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党内监督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曹子浩[1](2021)在《基层巡察整改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文中指出
黄苗[2](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监督权保障研究》文中提出
邓凯[3](2021)在《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实施意味着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被纳入了国家监察法律的统摄之中和国家监察机关的监察之中,这要求在该法生效的范围内的所有组织要与该法的精神相适应,加强对行使公权力行为的监督。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各民主党派都有成员被同级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部门推荐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掌握行使公权力的决定权,符合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标准,这对各民主党派而言是新变化,也是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新要求。从理论上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思考推进内部监督工作的对策,以应对新变化,符合新要求,对破解内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新时代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增强履职能力而言十分重要。通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新时代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政治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解读和阐释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相关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从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涵义、结构要素和必要性三个方面就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以求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概念清晰化;第二部分主要从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和监督效果三方面论述内部监督工作的现状,为下文进行问题分析和原因探索打下基础;第三部分重点论述目前内部监督工作在监督意识、监督力量、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以求为加强内部监督思考对策提供思路指引;第四部分主要从强化监督意识、增强监督力量、完善监督制度三个方面对完善新时代民主党派内部监督进行理论探讨和对策思考,以期能够解决好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最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的研究作出结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需从各党派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政治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立足各党派内部监督工作的理念、力量、方式和措施等方面的不同,不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史为鉴,总结经验、理论升华、启迪未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理论,促进内部监督工作的发展进而增强履职能力,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光荣使命。
丛喜权[4](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陈辉[5](2020)在《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处置权是监察委员会依据法定程序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处置性决定权,兼具纪律检查权与国家监察权、实体权力与程序权力、判断力与执行力的双重属性,可分为建议型处置、处分型处置和移送型处置等三种类型。处置权的运行原则,包括职权法定、程序正当、监察独立、处置协同等。在现行人大至上的宪法体制之下,协调好监察委员会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行政惩戒权、检察监督权和审判权之间的关系,是监察委员会处置权运行的正当性基础。监委行使处置权应受人大监督,处置权与罢免权存在职能分工且互不替代。从制度运行层面看,监委会对人大机关领导人员、人大选举任命官员及人大代表履行撤职或开除等处置职权时,与人大罢免权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力。在协调机制上,对涉及人大机关领导人员的监督,应通过提级管辖的方式来消解监察全覆盖与人大至上权力体制的逻辑悖论;对人大选举任命官员的处置应坚持与人大人事监督进行协同;对人大代表的处置应遵循政治责任优先原则。监委会与检察院存在监督与制约关系,前者有权对后者公职人员进行监督,但不宜对后者是否履行法定职责进行监督;后者通过对前者职务犯罪调查活动的合法性监督、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及提起公诉等方式对其进行制约。立足于审判中心主义的理念,应当对监委会监督审判机关公职人员的范围进行限缩,并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审判机关对监察机关的制约包括对移送审查起诉刑事案件和对从宽处罚建议的司法审查,以及对处分型处置措施的有限监督等。宪法创设“执法部门”概念在于迎合监察体制改革法治化的需要,强化执法部门与监察机关的配合与制约。处置权和行政机惩戒权分属于异体监督和同体监督,前者可以对后者进行再监督,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先行处分的方式制约监察机关的处置措施。适用边界遵循法律保留,处理程序遵循监察优先,运行方式遵循权力协同共同构成了内外两种监督机制的协调路径。建议型处置权是一种附条件的强制性执行权力,是监察机关处置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监察建议这一法律概念,应进行限缩解释,并对被派驻监察主体“根据授权”提出监察建议的条款进行合理规制。此外,在设定适用事由时,应从监察建议制度的目标能否实现和监察建议是否会侵犯其他权力的核心领域等两点加以考量。监察问责制度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待进行法制化完善。从宽处罚建议是监察法为实现监察程序与司法程序衔接的制度安排,具有法法衔接与资源优化,利益平衡与人权保障的双重价值取向。从宽处罚建议具有独立价值和一定的证据属性,应被赋予独立的法律地位;其法治化路径,应围绕法法衔接背景下的制度整合,配合与制约原则下的司法回应,以及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司法审查等三个予以展开。处分型处置权是监察机关处置权的核心内容,兼具实体性与程序性、独立处置与协同处置等特点。政务处分在类型上属于典型的处分型处置措施。在现行双轨处分体制下,监察机关的配置模式难以满足政务处分制度的任务需求,且任免机关、单位的处分权难以有效行使。对此,有必要从“异体监督”与“同体监督”监督模式视角下厘定政务处分和处分的关系,明确监委会对任免机关、单位惩戒权的监督与制约、以及二者的分工、配合与制约关系。基于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应当将违法作为政务处分的适用事由。对监察对象道德审查的法治安排、重典治吏传统监察文化的传承以及公职人员模范遵守法律的义务要求,是确立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法理基础。监察法治原则导控下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规范路径,在形式上要求违法事由应当法定,在实质上要在合理划定违法行为事由类型的基础上,实现违法行为与政务处分的轻重程度相匹配。政务处分程序具有独立性、封闭性、二元结构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整体上看,政务处分程序在内容上可分为一般程序、特别程序和救济程序三大板块。如何在法律程序框架内对政务处分程序进行体系化构建,是今后理论研究和立法完善的努力方向。移送型处置权主要是指监委会将其案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的权力,主要是指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权力。移送审查起诉是职务犯罪案件从监察程序切入诉讼程序的端口。监察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应当以检察机关通过受理程序接受监察案件材料为节点。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在属性上应当界定为司法程序。监察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的同质性、刑事诉讼法在监察程序中的可适用性是在职务犯罪领域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层次化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前提要件。基于移送审查起诉是监察机关作出的最为严厉的处置措施,有必要强化移送审查起诉处置措施的内部规制机制。检察机关对移送案件的审查包括案件受理时的审查和案件受理后的审查。前者侧重于形式审查,由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负责,而后者侧重于实质性审查,由公诉部门负责。对职务犯罪行为的调查活动,检察机关应有权介入,但应将审查范围框定在非法取证领域,对监察机关的内部审批程序,因其并不遵循刑事诉讼的程序逻辑,不宜直接审查。
王艳卓[6](2020)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就职宣誓是现代国家重要的政治仪式,体现着国家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纵观人类社会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就职宣誓是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所发展起来的政治现象,是就职宣誓主体对就职宣誓对象的承诺和担当,它体现了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和政治信仰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内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在陆续举行公务员就职宣誓活动,各地党政机关和基层组织逐渐涌现出的就职宣誓实践活动已逐渐被人民群众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有177个国家的宪法规定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须宣誓效忠宪法。”由此可见,就职宣誓制度已然形成了国际惯例和政治共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极其艰难的革命条件,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白色恐怖下,很多党员迫于环境压力入党宣誓都是秘密进行的,更不可能公开的进行就职宣誓,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最初的就职宣誓是入党宣誓,入党宣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前身和基础。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需要以及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2018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第二十七条,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就职宣誓并将就职宣誓上升到宪法层面,这不仅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和教育国家公职人员忠于宪法,增加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宪法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正如党中央所判断,中国能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决于“关键少数”,而“关键少数”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加之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因此,国家工作人员的就职宣誓其实质就是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章》为基本遵循,不断制定和修订了近百部党内法律法规,极大的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结合,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更好的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真正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其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遍布国家党政机关、高校、企业等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因此,就职宣誓主体也涵盖从中央到基层各类群体、组织和机构。另外,在就职宣誓主体上相比较于西方就职宣誓而言具有广泛性,由于就职宣誓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可以说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还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客体及对象不明确、就职宣誓程序及仪式不规范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这样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就职宣誓体系及其配套机制加以保障,进而使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以及具有可操作的推进路径,这将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主要依托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研读、历史比较、多学科交叉、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起源发展、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必要性、现状分析及推进路径等内容做综合分析阐释。论文主要依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就职宣誓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监督机制、追责机制和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探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进而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长效机制。大体上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研究现状、撰写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创新之处等,第一部分内容为全篇论文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主要从宣誓的内涵及其起源出发,分别对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内涵进行界定,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理论、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政治参与思想理论、法治建设思想理论以及通过对西方主权在民、宪政思想、政治合法性思想的借鉴,深刻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必要性论述。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中国实行就职宣誓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通过就职宣誓这一政治活动能够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就职宣誓能够全面提升党的各方面建设,即党的政治、纪律、作风、思想、组织和制度建设,进而将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并最终有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梳理,就职宣誓呈现出从入党宣誓到宪法宣誓的发展脉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入党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就职宣誓处于曲折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就职宣誓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宪法宣誓变成了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论文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特殊性。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现状分析。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就职宣誓、地方基层组织、高等学校以及各行各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现状,发现目前党员干部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制度过于宏观、就职宣誓程序不规范、就职宣誓违誓机制缺失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具体分析其原因。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这一部分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外就职宣誓制度对中国就职宣誓主体、就职宣誓对象、就职宣誓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提出具体的就职宣誓推进路径。通过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宣传氛围、构建线上线下党员干部学习机制以及具体落实《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条例》来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通过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和监察监督、基层组织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来完善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来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责任机制;依托“五大体系”和“四大机制”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配套机制。
胡鹏[7](2020)在《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成就。党的基础在基层,巡察制度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利武器,巡察制度的执行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目前地方党委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导致部分地区工作推进偏慢,巡察工作效果不明显,开展政治巡察工作还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亟待破解。本文对巡察制度、巡视制度、政治巡察等概念进行总结,在梳理巡察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实施主体、对象、工作流程等基础上,介绍了S市委在巡察工作中的主要做法,结合本人参与的巡察实践,经调研访谈,分析了S市委执行巡察制度中在监督的政治效果、发现问题的能力、队伍建设、巡察整改、协作配合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剖析。本文认为S市委面对执行巡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职能定位、方式方法、队伍建设、整改落实、协作配合等方面作系统的提升,通过制定监督清单、探索政治生态评价机制和把握政治巡察内涵来坚守职能定位;通过破解“人情社会”制约因素、发挥常规巡察和专项巡察优势和增强巡察方法不可预见性来推动巡察精准发力;通过完善机构设置、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兼职干部人才库和建立奖惩机制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回访制度和对整改问题清单化管理来强化整改落实;通过出台协作配合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库和提供锻炼平台来完善协作配合机制。
梁珊珊[8](2020)在《H县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将巡视工作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确保党内监督无死角的关键举措,十八大期间,实现了巡视全覆盖,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党内的监督和管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学习中央巡视的模式,试点开展了党内巡察。2017年,全国开始全面铺开市县级巡察工作,目前已经巡察监督了15.5万个基层党组织。广东省H县位于粤西,是M市代管的县,M市是反腐重地,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官场腐败窝案,12年间3任书记落马,窝案共涉及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涉及党政部门105个,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领导全部涉案。在这样的背景下,H县作为全省第一个探索开展巡察的县级单位,目前已开展了14轮巡察,已巡察了64个单位,发现了1376个问题,移交线索156条,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震慑作用。探讨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路径研究,对H县的党建工作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论文以广东省H县开展巡察工作情况为例,分析巡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探索优化县级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路径。论文从巡察制度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开展以下研究:首先,阐述对县级巡察工作展开研究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评析,阐明对县级巡察进行深入研究的创新之处。其次,对巡察制度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解读。通过对巡视巡察两者含义的阐述,分析巡视巡察两者之间的关联和职能上的异同,以及开展巡察工作的理论基础,为后面文章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再次,阐述H县开展巡察工作的情况和采取的工作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H县的巡察成效进行调查。根据实际调查,从机构建设、制度完善、工作方法、整改成效、队伍建设等方面查找H县巡察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人情社会、权力共谋等方面分析H县巡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成果运用、工作模式等方面对县级巡察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韦钰[9](2020)在《市县巡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认为市县巡察制度是党的巡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管党治党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是加大整治人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有力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立市县巡察制度作出部署,要求“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腐败问题的力度”,为做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本文以Z市开展市县巡察工作的有关情况为例,从相关概念和市县巡察的发展过程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市县巡察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首先,阐述了市县巡察的基本概念,包括“巡视”与“巡察”的概念及区别,然后着重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县巡察的发展过程。其次,介绍Z市市县巡察机构设置情况及巡察的任务和流程,剖析了当前开展市县巡察工作的主要做法,包括工作体系、队伍管理、基本流程、整改落实等几个方面,同时还梳理了Z市市县巡察工作的创新亮点。再次,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Z市市县巡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最后,针对性地思考并提出了完善市县巡察工作的相关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打牢工作基础、提升履职能力、加强成果运用等。巡视和巡察都是党内监督的一种手段,都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但是巡察主要面向基层,不能简单照搬巡视做法,要更加地具体、实在。本文针对Z市市县巡察工作总结提炼了一些特色做法,探索思考了提升工作质效的相关路径,期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有益经验。
谢雪娟[10](2020)在《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制度是管党治党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纪律和规矩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正如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所说:“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党的事业发展,既要求管好党、治好党,又要求建设好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了整体设计和一系列重大部署。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一大批党内法规相继出台,制度执行也更加有力。全面分析和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党内法规制度执行的现状,对于把脉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成绩与不足,为新时期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深刻理解和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遵循。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厘清党内法规、党内法规制度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实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建设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和法治思想进行分析,探寻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结合十八大以来现实背景的变化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本章从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和贯彻落实两个角度出发,按照“1+4”的党内法规制度框架体系系统梳理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的制定出台情况,并从宣规、执规和监规三个层面阐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落实党内法规制度的具体实践。第四部分主要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展望新时代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方向。第五部分主要概括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对策。这部分的内容以第三部分的分析为依据,在审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客观评析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思考。
二、浅议党内监督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党内监督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相关问题概述 |
一、核心概念 |
(一) 民主党派 |
(二) 内部监督 |
(三)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 |
二、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结构要素 |
(一) 内部监督的主体 |
(二) 内部监督的客体 |
(三) 内部监督的内容 |
(四) 内部监督的依据 |
(五) 内部监督的方式 |
三、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
(一) 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 |
(二) 完善监督体系的要求 |
(三) 净化政治生态的要求 |
第二章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的现状 |
一、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
(一) 组织互动机制 |
(二) 制度保障机制 |
二、工作内容不断丰富 |
(一) 警示教育工作 |
(二) 能力提升工作 |
(三) 检查处置工作 |
三、监督效果逐渐显现 |
(一) 法纪意识得到强化 |
(二) 政治生活更加规范 |
(三) 政治生态日益净化 |
第三章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问题 |
一、民主党派成员的监督意识淡薄 |
(一) 对内部监督必要性的认识 |
(二) 对内部监督可行性的认识 |
(三) 对内部监督实效性的认识 |
二、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工作力量较为薄弱 |
(一) 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
(二) 监督委员的职业性不足 |
(三) 监督工作的借鉴性不够 |
三、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
(一) 衔接性制度比较欠缺 |
(二) 民主性制度存在不足 |
(三) 惩戒性制度较为不敷 |
第四章 新时代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对策思考 |
一、注重思想引领,强化党派成员监督意识 |
(一) 开展理论学习,强化党派成员“内部监督必要”的意识 |
(二) 完善监督渠道,强化党派成员“内部监督可行”的意识 |
(三) 把握精准监督,强化党派成员“内部监督有用”的意识 |
二、突出质效导向,增强内部监督工作力量 |
(一) 改变机构领导关系,实现机构独立办公 |
(二) 提高委员全职比例,增强委员综合能力 |
(三) 借鉴中共监督经验,学习监委监察举措 |
三、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内部监督保障制度 |
(一) 以衔接为重点的制度构建 |
(二) 以民主为中心的制度构建 |
(三) 以责任为核心的制度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
(一)党建的涵义 |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
注释 |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
注释 |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
注释 |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的概念、类型与原则 |
第一节 处置权的概念界定 |
一、处置权的意涵 |
二、处置权的地位 |
三、处置权的双重属性解析 |
第二节 处置权的主要类型 |
一、处置权类型划分的依据与标准 |
二、三种基本处置类型概述 |
三、处置权类型化的意义 |
第三节 处置权的运行原则 |
一、职权法定 |
二、正当程序 |
三、监察独立 |
四、处置协同 |
第二章 人大体制下监委会处置权的宪法地位关系 |
第一节 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内在张力及协调 |
一、监委会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关系界定 |
二、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内在张力 |
三、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协调机制 |
第二节 检察职能的重新定位及与处置权的配合制约关系 |
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职能的重新定位 |
二、监委会与检察机关的关系界定 |
三、监委会与检察院的职权衔接 |
第三节 审判中心主义下处置权与审判权的配合制约关系 |
一、监察体制改革下审判中心主义的宪法意义 |
二、监委会对审判人员实施监督的边界 |
三、审判机关监督处置权的方式与限度 |
第四节 监察独立原则下处置权与执法部门的配合制约关系 |
一、监察独立原则下“执法部门”的意涵及地位 |
二、处置权与行政惩戒权的关系界定 |
三、处置权与行政惩戒权的衔接机制 |
第三章 建议型处置权的类型、范围与制度完善 |
第一节 监察建议的效力、范围及适用条件 |
一、监察建议的强制效力及与其他监察“建议”的区分 |
二、监察建议适用事由的合理限定 |
三、被派驻监察主体“根据授权”提出监察建议的范围 |
第二节 问责建议的定位、问题及法制完善 |
一、监察问责制度的基本定位 |
二、监察问责制度的供给不足及其问题 |
三、问责建议制度法制完善的具体路径 |
第三节 从宽处罚建议的定位、边界及司法审查 |
一、从宽处罚建议制度的宪法意义 |
二、从宽处罚建议的合理定位 |
三、从宽处罚建议的范围 |
四、从宽处罚建议的制度整合与司法审查 |
第四章 处分型处置权的主体、范围与程序 |
第一节 双轨制处分体制下的处分决定主体及其关系 |
一、“政务处分—行政惩戒”之双轨体制的确立 |
二、双轨处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双轨处分体制下处分决定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监委会政务处分的适用范围 |
一、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概念阐释 |
二、“违法”作为政务处分事由的法理基础 |
三、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范围界定 |
第三节 监委会政务处分程序的构造 |
一、政务处分程序的功能与特征 |
二、政务处分的一般程序 |
三、政务处分的特别程序 |
四、政务处分的救济程序 |
第四节 问责决定的特征、功能及运行边界 |
一、问责决定的非独立性特征 |
二、问责决定的功能界定:实现对“关键少数”的监督 |
三、问责决定的运行边界 |
第五章 移送型处置权的范围、程序及规制路径 |
第一节 移送审查起诉的范围界定与构成要件 |
一、移送审查起诉的内涵、价值及范围界分 |
二、移送审查起诉的构成要件 |
第二节 移送审查起诉与审查起诉的程序衔接 |
一、监察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阶段的立案衔接 |
二、审查起诉阶段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属性 |
三、移送审查起诉与审查起诉的证据衔接 |
第三节 移送审查起诉处置权的内部规制 |
一、强化移送审查起诉处置权内部规制的必要性 |
二、充分发挥案件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 |
三、强化层级审批程序的监督功能 |
四、完善监察机关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体系 |
第四节 检察院对移送案件的审查起诉 |
一、检察院对移送案件审查的价值诉求 |
二、监察规范在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可适用性 |
三、检察院对移送案件予以审查的内容及后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 |
1.4.2 论文不足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概述 |
2.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相关概念 |
2.1.1 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 |
2.1.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内涵 |
2.1.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特征 |
2.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民主体思想理论 |
2.2.2 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
2.2.3 法治建设思想理论 |
2.2.4 西方政治思想借鉴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必要性 |
3.1 就职宣誓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 |
3.1.1 就职宣誓是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统一 |
3.1.2 就职宣誓是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的融合 |
3.2 就职宣誓可以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 |
3.2.1 就职宣誓重塑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 |
3.2.2 就职宣誓体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
3.3 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党内政治文化并净化政治生态 |
3.3.1 就职宣誓传承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 |
3.3.2 就职宣誓营造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3.4 就职宣誓可以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
3.4.1 就职宣誓全面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 |
3.4.2 就职宣誓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
3.5 就职宣誓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
3.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3.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发展历程 |
4.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演变脉络 |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 |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78):就职宣誓的曲折发展阶段 |
4.1.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就职宣誓的探索推广阶段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今):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阶段 |
4.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
4.2.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从严治党下的中国道路 |
4.2.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治理下的中国方案 |
4.2.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执政下的中国智慧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现状分析 |
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当前现状 |
5.1.1 中央机关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
5.1.2 地方省市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
5.1.3 高等学校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
5.1.4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
5.1.5 其他行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
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存在问题 |
5.2.1 就职宣誓人员法律意识薄弱 |
5.2.2 就职宣誓相关规定尚需规范 |
5.2.3 就职宣誓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
5.2.4 就职违誓责任机制尚未构建 |
5.2.5 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
5.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制约因素 |
5.3.1 部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缺失 |
5.3.2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短板 |
5.3.3 政府职能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推进路径 |
6.1 提高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意识 |
6.1.1 积极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法律氛围 |
6.1.2 加强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培训 |
6.1.3 推进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
6.2 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 |
6.2.1 借鉴国外类似制度 |
6.2.2 规范就职宣誓制度 |
6.3 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监督机制 |
6.3.1 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
6.3.2 法规层面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 |
6.3.3 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 |
6.4 建立党员干部就职违誓制度的责任机制 |
6.4.1 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 |
6.4.2 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 |
6.5 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保障机制 |
6.5.1 积极推进“五个体系”培养高素质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 |
6.5.2 健全“四大机制”确保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的制度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1. 关于历史上巡察制度的研究 |
2. 关于巡察制度的性质及作用发挥的研究 |
3. 巡察制度执行中做法的研究 |
4. 巡察制度执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研究 |
5. 完善巡察制度的对策研究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1. 巡视制度 |
2. 巡察制度 |
3. 政治巡察 |
(五) 运用的理论 |
1.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 |
2. 权力制约理论 |
3. 党内监督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案例分析法 |
3. 比较研究法 |
一、巡察制度建立及基本内容 |
(一) 现代意义的巡察制度起源和发展 |
(二) 巡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
1. 实施主体 |
2. 巡察对象 |
3. 巡察的主要工作流程 |
4. 巡察范围 |
二、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的现状 |
(一) S市委巡察工作经历的三个阶段 |
(二) S市委巡察机构设置及职责 |
(三) S市委巡察工作主要做法 |
1. 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工作基础 |
2. 坚持以上率下,强化政治监督 |
3. 坚持压实责任,推动整改收效 |
4. 坚持从严标准,打造巡察“铁军” |
三、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 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1. 巡察监督的政治效果体现不明显 |
2. 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 |
3. 队伍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
4. 巡察整改落实成效不到位 |
5. 巡察机构与其他部门配合力度偏小 |
(二) 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对政治巡察的内涵认识不到位 |
2. 巡察发现问题的质量受多个因素影响 |
3. 巡察干部队伍缺乏稳定性 |
4. 对巡察整改的情况缺乏常态化监督 |
5. 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 |
四、提升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成效的对策性思考 |
(一) 坚守职能定位,提升巡察政治效果 |
1. 制定政治巡察监督清单 |
2. 探索政治生态评价有效机制 |
3. 与时俱进把握政治巡察内涵 |
(二) 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巡察监督精准发力 |
1. 破解“人情社会”的制约因素 |
2. 发挥常规巡察和专项巡察各自优势 |
3. 增强巡察方法的不可预见性 |
(三) 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巡察干部 |
1. 进一步完善巡察机构设置 |
2. 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 |
3. 建立兼职干部人才库 |
4.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
(四) 强化整改落实,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
1. 压实整改主体责任 |
2. 加大整改督查力度 |
3. 建立整改情况回访制度 |
4. 对整改问题进行清单化管理 |
(五) 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增强巡察的整体合力 |
1. 制定出台协作配合相关制度 |
2. 建立专家咨询库 |
3. 提供跟班锻炼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8)H县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 |
1.5.1 研究重点 |
1.5.2 内容创新 |
第二章 巡察制度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巡察制度的内涵 |
2.1.1 巡视 |
2.1.2 巡察 |
2.1.3 巡察和巡视的关联 |
2.1.4 巡察和巡视在职责功能上的异同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党内监督理论 |
2.2.2 权力制约理论 |
第三章 H县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的实施现状与成效调查 |
3.1 H县基层巡察工作现状概述 |
3.2 H县基层巡察工作采取的措施 |
3.2.1 建立机构 |
3.2.2 出台制度 |
3.2.3 创新办法 |
3.2.4 加强整改 |
3.3 H县基层巡察工作成效调查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访谈 |
第四章 H县基层巡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 制度不够规范 |
4.2 问题线索流于表面 |
4.3 队伍素质不高 |
4.4 整改成效不佳 |
4.5 成果运用不足 |
4.6 权利共谋制约 |
第五章 影响H县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的原因分析 |
5.1 制度建设不健全 |
5.2 协调工作不到位 |
5.3 队伍建设不到位 |
5.4 整改落实缺约束 |
5.5 运用机制不严谨 |
5.6 人情社会干扰大 |
第六章 优化H县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的路径建议 |
6.1 健全工作机制 |
6.2 创新手段方法 |
6.3 加强队伍建设 |
6.4 整改落实到位 |
6.5 增强成果运用 |
6.6 创新工作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市县巡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市县巡察的相关概念及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 |
(二)市县巡察工作的开端与发展 |
(三)开展市县巡察的主要形式 |
二、Z市市县巡察工作开展情况 |
(一)Z市市县巡察工作的总体情况 |
(二)Z市市县巡察工作的主要做法 |
(三)Z市市县巡察工作的创新做法 |
三、Z市市县巡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
(二)发现问题质量不高 |
(三)干部队伍素质不够均衡 |
(四)整改落实不够有力 |
(五)成果运用不够充分 |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
(二)工作方式方法仍有不足 |
(三)队伍管理亟需加强 |
(四)人情关系干扰较大 |
五、完善市县巡察工作的相关对策 |
(一)打牢巡察工作各项基础 |
(二)提升发现问题能力水平 |
(三)加强巡察干部队伍建设 |
(四)做好巡察整改落实工作 |
(五)持续深化巡察成果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党内法规 |
(二)党内法规制度 |
(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思想 |
(三)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礼治和法治思想 |
二、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实背景 |
(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强化党自身建设的题中之义 |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 |
(三)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一、定规—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一)党章的修改 |
(二)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 |
(三)党的领导法规制度的不断丰富 |
(四)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 |
(五)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的不断充实 |
二、宣规—加大党内法规制度的传播 |
(一)加大党内法规制度的公开 |
(二)开展党内法规制度的普及宣传 |
(三)重点抓党员、干部的党规教育 |
三、执规—加强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 |
(一)抓领导干部带头执行 |
(二)破党内潜规则推动执行 |
(三)出台配套规定细化执行 |
四、监规—强化党内法规制度的监督 |
(一)加大纪委监督力度 |
(二)发挥巡视利器作用 |
(三)强化违规责任追究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
一、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成效 |
(一)党内法规制度清理工作完成 |
(二)党内法规制度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
(三)党内法规制度的质量明显提高 |
(四)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明显提升 |
(五)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
(六)促进了党的执政水平显着提高 |
(七)促进了全面依法治国有效推进 |
二、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经验 |
(一)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 |
(二)坚持党内法规制定和执行并重 |
(三)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
(四)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统筹推进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
一、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联动性不足 |
(二)党内法规制度尚未深入人心 |
(三)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有待提升 |
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问题的成因探析 |
(一)党内法规制度的立法过程待加强 |
(二)党内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不平衡 |
(三)党内法规制度执规条件待完善 |
三、进一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对策 |
(一)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立法 |
(二)补齐党内法规制度宣传短板 |
(三)加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 |
(四)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浅议党内监督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巡察整改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D]. 曹子浩. 河南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监督权保障研究[D]. 黄苗. 兰州大学, 2021
- [3]民主党派内部监督问题研究[D]. 邓凯. 山东大学, 2021
- [4]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研究[D]. 陈辉. 东南大学, 2020(02)
- [6]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D]. 王艳卓. 吉林大学, 2020(01)
- [7]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 胡鹏. 苏州大学, 2020(03)
- [8]H县基层巡察工作有效性建设路径研究[D]. 梁珊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市县巡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D]. 韦钰.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D]. 谢雪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党建论文;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监察对象论文; 行政监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