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甜槠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安徽,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天然林,土壤,群落,养分。
甜槠林论文文献综述
林苗芳,叶文,邓双文,高常军,蔡坚[1](2019)在《广东优势群落甜槠林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每木调查法,对广东粤北石门台和粤中象头山地区甜槠(Castanopsis eyrie (Champ.) Tutch.)林样方内胸径≥1 cm的乔、灌木进行测量,记录其种名、胸径、高度和在样方中的坐标位置等指标,对群落的植物组成、区系成分、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门台样地有维管植物112种,隶属36科54属;象头山样地有维管植物109种,隶属36科59属。两个群落均具有明显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其中,石门台样地与华东、华中地区联系紧密;象头山样地则与中国台湾、日本的岛屿联系更多。比较两个地区的群落特征发现,他们的相似性较高,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纬度并不是决定群落植物多样性高低的因素,小环境、群落演替进程及人为因素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江国华,汪秀琴,吴泽民[2](2019)在《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空气相对湿度呈现早晚高、中午前后低的日变化规律,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2:30~14:30。在整个生长季中,空气相对湿度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江国华,汪秀琴,吴泽民[3](2017)在《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光因子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大小林隙光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光照强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光照的峰值出现在11:00~13:00。在整个生长季中,光照和气温均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不同大小林隙内光照由林隙中心区向林下逐渐递减,于近心区处减幅最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7年06期)
江国华,汪秀琴,吴泽民[4](2016)在《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温度因子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温度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气温日变化呈单峰型,地表以上1m处的气温峰值出现在12:00~14:00。在整个生长季中,气温变化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呈现单峰型,最高温度出现在中午12:00~14:00,较光照日变化最大值滞后,平均日地表温度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地表温度在生长季内变化为生长初期、末期较低,生长旺盛期较高。(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33期)
徐俊,李茂,刘露,田地,徐小牛[5](2016)在《不同梯度氮沉降对亚热带甜槠林凋落物及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梯度氮沉降作用下亚热带常绿阔叶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变化规律,从而为亚热带地区氮沉降研究提供数据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对安徽省仙寓山地区设置不同梯度施氮对照试验,长期实地监测甜槠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的响应状况。[结果]凋落物量大小顺序为:高氮加磷(HN+P)>低氮(LN)>高氮(HN)>对照CK,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但是落叶量LN与CK之间差异显着(p=0.023)。各处理凋落物量的月变化模式均呈双峰型,分别在4和11月达到峰值;凋落物中各组分所占比例从大到小均为:叶>果>枝>碎屑>花>皮;施肥处理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落果量的比重:HN+P(27%)>HN(25%)>CK=LN(23%)。甜槠林C,N,P,K,Ca,Mg这6种大量元素的养分年归还量共计:HN+P 4.62t/(hm2·a)>CK 4.44t/(hm2·a)>HN 4.17t/(hm2·a)>LN 3.96t/(hm2·a);不同处理各养分(K除外)归还量均表现为上述关系,且HN+P与CK之间的N,P的养分归还量差异显着(p=0.047;0.023)。对于各组分而言,落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年养分归还量的52%~58%。[结论]模拟不同梯度的氮沉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甜槠林凋落物总量的大小及其组成比例,且影响到其他养分的吸收及归还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江华[6](2013)在《武夷山甜槠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存库,森林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循环途径之一。森林土壤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C02排放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排放源。本研究在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选取甜槠天然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甜槠天然林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而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其变化模式与土壤表层5cm温度的季节动态一致。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76.3%,土壤湿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61%,而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双因素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80%。植被凋落物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6%,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即Q1o值的变化范围是1.532-1.734;土壤凋落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47.5g/m2,最小值出现在1月为9.5g/m2。土壤呼吸与植被凋落物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异养呼吸占土壤中呼吸的比例有明显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土壤异养呼吸在土壤总呼吸的比例的范围为67.38%~72.74%。土层0~10cm的土壤可溶性含碳量TOC高于土层10-20cmm,土层0~10cmm的土壤微生物含碳量MBC高于土层10~20cm,土层0~10cmm的土壤TOC变化范围为130mg/kg~201.3mg/kg,土层0~10cm的土壤MBC变化范围为287.5mg/kg~421.6mg/kg。土壤TOC含量和MBC含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冬天,最小值出现在秋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3-20)
江华,叶功富,黄义雄,高伟,林捷[7](2013)在《武夷山天然甜槠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福建省武夷山甜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LICOR—8100 Automated Soil CO2FluxSystem法进行了土壤呼吸、温度、气温的日动态测量.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山甜槠天然林的气温、地表温度、5 cm土壤温度等气象因子和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表现规律比较一致都呈单峰曲线,但是峰值出现的时刻不同;同时,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呈正相关;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也是正相关;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成为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夏季土壤呼吸的速率要高于冬季.(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江国华,吴泽民[8](2012)在《安徽査湾甜槠林林隙及林下土壤养分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安徽査湾甜槠林林隙与林下土壤水分和养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隙土壤含水量垂直方向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水平方向上,由林隙中心区往林下,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说明林隙土壤的保水能力加强。林隙内外土壤pH值差异不大,林隙内pH值均略高于非林隙林分下相应各层;除表层外,土壤pH值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养分在垂直方向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除了全钾质量分数由表层依次向下逐渐递增以外,其它各种养分均为逐渐递减,而且其它各养分在表层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土层的含量。林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高于林隙,而全磷、全钾质量分数是林隙高于林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江国华,吴泽民[9](2011)在《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林隙森林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线法调查研究区内林隙分布,共获得36个林隙,大小不同林隙内植物种类组成表现出一定差异,大林隙(300~400m2)乔木树种18种,灌木、草本植物28种;小林隙(<100m2)乔木树种13种,中林隙(100~200m2)11种,两者灌木及草本植物均21种。大、中林隙内乔木树种以江南桤木居多,小林隙中暖木和甜槠占优势;3个林隙中灌木均以青栲幼苗占绝对优势,表明青栲将有可能进入林冠层而逐渐成为优势树种。林隙内乔木树种种数、丰富度指数均大于非林隙,均匀度小于非林隙;灌木、草本植物具有同样规律。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以大林隙最高、中林隙最低;不同面积林隙SW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生态优势度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灌木、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指数表现出300~400m2面积的大林隙内达最大值,并随林隙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最大值也出现在大林隙中;生态优势度指数中林隙最大,小林隙最小。(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1年04期)
王勇[10](2011)在《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槠林群落是福建省主要阔叶林类型之一.对甜槠林群落进行10m×10m样方调查,测定了群落的37种树种的重要值,并对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较为稳定,处于旺盛生长期,群落结构分明,乔木层、灌木层、层间层和草本层层次清晰.(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1年02期)
甜槠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空气相对湿度呈现早晚高、中午前后低的日变化规律,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2:30~14:30。在整个生长季中,空气相对湿度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甜槠林论文参考文献
[1].林苗芳,叶文,邓双文,高常军,蔡坚.广东优势群落甜槠林多样性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9
[2].江国华,汪秀琴,吴泽民.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对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江国华,汪秀琴,吴泽民.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光因子对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
[4].江国华,汪秀琴,吴泽民.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温度因子对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5].徐俊,李茂,刘露,田地,徐小牛.不同梯度氮沉降对亚热带甜槠林凋落物及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6
[6].江华.武夷山甜槠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江华,叶功富,黄义雄,高伟,林捷.武夷山天然甜槠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江国华,吴泽民.安徽査湾甜槠林林隙及林下土壤养分对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
[9].江国华,吴泽民.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林隙森林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1
[10].王勇.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