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阳朔西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街,阳朔,旅游,空间,目的地,现象,雇工。
阳朔西街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刚[1](2019)在《阳朔西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何月美[2](2019)在《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与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旅游目的地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不稳定因素的威胁与挑战,旅游风险不断增加,各类旅游安全问题频发且见诸报端。如何营造和建构一个满足大众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安全空间,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那么,旅游安全空间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旅游安全空间生产主体包括哪些,他们对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起何作用,以及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如何进行空间重构。上述研究问题是目的地建构旅游安全空间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深入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资本叁级循环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以阳朔西街为案例地,运用案例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和阐释,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旅游安全空间是指一种具有稳定物质基础、和谐社会环境以及舒适安全体验的综合载体,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叁大特征,主要包含旅游物理安全空间、旅游社会安全空间和旅游心理安全空间叁大类形态;(2)旅游安全空间生产是多元主体作用的过程,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本地居民、志愿者组织、旅游从业者、媒体和游客等七类生产主体在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3)人力、资本、权力、土地、技术、利益、文化等七类动力要素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于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过程,形成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4)随着旅游活动类型的多元化,旅游业态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还存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营造和提供一个旅游安全空间,本文结合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动力机制,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安全空间的重构路径。本文立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打破主观与客观旅游安全空间研究二元分离的局面。将主客观视角进行结合,丰富旅游安全空间的研究视角,拓宽旅游安全空间的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1)
杨昀,保继刚[3](2018)在《旅游大发展阶段的治理困境——阳朔西街市场乱象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旅游大发展阶段,实现可持续治理是一个更具挑战的议题。文章以阳朔西街为例,讨论旅游地演化中的市场情境与旅游治理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大发展期"西街乱象"的治理困境,研究发现:(1)在大众旅游阶段,市场规模扩张,利益关系复杂化,一旦理性市场的约束机制缺失,外来短期投机主义将破坏本地的社会资本,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良性发展状态不可持续;如果政府继续缺位,旅游地的市场环境必然走向失控混乱的局面。(2)目的地发展越成熟,对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求越高。从旅游参与期过渡到大发展期,政府有必要提前干预并引导旅游地建立应对秩序,培育"学习型"的响应系统。该研究对全域旅游背景下市场秩序的治理有一定现实启发,同时将旅游治理议题置于目的地演化的情境之下展开讨论,增加了跨学科的理论对话。(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11期)
薛谷香[4](2018)在《欠自己一杯阳朔西街的咖啡》一文中研究指出暖春之际,我终于出发,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久居西子湖畔,对山水相依的景色越来越依恋,憧憬着可以和西湖山水媲美但又别有韵味的山水风光,首先想到的便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选择一个人出行,或代表着凿空自己的真诚,假如行走于彼山彼水之间,耳畔却还充斥着此山此水熟人的絮絮叨叨,我还怎么专注地聆听美丽新世界的声音,聆听自己内心与大自然的共鸣?早晨七点的航班确实是早了点,为了便捷,连夜下榻在萧山机场里面的"豆荚"酒店,"豆荚"是一(本文来源于《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廖翼蔓[5](2018)在《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末,我国共有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区(点)等类旅游企事业单位39624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旅游企业,旅游小企业占据着旅游业的主导地位。而位于桂林市南部的阳朔西街,作为国内最早享誉海外的“洋人街”,依托其原有的“西街”街道民居和漓江山水,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创业者前来开创旅游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着名的旅游小企业聚集地,同时成为国内学者从事旅游小企业研究的重要案例地。目前,学者们主要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发展概况、小企业季节性雇工、旅游小企业主生存现状、小企业主创业动机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旅游小企业主作为影响旅游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力量正逐步成为旅游小企业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人民的幸福问题十分关注。旅游被看作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旅游业被国家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旅游业作为“幸福感最强”的产业不仅应体现在旅游对游客和居民幸福感提升所起的显着作用,还应体现在旅游从业人员的幸福感水平上。旅游小企业主作为影响旅游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旅游从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学者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幸福感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进行研究,测量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分析他们幸福感的构成,并提出提升其幸福感的对策建议,同时助力于发展旅游小企业的业态,进而促进目的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关于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访谈和专家咨询意见,构建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测量量表。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形成最终的测量量表;其次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旅游小企业主的幸福感水平进行测量;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其幸福感的构成进行分析,对量表四大维度的贡献度和解释力度进行排序并进行深入解释;最后根据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因子的解释力度,从小企业主自身、社区层面、政府管理部门叁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幸福感,发展小企业主业态,促进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和社会和谐。本文通过对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测量量表的构建、分析、解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旅游小企业主的幸福感由生活感知因素、个体心理因素、社会感知因素、职业身份感知因素四个维度构成。第二,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与导游人员和旅游非正规就业者一致,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个体属性的旅游小企业主的幸福感水平存在差异。第叁,行业信心、职业认同、支持与收获因素是促进旅游小企业主获得幸福的前叁位因子,环境掌控、心理健康、物质收入水平是阻碍旅游小企业主收获幸福的叁个主要因子。因此需要旅游小企业主自身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建设、增强环境掌控能力,当地社区、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合作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强化他们的行业信心和职业认同度,以提升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水平,发展旅游小企业业态,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8-05-16)
汪艳英[6](2017)在《桂林阳朔西街旅游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西南边陲有一个小县城——桂林阳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曾出现过一段"旅游乌托邦"式的西街现象:漓江山水如诗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百姓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主客关系融洽,诞生过众多跨国婚姻。街上所有商家都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随意去到任何一家店铺消费不仅不会碰到宰客事件,还能享受到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原住民发展旅游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游客则在旅行中回归到生活的最本质,衍生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旅游理念。(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7年27期)
凌连新,覃国候[7](2017)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特色街区发展对策探讨——以广西阳朔西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智慧旅游的到来,广西阳朔西街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旅游信息化发展滞后、高层次人才缺乏等因素制约着阳朔西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分析阳朔西街发展概况和阻碍因素基础上,提出的保护西街传统风貌、推进旅游信息化、培养旅游创新型人才的对策,推动阳朔西街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区》期刊2017年11期)
杨昀,保继刚[8](2016)在《阳朔“西街现象”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地发展中的游客理性消费与政府“无为而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朔县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旅游的县之一,其演化历程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在旅游参与期曾出现过一段主客关系和谐、商业秩序与休闲氛围俱佳的"西街现象",引起媒体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尚缺乏学术层面的解读。本文采用实证归纳的案例研究方法,借鉴旅游治理和目的地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西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内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在旅游发展初期,信息完全的理性旅游消费者的到来,有助于规范目的地的商业经营环境。市场与社区自下而上互动协商达成共识的秩序,促成激励诚信经营的非正式制度嵌入于人际网络和旅游交易的场域之中,政府顺应市场规律即能实现"无为而治"的良性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归纳以有预算的理性游客作为市场推动力所触发的旅游地的发展特点,部分回应消费转型背景下旅游市场理性回归后的可能影响。对现实的启发是,适当控制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给予本地人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教育游客与提升政府监管力度双管齐下,建立规则在先,更利于目的地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刘春红[9](2016)在《营造“慢生活”的阳朔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发展,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怎样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建设加大对原有氛围的保护、注重本地文化传承、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街道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本文来源于《市场论坛》期刊2016年09期)
王辉[10](2015)在《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就业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小企业作为旅游目的地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季节性是旅游小企业的固有特征,与之对应的旅游季节性雇工作为旅游小企业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小企业经营成功不可或缺的变量。作为旅游从业者的一个特殊群体,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与长期雇工相比具有很多自身独特的特点。国外学者对旅游季节性雇工研究较早,就其定义、人口特征、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形成大量理论性和实践性成果,而目前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考察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通过参与旅游就业对自身、家庭和旅游企业的影响。本文以阳朔西街为例,对来自西街202家旅游小企业的176个季节性雇工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实证调查研究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的就业影响。问卷主要包括就业对个人影响、家庭影响、企业影响和个人变量四个部分,其中就业对个人影响和企业影响部分主要是有利和不利影响,就业对家庭影响主要涉及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的影响。研究显示,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按照职业性质分为学生群体、专门试用工和附近农民工,季节性就业对不同群体的影响程度不同,个人发展影响对学生群体影响较大,家庭影响对附近农民工的影响较大,企业影响对专门试用工影响较大。在个人影响方面,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通过就业有利于个人经济条件改善、素质水平提高、思想意识成熟、未来就业,但同时存在工作任务重、薪酬福利水平低、小企业管理不完善等的不利影响;在家庭影响方面,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就业促进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由于雇工群体特征差异,季节性雇工就业对其家庭生活方面并没有多大影响;在小企业影响方面,季节性雇工就业降低小企业劳动力雇佣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小企业劳动力使用的灵活性,但同时季节性雇工的低工作满意度、高工作不安全感和低组织承诺使旅游小企业面临较低工作效率和较高雇工流动率的不利影响。本文最后指出调查群体偏向学生、数值比较方面等研究不足,并在未来研究方向中提出扩大研究区域、总结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发展概况,从而对旅游季节性雇工的健康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5-05-25)
阳朔西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代新形势,旅游目的地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不稳定因素的威胁与挑战,旅游风险不断增加,各类旅游安全问题频发且见诸报端。如何营造和建构一个满足大众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安全空间,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那么,旅游安全空间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旅游安全空间生产主体包括哪些,他们对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起何作用,以及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如何进行空间重构。上述研究问题是目的地建构旅游安全空间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深入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资本叁级循环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以阳朔西街为案例地,运用案例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和阐释,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旅游安全空间是指一种具有稳定物质基础、和谐社会环境以及舒适安全体验的综合载体,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叁大特征,主要包含旅游物理安全空间、旅游社会安全空间和旅游心理安全空间叁大类形态;(2)旅游安全空间生产是多元主体作用的过程,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本地居民、志愿者组织、旅游从业者、媒体和游客等七类生产主体在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3)人力、资本、权力、土地、技术、利益、文化等七类动力要素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于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过程,形成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4)随着旅游活动类型的多元化,旅游业态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还存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营造和提供一个旅游安全空间,本文结合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动力机制,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安全空间的重构路径。本文立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打破主观与客观旅游安全空间研究二元分离的局面。将主客观视角进行结合,丰富旅游安全空间的研究视角,拓宽旅游安全空间的研究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阳朔西街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刚.阳朔西街[J].诗探索.2019
[2].何月美.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与重构研究[D].华侨大学.2019
[3].杨昀,保继刚.旅游大发展阶段的治理困境——阳朔西街市场乱象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J].旅游学刊.2018
[4].薛谷香.欠自己一杯阳朔西街的咖啡[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8
[5].廖翼蔓.旅游小企业主幸福感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6].汪艳英.桂林阳朔西街旅游现象[J].教学考试.2017
[7].凌连新,覃国候.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特色街区发展对策探讨——以广西阳朔西街为例[J].中国高新区.2017
[8].杨昀,保继刚.阳朔“西街现象”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地发展中的游客理性消费与政府“无为而治”[J].地理学报.2016
[9].刘春红.营造“慢生活”的阳朔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J].市场论坛.2016
[10].王辉.旅游小企业季节性—雇工—就业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夜晚的阳朔西街(图片来源:作...](/uploads/article/2020/01/04/a78ffed3c8a34a54e7ce6ce6.jpg)
![桂林阳朔西街伴手礼品店(图片...](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51225.nh0034&suffix=.jpg)
![阳朔西街的空间结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CSWT2007090120008&suffix=.jpg)
![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历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CLY2011010740001&suffix=.jpg)
![白天的阳朔西街(图片来源:作...](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7159783.nh0040&suffix=.jpg)
![阳朔西街传统民居改作商业店铺...](/uploads/article/2020/01/04/7ac94f6f9b2d3bba0f0a3b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