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3设于手柄组件2内,所述第一进风口5设于手柄组件2上;
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1内的第二风扇单元7、设于外壳1后端的第二进风口8和设于外壳1前端的第二出风口9,第二风扇单元7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8进入外壳1内并从第二出风口9吹出形成辅风道11。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3位于第二风扇单元7的下游。
通过第一风扇单元3和第二风扇单元7的设置,好处是增大风量和风压。第二风扇单元7也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第二风扇单元7的功率小于第一风扇单元3的功率,即第一风扇单元3的电机功率大于第二风扇单元7的电机功率,使主风道10的风量较大,实现快速烘干头发的目的。第一风扇单元3设于手柄组件2内、第二风扇单元7设于外壳1内,充分利用电吹风的内部空间,且能平衡电吹风的重量。加热单元4可以设置在手柄组件2内,也可以设在外壳1内。当加热单元4设于外壳1内时,第二风扇单元7位于加热单元4的上游,如此才能形成辅风道11且保证辅风道11的风量。
一种情况,所述主风道10包括沿外壳1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和沿手柄组件2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区段,所述手柄组件2与外壳1的连接处形成气流从第一区段进入第二区段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二风扇单元7设于气流入口的上游。
另一种情况,所述主风道10包括沿外壳1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所述第二风扇单元7设于第一区段的后端和第二进风口8之间。
针对以上两种示例,如图2至4所示,所述外壳1内还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内筒12,所述内筒12的后端通过密封件密封。密封件包括密封板13和软胶垫或软胶圈,防止主风道10的气流外泄,造成风压风量下降。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板13,所述密封板13朝向第二进风口8的一侧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扇单元7的安装腔14,第二风扇单元7与密封板13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安装腔14与第二进风口8的最短距离为L,5mm≤L≤25mm,优选L=10mm,保证风扇单元安装的同时,减小由于第二风扇单元7的设置带来的外壳1长度的增加。所述加热单元4设于内筒12内,所述辅风道11包括由内筒12和外壳1限定的第三区段,所述第三区段绕第一区段延伸,通过辅风道11的第三区段形成流动的隔热空间,带走内筒12表面的热量,防止电吹风因长时间工作造成外壳1表面过热。
可以理解的,针对以上两种示例,如图7至10所示,所述外壳1内还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非封闭管道18,所述非封闭管道18包括内壁19和外壁20,加热单元4设于内壁19和外壁20之间,非封闭管道18的后端通过密封件密封。非封闭管道18具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开放部21,加热单元4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隔热件22,隔热件22设有延其轴线方向延伸的缺口23,缺口23对应开放部21设置。内壁19和外壁2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优选内壁19和外壁20一体设置,可以避免主风道10的气流从两者的轴向配合缝隙中泄露。隔热件22的形状与内壁19和外壁20围成的空间的形状大致相同,从而实现将加热单元4装配在内壁19和外壁20围成的空间内。
所述第二风扇单元7和第一区段同轴设置。进一步的,第二风扇单元7与第三区段同轴设置。减小风量损失。
所述加热单元4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3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3停止工作,即加热单元4与第一风扇单元3同时启动、或者第一风扇单元3先于加热单元4启动,并且,加热单元4与第一风扇单元3同时停止工作、或者加热单元4先于第一风扇单元3停止工作,防止加热单元4变红、或者产生更严重的安全事故,所述第一风扇单元3和第二风扇单元7同时启动,有利于及时在外壳1内形成流动隔热空间,降低外壳1的温升;
可以理解的,加热单元4和第一风扇单元3的工作状态不变,和上例中一样,第一风扇单元3先于第二风扇单元7启动。
所述加热单元4不先于第一风扇单元3启动且不晚于第一风扇单元3停止工作,所述第一风扇单元3和第二风扇单元7同时停止;可以理解的,加热单元4和第一风扇单元3的工作状态不变,和上例中一样,第二风扇单元7先于第一风扇单元3停止。
另外,如图2至10所示,第二风扇单元7的设置的另一用处是为电吹风内的电控元件25散热。具体的,本例中的电吹风的电机为无刷电机,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复杂,包括多个大功率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出,会使电控元件25烧坏,电吹风失效。将电控元件25设置与辅风道11内,通过第二风扇单元7给电控元件25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延长电机的寿命。
如图3、4、5、6所示,电控元件25焊接在线路板24上,线路板24设置在外壳1的后端,进一步的,线路板24位于外壳1的后端,优选线路板24呈环形,且套在第二风扇单元7安装腔14的外壁20上。密封板13上设有对应电控元件25设置的气流导向槽15,电控元件25具有多个,气流导向槽15具有多个,第二风扇单元7从第二进风口8抽吸进辅风道11的气流进入安装腔14,然后经过气流导向槽15吹向电控元件25,气流进入气流导向槽15后方向改变的角度可以根据电控元件25的设置位置设定。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所述气流导向槽15与电控元件25相对设置。电控元件25面向气流导向槽15设置,气流经过气流导向槽15的作用后可以直接吹向电控元件25,有效散热。而且,为了减小电控元件25占用的空间,电控元件25可以部分伸入气流导向槽15,但不占用全部气流导向槽15的空间,即电控元件25与气流导向槽15的底壁具有间隙即可,由此气流才能通过气流导向槽15吹向电控元件25。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导向槽15内设有多个分隔板16,多个分隔板16将气流导向槽15分隔成多个开口槽17,每个开口槽17对应一个电控元件25。每个电控元件25都有对应的气流通道,有针对性的散热。
气流导向槽15位于安装腔14侧壁的外侧,且气流导向槽15与安装腔14连通设置。
为了充分利用电吹风的内部空间,如图2、7、6、9所示,本例中还包括设置在加热单元4内的电控元件25,或者是将电控元件25设于加热单元4内。加热单元4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隔热件22,电控元件25设置在隔热件22内,第二风扇单元7产生的气流进入中空通道带走电控元件25产生的热量。其中一个示例,所述外壳1内还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非封闭管道18,所述非封闭管道18包括内壁19和外壁20,加热单元4设于内壁19和外壁20之间,非封闭管道18的后端通过密封件密封,密封件位于内壁19和外壁20之间。非封闭管道18具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开放部21,加热单元4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隔热件22,隔热件22设有延其轴线方向延伸的缺口23,缺口23对应开放部21设置。电控元件25设于内壁19和外壳1之间的空间内,第二风扇单元7产生的气流进入内壁19和外壳1之间的空间内,既能带走电控元件25产生的热量,又能通过辅风道11的冷气流降低加热单元4的辐射热量对电控元件25工作性能的影响。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化实施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2706.2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750149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A45D20/10
专利分类号:A45D20/10;A45D20/12
范畴分类:15G;
申请人: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科技园路20号8幢305-307室
发明人:喻金明;肖林;叶志文
第一发明人:喻金明
当前权利人: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