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铝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土壤,密度,滤饼,红壤,相图,可吸入颗粒物。
铝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瑞,徐仁扣[1](2019)在《施用水稻秸秆炭、油菜秸秆炭和花生秸秆炭对酸性土壤溶液中铝形态及油菜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使用水稻秸秆炭(RSB)、油菜秸秆炭(CSB)和花生秸秆炭(PSB)改良酸性土壤过程中土壤溶液铝形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方法]长期田间小区试验(2m×10m)位于安徽郎溪,为第四纪红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农田,共4个实验处理:(1)不施用改良剂的对照(Control);(2) RSB,3.75 t·hm~(-2);(3) CSB,3.75 t·hm~(-2);(4)PSB,3.75t·hm~(-2)。采用原位土壤溶液取样器(MacroRhizon),在油菜生长旺盛季节(3月)原位收集土壤溶液,用改进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方法区分土壤溶液中铝形态。同时测定油菜生长参数。5月收获油菜并测定产量。[结果]单独施加RSB、CSB和PSB后土壤溶液pH值均显着提高(p<0.05),土壤溶液总铝、总单核铝及总单核无机铝(Al~(3+)、Al-OH、Al-F和Al-S04)浓度显着降低(p<0.05),同时降低Al~(3+)、Al-OH和Al-SO_4占总铝份额。3种生物质炭作用效果的大小顺序为:PSB>CSB>RSB,与生物质炭碱含量的大小顺序一致。单独施加RSB导致Al-F占总铝份额略有增加,而单独施加CSB和PSB导致Al-F占总铝份额大幅度降低。施用水稻秸秆炭导致土壤溶液Al~(3+)、Al-OH和Al-S04向无毒或毒性很低的Al-F、Al-Acid和Al-OM转化。施用花生秸秆炭和油菜秸秆炭导致土壤溶液Al~(3+)、Al-OH、Al-S04和A-F向Al-OM和Al-Acid转化。叁种秸秆炭均没有提高单核有机铝(Al-OM)浓度,但提高Al-OM占总铝份额。油菜株高、单个植株叶片数、单个叶片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及油菜产量均与土壤溶液Al~(3+)+Al-OH浓度负相关。[结论]秸秆生物质炭能有效降低酸性红壤溶液中毒性铝的浓度、缓解铝对植物的毒害、改善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花生秸秆炭降低土壤溶液毒性铝浓度、改善油菜生长及提高产量的效果最好,其次为油菜秸秆炭,水稻秸秆炭的效果最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范翔[2](2019)在《两种新的萘二磺酸钠帽Al_(13)和硫酸Al_2的控制合成与晶体结构及其中铝形态的演变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盐水解聚合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既是探明铝系絮凝剂作用机理和合成高效混凝剂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地球环境中铝迁移转化和铝污染防治的重大科学问题。由于铝盐水解过程中多种聚铝形态并存的复杂性,使得从中离析出纯聚铝化合物变得很困难,得到适合结构解析的单晶更难。因为结构已知的聚铝形态数量有限,所以单体铝究竟如何演变成氢氧化铝迄今尚无统一认识。本课题组经过多年摸索,找到了迄今认为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固液平衡相图。在相图指导下,只要将水解溶液的化学组成控制到某一目标聚铝化合物的单相结晶区,便可析出其纯品结晶或通过缓慢蒸发生长单晶;而通过添加合适的捕捉剂也可使其中某一聚铝形态结晶析出。本文于80℃用NaOH溶液对AlCl_3溶液实施强制水解,制成一定碱化度的储备液。在经历和未经历100℃16h水热老化的两份组成相同的储备液中加入相同数量的2,7-萘二磺酸(2,7-NDS)钠捕捉其中优势聚铝形态,成功培养出两种聚铝化合物的单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历水热老化获得的单晶一是一种新的聚铝化合物,其结构式为[(2,7-NDS)NaAlO_4Al_(12)(OH)_(24)(H_2O)_(14)](2,7-NDS)_3?11.75H_2O,属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其中聚铝阳离子的结构相当于Na─?-K─Al_(13)上的一个完整NaO_6八面体帽被分成两半,一半留在原地,另一半扣在相邻的未旋转的Al_3单元外侧的叁角形凹坑边缘上,且其外侧的一个配位点上还连接了一个萘二磺酸根,这样形成的Na_(0.5)(2,7-NDS)AlO_4Al_(12)(OH)_(24)(H_2O)_(14)Na_(0.5)单元与取向相反的相同单元首尾相接,最终形成“Z”字形无限链结构,标记为chain─2,7-NDS-Na─?-K─Al_(13)。以往报道的Na─?-K─Al_(13)均为分立存在的有限结构,这种NDS参与Na帽配位且形成一维无限链的结构方式尚属首次发现,对于深入认识萘二磺酸钠作为结晶剂用来捕捉聚铝形态的适用性和其与聚铝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K─Al_(13)、Al_(26)和Al_(30)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未经历水热老化获得的单晶二属单斜晶系Pc空间群,其结构式为[NaAlO_4Al_(12)(OH)_(24)(H_2O)_(15)](2,7-NDS)_4?12.75H_2O,其中聚铝阳离子的结构与文献报道属叁斜晶系P1~—空间群的[NaAlO_4Al_(12)(OH)_(24)(H_2O)_(15)](2,6-NDS)_4?16.5H_2O中Na─?-K─Al_(13)的结构(?-K─Al_(13)中与中间AlO_4四面体的一个顶点共点连接的叁个彼此共棱的AlO_6八面体(Al_3单元)绕其中心与该顶点的连线转过60?后再在其外侧中间的叁角形凹坑边缘上扣一个NaO_6八面体帽)类似,但配衡阴离子的种类、所属晶系和空间群及晶胞参数完全不同,是一种新的聚铝化合物,为晶体学数据库又添一新成员。本文还采用湿渣法与合成系统法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Al_2(SO_4)_3-Al(OH)_3-H_2O体系75°C相图的测绘,不仅为设计合成路线制备可在该温度下单独析出的[Al_2(OH)_4(H_2O)_4]SO_4和[Al_2(OH)_2(H_2O)_8](SO_4)_2?2H_2O提供了控制依据,而且为构建包含捕捉剂在内的四组分四面体相图奠定了基础。在所测相图指导下,成功培养出[Al_2(OH)_2(H_2O)_8][SO_4]_2?2H_2O的单晶并解析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其中聚铝阳离子的结构与文献报道汞催化下铝粉和硫酸反应所得相同产物中Al_2的结构(两个AlO_6八面体共棱连接而成)一致,说明无需汞催化,只需控制溶液化学组成使其落入[Al_2(OH)_2(H_2O)_8][SO_4]_2?2H_2O的单相结晶区,便可使其从水解溶液中单独析出,再次证明了相图指导聚铝化合物合成这一研究手段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31)
邹长伟,黄业星,黄虹,屠璐倩[3](2019)在《某南方城市城郊区域大气颗粒物中总铝、铝形态及其对成人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对某南方城市的城郊区域大气中PM2.5和PM10进行同步采样,研究PM2.5和PM10中总铝和4种形态铝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PM2.5、PM10中总铝的季节分布与PM2.5、PM10质量浓度的季节分布相似,冬>春>秋>夏; PM2.5中Al的分布表明颗粒铝来源不限于土壤扬尘贡献; PM2.5及PM10中4种形态铝占提取铝的比值呈w(Al(OH)03)>w(Al3+)>w(Al-HA)(腐殖酸铝)>w(羟基态铝)的规律; PM2.5、PM10中Al3+和羟基态铝2种致毒形态铝占提取铝的比值分别为21%、28%,比值差异不大;致毒形态铝在细颗粒和粗颗粒中的富集程度相当;成人PM2.5中铝日均暴露质量浓度为212 ng·m-3,铝慢性非致癌健康风险系数为0.042 4,颗粒铝经呼吸进入成人体内的健康风险尚小。(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9年01期)
吴家龙,郭彦彪,张池,邓婷,王皓宇[4](2019)在《华南矿区与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及铝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华南矿区和非矿区土壤样品的酸化特征及铝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为华南地区土壤酸化研究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31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性酸、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铝形态,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矿区和非矿区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结果】矿区土壤的交换性氢(Ex-H)(2.75 cmol·kg~(-1))显着高于非矿区土壤(0.97 cmol·kg~(-1));矿区土壤的pH(H_2O)(3.44)、CEC(b=6.43 cmol·kg~(-1))、黏粒(w=13.05%)、弱有机结合态铝(Al Orw)(b=3.44 mmol·kg~(-1))和有机结合态铝(Al Or)(b=12.96 mmol·kg~(-1))的含量均分别显着低于非矿区土壤(4.39,12.70 cmol·kg–1,28.64%,8.32和41.46 mmol·kg–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交换态铝(Al Ex)与pH(H_2O)均呈显着负相关(r=-0.577**和-0.671**);矿区和非矿区土壤Al Ex与交换性酸总量(r=0.927**和0.662**)、交换性氢(r=0.976**和0.555*)及交换性铝(r=0.870**和0.632**)分别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综合酸化特征差异显着,按pH<3.50、3.50≤pH<4.50、4.50≤pH<5.50和pH≥5.50划分的土壤综合特征也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矿区土壤的酸性更强,有机结合态铝含量较低,而非矿区土壤具有较高的pH(H_2O)、CEC和黏粒含量,矿区和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不同,且不同pH梯度土壤的酸化特征也不同。因此,在矿区土壤酸化改良中,pH和有机质的提升尤为必要。(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健,李强,秦玉才,祖运,宋丽娟[5](2018)在《非骨架铝形态对HY分子筛B酸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周期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Y分子筛中加入[AlO]~+和[Al(OH)]~(2+)非骨架物种时对B酸强度的影响。去质子化能和氨气吸附能结果表明:[AlO]~+和[Al(OH)]~(2+)非骨架物种的加入可增强B酸强度,增强B酸强度能力[Al(OH)]~(2+)物种强于[AlO]~+物种;NH_3在B酸位上吸附后会夺取B酸的H原子变成NH_4~+,NH_3作为给电子体系将电子转移给分子筛的B酸活性中心,B酸的酸性越强,转移的电子越多。通过几何结构参数和电子性质分析,发现非骨架物种对B酸结构的影响较小,但会影响分子筛骨架的电子结构,从而影响其酸性。(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袁鹰[6](2018)在《交联壳聚糖与聚合铝复合絮凝剂制备中铝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对壳聚糖季胺盐与聚合铝的复配工艺进行研究,探索该复合絮凝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对絮凝剂制备过程中的铝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溶液p H值为5. 5,搅拌时间35~45 min之间,加热温度45℃,壳聚糖/聚合铝(HACC/PAC)配比为3∶7。不同絮凝剂中铝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复合絮凝剂中Ala,Alb浓度明显降低,絮凝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lb,复合絮凝剂处理后水中的残留铝离子含量比单一聚合铝PAC处理后的要低43. 7%。(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20期)
王振北[7](2018)在《基于铝形态影响分析的混凝超滤过程膜污染控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供水安全可靠性要求越发严格,超滤应用增多。而限制超滤应用的关键因素为膜污染。混凝对于减缓膜污染具有很好地实用性。其中,铝盐混凝剂为现阶段广为应用的混凝剂,其铝形态对混凝超滤过程的效能具有较大影响。本文研究了水中污染物的组成对膜污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铝形态条件下的混凝超滤过程加以研究,并确定不同铝形态对膜表面滤饼层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机械混凝变速沉淀工艺对不同铝形态条件下的膜污染加以研究。无机颗粒膜污染能力较低且多为可逆污染,污染最重时第叁周期末端比通量为0.876,颗粒总数相近时粒度分形维数的减小致使膜污染加重。而有机物膜污染能力较强且多为不可逆污染,污染最轻时第叁周期末端比通量为0.418。其中30-50kDa分子量范围有机物膜污染能力最强,<10kDa分子量范围内有机物膜污染能力最弱。水中无机颗粒与有机物共存时,无机颗粒吸附有机物使有机物浓度降低,同时有机物使无机颗粒自聚集作用减弱粒度分形维数较小。二者作用使膜污染增大但可逆性增强,可逆污染从0.396增大至0.470。探究不同水溶液条件下铝形态对混凝超滤过程的作用。发现不同铝形态各有其使膜污染减缓最佳条件,故可确立不同铝形态各自适用的水溶液条件。采用破碎重组过程优化颗粒特性以控制膜污染,发现对于多种铝形态均有任一阶段更大的速度梯度不利于生成大而疏松的絮凝体。但由于絮凝体破碎重组使有机物去除率有所上升,故在中间聚合态铝及胶体态铝条件下,絮凝体破碎重组使膜污染减缓。对比不同铝形态条件下结果,表明絮凝体破碎前及重组后中间聚合态铝均能引起最低膜污染,叁周期末端比通量分别为0.770及0.791。这是由于中间聚合态铝形成的絮凝体虽然小而密实,但其对<50kDa各分子量范围内有机物的去除率均较高。建立粒度分形维数及二维分形维数与滤饼层孔隙分形维数关系并验证。首先,采用扫描电镜图像建立滤饼层特性分析方法,发现5000倍放大倍数扫描电镜图像最适于计算滤饼层特性,相对误差小于5%。而后,采用Carman-Kozeny等式计算滤饼层孔隙率并与扫描电镜图像法孔隙率对比分析,确定扫描电镜图像法计算孔隙率确实可行。进而利用扫描电镜图像法所得孔隙分形维数验证絮凝体对滤饼层影响模型。在此基础上,确认不同铝形态条件下,减小的二维分形维数及增大的粒度分形维数有利于孔隙率更大的滤饼层形成。絮凝体破碎重组时,胶体态铝条件生成二维分形维数最小为1.803且粒度分形维数最大为1.005的絮凝体,其导致滤饼层孔隙率最大为7.183%。探究预混凝方式对膜污染的控制,确立在不同铝形态条件下均有混凝超滤具有最低的不可逆膜污染,为最佳混凝超滤组合形式。但混凝沉淀超滤也具有其优势,即总的膜污染最小。而后采用机械混凝变速沉淀反应器进行研究。在混凝过程最佳速度梯度组合59-48-17s~(-1)条件下,不同铝形态条件下均有混凝超滤不可逆膜污染仍低于混凝沉淀超滤及微絮凝超滤的不可逆膜污染,与静态试验一致。但随着变速沉淀过程中动态悬浮层的形成,混凝沉淀超滤较混凝超滤膜污染更轻。探究铝形态在形成动态悬浮层过程中的作用,胶体态铝最有利于悬浮层的形成但其初始出水效果较好,颗粒数仅1013个/ml,悬浮层拦截能力较低。而中间聚合态铝形成悬浮层能力处于中间,但其初始出水颗粒较多为1862个/ml,悬浮层拦截能力最高。采用污泥回流强化动态悬浮层,发现不同铝形态条件下污泥一次回流能使出水水质进一步优化,而污泥二次回流会致使出水水质恶化,尤其是溶解性残余铝高于0.2mg/L。对污泥回流强化混凝超滤过程的悬浮层累计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同向混凝为主要累积机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9-01)
林庆毅,张梦阳,张林,夏浩,姜存仓[8](2018)在《老化生物炭对红壤铝形态影响的潜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能降低酸性红壤活性铝含量,而经过长期降雨淋洗或酸雨等环境作用发生老化后,生物炭将如何改变土壤铝形态进而影响缓解铝毒的能力?为评估生物炭缓解铝毒潜力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水洗和酸化的方法加速花生壳生物炭老化,将原生物炭、水洗老化生物炭和酸化老化生物炭与酸性红壤进行充分混合,设置CK(0%生物炭)、PB(施2%原生物炭)、WB(施2%水洗生物炭)和AB(施2%酸化生物炭)共4个处理进行装盆熟化培养,每个处理4个重复,探究老化生物炭对红壤铝形态影响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老化生物炭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PB和WB处理红壤p H分别上升了0.17和0.16个单位,而AB处理红壤p H却降低0.44个单位;PB和WB处理红壤交换性酸总量分别下降70.08%和34.84%,而AB处理红壤交换性酸总量却升高18.24%,说明老化生物炭不能有效降低土壤中活性酸和潜在酸的含量,酸化老化生物炭甚至会加剧土壤的酸化。此外,与CK相比,PB和WB处理红壤中腐殖酸铝、胶体铝离子和单聚体羟基铝离子含量分别增加了8.59%和2.87%、20.17%和14.46%、101.65%和32.92%,交换性Al~(3+)含量却分别降低了81.87%和49.15%,而AB处理中交换性Al~(3+)和胶体铝离子含量分别升高了17.98%和20.67%,而腐殖酸铝和单聚体羟基铝离子的含量却降低了40.69%、49.79%,表明水洗老化生物炭仍可使具有生物毒害性的Al~(3+)含量下降,而酸化老化生物炭会增加Al~(3+)的含量。进一步研究表明,生物炭老化前后,不同形态的铝会发生转化关系,土壤中各形态铝比例发生变化,但是腐殖酸铝和胶体态铝Al(OH)_3~0仍然是活性铝的主要赋存形态。因此,生物炭在老化后,仍然具备提高土壤养分的潜力,但是其对土壤酸度和铝毒的缓解能力却显着下降,甚至会加剧土壤酸化和铝毒害。(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金晓艳,林玲,王林玉,钱佳佳,蒋雪月[9](2017)在《水合单核铝到二聚铝形态的键合水分子活性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单核铝形态和二聚铝形态中键合水分子的活性。计算结果表明,单核铝发生聚合形成二聚铝形态导致键合水分子的活性明显增加。对单核铝而言,水解和氟离子取代均会增加水分子的活性,而对于二聚铝形态,由于羟桥和分子内氢键的出现,水解和氟离子取代对活性无明显影响。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铝形态的水解聚合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学参数。(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邢承华,张淑娜,卢建挺,蒋红英[10](2017)在《铝毒胁迫下水稻根冠黏液中铝形态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耐铝性有明显差异的2个水稻品种Ⅱ优3027(耐铝基因型)和红良优166(铝敏感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铝浓度下根冠黏液、根尖(悬空培养、振荡培养)中总铝、单核铝含量以及铝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铝胁迫下,振荡培养组中2个品种总铝、单核铝含量随着铝浓度的上升而上升;悬空培养组根尖和黏液中,Ⅱ优3027总铝、单核铝含量在0~200μmol/L铝浓度范围时随着铝浓度的上升而上升,在200~400μmol/L铝浓度范围时,呈下降趋势,而红良优166变化规律与振荡培养组基本一致。耐铝品种和敏感品种在0~200μmol/L铝浓度范围时铝含量相近,但在400μmol/L铝处理浓度时差异显着。振荡培养和悬空培养条件下铝形态变化规律也大致同上,并发现对水稻起毒害作用的铝形态主要是交换态铝和吸附态铝,有机态铝毒性很小。(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16期)
铝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铝盐水解聚合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既是探明铝系絮凝剂作用机理和合成高效混凝剂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地球环境中铝迁移转化和铝污染防治的重大科学问题。由于铝盐水解过程中多种聚铝形态并存的复杂性,使得从中离析出纯聚铝化合物变得很困难,得到适合结构解析的单晶更难。因为结构已知的聚铝形态数量有限,所以单体铝究竟如何演变成氢氧化铝迄今尚无统一认识。本课题组经过多年摸索,找到了迄今认为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固液平衡相图。在相图指导下,只要将水解溶液的化学组成控制到某一目标聚铝化合物的单相结晶区,便可析出其纯品结晶或通过缓慢蒸发生长单晶;而通过添加合适的捕捉剂也可使其中某一聚铝形态结晶析出。本文于80℃用NaOH溶液对AlCl_3溶液实施强制水解,制成一定碱化度的储备液。在经历和未经历100℃16h水热老化的两份组成相同的储备液中加入相同数量的2,7-萘二磺酸(2,7-NDS)钠捕捉其中优势聚铝形态,成功培养出两种聚铝化合物的单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历水热老化获得的单晶一是一种新的聚铝化合物,其结构式为[(2,7-NDS)NaAlO_4Al_(12)(OH)_(24)(H_2O)_(14)](2,7-NDS)_3?11.75H_2O,属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其中聚铝阳离子的结构相当于Na─?-K─Al_(13)上的一个完整NaO_6八面体帽被分成两半,一半留在原地,另一半扣在相邻的未旋转的Al_3单元外侧的叁角形凹坑边缘上,且其外侧的一个配位点上还连接了一个萘二磺酸根,这样形成的Na_(0.5)(2,7-NDS)AlO_4Al_(12)(OH)_(24)(H_2O)_(14)Na_(0.5)单元与取向相反的相同单元首尾相接,最终形成“Z”字形无限链结构,标记为chain─2,7-NDS-Na─?-K─Al_(13)。以往报道的Na─?-K─Al_(13)均为分立存在的有限结构,这种NDS参与Na帽配位且形成一维无限链的结构方式尚属首次发现,对于深入认识萘二磺酸钠作为结晶剂用来捕捉聚铝形态的适用性和其与聚铝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K─Al_(13)、Al_(26)和Al_(30)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未经历水热老化获得的单晶二属单斜晶系Pc空间群,其结构式为[NaAlO_4Al_(12)(OH)_(24)(H_2O)_(15)](2,7-NDS)_4?12.75H_2O,其中聚铝阳离子的结构与文献报道属叁斜晶系P1~—空间群的[NaAlO_4Al_(12)(OH)_(24)(H_2O)_(15)](2,6-NDS)_4?16.5H_2O中Na─?-K─Al_(13)的结构(?-K─Al_(13)中与中间AlO_4四面体的一个顶点共点连接的叁个彼此共棱的AlO_6八面体(Al_3单元)绕其中心与该顶点的连线转过60?后再在其外侧中间的叁角形凹坑边缘上扣一个NaO_6八面体帽)类似,但配衡阴离子的种类、所属晶系和空间群及晶胞参数完全不同,是一种新的聚铝化合物,为晶体学数据库又添一新成员。本文还采用湿渣法与合成系统法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Al_2(SO_4)_3-Al(OH)_3-H_2O体系75°C相图的测绘,不仅为设计合成路线制备可在该温度下单独析出的[Al_2(OH)_4(H_2O)_4]SO_4和[Al_2(OH)_2(H_2O)_8](SO_4)_2?2H_2O提供了控制依据,而且为构建包含捕捉剂在内的四组分四面体相图奠定了基础。在所测相图指导下,成功培养出[Al_2(OH)_2(H_2O)_8][SO_4]_2?2H_2O的单晶并解析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其中聚铝阳离子的结构与文献报道汞催化下铝粉和硫酸反应所得相同产物中Al_2的结构(两个AlO_6八面体共棱连接而成)一致,说明无需汞催化,只需控制溶液化学组成使其落入[Al_2(OH)_2(H_2O)_8][SO_4]_2?2H_2O的单相结晶区,便可使其从水解溶液中单独析出,再次证明了相图指导聚铝化合物合成这一研究手段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铝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文瑞,徐仁扣.施用水稻秸秆炭、油菜秸秆炭和花生秸秆炭对酸性土壤溶液中铝形态及油菜生长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范翔.两种新的萘二磺酸钠帽Al_(13)和硫酸Al_2的控制合成与晶体结构及其中铝形态的演变机理[D].内蒙古大学.2019
[3].邹长伟,黄业星,黄虹,屠璐倩.某南方城市城郊区域大气颗粒物中总铝、铝形态及其对成人健康风险评估[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9
[4].吴家龙,郭彦彪,张池,邓婷,王皓宇.华南矿区与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及铝形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5].郑健,李强,秦玉才,祖运,宋丽娟.非骨架铝形态对HY分子筛B酸强度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6].袁鹰.交联壳聚糖与聚合铝复合絮凝剂制备中铝形态分析[J].广州化工.2018
[7].王振北.基于铝形态影响分析的混凝超滤过程膜污染控制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8].林庆毅,张梦阳,张林,夏浩,姜存仓.老化生物炭对红壤铝形态影响的潜在机制[J].生态环境学报.2018
[9].金晓艳,林玲,王林玉,钱佳佳,蒋雪月.水合单核铝到二聚铝形态的键合水分子活性变化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邢承华,张淑娜,卢建挺,蒋红英.铝毒胁迫下水稻根冠黏液中铝形态的变化[J].现代农业科技.2017
论文知识图
![电子束焊缝区元素线分布](/uploads/article/2020/01/03/733f10341906087bc72ec92e.jpg)
![非真空电子束焊铝-钢异种金属接头横...](/uploads/article/2020/01/03/621d367dae79be65c88da600.jpg)
![焊枪位置及焊接过程中耦合电弧形态](/uploads/article/2020/01/03/09f654213ff954e059920584.jpg)
![焊接过程](/uploads/article/2020/01/03/42299cf67d7b87507224f04b.jpg)
![原始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垂向分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10166752.nh0007&suffix=.jpg)
![锆石形态群特征岩石成因分类图(底图...](/uploads/article/2020/01/03/3b1971bd9ed3d76c531a03b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