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汉奸张晓琳被害内幕

流氓汉奸张晓琳被害内幕

一、流氓汉奸张啸林被杀内幕(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星[1](2020)在《民国南浔士绅见证的动荡时代——以张献廷及其《乘斋杂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界对近代南浔社会的讨论,时间上主要在清季至1937年以前,且基本聚焦于地方精英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方面,至于1937年以迄于1949年的情形,由于相关史料付诸阙如,成果相当有限。不过,张献廷的诗文集《乘斋杂咏》恰好涵盖了这个时期,有助于我们了解南浔社会底层的概况。《乘斋杂咏》从八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与时代现象:针对与军事活动有关者、作者及其家属的避难迁徙、旅寓沪上的闻见、对亲友百姓的悼亡、战火对人民居所与物质文化的摧残、兵匪合流及其肆虐乡里、有关汉奸的描述、民生困顿与社会黑暗。要之,《乘斋杂咏》多少填补了这一时期南浔社会史的空白,甚至也有助于厘清若干历史问题。

肖子木[2](2019)在《民国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研究(1921-1949)》文中认为职业团体,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由某一职业的从业者结合而成的团体。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也随之诞生。但最初,记者群体并不受社会重视,记者权益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1921年,记者开始创建自己的职业团体,试图以此为枢纽,加强职业沟通,表达共同的利益诉求。本文以1921年-1949年间上海的记者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描绘民国时期新闻记者职业维权的公共图景,并借助职业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从职业管辖权、职业意识的视角,及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对记者团体在不同阶段的维权特点及影响因素作出分析。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成立,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记者的职业团体。成立6年间,它针对侵犯记者权益事件进行声援,也提出了一些保障性议案,但在维护言论自由的行动中,它选择了置身事外,没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职业权益保障者”。由于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无所作为,在国民党的指导下,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于1927年成立,1932年改组为记者公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停止会务。这一时期,记者团体的维权活动逐渐成熟,在呼吁言论自由、保护记者权益、声援被迫害记者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1946年3月,上海记者公会重组,但其职业活动寥寥无几,多集中于保障记者生计方面,侧面说明了战后记者愈发艰难的生存状况,1949年停止活动。本文认为影响记者团体职业维权表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政治力量、记者职业意识与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政治力量是职业管辖权的外部接收者。1921-1949年间,随着国家力量对社会的控制逐步加强,记者团体的活动空间一步步收窄,最终导致了职业管辖权的丧失。记者职业意识同样对记者团体的活动造成重要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后期,记者职业意识逐渐成熟,并在一次次维权事件中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战后国共两党对垒的政治局势极大压缩了新闻职业化的空间,记者的职业认同感出现退缩,记者团体也就再难有所作为。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也会影响到团体的维权表现,记者团体管理层的社会资本积累越充分,记者团体越能在维权事件中发挥效用,但不同的身份角色之间也存在博弈,记者社会身份对团体的影响存在双重性。政治力量、记者职业意识、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三个因素,始终存在于记者团体的活动之中,并在不同的阶段施加了不同侧面的影响,总的来说,政治力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职业意识,最后是社会资本。它们的作用力并非始终如一,而是一个此消彼长、彼此制约的关系。在新闻记者联欢会时期,政治力量对记者团体干涉甚少,但是记者的职业意识尚处于发端,团体的社会资本积累不足,故联欢会的职业作为乏善可陈。新闻记者联合会(公会)时期,政治力量的干预逐渐增强,但规训之下也有疏漏,利用政治力量,记者团体反而获得了合法性,无意中为职业维权活动扫除了障碍。当时的记者核心领导层往往兼具国民党和民营报刊记者的双重身份,20世纪30年代以后记者显着提高的职业意识,让他们更多地利用前者身份,增强记者团体的社会影响力。战后记者公会是在国民党的一手操办下重组的,它完全服膺于当时的统治,记者职业意识也出现全面退缩,记者核心领导层都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记者公会除了无法维护记者权益外,还积极配合新闻统制,从而失去了职业团体存在的意义。

王少龙[3](2017)在《1942—1945年军统上海抗日活动研究 ——以锄奸和策反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在中国抗战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民党军统在沦陷后的上海是一支重要的地下抗日力量。但以往学界对军统在沦陷区的地下抗日活动研究不多,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军统在沦陷区的抗日活动,更几乎是研究空白。“孤岛”时期的上海,一市三治,曾给地下抗日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自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公共租界,法租界也名存实亡。军统失去租界的掩护,在上海的抗日行动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面对困境,军统上海区转变工作方式,工作重心从先前以制裁汉奸、狙杀日军、袭击破坏为主,政治策反为辅的工作方针,逐渐转变为以秘密的政治策反为主,公开的军事行动为辅的工作方针。本文研究1942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的锄奸和策反活动,以史料为依据,力图展示军统上海区在抗战后期近四年时间里地下抗日相关重要工作的历史实况。全文共分为6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难点、资料特点和结构内容。第二章,概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军对上海的全面统治,即军统上海区地下抗战的社会环境;并梳理1942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的组织概况。第三章,梳理军统上海区1942至1945年抗日锄奸活动的概况;介绍几个大案要案;并分析军统上海区抗战后四年所从事的抗日锄奸活动特点。第四章,阐述军统上海区抗战后四年策反活动的概况,分类展示他们对汪伪文官和军人等各种类型汉奸的策反工作及其成效。第五章,分析军统上海区抗日锄奸和策反活动的正面意义及负面影响。第六章结语,对全文作出简要的概括。本文通过对各类史料以及国内外研究论着进行对比研究,首次厘清了1942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的抗日锄奸和策反活动情况,并对此作出客观评价。本文可以填补上海全面沦陷后抗战史的部分研究空白,充实沦陷区尤其是沦陷区大城市抗战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笔者还认为我们应客观地承认国民党军统局为抗战作出过重要贡献,承认那些为地下抗日活动献出宝贵生命的军统局烈士也属于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人民英雄的范畴。

陈明远[4](2013)在《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四) 百年租界·帮会·鸦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租界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开端,也是藏污纳垢之地。在三大租界即上海、天津、汉口,游民帮会的势力特别引人注目。租界是培育帮会的温床,也是青洪帮发迹变泰的大本营。在近代上海、天津、汉口等地租界,青洪帮首领以帮会为依托,以贩卖鸦片、开设妓院、赌台、贩卖人口、"黑吃黑"等不法行为获取大量财富,并影响商界、政界。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吸毒人口最多、毒品危害最烈的国家,在华夏文明史上,没有另一种商品曾像鸦片那样带来巨大的灾难与耻辱。在租界庇护下,青洪帮广泛吸收各阶层人士加入其中,渗透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行业;烟、赌、娼三位一体,租界巡捕房与青洪帮相互勾结、相互利用。青洪帮的本质是黑社会性质的江湖渣滓。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割除了青洪帮黑社会的毒瘤。

瞿志丽[5](2013)在《上海滩大亨传说的叙事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滩大亨传说自成体系,是一道非常独特的民间文学景观。本文将大亨传说作为民间文学文本和都市文化文本,通过对大亨传说的叙事选择及其文化动力的份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亨传说根植于传统民间叙事传统之中,尤其继承了小刀会传说的游民阶层气质、侠士传说的都市传奇精神,以及通俗小说中的移民小说所宣扬的市民意识。大亨传说的人物选择和情节选择,也都符合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期待。大亨传说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大亨传说的主题表达指向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野心与欲望的表达,二是对规范与秩序的渴求,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晚清至民国上海滩的文化气质和时代精神的土壤之中。其次,关于大亨传说叙事选择的文化动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区域性动力因素。作为“地方”的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滩,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多元民俗文化的互动,是大亨传说产生与传播最基本的动力;第二,阶层性动力因素。大亨传说的传播形态极其多样化,但都离不开民间群体欲望的表达,尤其是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的群体的欲望更是不容忽略;第三,时代性动力因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那个道德失范的时代,对道德的渴望与追寻、对道德底线的坚守,以及对新的道德规范的探索。这三类因素互相融合,共同推进了大亨传说的叙事选择与传播。总的来说,大亨传说的出现、讲述、流传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叙事。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大亨传说产生与发展的最强大的驱动力就是野心与欲望,但是,在对欲望进行表达与压抑的过程中,大亨传说也取得了一个相对的平衡。因此,大亨传说的叙事,与其说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表达的需求。

李长庆[6](2012)在《近代上海黑社会的苏北人 ——以顾竹轩为代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上海黑社会是一个成员众多、规模庞大、破坏能量巨大、影响甚为广泛的犯罪群体,由于其徒众分布广泛,又缺乏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造成了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帮派林立,苏北帮、潮州帮、宁波帮、湖北帮、汕头帮、上海帮等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几个犯罪群体,其中苏北人数量最多。苏北人在近代上海社会中的总人数规模大约为130万—150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各种天灾人祸涌入上海,力求实现心中的发家致富梦想。可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文盲,又缺乏相应的高级技能和投资资金以及各种上层社会关系,因此,大多数的苏北人往往会从事黄包车夫、码头工人、佣妇等各种技术含量低甚至无技术的下层服务性行业。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居住环境的恶劣,很多人为了改变现状就会选择加入黑社会,寻求改变命运的靠山,并从事偷窃、抢劫、绑架等各种黑色活动,甚至有的人在战争时期投敌叛国,做了“汉奸”。与整个近代上海黑社会有着共同的“三大亨”一样,苏北人也有自己的领袖人物,比较重要的有顾竹轩和金九龄以及吴四宝。而被称为“苏北大亨”的顾竹轩,由于其性格彪悍、为人仗义同时又有一定的政治和商业投机头脑,受到了很多黑社会成员的拥护,被称为“苏北大亨”,其实力也曾一度接近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三大亨”并引起了“三大亨”的排挤,最终在激烈的斗争中坍台。可是,由于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帮助过共产党,赢得了共产党的好感,因此,解放后他还受邀出席了上海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受到了公正的待遇和评判。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尽管上海黑社会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可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黑社会势力沉渣泛起的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予以坚决打击。不过,在坚决打击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设好三个体系,也就是:强化社会控制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和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从而从根本上铲除黑社会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刘训华[7](2010)在《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文中指出近代浙江人才众多、对近代中国影响颇深,究其源头,他们大都是清末浙江学生。研究清末浙江学生群体对于从新的视角透视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1840年后浙江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迅速异化,变革中孕育了近代教育出现的土壤。在维新思想以及清末新政的强力推动下,普遍意义上以新学为特征的学堂诞生了,迥异于过去士子童生的新式学生群体由此出现。在书院革命的基础上,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史料表明,清末浙江的教育体系,是以杭州为中心,以绍兴、宁波、温州为多翼的发展格局,地方开明士绅对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主要由省内学堂学生与留日学生组成,欧美学生人数虽少但有重要影响。各类新式学生的出现、集聚及日常运作都具有时代典型意义。清末学生群体以鲜明的知识性与日渐成熟的反政府思想,颠覆了科举时代读书人依附于政府的范式。以浙江学堂风潮、拒俄运动为中心,学生群体经历了由爱国到反清的思想变迁。清末学潮对于学生群体价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近代中国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化的中国,学生群体的价值更多是以个体方式体现。对于蒋方震、蒋梦麟、蒋介石、周树人、马叙伦等学生个例研究,可以更好地溯源近代中国精英的成长。浙江精英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外省与国外教育资源,这是人才培养的悖论。清末浙江学生对社会结构力图改造的同时,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变得艰难,兴学堂使大部分学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学生群体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们进入社会后的作为。通过154人样本库对清末浙江学生的社会进入进行职业、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问题的定量、定性分析,从学生的视角深入探究近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本文注重史料、方法与思维创新。在史料上,重点使用了研究对象的回忆录、访谈录、校史材料、文史资料、清末报刊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在方法上,借鉴社会学、计量分析学等学科方法,确立了154人浙江学生分析样本,以计量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中的一些定量、定性的问题;在思维上,运用大历史观,从近代社会分析出发,通过30万文字、67张图表,用翔实的材料、数据充分表述观点。学生史是为学术界关注不多的领域,近代学生史研究还是较新的研究方向。区域学生史研究,前人没有范例,本文通过对清末浙江学生群体的研究,积极构建学生史研究的新框架。

杨彦春[8](2007)在《民国时期青帮发展透析》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各种势力纷纷登上历史舞台,青帮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之一。他们从传统下层社会组织开始向社会上层渗透,尤其是以上海青帮为首的青帮开始成为民国帮会活动的中心,他们大肆敛财,勾结民国时期的各种反动势力,形成了一股强大异常的社会力量,左右着民国时期各行各业的发展。此外,青帮还借助逐渐提高的社会地位向正当行业迈进,并且开始同政治接轨,他们先后同民国时期的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北洋军阀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都曾经有过密切交往,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帮会力量也同许多的青帮首领有着紧密联系。总之,青帮已经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已经明显区别于旧式帮会,他们所包含的能量之大以及对于民国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应该对民国时期的青帮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蔡亮[9](2006)在《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近代闸北的苏北移民为研究对象。闸北是20世纪初叶逐渐崛起于上海北角的一块新城区,从1900年开埠到解放这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几经沧桑,历经了繁华与衰败。文章以此为时间和生活的背景,围绕着作为闸北最大的移民群体——苏北人从农村到城市后的生活状况这一问题进行考察。重点从他们的居住、工作、婚姻、娱乐及社会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对其从“乡村移民”向“城市族群”的演进过程及对闸北的影响等问题予以探讨。基于此结构和思路,全文共分五章。 在第一章中,首先是对闸北的近代化过程做一个简述,内容包括近代以来闸北的行政沿革和基本发展状况;其次是对近代苏北人来沪的缘由和移居闸北的踪迹作一个简单概括,并分析了苏北人在1940年代中后期成为闸北最大移民群体的原因。 从乡村来到城市,面对与以前迥异的生活环境,新移民的城市生活必然面临诸多不适,但同时这亦是逐渐融入城市的过程。本文的第二、三章便分别从居住、工作、婚姻和娱乐等几个方面入手,有所侧重地描写苏北人在闸北的生活状况,并对造成他们恶劣生存状态的原因进行探讨。 对新移民而言,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改变的决非仅有生活习惯,城市中的社会人际关系等也必定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在第四章中,本文通过对苏北各同乡组织和黑社会关系这两个层次的描述,讨论了苏北人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的活动情况。最后,文章又以青帮大亨顾竹轩的经历为个案,介绍了他在上海具有传奇性的一生。 在对苏北人的生活状况作了几个方面的描述后,本文第五章则对苏北人从“乡村移民”向“城市族群”演进这一地域、身份认同转变及其对闸北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结语部分,通过从移民与城市互动的角度对全文做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并以此加深了对苏北移民在上海的生活及其“上海化”历程和上海普通大众从对苏北移民的“族群歧视”转移到对闸北的“区域歧视”等问题的理解。

洪煜[10](2006)在《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文中认为关于近代上海报刊的研究,以往学者多从报刊史角度入手,且多倾向于大报大刊研究,甚少注意近代上海小报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本文着力于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它的社会史意义,并将其作为市民文化公共空间加以诠释。而对于近代上海公共领域的研究,学术界也多从城市物质空间或精英文化空间层面探讨,缺少对于非主流的通俗小报文化空间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近代上海小报是在上海繁荣的经济、商业及文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同时,也是当时特定历史转型时期的产物。近代租界的存在,人口的高度集中,娱乐业的发展,为上海小报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上海全国文化中心地的确立及近代稿费制度的实施,为大批传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不得不寻找新的谋生之路,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卖文为生以及编辑报刊成为这群知识分子新的谋生手段。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生存经历和志趣爱好等,构建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形成。小报的生存困境及文化定位显示了市民社会中的小报价值趋向。小报文人在市民社会生存实践中,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自矜姿态逐步回落到追逐实利的市民生活之中,其文化活动也完全商业化,以滑稽消遣文体迎合市民审美阅读趣味,以市民本位和文化市场趋向为准绳,小报遂成为市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品。小报文人立足市民本位,建构市民日常生活空间,以其平民化视角和风趣话语,肯定并认同市民大众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使大众世俗生活、娱乐消费及物质消费具备独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诠释市民日常生活物化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显示了小报的平民性。同时,小报文人也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模式构建一个有别于城市主流文化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这种文体风格形成,是小报这一传播媒介在政治权威之下边缘化的选择,是以边缘化为中心对抗社会权威的调侃,几乎创立了“言者无罪”的传统。这一文化空间的建构,一方面激发了市民大众的都市文化想象,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在不经意中促进了市民文化现代性的转变。尽管小报是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叙事,从表面上看是迎合市民所谓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的文字,但如果从社会深层意义上来看,小报这种话语系统,则反映了市民文化对于政治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和解构。

二、流氓汉奸张啸林被杀内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氓汉奸张啸林被杀内幕(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南浔士绅见证的动荡时代——以张献廷及其《乘斋杂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二、《乘斋杂咏》刊行的经过
三、诗文集反映的时代现象
    (一)与军事活动有关者
    (二)作者及其家属的避难迁徙
    (三)旅寓沪上的闻见
    (四)对亲友百姓的悼亡
    (五)战火对人民居所与物质文化的摧残
    (六)兵匪合流及其肆虐乡里
    (七)有关汉奸的描述
    (八)民生困顿与社会黑暗
四、结 论

(2)民国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团体与职业化研究
        二、新闻记者的史料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框架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1921-1949)
    第一节 初步萌芽:新闻记者联欢会的职业维权(1921-1927)
        一、北洋政府后期侵犯记者权益的现象
        二、记者联欢会的职业维权表现
    第二节 走向成熟:新闻记者联合会(公会)的职业维权(1927-1937)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侵犯记者权益的现象
        二、记者联合会(公会)的职业维权表现
    第三节 逐渐衰败:战后新闻记者公会的职业维权(1945-1949)
        一、战后国统区侵犯记者权益的现象
        二、记者公会的职业维权表现
第三章 上海记者团体维权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治力量对团体的干预
        一、职业与国家的关系理论
        二、国家干预影响职业维权
    第二节 记者群体职业意识的推动
        一、记者职业意识的内涵
        二、职业意识影响职业维权
    第三节 团体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
        一、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表征
        二、社会资本影响职业维权表现
结语
    一、职业管辖权的丧失:上海记者团体和国家的关系演变
    二、从发端到成熟到退守:记者职业意识与职业维权一致的发展轨迹
    三、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记者团体的社会属性与职业属性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一、报刊
    二、资料汇编
    三、着作
    四、期刊
    五、学位论文
后记
附录:上海记者团体1921-1949年报面活动资料
    一、新闻记者联欢会
    二、新闻记者联合会
    三、记者公会

(3)1942—1945年军统上海抗日活动研究 ——以锄奸和策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主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难点和资料特点
        (一)本文的难点
        (二)资料特点
    四、本文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1942至 1945 年军统上海区抗日活动背景及组织概况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社会状况
        (一)经济上被掠夺
        (二)政治上被控制
        (三)军事上被管制
    二、1942 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的组织机构概况
        (一)内勤方面
        (二)外勤方面
        (三)公开单位方面
第三章 1942至 1945 年军统在上海的锄奸活动
    一、锄奸概况
    二、个案举例
    三、1942 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抗日锄奸活动特点
        (一)环境恶化活动受阻
        (二)策反为主暗杀为辅
第四章 1942至 1945 年军统在上海的策反活动
    一、策反活动概况
    二、策反分化汪伪政权官员
        (一)利用矛盾先礼后兵
        (二)利用关系先兵后礼
    三、策反伪军弃暗投明
        (一)伪军概况
        (二)策反伪军
第五章 军统在上海抗日活动的意义
    一、军统上海抗日锄奸和策反活动的积极作用
        (一)打击日伪,激励民心
        (二)策反汉奸伪军扩大抗日力量
    二、军统上海抗日锄奸和策反活动的消极影响
        (一)抗战胜利后的接收丑剧
        (二)抗日锄奸波及无辜
        (三)配合国民政府政策积极防共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四) 百年租界·帮会·鸦片(论文提纲范文)

近百年清代洪帮 (红帮) 和青帮 (清帮) 简述
青帮和洪帮在租界孳生繁衍
部分劳工阶层寻求青洪帮保护
租界巡捕房与青洪帮相互勾结、相互利用
黑吃黑·张啸林之死
“上海三大亨”最显赫者杜月笙
上海青洪帮与“毒赌黄”
万国禁烟·帮会垄断鸦片买卖
天津是华北最大的鸦片集散中心
天津租界里的青洪帮
青帮特殊的“老头子”袁克文
天津洪门头子巴延庆
青帮华北领袖魏大可
加入青帮的日本租界特务
汉奸恶霸袁文会
汉口租界内的鸦片烟馆
抗战期间日军向各地倾销鸦片
青红帮的本质沦落为黑社会

(5)上海滩大亨传说的叙事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收集整理和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大亨传说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大亨传说孕育的叙事传统
        一、小刀会传说与上海游民阶层
        二、侠士传说与都市传奇精神
        三、通俗小说中的移民小说与现代市民意识
    第二节 大亨传说产生的素材来源
        一、作为传说根基的真实事件
        二、口述环境中的社会传闻
        三、现代传媒中的媒介新闻
    第三节 大亨传说的发展与转向
        一、相对系统的大亨传奇的出现
        二、大亨传说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第二章 大亨传说叙事要素的选择与指向
    第一节 大亨传说的人物选择机制
        一、大亨:从历史人物到传奇形象
        二、配角:烘托主角的类型化群像
    第二节 大亨传说的情节类型分析
        一、情节类型分析法的理论支持
        二、大亨传说中的主要情节类型
    第三节 大亨传说的主题表达指向
        一、野心与欲望主题
        二、规范与秩序主题
第三章 大亨传说叙事选择的文化动力探析
    第一节 大亨传说叙事发生的区域性动力
        一、作为“地方”的上海滩
        二、多元民俗文化的推动
    第二节 大亨传说叙事选择的阶层性动力
        一、大亨传说的创作和传播空间
        二、大亨传说中的群体欲望表达
    第三节 大亨传说叙事选择的时代性动力
        一、道德失范时代对道德和秩序的渴望
        二、道德底线的坚守与新的规范的探索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近代上海黑社会的苏北人 ——以顾竹轩为代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学术界关于近代上海黑社会的研究概况
        二、本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第三节 相关名词界定与解释
        一、学术界关于黑社会的定义及特征描述
        二、苏北地区的地域界定
        三、关于清洪帮书写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 近代上海黑社会概况
    第一节 近代上海黑社会的源流
        一、清帮
        二、洪帮
        三、其他来源
    第二节 近代上海黑社会的组织类型及特点
        一、五花八门的黑社会组织
        二、近代上海黑社会的特点
第二章 苏北人与近代上海黑社会
    第一节 苏北人在上海的人口规模及生存环境
        一、苏北——近代上海的移民大户
        二、苏北人艰辛的大上海生活
    第二节 苏北人的黑社会组织——苏北帮
        一、苏北帮的名称解释
        二、苏北帮的规模
        三、苏北帮的几个代表人物
    第三节 苏北人的“黑色”活动
        一、偷窃
        二、抢劫
        三、绑架
        四、战争时期的“黑色”活动
第三章 上海黑社会的苏北大亨——顾竹轩
    第一节 苏北大亨跌宕起伏的一生
        一、童年穷苦,流落上海
        二、借势车行,初露头角
        三、多方兴业,扩张势力
        四、参与政变,跻身“大亨”
        五、大亨内讧,栽了跟头
        六、立场坚定,决不下水
        七、仗义疏财,赈济同乡
        八、心向光明,同情革命
        九、时过境迁,雄风不振
        十、风残黑枭,安度晚年
    第二节 解读顾竹轩
        一、成就“苏北大亨”的客观条件
        二、成就“苏北大亨”的主观因素
    第三节 “苏北大亨”弱于“三大亨”的原因分析
        一、敌不过“三大亨”的客观原因
        二、敌不过“三大亨”的主观因素
第四章 以史为鉴——剖析近代上海黑社会的苏北人
    第一节 苏北人参与黑社会组织的原因分析
        一、疯狂的移民潮
        二、无奈的生活情境
        三、复杂的地缘性格
        四、抹不掉的乡土情结
    第二节 近代上海黑社会的苏北人对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启示
        一、强化社会控制体系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创新和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几点说明
第一章 浙江近代化与社会秩序的异化
    第一节 被近代化的过程:西学东进与浙江的开埠
    第二节 清末浙江社会裂变与阶层调整
    第三节 西学认知与阶层、文化秩序的社会重构
第二章 清末浙江教育体系与学生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清末浙江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教育之变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科学救国与欧美留学考选制度
    第四节 开明官绅与近代浙江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学堂学生与留日学生:浙江两大学生类型
    第一节 清末浙江学堂的发展规模与师资经费
    第二节 浙江中学堂的运作模式——以绍兴府中学堂为例
    第三节 学堂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 从浙江到日本:日化的西学东渐
    第五节 爱国的区域性与文字救亡:《浙江潮》
    第六节 浙江学堂里的师生关系
    第七节 清末浙江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
    第八节 清末浙江学堂学生名录谈
第四章 学生群体性事件与近代中国社会
    第一节 科举的废除与清末学生群体的集体左倾
    第二节 清末学潮与学生阶层的崛起
    第三节 拒俄运动中的浙江学生
    第四节 清末学生的革命与不革命
    第五节 "罪辫文"案与浔溪公学风潮
第五章 清末社会转型中的浙江学生个体
    第一节 浙江三蒋:蒋梦麟、蒋百里、蒋介石
    第二节 清末绍兴名流学生:秋瑾、周树人、徐锡麟
    第三节 近代浙江政治、知识精英的养成
    第四节 浙江学生与浙江籍学生—论近代浙江教育与近代浙江史上的人才
第六章 浙江学生群体历史出路与近代中国
    第一节 浙江学生与光复会:书生的革命性书写
    第二节 清末学生革命:从文本精英到实践精英
    第三节 清末浙江学生与浙江社会变革
    第四节 艰难的对望:清末学生与政府关系论析
    第五节 清末浙江毕业生近代中国的社会出路
    第六节 清末浙江学生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结语清末浙江学生:透视近代中国的另类钥匙
参考文献
附录:清末浙江学生154人样本库
图表索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民国时期青帮发展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民国时期的青帮组织
    (一) 青帮群体的来历溯源
    (二) 青帮群体的人员构成
    (三) 青帮群体的社会角色
    (四) 青帮群体的行为特征
二、民国时期青帮群体的经济来源
    (一) 烟毒娼业,巨额收入
    (二) 广收徒众,获取贽金
    (三) 行业霸头,赚取暴利
    (四) 走私绑架,敲诈勒索
    (五) 服务行业,正当经营
    (六) 工商实业,灰色收入
    (七) 政治牟利,特权收入
三、民国时期青帮群体的政治关系
    (一) 青帮与租界当局的合作与冲突
    (二) 青帮分化与对日侵华的态度
    (三) 北洋军阀对青帮的收买与利用
    (四) 青帮与国民政府的勾结与对抗
    (五) 中国共产党争取驾驭帮会的策略
四、民国时期青帮的发展原因
    (一) 社会动荡:青帮发展的绝佳契机
    (二) 中央政权:对青帮的支持与利用
    (三) 社会默认:各阶层的重视与结交
    (四) 处世圆滑:“刀切豆腐两面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9)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海内外上海史的学术成果简介
        二、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相对薄弱
    第三节 思路、方法与资料
第一章 近代闸北与苏北移民
    第一节 近代闸北的发展概况
        一、行政沿革简述
        二、经济上的兴盛
        三、兵燹后的衰败
    第二节 苏北移民
        一、苏北人来沪的缘由
        二、近代苏北人在闸北的踪迹
第二章 棚户区的呻吟
    第一节 棚户—繁华上海的黑斑点
        一、棚户的种类及分布特点
        二、棚户居民
        三、个案:“蕃瓜弄”
    第二节 远离现代化的棚户生活
        一、卫生问题
        二、疫病问题
        三、火灾问题
        四、犯罪问题
    第三节 拆除棚户的风波
第三章 工作、婚姻与娱乐
    第一节 上海劳工市场中的“苏北帮”
    第二节 人力车产业与苏北移民
        一、人力车产业的兴起
        二、打上“苏北”烙印的人力车夫
        三、人力车夫的经济、生活状况
        四、取缔人力车与人力车产业的衰亡
    第三节 婚姻与娱乐
        一、婚姻状况与新旧婚姻观念的碰撞
        二、单调的日常娱乐
        三、另类的愉悦—赌博、吸毒与嫖娼
第四章 城市中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同乡团体与慈善救济
    第二节 青帮与苏北人
        一、青帮中的“苏北帮”
        二、个案:“江北大亨”—顾竹轩
第五章 难民·移民·市民:地域与身份认同的转化
    第一节 另类的眼光与内部认同危机
    第二节 边缘区域中的边缘族群
结语
附录
    一、闸北行政沿革大事记1900-1949
    二、闸北新旧地名对照表
    三、“一·二八”、“八·一三”事变中湮没里坊弄一览表
    四、1929年上海棚户分布统计表
    五、1929年上海棚户、船户户数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概述
    三 几个概念的界定
    四 思路与方法
    五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近代上海小报的生成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上海小报生成的社会背景
        一 上海开埠后城市近代化的发展
        二 租界的特殊环境
        三 人口的集中及问题
    第二节 近代上海繁荣的文化环境
        一 娱乐业的发达
        二 近代报刊在上海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上海小报的发展流变
        一 小报初创时期(1897-1919年)
        二 小报鼎盛期(1919-1930年)
        三 小报转型期(1930-1937年)
        四 小报衍变期(1937-1952年)
    第四节 小报繁荣原因及创办动机分析
第二章 近代上海小报生存状况和文化定位
    第一节 小报产权及规模
        一 小报的产权
        二 小报的规模
    第二节 近代上海小报的生存困境
        一 外部环境:发行、租报制度、同业公会、小报审查等
        二 内部因素:小报广告、售价、小报编撰等
    第三节 小报经营策略的应对
        一 发行策略
        二 文化定位
    第四节 近代上海小报受众分析
        一 政界阶层
        二 文人阶层
        三 学生阶层
        四 职员阶层
第三章 近代上海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建构
    第一节 近代上海小报文人群体的形成
        一 上海文化市场的集聚效应
        二 稿费制度的确立
        三 报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上海小报文人群体分析
        一 小报文人身份分析
        二 市民社会中小报文人生存状况
        三 小报文人政治观念和游冶生涯
    第三节 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建构
        (一) 小报文人私人交往网络
        (二) 社团与文人交往
        (三) 文人交往与城市空间
第四章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生活
    第一节 小报中日常市民生活叙事
        一 上海住大不易
        二 只重衣衫不重人
        三 吃的门槛
    第二节 关注民生社会问题
    第三节 对上海市民性格的评价
        (一) 上海人的虚荣(奢侈)
        (二) 上海人的势利
        (三) 矛盾的上海人
        (四) 麻木的上海人
        (五) 智慧的上海人
        (六) 时尚的上海人
第五章 上海小报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现代性
    第一节 小报边缘化的批判模式
        一 晚清时期对政治的隐寓劝惩
        二 民国以来对政府的讽刺调侃
        三 二十年代以后对社会政治的嬉笑怒骂
    第二节 小报传媒的舆论监督和引导
        一 关于社会阴暗面的曝光
        二 对社会公德等的监督和引导
    第三节 市民文化想象空间
        一 小报中的摩登世界
        二 小报中的黑幕上海
    第四节 小报与市民文化的现代性
        一 小报对于市民意识的整合
        二 小报与市民文化的现代性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流氓汉奸张啸林被杀内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南浔士绅见证的动荡时代——以张献廷及其《乘斋杂咏》为例[J]. 刘文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2]民国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研究(1921-1949)[D]. 肖子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3]1942—1945年军统上海抗日活动研究 ——以锄奸和策反为中心[D]. 王少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4]中国租界史的再认识(之四) 百年租界·帮会·鸦片[J]. 陈明远. 社会科学论坛, 2013(09)
  • [5]上海滩大亨传说的叙事选择研究[D]. 瞿志丽. 复旦大学, 2013(03)
  • [6]近代上海黑社会的苏北人 ——以顾竹轩为代表[D]. 李长庆. 扬州大学, 2012(07)
  • [7]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 刘训华. 上海大学, 2010(03)
  • [8]民国时期青帮发展透析[D]. 杨彦春. 吉林大学, 2007(04)
  • [9]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D]. 蔡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 [10]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D]. 洪煜. 上海师范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流氓汉奸张晓琳被害内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