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絮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生物,碳源,絮凝剂,系统,聚合物,效应。
生物絮凝论文文献综述
曹宝鑫,张南南,罗国芝,谭洪新,蒙浩焱[1](2019)在《循环水与生物絮凝养殖系统吉富罗非鱼越冬暂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绿色环保的罗非鱼越冬新模式,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与生物絮凝养殖系统(bio-floc technology,BFT)比较了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越冬期间的生长情况、水质变化与养殖成本。结果显示,罗非鱼越冬期在RAS组中的存活率达到了96.9%±2.23%,显着高于BFT组的65.82%±3.22%;BFT组的饲料系数为1.31±0.03显着低于RAS组的1.43±0.03;越冬期间RAS与BFT氨氮分别为(1.56±0.76)、(1.58±0.56)mg/L,平均浓度无显着差异;RAS组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为(0.47±0.29)mg/L,显着高于BFT组的(0.09±0.04)mg/L,但两者都维持在1 mg/L以下;两组硝酸盐均持续积累,RAS组最终达到了(118.4±0.92)mg/L,BFT为(336.91±21.44)mg/L;在总成本方面,RAS系统在用电量、用水量和投喂量方面都高于BFT系统。结果表明,BFT能够实现罗非鱼的越冬并维持稳定的水质,初步估算成本低于RAS。(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宋淑敏,刘伟,徐晓军,曹广祝[2](2019)在《氯化铝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去除饮用水中的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室筛选出的耐铝无毒复合菌,以AlCl_3·6H_2O为改性剂,得到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用于去除饮用水中氟。研究了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投加量、pH和反应时间对F~-去除效果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生物絮凝剂和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的表面形态,并分析了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的除氟机理。结果表明:经过氯化铝改性后,复合生物絮凝剂表面的羟基和Al~(3+)得到了增加,且在絮凝剂表面可能形成羟基氧化铝,通过铝氟络合、氢键和静电吸附作用去除氟。(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10期)
万立国,林巧,张丽君,张文华,刘红波[3](2019)在《溶解氧对HLB-MR反应器内有机物的生物絮凝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溶解氧(DO)对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内有机物生物絮凝规律的影响,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DO条件下反应器内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胞外聚合物(EPS)含量、金属阳离子浓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DO浓度分别为1~2mg/L和6~8mg/L时,HLB-MR反应器的絮凝效率分别为83%和89%,两反应器内上清液的浊度差别也进一步证实,较高的DO浓度下,反应器的生物絮凝效果更好.DO浓度在6~8mg/L时,HLB-MR反应器内结合态EPS和自由态EPS的含量分别为15.64mg/(g·VSS)和8.71mg/L,两者均显着高于DO为1~2mg/L时的11.83mg/(g·VSS)和6.56mg/L,反应器浓缩液中镁和铝的浓度也均明显高于低DO浓度时所对应的值,这说明在高DO条件下,有更多的EPS与金属阳离子结合而固定在污泥基质中,促进了生物絮凝.高通量测序表明,DO浓度分别为1~2mg/L和6~8mg/L时,HLB-MR反应器内细菌的群落结构差异明显,高DO浓度反应器底泥中Actinobacteria和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高,可能对生物絮凝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明源,王中华,刘咏梅,董祎,李佳怡[4](2019)在《复配生物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处理成本,采用筛选的高效絮凝菌株EW-1与高分子化学絮凝剂复配,对印染废水进行絮凝处理,以提高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并减少化学絮凝剂的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结果表明:使用单一絮凝剂,EW-1、PAC、PAM、PAFC的投加量分别为4,7,3,4mL时絮凝效果最好;EW-1与PAC以体积比1∶2的比例复配,投加量为6mL时,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为79.5%,COD去除率为40.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董敬申[5](2019)在《煤炭生物絮凝助凝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絮凝沉降法是煤泥水处理过程中使用成本较低且应用较广泛方法之一,无机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使用均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微生物絮凝剂由于其高效安全的特点成为煤泥水絮凝研究的新方向,适用于大规模生物工程产业化。助凝剂的作用比较广泛,主要作用是用于调节或改善絮粒的结构,增大絮粒的粒度及比重,以此来促进絮体的沉降,还能有效减少絮凝剂的投加量、降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去除重金属离子及其他放射性物质等。目前微生物絮凝煤泥水方面常用的助凝剂为CaC12,由于有Ca2+的存在,能有效的降低胶体的表面电荷同时还能增强微生物絮凝剂与胶粒之间的吸附架桥作用。本论文是在先前微生物絮凝剂研究的基础上,对絮凝过程中所需要的助凝剂进行改变,研究了煤泥水的温度、加入的絮凝剂的量、加入的助凝剂的量和煤泥水的pH值对试验的影响。选择具有良好絮凝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作为试验研究絮凝剂产生菌,用壳聚糖改性硅藻土和DEAE纤维素作为助凝剂进行絮凝试验。试验研究表明,当硅藻土中壳聚糖的含量为1OOmg/g时进行絮凝试验所得到的透光率值达到最大,通过单因素试验得知改性硅藻土和枯草芽孢杆菌配合使用对第一种煤炭配制的煤泥水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煤泥水温度为39℃℃,煤泥水pH值为5,改性硅藻土加入量为0.2g,枯草芽孢杆菌絮凝剂为1.5ml,在此条件下絮凝煤泥水30min可使透光率达到84.3%。将改性硅藻土更换为微生物絮凝中常用的助凝剂CaC12,其他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煤泥水絮凝试验得到上清液透光率值为71.1%。通过单因素试验得知DEAE纤维素和枯草芽孢杆菌配合使用对第二种煤炭配制的煤泥水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煤泥水温度为25℃℃,煤泥水pH值为7,DEAE纤维素的量为0.25g,加入的枯草芽孢杆菌絮凝剂的量为1.5ml,在此条件下絮凝煤泥水30min可使透光率达到87.3%。用CaC12作为助凝剂,其他试验条件相同,进行煤泥水絮凝试验,得到上清液透光率值为67.9%。在纤维素的作用下,絮凝速度非常快,沉降15min后上清液透光率可达80.6%,以氯化钙作助凝剂其沉降速度较均匀但整个过程较漫长。测定改性前后硅藻土的比表面积值和Zeta电位值,由于壳聚糖上的氨基的质子化,改性的硅藻土具有正电荷并且易于与粘液中的阴离子基团的静电吸引相结合。而纤维素的作用是先将微小颗粒凝聚在一起成为较大一点的絮团颗粒,使其比较容易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架桥作用。图28 表23 参6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石岩,邹吕熙,单威,郑凯凯,王燕[6](2019)在《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及反硝化除磷菌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并实现出水稳定达标,采用中试规模生物絮凝-AAAO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并模拟生物絮凝污泥厌氧消化所产生的碳源,用于强化反硝化除磷菌(DPAO)驯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凝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去除率可达67.23%、 27%与68.93%。将模拟厌氧消化后产生的碳源投加至厌氧池促进DPAO的驯化后,AAAO系统对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提升31.53%、37.67%和26.37%,反硝化吸磷率最高可达62.97%,二沉池出水COD、TN均满足一级A出水标准,TP可低于0.30 mg·L-1。生物絮凝-AAA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较好,可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运行奠定基础并有望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樊利鹏,刘文畅,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7](2019)在《光照条件下生物絮凝养殖调控的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阳光工厂化生物絮凝养殖前期水为实验材料,分别探究去细菌捕食者(原生动物等,AC组)、带虾序批添加葡萄糖(GS组)和一次性添加葡萄糖(G组)对水中微食物环的细菌及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GS组在120 h的轮虫生物量、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 05)和而G组的轮虫生物量、浮游植物生物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 0. 05),因此序批式添加葡萄糖的上行效应比一次性添加更加明显,并且添加大型捕食者的GS组的下行效应不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总数都大于5×10~5个/mL,AC组的细菌总数峰值最高[(13. 10±3. 79)×10~5个/mL],去细菌捕食者后降低了对细菌的捕食压力从而促进了细菌生长。AC组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和溶解性总氮浓度一直高于其他组,GS组、G组和对照组的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总氮和磷酸盐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杀死细菌捕食者释放了大量溶解性有机物,添加适量葡萄糖、投放虾对养殖水质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为阳光型生物絮凝养殖在生产应用上的调控手段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柳泽锋,罗国芝,谭洪新,蒙浩焱[8](2019)在《碳源添加方式对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地添加碳源有利于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为快速完成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在盐度为30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阶段探究了3种添加碳源(葡萄糖)方式对启动效率的影响。第一种在实验初始时一次性添加葡萄糖到生物絮凝系统中,使碳与总氮质量比达到15以上;第二种在系统运行的第1~10天,每天加入A组所添加葡萄糖总量的10%,此后若氨氮(TAN)上升至1 mg/L以上,则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第叁种每天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氨氮在实验期间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均有明显积累,但在系统运行第59天时降至最低水平。3组系统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和粗蛋白等营养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絮体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3组生物絮体的主要优势菌群都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持续添加碳源能够丰富生物絮凝系统中微生物种类。实验进行第55天时,3个处理组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完成。实验表明:在启动初始阶段以DOC/TN为15的比例添加葡萄糖及在系统运行期间按DOC/TAN为6的比例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形成生物絮凝系统。(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叶,吕张义,戈林燕[9](2019)在《生物絮凝剂处理生活污水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分别用M-2B、M-2、CMD、高酐、阳Ⅰ型、阳Ⅱ型、阴离子1800、阴离子1600、阳离子102处理二沉池出水。以CODcr、色度、pH为主要测试指标,对每个絮凝剂的处理效果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表明:对于生活污水,高酐生物絮凝剂处理效果最佳,CODCr的去除率为63.00%,色度去除率为61.75%,pH为6.98。(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陈伟,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刘文畅[10](2019)在《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不用药、添加益生菌和零换水条件下,采用300、600、900尾/m33种养殖密度,通过90 d海水养殖试验,探索了密度对该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在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BFT900组的DO由8. 21 mg/L降至3. 34 mg/L,p H由8. 24降至6. 75,TAN由0. 08 mg/L升至1. 64 mg/L,NO2--N由0. 10 mg/L升至10. 80 mg/L,NO3--N由0. 54 mg/L升至153. 70 mg/L,上述各组指标差异显着(P <0. 05),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转化成功后,各组水质指标均处于对虾生长合适范围;存活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BFT300、BFT600和BFT900这3个处理组存活率分别为84. 59%±8. 83%、74. 26%±6. 66%和54. 95%±4. 23%,3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 <0. 05);养殖结束时,对虾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BFT300组的对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显着高于BFT600和BFT900组(P <0. 05);养殖产量BFT600组最高,为(5. 45±0. 48) kg/m3,与BFT900组差异不显着(P> 0. 05),但显着高于BFT300组产量[(4. 08±0. 63) kg/m3];饵料系数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其中BFT300和BFT600组差异不显着(P> 0. 05),但均显着低于BFT900组的饵料系数(1. 82±0. 62,P <0. 05)。据养殖综合效果和生产效益,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可据自身条件,养殖密度可参考300~600尾/m3确定。(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生物絮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实验室筛选出的耐铝无毒复合菌,以AlCl_3·6H_2O为改性剂,得到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用于去除饮用水中氟。研究了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投加量、pH和反应时间对F~-去除效果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生物絮凝剂和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的表面形态,并分析了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的除氟机理。结果表明:经过氯化铝改性后,复合生物絮凝剂表面的羟基和Al~(3+)得到了增加,且在絮凝剂表面可能形成羟基氧化铝,通过铝氟络合、氢键和静电吸附作用去除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絮凝论文参考文献
[1].曹宝鑫,张南南,罗国芝,谭洪新,蒙浩焱.循环水与生物絮凝养殖系统吉富罗非鱼越冬暂养研究[J].淡水渔业.2019
[2].宋淑敏,刘伟,徐晓军,曹广祝.氯化铝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去除饮用水中的氟[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3].万立国,林巧,张丽君,张文华,刘红波.溶解氧对HLB-MR反应器内有机物的生物絮凝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刘明源,王中华,刘咏梅,董祎,李佳怡.复配生物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5].董敬申.煤炭生物絮凝助凝剂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6].石岩,邹吕熙,单威,郑凯凯,王燕.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及反硝化除磷菌的培养[J].环境工程学报.2019
[7].樊利鹏,刘文畅,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光照条件下生物絮凝养殖调控的措施[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8].柳泽锋,罗国芝,谭洪新,蒙浩焱.碳源添加方式对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效率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9].刘叶,吕张义,戈林燕.生物絮凝剂处理生活污水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9
[10].陈伟,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刘文畅.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