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电池、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蓄电池位于内壳体内,且内壳体位于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顶端均螺栓固定有盖板,且内壳体底端螺栓于外壳体内,并且外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壳体的内壁拐角处粘接有转角柱,且内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并且内壳体的外壁上固定粘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用于热双金属片穿入的通槽,且热双金属片的两端焊接连接有连接板,并且热双金属片与散热铝片水平对齐。该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利用蓄电池的热量,对蓄电池间断性散热,避免外界异物进入,影响蓄电池正常工作,并且可以对蓄电池重复散热,保证了其使用寿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电池(1)、外壳体(2)和内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1)位于内壳体(3)内,且内壳体(3)位于外壳体(2)内,所述外壳体(2)和内壳体(3)顶端均螺栓固定有盖板(4),且内壳体(3)底端螺栓于外壳体(2)内,并且外壳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4),所述内壳体(3)的内壁拐角处粘接有转角柱(5),且内壳体(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并且内壳体(3)的外壁上固定粘接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上开设有用于热双金属片(9)穿入的通槽(8),且热双金属片(9)的两端焊接连接有连接板(10),并且热双金属片(9)与散热铝片(11)水平对齐,所述散热铝片(11)不与热双金属片(9)相对的一面焊接连接有散热柱(12)的一端,且散热柱(12)另一端从第二通孔(14)穿出并固定粘接有密封胶垫(13),所述散热柱(12)上套有弹力弹簧(15),且弹力弹簧(15)的两端与散热铝片(11)和外壳体(2)之间均为焊接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电池(1)、外壳体(2)和内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1)位于内壳体(3)内,且内壳体(3)位于外壳体(2)内,所述外壳体(2)和内壳体(3)顶端均螺栓固定有盖板(4),且内壳体(3)底端螺栓于外壳体(2)内,并且外壳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4),所述内壳体(3)的内壁拐角处粘接有转角柱(5),且内壳体(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并且内壳体(3)的外壁上固定粘接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上开设有用于热双金属片(9)穿入的通槽(8),且热双金属片(9)的两端焊接连接有连接板(10),并且热双金属片(9)与散热铝片(11)水平对齐,所述散热铝片(11)不与热双金属片(9)相对的一面焊接连接有散热柱(12)的一端,且散热柱(12)另一端从第二通孔(14)穿出并固定粘接有密封胶垫(13),所述散热柱(12)上套有弹力弹簧(15),且弹力弹簧(15)的两端与散热铝片(11)和外壳体(2)之间均为焊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柱(5)和密封胶垫(13)均为橡胶材质,且转角柱(5)的横截面呈“L”形,并且转角柱(5)与蓄电池(1)的四角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和通槽(8)整体的纵截面呈倒“凵”形,且通槽(8)的槽宽小于连接板(10)的宽度,并且连接板(10)与热双金属片(9)的两端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双金属片(9)厚度为0.2mm,且热双金属片(9)与开设有第一通孔(6)的内壳体(3)外壁贴合,并且热双金属片(9)主动层面向内壳体(3),其被动层面向散热铝片(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柱(12)为铝材质,且散热柱(12)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14)的内径,并且第二通孔(14)的内径小于呈圆盘状的密封胶垫(13)直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为电能,通过蓄电池储存电能,蓄电池在充放电时会产生热量,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对这部分热量,未经利用,同时对蓄电池的热量散热效果不好,这样使得蓄电池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容易降低其寿命,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鉴于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将其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具备实用性,才能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对这部分热量,未经利用,同时对蓄电池的热量散热效果不好,这样使得蓄电池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容易降低其寿命,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电池、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蓄电池位于内壳体内,且内壳体位于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顶端均螺栓固定有盖板,且内壳体底端螺栓于外壳体内,并且外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壳体的内壁拐角处粘接有转角柱,且内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并且内壳体的外壁上固定粘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用于热双金属片穿入的通槽,且热双金属片的两端焊接连接有连接板,并且热双金属片与散热铝片水平对齐,所述散热铝片不与热双金属片相对的一面焊接连接有散热柱的一端,且散热柱另一端从第二通孔穿出并固定粘接有密封胶垫,所述散热柱上套有弹力弹簧,且弹力弹簧的两端与散热铝片和外壳体之间均为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角柱和密封胶垫均为橡胶材质,且转角柱的横截面呈“L”形,并且转角柱与蓄电池的四角卡合。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和通槽整体的纵截面呈倒“凵”形,且通槽的槽宽小于连接板的宽度,并且连接板与热双金属片的两端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热双金属片厚度为0.2mm,且热双金属片与开设有第一通孔的内壳体外壁贴合,并且热双金属片主动层面向内壳体,其被动层面向散热铝片。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柱为铝材质,且散热柱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的内径,并且第二通孔的内径小于呈圆盘状的密封胶垫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设置有热双金属片,蓄电池散发的热量会传导至热双金属片的主动层一面,这样热双金属片的主动层一面会膨胀,进而朝着被动层一面弯曲成拱形,这样在弯曲时,热双金属片不会将第一通孔遮挡住,蓄电池热量会通过第一通孔导出至外壳体内,同时热双金属片会挤压散热铝片,使得第二通孔为打孔状,这样外壳体内热量就可以传导至外界,起到对蓄电池散热的效果,同时热双金属片热量会传导至散热铝片上,热双金属片自身温度会降低,从而温度降低后的热双金属片会复位,继续使得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闭合状,避免外界灰尘进入,这样重复利用蓄电池的热量,对蓄电池间断性散热,避免外界异物进入,影响蓄电池正常工作,并且可以对蓄电池重复散热,保证了其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壳体和热双金属片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和热双金属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电池,2、外壳体,3、内壳体,4、盖板,5、转角柱,6、第一通孔,7、固定板,8、通槽,9、热双金属片,10、连接板,11、散热铝片,12、散热柱,13、密封胶垫,14、第二通孔,15、弹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电池1、外壳体2和内壳体3,蓄电池1位于内壳体3内,且内壳体3位于外壳体2内,外壳体2和内壳体3顶端均螺栓固定有盖板4,且内壳体3底端螺栓于外壳体2内,并且外壳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4,内壳体3的内壁拐角处粘接有转角柱5,且内壳体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并且内壳体3的外壁上固定粘接有固定板7,固定板7上开设有用于热双金属片9穿入的通槽8,且热双金属片9的两端焊接连接有连接板10,并且热双金属片9与散热铝片11水平对齐,散热铝片11不与热双金属片9相对的一面焊接连接有散热柱12的一端,且散热柱12另一端从第二通孔14穿出并固定粘接有密封胶垫13,散热柱12上套有弹力弹簧15,且弹力弹簧15的两端与散热铝片11和外壳体2之间均为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转角柱5和密封胶垫13均为橡胶材质,且转角柱5的横截面呈“L”形,并且转角柱5与蓄电池1的四角卡合,这样转角柱5可以将蓄电池1固定住,避免蓄电池1晃动,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可以对蓄电池1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固定板7和通槽8整体的纵截面呈倒“凵”形,且通槽8的槽宽小于连接板10的宽度,并且连接板10与热双金属片9的两端垂直设置,热双金属片9受热弯曲时,其两端会通过通槽8在固定板7内移动,连接板10的设置,可以限制热双金属片9的弯曲幅度,避免热双金属片9弯曲幅度过大,脱离固定板7,结构合理。
进一步的,热双金属片9厚度为0.2mm,且热双金属片9与开设有第一通孔6的内壳体3外壁贴合,并且热双金属片9主动层面向内壳体3,其被动层面向散热铝片11,热双金属片9的厚度设计,使得其受热弯曲迅速,弯曲灵敏,并且热双金属片9在不弯曲时,可以将第一通孔6遮挡住,避免外界灰尘进入,同时蓄电池1散发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一通孔6传导至热双金属片9上,使得热双金属片9受热迅速。
进一步的,散热柱12为铝材质,且散热柱12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14的内径,并且第二通孔14的内径小于呈圆盘状的密封胶垫13直径,散热铝片11与热双金属片9贴合时,可以吸收热双金属片9的热量,并通过散热柱12传导至外界空气,同时散热铝片11被挤压后,对弹力弹簧15进行挤压,可以通过散热柱12带动密封胶垫13移动,使得密封胶垫13与第二通孔14分离,第二通孔14和散热柱12的尺寸设计,使得散热柱12不会将第二通孔14阻塞住,第二通孔14可以用于空气流动,这样外壳体2内的热量可以散发出去,当热双金属片9温度降低复位时,弹力弹簧15恢复自然长度,会带动散热铝片11反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密封胶垫13与第二通孔14贴合,可以将第二通孔14阻塞住,避免外界灰尘异物进入。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2556.8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312967U
授权时间:20190827
主分类号:H01M 10/613
专利分类号: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3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申请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人地址: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大学路2号
发明人:吴和尖
第一发明人:吴和尖
当前权利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代理人:林丽英
代理机构:35221
代理机构编号: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