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巯基丙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巯基,丙酸,分解,丙烯酸,硅烷,细菌,亚历山大。
巯基丙酸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生[1](2019)在《3-巯基丙酸甲酯的绿色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叁甲基氯硅烷作催化剂,在-10℃至室温条件下,以3-巯基丙酸与甲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3-巯基丙酸甲酯。(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9年06期)
邵璇[2](2019)在《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代谢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脱甲基途径关键酶的催化机制及该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基疏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海洋碳硫循环的重要载体物质。每年由海洋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和细菌产生的DMSP的量可达上亿吨,可占部分海洋表面固碳总量的10%。DMSP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做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硫源和碳源,DMSP可以被不同种类的细菌利用,其中海洋玫瑰杆菌类群和SAR11类群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海洋细菌通过两个途径代谢DMSP,即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其中,大约10%的DMSP经由裂解途径代谢,绝大多数DMSP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通过裂解途径,DMSP被多种裂解酶裂解产生二甲基硫和丙烯酸,丙烯酸被PrpE和AcuI进一步代谢,被细菌利用。在脱甲基途径中,DMSP在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AcuH)的作用下被分解代谢并生成甲硫醇,被细菌利用。脱甲基途径承担着绝大多数DMSP的代谢,因此研究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结构、催化机制以及在该途径中DMSP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有助于更好的研究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并对研究海洋微生物活动对全球碳硫循环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DMSP脱甲基途径中两个关键酶DmdA和DmdD/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已被报道,但另外两个关键酶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还没有被报道。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SP脱甲基途径中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以及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论文取得了如下结果:一、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连接酶DmdB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海洋细菌DMSP脱甲基途径中的关键酶DmdB是一个3-甲基巯基丙酸(3-methylmercaptopropionate,MMPA)-辅酶A(Coenzyme,CoA)连接酶,催化DMSP脱甲基途径中脱甲基酶DmdA的产物MMPA与CoA的连接,并产生MMP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uegeria lacuscaerulensis ITI-11157来源的Dmd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B的结构和催化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利用RT-qPCR技术和酶活检测实验手段验证了dmd 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基因能够被DMSP诱导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B具有显着的MMPA-CoA连接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B的酶学性质。凝胶过滤层析结果表明DmdB在溶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发挥功能。然后我们分别解析了DmdB结合ATP分子的竞争性抑制剂ADP以及DmdB突变体Lys523Ala结合AMP和MMPA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从结构中可以看出,DmdB是一个二聚体,它每个单体包括一个大的N末端结构域和一个小的C末端结构域,且催化活性中心位于这两个结构域之间。DmdB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两次构象改变,当不结合任何配体时,DmdB处于开放构象,ATP分子的结合促使DmdB的C末端结构域发生~64°的旋转,使DmdB发生第一次构象改变,形成腺苷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一步反应。利用序列及结构分析、定点突变实验验证和圆二色光谱分析,我们发现Lys523是重要的催化氨基酸残基,它通过与MMPA和ATP形成作用力来参与催化反应。然后,我们系统地研究了 DmdB催化中心多个保守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发现了与底物结合以及催化相关的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B结构与已报道的其他辅酶A连接酶结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B的硫酯形成构象,以及在该构象下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的C末端结构域会再次经过旋转使DmdB发生第二次构象变化,变为硫酯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二步反应。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B催化MMPA和CoA连接生成MMPA-CoA的分子机制。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DmdB的催化机制可能在海洋细菌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本研究对更好的认识海洋细菌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DMSP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脱氢酶DmdC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在DMSP脱甲基途径上,MMPA-CoA脱氢酶DmdC利用FAD做为辅因子催化上游DmdB的产物MMPA-CoA生成3-甲基巯基丙烯酰辅酶A(methylthioacrylyl-CoA,MT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oseovarius nubinhibens ISM来源的DmdC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首先,通过RT-qPCR技术我们验证了菌株ISM中dmdC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SP显着诱导dmdC基因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C具有显着的MMPA-CoA脱氢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C的酶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DmdC的晶体结构。结构和生化分析表明,DmdC是一个二聚体,它的两个单体通过一个大的接触表面组装在一起。通过分子对接研究,我们预测了DmdC的结构中FAD的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中心一些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然后结合定点突变实验和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DmdC中与FAD结合及与催化相关的一些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C结构与同家族已报道的结合了底物分子的其他酰基辅酶A脱氢酶的结构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C的结构中底物MMPA-CoA的结合位点,并结合定点突变实验结果确定了与底物MMPA-CoA结合相关的氨基酸残基以及参与催化反应的催化氨基酸残基。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C催化MMPA-CoA脱氢生成MTA-CoA的分子机制。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机制可能在不同细菌来源的DmdC中普遍适用。本研究对更全面的认识海洋细菌的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叁、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在海洋细菌中,DMSP的分解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海洋细菌通过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中的多个酶的协同作用完成DMSP的分解代谢并同时保证DMSP的生理功能。海水中的DMSP浓度很低,为纳摩尔级别,而经过富集,在海洋细菌胞内其浓度可达到毫摩尔量级。已经有研究人员揭示在裂解途径上的DMSP分解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本论文研究了 DMSP分解代谢的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通过RT-qPCR和胞外酶活,我们首先证实了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上的四个酶基因的功能。然后通过测定酶的Km值分析了这四个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来源的DMSP脱甲基酶DmdA对底物DMSP的Km值为十个毫摩尔量级,和DMSP裂解酶一样。这表明DmdA对底物DMSP的亲和力较低,这可以保证DMSP在海洋细菌胞内维持较高的浓度以发挥其生理功能。DmdB和DmdC两个酶对底物的Km值与DMSP裂解途径中的丙酸辅酶A连接酶PrpE的Km值处于相同的水平,都在毫摩尔水平且低于DmdA的Km值,这表明DmdB和DmdC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DmdA。底物亲和力的提高,保证了 DMSP的继续代谢,有利于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DMSP脱甲基途径的最后一个酶为MTA-CoA水合酶DmdD,其对底物的Km值为微摩尔级别,且催化效率非常高。DmdD如此高的底物亲和力和催化效率,保证了底物的快速代谢,避免其在细胞内的积累,这与已报道的AcuI相同,也从侧面上暗示了底物MTA-CoA可能具有细胞毒害作用。基于我们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即参与DMSP脱甲基代谢的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通过对底物亲和力的调控作用,保证了DMSP的胞内积累,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同时还保证了DMSP及其代谢产物尤其是有毒的MTA-CoA的快速代谢,最终完成DMSP的脱甲基代谢过程。本论文对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中关键酶DmdB和DmdC的晶体结构、催化机制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海洋细菌对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以及更好的认识海洋碳、硫循环。四、论文的其他研究结果:深海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产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条件优化在系统研究海洋细菌代谢重要有机硫DMSP机制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开展了一株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产弹性蛋白酶的发酵工艺研究。前期研究表明,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是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分泌的主要蛋白酶,它同时具有显着的膨胀胶原蛋白的能力,这表明myroilysin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由于myroilysin不能自体成熟,因此提高野生M.profundi D25细菌中myroilysin的产量尤其重要。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菌株Mrofundi D25的培养条件。随后,利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我们进行了多次菌株M.profundi D25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并成功建立了M.profundi D25产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工艺。发酵工艺的建立,为蛋白酶myroilysin的工业化生产和其生物技术方面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曹海岩[3](2019)在《海洋细菌中参与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二甲基硫代谢关键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 niopropionate,DMSP)是海洋中一种重要的有机硫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有机硫存在形式之一。全球海洋每年可产生大约109吨的DMSP。DMSP可以被微生物胞内的DMSP裂解酶裂解,生成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和丙烯酸。DMS是一种挥发性的气态有机硫化合物,在全球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是硫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中的主要形式。此外,DMS还在云凝结核的形成中发挥着作用,能够影响云的形成。DMS在全球硫循环以及生态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合成以及代谢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DMSP在微生物体内被裂解时除了产生DMS,还会产生等摩尔量的丙烯酸。丙烯酸可以作为一种碳源被利用。丙烯酸的代谢产物为丙烯酰辅酶A,它对细胞是有毒性的,在胞内大量积累会对生物体生理生化状态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生化分析以及X射线晶体学等手段,将DMSP的下游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DMS这两种物质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酶的结构、功能与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为系统阐明海洋细菌代谢DMSP的过程与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1)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的结构与催化机制DMSP被海洋细菌转运进胞内后,在DMSP裂解酶作用下被裂解,生成DMS和丙烯酸,丙烯酸可作为碳源在胞内进一步被代谢。丙烯酸可以在丙酰辅酶A连接酶PrpE或者酰基辅酶A转移酶AcuN作用下,生成丙烯酰辅酶A。丙烯酰辅酶A对细菌细胞是有剧毒的,很低浓度的丙烯酰辅酶A就可以使细菌致死。因此,丙烯酰辅酶A不能在胞内积累,必须尽快被代谢掉。丙烯酰辅酶A可以被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代谢成丙酰辅酶A,或者被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AcuH代谢成3-羟基丙酰辅酶A,从而防止丙烯酰辅酶A的积累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状态。本实验室前期已经对参与丙烯酸代谢的关键酶PrpE以及AcuN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了阐明海洋细菌代谢丙烯酰辅酶A的分子机制,本文对参与丙烯酰辅酶A代谢的两个关键酶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和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AcuI蛋白能将丙烯酰辅酶A还原成丙酰辅酶A,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以来自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的模式菌株Ruegeria pomeroyi DSS-3的AcuI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AcuI的晶体结构以及AcuI催化丙烯酰辅酶A生成丙酰辅酶A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对AcuI进行了异源表达与纯化,并对该蛋白进行了结晶与结构解析。我们分别解析了 AcuI[没有结合任何配体的结构(apo-AcuI)以及结合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的结构(AcuI-NADPH)。每个AcuI的单体有两个结构域,一个是催化结构域,另一个是罗斯曼折迭结构域。突变体酶活检测结果表明,Arg323突变成丙氨酸之后,酶活力有明显的下降。将Arg323突变成大小类似并且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后,酶活力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突变成大小类似但不带电的异亮氨酸后,酶活力基本全部丧失。这些结果表明Arg323可能在催化过程中参与电子传递并且充当质子供体。基于结构分析以及突变验证,我们提出了 AcuI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在该反应中,NADPH烟酰胺C4上的氢攻击丙烯酰辅酶A的C3并转移电子,进而形成烯醇中间体。烯醇中间体将电子传递给Arg323,最终形成产物丙酰辅酶A。另外,我们对Acud在海洋细菌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含有PrpE蛋白的菌株大多数都含有AcuI,这暗示AcuI确实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章研究对更好地了解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机制有重要意义。(2)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RdAcuH的结构与催化机制AcuH是一个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能够催化丙烯酰辅酶A水合生成3-羟基丙酰辅酶A,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来自菌株R.nubinhibens ISM的AcuH(RdAcuH)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RdAcH的晶体结构以及其催化丙烯酰辅酶A水合反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对RdAcuH进行了异源表达与纯化,并对该蛋白进行了结晶与结构解析。RdAcuH在不对称单位中以同源六聚体的形式存在。每个RdAcuH单体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是氮端结构域与碳端结构域。RdAcuH的活性中心位于一个单体的氮端结构域和相邻单体的碳端结构域之间。我们对RdAcuH的结构与其同源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dAcuH的整体结构与来自Rattus norvegicus的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的结构十分类似。我们通过序列比对和结构迭加的方式,找到了RdAcuH中两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Glu112和Glu132,并分别构建了 E112A和E132A突变体并对它们的酶活力进行检测。生化检测实验显示这两个突变体均丧失了酶活,表明这两个氨基酸残基在RdAcuH的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RdAcuH结构及点突变实验的分析,我们提出了RdAcuH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RdAcuH的Glu132攻击一个催化相关的水分子,这个水分子被激活,进而攻击丙烯酰辅酶A,形成一种中间态。之后,冗余的电子传回Glu132,水分子加到烯酰辅酶A上,从而生成了 3-羟基丙酰辅酶A。本章研究对更好地了解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机制有重要意义。RdAcuH除了催化丙烯酰辅酶A的水合反应外,还能催化DMSP去甲基化途径的下游代谢产物3-甲硫基丙烯酰辅酶A的水合反应。RdAcuH的同源蛋白在很多不能代谢DMSP的菌株中也有分布,这表明RdAcuH的催化机制或许能推广到其他代谢过程中去,有更广泛的意义。(3)DMS单加氧酶DmoA的结晶与结构分析DMS是一种挥发性的有机硫化物,它在全球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MS从海面扩散进入空气是硫元素从海洋进入到大气最主要的形式。空气中的DMS经过一系列过程,参与形成凝结核,能够影响云的形成。目前对DMS代谢的研究表明,生物降解是DMS最主要的降解方式。DmoA是一个DMS单加氧酶,能催化DMS代谢为甲硫醇的过程。我们把来自菌株Hyphom icrobium sulfonivorans 的DMS单加氧酶Dmo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结晶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对DmoA进行异源表达与纯化,并进行了 DmoA的结晶。在我们解析出的结构中,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含有两个DmoA单体。DmoA结构由TIM桶(TIM-barrel)结构以及额外插入区域(additio nal ins ertion,AI)构成。DmoA的结构中有5个额外插入区域,分别是AI1、AI2、AI3、AI4以及AI5,它们均位于外侧的a螺旋和内侧的β折叠之间。这种额外插入区域在DmoA的同源结构,如长链烷烃单加氧酶LadA以及二苯并噻吩砜单加氧酶BdsA中也有发现。我们对DmoA、LadA以及BdsA叁者的结构进行了迭加比较,发现它们的单体结构很相似。我们对这叁个结构的底物结合口袋进行分析后发现,DmoA的底物结合口袋与LadA及BdsA的相比要更小。DmoA结构中较小的底物结合口袋与它较小的底物(DMS)是相一致的。底物结合口袋大小的变化主要是由这叁个结构中AI5cα3以及AI3的不同所导致的。本章研究对DmoA晶体结构以及底物结合口袋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了解DMS的微生物降解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4)甲硫醇甲基转移酶MddA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DMS是一种重要的气态有机硫,目前主流观点都认为DMS主要是通过海洋中DMSP的裂解产生的。然而有研究表明,在海洋、淡水以及陆地环境中,还存在着不依靠DMSP生成DMS的方式。在分离自南极海底沉积物的菌株Pseudomonas deceptionensis M1T中发现了利用甲硫醇生成DMS的途径,被称为甲硫醇依赖的DMS生成途径。MddA是该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能以甲硫醇为底物生成DMS。MddA是一个膜蛋白,其表达纯化以及生化性质还没有相关报道。我们对来自 P.deceptionensis M1T的甲基转移酶MddA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和基本酶学性质分析。我们通过对表达载体以及表达菌株的筛选,确定了最优的MddA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即采用pET-15b为表达载体以及Escherichia coli C43(DE3)为表达菌株。我们对去污剂进行了筛选,确定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n-Dodecyl-β-D-maltopyrano side,DDM)为最合适的去污剂。经过条件优化之后,最终纯化出纯度较高、性质稳定的MddA蛋白,从而建立了MddA 的表达纯化体系。随后我们分析了MddA 的酶学性质。在DDM作去污剂的条件下,ddA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0℃。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ddA晶体结构及其催化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前期基础。论文从DMSP下游代谢产物的代谢过程出发,对在丙烯酰辅酶A代谢过程中关键酶AcuI和和d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DMS代谢过程中关键酶DmoA的结构以及DMS合成过程中关键酶MddA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DMSP的下游代谢过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更好地了解DMSP的代谢过程提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2)
陈云海,周维刚,魏国强,龙伟[4](2019)在《精馏过程中巯基丙酸甲酯分解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巯基丙酸和甲醇为原料生产巯基丙酸甲酯时,酯化得到的巯基丙酸甲酯粗品在精馏过程中分解严重。通过对精馏过程中巯基丙酸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巯基丙酸甲酯分解最为严重的阶段是在甲醇分离过程。针对这一现象,改变了甲醇分离条件。在真空度0.095 MPa、温度76℃的条件下进行精馏,可以有效降低巯基丙酸甲酯的分解率。(本文来源于《氯碱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朱蓉,张洪海,张婧,杨桂朋[5](2018)在《不同氮磷比和铁浓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生产二甲基硫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不同氮磷比(0∶1、5∶1、20∶1、50∶1)以及铁浓度(10、100、1 000nmol·L-1)对尖刺拟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产生的影响。氮营养和磷营养对尖刺拟菱形藻释放DMSP和DMS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塔玛亚历山大藻受N/P比的影响则很显着,低N/P比(0∶1)条件下的DMS浓度是高N/P比(50∶1)条件下的2.5倍。另外,培养液中不同初始铁浓度会影响到细胞内DMSP的合成和DMS的释放,且具有种间差异,高Fe3+浓度有助于尖刺拟菱形藻藻液中DMSPd的形成以及DMS的释放,却抑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内DMSP的生产。总的来说,浮游植物产生DMSP先取决于对营养盐的总体需求,其次是营养盐的比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代楚盈[6](2018)在《金(Ⅰ)-巯基丙酸纳米片层的组装动力学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组装体是组装基元通过非共价键形成的有序结构,由于非共价键具有较低的能量,赋予了组装体动态-可逆性。因此,超分子组装体普遍具有刺激响应性和环境适应性。超分子组装体常按组装驱动力(非共价键,例如,氢键、配位键、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π-π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等)的类型进行分类,其中金(I)-硫醇配位聚合物是超分子组装体中较为独特的一类,它的组装驱动力不仅有其它超分子体系中常见的几种弱相互作用(例如,范德华力、氢键、静电相互作用、配位键等),还存在独特的“亲金”相互作用,这就使其具有复杂的多级组装过程和多样化的组装结构。调控金(I)-硫醇配位聚合物模型体系的结构可以为研究其他复杂的多级组装体(例如,蛋白质、DNA等)结构带来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对于超分子组装体结构的调控手段主要是改变组装体系的温度、浓度、反应物料的配比、溶剂等,这些参数通常会同时带来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影响;同时,一些开创性的研究表明,在反应过程中,施加外界刺激(例如,超声、光等)能保持体系的热力学不变,发现动力学过程对调节组装体的尺寸、尺寸分布等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在本文中,我们维持所有反应物种类、用量及溶剂环境不变,确保不改变组装体系的热力学参数,仅通过改变反应物混合顺序及改变前躯体的预组装方式两种方法,探究了组装动力学过程对组装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物不同的混合顺序能够得到不同尺寸的前驱体,进而生成不同尺寸的组装体;并且,通过将反应物预组装能够使组装过程中的聚集过程和结晶过程分开,从而影响组装的速度和产率,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使用预组装的金(I)-巯基丙酸和银(I)-巯基丙酸制备金(I)/银(I)-巯基丙酸杂化共组装纳米片层的方法。本论文是基于不改变热力学参数的前提,单独考察组装动力学对组装体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向人们展示了组装动力学过程对复杂组装体系的强大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胡耕[7](2018)在《3-巯基丙酸—叁氯甲烷—水叁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巯基丙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和工业原料,是制备抗抑郁剂芬那露的重要医药中间体,是制备交联剂、防锈剂、硬化剂、树脂添加剂的重要化工原料。目前工业上3-巯基丙酸的主要合成方法主要是硫氢化钠法工艺,该工艺经反应得到3-巯基丙酸和水的混合物,然后经萃取得到高纯度3-巯基丙酸。据此,本文对3-巯基丙酸-水-叁氯甲烷叁元体系相平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温度和NaCl浓度对相平衡的影响,从而为以叁氯甲烷为萃取剂萃取制备高纯度3-巯基丙酸提供基础数据。研究中首先建立了3-巯基丙酸和叁氯甲烷的分析测试方法,确定了利用直接碘量滴定法测定3-巯基丙酸,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叁氯甲烷。并通过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证实了上述方法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然后通过实验确定了叁相体系的实验平衡振荡时间和平衡静置时间,并利用减压蒸馏法对原料3-巯基丙酸进行纯化,纯化后3-巯基丙酸的质量浓度从原来的99.18%到提纯后的99.91%,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测量了303.2K、313.2K、323.2K叁个温度下的叁元液液平衡数据,绘制了叁元相图。然后利用Hand方程和Othmer-Tobias方程对叁个不同温度下的3-巯基丙酸-水-叁氯甲烷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证实实验结果可靠度好。接着利用NRTL方程和UNIQUAC方程对叁个不同温度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得到了该体系的二元相互作用参数。结果表明,两个方程拟合得到的计算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吻合度高,均方根偏差均小于0.0164,预测得到的计算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吻合度高,均方根偏差均小于0.0337,表明NRTL方程和UNIQUAC方程对该体系都有很好的适用性。最后探讨不同的NaCl浓度对相平衡的影响,通过实验分别测得了NaCl质量浓度为0%、2%、6%时的液液平衡数据,绘制了叁元相图,发现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D和S随之增大,说明在该体系中加入NaCl有利于该体系的萃取。使用Hand方程和Othmer-Tobias方程对不同NaCl质量浓度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并用NRTL方程和UNIQUAC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程拟合。(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龙伟,陈云海,王海燕,邬琪麟,魏国强[8](2018)在《电位滴定法分析3-巯基丙酸水解液》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了电位滴定法分析3-巯基丙酸水解液,证明该法可快速有效分析出3-巯基丙酸水解液清液中各物质的含量,并给出了3-巯基丙酸水解液电位滴定的操作流程。(本文来源于《氯碱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陈云海,龙伟[9](2018)在《氢氧化钠用量对巯基丙酸合成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丙烯腈和硫氢化钠为主要原料合成巯基丙酸时,调节反应体系pH值的氢氧化钠对反应的影响。当采用液体硫氢化钠为原料进行合成反应时,氢氧化钠的用量对转化率具有一定的影响。n(AN)∶n(Na HS)∶n(NaOH)=1∶1.22∶0.2为最优配比,反应温度为45~50℃,转化率可达到83%~85%。(本文来源于《氯碱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王鹏[10](2017)在《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分解代谢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的分子机制及动力学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基疏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全球硫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载体物质。海洋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和临海被子植物是DMSP的主要生产者。每年DMSP的产量可以达到109吨。在大洋表面的某些区域,DMSP的产量可以达到碳固定总量的10%。微生物介导的DMSP的分解代谢是全球硫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步骤。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Marine Roseobacter Clade,MRC)是分解代谢DMSP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之一。微生物利用胞内DMSP裂解酶裂解DMSP产生二甲基硫(Dimethyl sulfide,DMS)和丙烯酸(Acrylate)。DMS具有挥发性,是连接海洋硫库和大气硫库的重要媒介。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影响气候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影响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影响全球气候环境。而丙烯酸则是重要的海洋碳源,很多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研究海洋细菌对DMSP的分解代谢对于更好认识全球硫循环和碳循环以及微生物代谢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为研究对象,主要从DMSP裂解酶裂解DMSP的分子机制、DMSP裂解酶的进化机制、DMSP裂解产物丙烯酸胞内代谢的分子机制以及DMSP分解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裂解DMSP产生DMS的分子机制每年通过微生物的DMSP裂解酶裂解DMSP产生的DMS可以达到约3亿吨。DMSP裂解酶种类丰富,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 8种不同的DMSP裂解酶。但DMSP裂解酶裂解DMSP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DddP是海洋中最丰富的DMSP裂解酶之一,主要来自于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来自Ruegeria lacuscaerulensis ITI_1157 的 DMSP 裂解酶 RlDddP 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DddP催化DMSP裂解的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利用RT-qPCR技术和酶活检测实验手段验证了 RlDddP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RldddP基因能够被DMSP诱导上调表达,重组表达纯化的RlDddP具有显着的DMSP裂解酶活性。然后我们检测了 RlDddP的酶学性质。RlDddP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60℃,Km值为 17.1 ±0.98mM。邻菲罗啉(o-phenanthroline,o-P)和 2,2-联吡啶(2,2-bipyridine)能够显着抑制RlDddP的活性,而典型的金属螯合剂EDTA和EGTA则对RlDddP的活性无显着影响。然后,我们分别解析了RlDddP结合底物类似物吗啉乙磺酸(MES),RlDddP结合产物类似物磷酸根,RlDddP突变体Y366A结合产物丙烯酸,RlDddP突变体D377A结合产物丙烯酸的晶体结构。RlDddP在溶液中以二体形式存在。RlDddP单体有两个结构域,两个结构域之间的夹角约90°,是典型的"pitta-bread"结构。每个RlDddP二体含有两个催化中心,每个催化中心螯合两个Fe3+作为金属离子辅基,并有10个保守的氨基酸。其中377位的天冬氨酸位于DMSP的β-C附近,很可能是催化过程中的亲核攻击碱。突变验证结果表明突变377位的天冬氨酸会导致RlDddP酶活的丧失,验证了该氨基酸为攻击碱的推断。接着,我们对已解析的四个结构进行了迭合分析,发现RlDddP的二铁离子辅基中的一个Fe3+在催化过程中存在"ion-shift"现象。Fe3+的移动有助于DMSP的结合并且增加了 DMSP的α-H的酸性,是RlDddP实现催化功能的关键一步。最后,在综合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RlDddP裂解DMSP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更好的认识微生物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释放DMS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M24金属蛋白酶来源的DMSP裂解酶DddP的进化机制序列和基因组分析认为DMSP代谢是在其它已存在的代谢途径的基础上进化产生的。DMSP裂解酶种类丰富,已发现的DMSP裂解酶分属于不同的家族。DMSP裂解酶的多样性暗示着DMSP裂解酶可能具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来源于R.laacuscaerulensis ITI_1157的RlDddP为例,研究了 DddP从金属蛋白酶进化为DMSP裂解酶的机制。因为序列分析显示DddP属于M24金属蛋白酶家族,所以我们首先利用RT-qPCR技术和酶活检测实验手段检测了RlDddP的蛋白酶功能。研究发现RldddP基因不能被短肽和酪蛋白诱导,重组表达纯化的RlDddP也检测不到蛋白酶活性,说明RlDddP从金属蛋白酶进化为DMSP裂解酶后完全丧失了蛋白酶功能。然后,我们分别对DddP的蛋白全长及N端结构域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研究发现,DddP在M24金属蛋白酶家族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而且拥有一个不同于其他M24金属蛋白酶的全新的N端结构域。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全新的N端结构域使得RlDddP形成了 一个紧密的二体结构,从而使得RlDddP的底物入口仅能允许DMSP进入而不允许短肽进入。接着,我们对RlDddP与M24金属蛋白酶极为相似的C端结构域进行了结构迭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金属蛋白酶中起稳定反应中间态作用的氨基酸突变成了DMSP裂解酶中的关键的催化碱。催化中心关键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了RlDddP蛋白酶催化能力的丧失和DMSP裂解酶催化能力的形成。最后,在综合N端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 DddP从金属蛋白酶进化为DMSP裂解酶的机制。这一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DMSP裂解酶的进化机制。3.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胞内代谢丙烯酸的分子机制丙烯酸是重要的海洋微生物碳源,同时丙烯酸及其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性,丙烯酸需要在胞内实现快速代谢从而避免对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丙烯酸代谢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以代谢DMSP的主要类群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DMSP代谢菌株胞内代谢丙烯酸的分子机制。首先,我们验证了该类群胞内代谢丙烯酸的代谢途径。研究发现,该类群主要通过以丙酸辅酶A连接酶(PrpE)和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为关键酶的PrpE-AcuI途径实现丙烯酸的代谢。然后,我们分别解析了Dinoroseobacter shibae DFL 12 的 PrpE 和 R.pomeeroyi DSS-3 的 AcuI的结构。PrpE在溶液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它的拓扑结构与同家族的其它酰基辅酶A连接酶相似,拥有两个结构域,一个N端结构域和一个C端结构域。AcuI则在溶液中以二体形式存在。它的拓扑结构与来自大肠杆菌的YhdH相似,拥有一个典型的rossmann折迭结构用以结合辅酶NADPH。接着,我们分别研究了PrpE和AcuI催化中心保守的氨基酸的功能。PrpE具有两个构象,即腺苷酸形成构象和硫酯形成构象。PrpE高度保守的588位的赖氨酸和502位的甘氨酸分别位于两个构象的活性中心,且突变会导致PrpE的酶活丧失。因此,PrpE 588位的赖氨酸很可能是PrpE催化腺苷酸形成半反应的关键氨基酸,而502位的甘氨酸则很可能是硫酯形成半反应中的关键氨基酸。AcuI的催化中心结合一个NADPH辅基。NADPH烟酰胺基团附近的亲水氨基酸中仅有323位的精氨酸突变会显着影响AcuI的酶活。因此,323位的精氨酸很可能是AcuI催化过程中接受电子的广义酸,而NADPH则很可能在AcuI的催化过程中提供反应的还原力。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 PrpE和AcuI共同参与胞内代谢丙烯酸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更好的认识微生物的胞内丙烯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4.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分解DMSP的动力学调控机制DMSP在细菌胞内的分解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步反应,需要多种酶分工合作,相互协调。DMSP除了作为重要的硫循环和碳循环的载体物质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DMSP代谢菌株往往会在胞内积累DMSP作为渗透压保护剂、抗氧化剂或防冻剂。DMSP在胞内的浓度可以达到毫摩尔量级,而DMSP裂解过程的产物丙烯酸,尤其是丙烯酰辅酶A,具有很强的胞内毒性,需要快速代谢。因此,DMSP分解代谢需要一个调控机制来维持胞内的DMSP浓度并保证丙烯酸,尤其是丙烯酰辅酶A,的快速代谢。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文献涉及DMSP分解代谢的调控。在本论文中,我们以代谢DMSP的主要类群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DMSP裂解过程的动力学调控机制。首先,我们研究了已报道的多种DMSP裂解酶、丙烯酸代谢相关酶PrpE和AcuI的Km值。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胞内DMSP裂解酶的Km值>PrpE的Km值>>AcuI的Km值。而后,我们比较了多种DMSP裂解酶,丙烯酸代谢相关酶PrpE和AcuI的kcat/Km值。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DMSP裂解酶的kcat/Km>PrpE的kcat/Km值>>AcuI的kcat/Km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 DMSP裂解过程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即DMSP裂解酶、PrpE和AcuI底物结合能力和催化效率的不同保证了DMSP的胞内积累和其代谢产物丙烯酸,尤其是丙烯酰辅酶A的快速代谢。接着,我们通过研究PrpE和AcuI在自然界的丰度发现PrpE和AcuI不仅在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存在,在不同生境不同生物域的生物中均有分布。而且,除DMSP分解代谢外,多种代谢——如DMSP去甲基化代谢、乳酸代谢、丙酸代谢、β-丙氨酸和葡萄糖代谢——都可以产生丙烯酸和丙烯酰辅酶A。因此,DMSP裂解过程的动力学调控机制不仅对来自海洋的玫瑰杆菌类群细菌的DMSP分解代谢具有意义,同时具有扩展到其它生境的其它生物的其它代谢过程中的潜力,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本论文对海洋玫瑰杆菌类群DMSP裂解酶裂解DMSP的分子机制、DMSP裂解酶的进化机制、DMSP裂解产物丙烯酸胞内代谢的分子机制及DMS分解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更好的认识地球硫循环和碳循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8)
巯基丙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甲基疏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海洋碳硫循环的重要载体物质。每年由海洋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和细菌产生的DMSP的量可达上亿吨,可占部分海洋表面固碳总量的10%。DMSP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做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硫源和碳源,DMSP可以被不同种类的细菌利用,其中海洋玫瑰杆菌类群和SAR11类群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海洋细菌通过两个途径代谢DMSP,即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其中,大约10%的DMSP经由裂解途径代谢,绝大多数DMSP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通过裂解途径,DMSP被多种裂解酶裂解产生二甲基硫和丙烯酸,丙烯酸被PrpE和AcuI进一步代谢,被细菌利用。在脱甲基途径中,DMSP在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AcuH)的作用下被分解代谢并生成甲硫醇,被细菌利用。脱甲基途径承担着绝大多数DMSP的代谢,因此研究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结构、催化机制以及在该途径中DMSP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有助于更好的研究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并对研究海洋微生物活动对全球碳硫循环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DMSP脱甲基途径中两个关键酶DmdA和DmdD/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已被报道,但另外两个关键酶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还没有被报道。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SP脱甲基途径中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以及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论文取得了如下结果:一、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连接酶DmdB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海洋细菌DMSP脱甲基途径中的关键酶DmdB是一个3-甲基巯基丙酸(3-methylmercaptopropionate,MMPA)-辅酶A(Coenzyme,CoA)连接酶,催化DMSP脱甲基途径中脱甲基酶DmdA的产物MMPA与CoA的连接,并产生MMP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uegeria lacuscaerulensis ITI-11157来源的Dmd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B的结构和催化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利用RT-qPCR技术和酶活检测实验手段验证了dmd 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基因能够被DMSP诱导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B具有显着的MMPA-CoA连接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B的酶学性质。凝胶过滤层析结果表明DmdB在溶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发挥功能。然后我们分别解析了DmdB结合ATP分子的竞争性抑制剂ADP以及DmdB突变体Lys523Ala结合AMP和MMPA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从结构中可以看出,DmdB是一个二聚体,它每个单体包括一个大的N末端结构域和一个小的C末端结构域,且催化活性中心位于这两个结构域之间。DmdB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两次构象改变,当不结合任何配体时,DmdB处于开放构象,ATP分子的结合促使DmdB的C末端结构域发生~64°的旋转,使DmdB发生第一次构象改变,形成腺苷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一步反应。利用序列及结构分析、定点突变实验验证和圆二色光谱分析,我们发现Lys523是重要的催化氨基酸残基,它通过与MMPA和ATP形成作用力来参与催化反应。然后,我们系统地研究了 DmdB催化中心多个保守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发现了与底物结合以及催化相关的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B结构与已报道的其他辅酶A连接酶结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B的硫酯形成构象,以及在该构象下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的C末端结构域会再次经过旋转使DmdB发生第二次构象变化,变为硫酯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二步反应。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B催化MMPA和CoA连接生成MMPA-CoA的分子机制。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DmdB的催化机制可能在海洋细菌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本研究对更好的认识海洋细菌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DMSP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脱氢酶DmdC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在DMSP脱甲基途径上,MMPA-CoA脱氢酶DmdC利用FAD做为辅因子催化上游DmdB的产物MMPA-CoA生成3-甲基巯基丙烯酰辅酶A(methylthioacrylyl-CoA,MT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oseovarius nubinhibens ISM来源的DmdC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首先,通过RT-qPCR技术我们验证了菌株ISM中dmdC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SP显着诱导dmdC基因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C具有显着的MMPA-CoA脱氢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C的酶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DmdC的晶体结构。结构和生化分析表明,DmdC是一个二聚体,它的两个单体通过一个大的接触表面组装在一起。通过分子对接研究,我们预测了DmdC的结构中FAD的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中心一些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然后结合定点突变实验和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DmdC中与FAD结合及与催化相关的一些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C结构与同家族已报道的结合了底物分子的其他酰基辅酶A脱氢酶的结构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C的结构中底物MMPA-CoA的结合位点,并结合定点突变实验结果确定了与底物MMPA-CoA结合相关的氨基酸残基以及参与催化反应的催化氨基酸残基。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C催化MMPA-CoA脱氢生成MTA-CoA的分子机制。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机制可能在不同细菌来源的DmdC中普遍适用。本研究对更全面的认识海洋细菌的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叁、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在海洋细菌中,DMSP的分解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海洋细菌通过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中的多个酶的协同作用完成DMSP的分解代谢并同时保证DMSP的生理功能。海水中的DMSP浓度很低,为纳摩尔级别,而经过富集,在海洋细菌胞内其浓度可达到毫摩尔量级。已经有研究人员揭示在裂解途径上的DMSP分解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本论文研究了 DMSP分解代谢的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通过RT-qPCR和胞外酶活,我们首先证实了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上的四个酶基因的功能。然后通过测定酶的Km值分析了这四个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来源的DMSP脱甲基酶DmdA对底物DMSP的Km值为十个毫摩尔量级,和DMSP裂解酶一样。这表明DmdA对底物DMSP的亲和力较低,这可以保证DMSP在海洋细菌胞内维持较高的浓度以发挥其生理功能。DmdB和DmdC两个酶对底物的Km值与DMSP裂解途径中的丙酸辅酶A连接酶PrpE的Km值处于相同的水平,都在毫摩尔水平且低于DmdA的Km值,这表明DmdB和DmdC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DmdA。底物亲和力的提高,保证了 DMSP的继续代谢,有利于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DMSP脱甲基途径的最后一个酶为MTA-CoA水合酶DmdD,其对底物的Km值为微摩尔级别,且催化效率非常高。DmdD如此高的底物亲和力和催化效率,保证了底物的快速代谢,避免其在细胞内的积累,这与已报道的AcuI相同,也从侧面上暗示了底物MTA-CoA可能具有细胞毒害作用。基于我们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即参与DMSP脱甲基代谢的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通过对底物亲和力的调控作用,保证了DMSP的胞内积累,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同时还保证了DMSP及其代谢产物尤其是有毒的MTA-CoA的快速代谢,最终完成DMSP的脱甲基代谢过程。本论文对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中关键酶DmdB和DmdC的晶体结构、催化机制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海洋细菌对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以及更好的认识海洋碳、硫循环。四、论文的其他研究结果:深海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产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条件优化在系统研究海洋细菌代谢重要有机硫DMSP机制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开展了一株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产弹性蛋白酶的发酵工艺研究。前期研究表明,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是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分泌的主要蛋白酶,它同时具有显着的膨胀胶原蛋白的能力,这表明myroilysin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由于myroilysin不能自体成熟,因此提高野生M.profundi D25细菌中myroilysin的产量尤其重要。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菌株Mrofundi D25的培养条件。随后,利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我们进行了多次菌株M.profundi D25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并成功建立了M.profundi D25产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工艺。发酵工艺的建立,为蛋白酶myroilysin的工业化生产和其生物技术方面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巯基丙酸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生.3-巯基丙酸甲酯的绿色合成[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9
[2].邵璇.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代谢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脱甲基途径关键酶的催化机制及该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D].山东大学.2019
[3].曹海岩.海洋细菌中参与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二甲基硫代谢关键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陈云海,周维刚,魏国强,龙伟.精馏过程中巯基丙酸甲酯分解探索[J].氯碱工业.2019
[5].朱蓉,张洪海,张婧,杨桂朋.不同氮磷比和铁浓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生产二甲基硫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的实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代楚盈.金(Ⅰ)-巯基丙酸纳米片层的组装动力学调控[D].吉林大学.2018
[7].胡耕.3-巯基丙酸—叁氯甲烷—水叁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D].重庆大学.2018
[8].龙伟,陈云海,王海燕,邬琪麟,魏国强.电位滴定法分析3-巯基丙酸水解液[J].氯碱工业.2018
[9].陈云海,龙伟.氢氧化钠用量对巯基丙酸合成反应的影响[J].氯碱工业.2018
[10].王鹏.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分解代谢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的分子机制及动力学调控机制[D].山东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