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魏海萍

摘要: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策略,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能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是学校教研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从教师、组织和模式三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校本教研;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模式的根本转换,是一项重大的、整体的、系统的改革。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策略,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能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是学校教研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从教师、组织和模式三个层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积极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更新,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育改革都会将焦点聚焦在实施课改实验操作的教师身上。因此,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教师研究的氛围。

1.校本教研必须顺应教师需求。校本教研只有从教师需求出发,在需求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满足教师的需求,才能发挥无穷的动力。要让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保持下去,最好的办法是有目的地发展教师需求。目前,有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被参与”的居多,他们对学校布置的教研任务大多只能被动接受,甚至表现出无奈。要让校本教研由教师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校本教研必须顺应教师需求。

2.校本教研必须突出教师主体性。为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教师应该享有主题的知情权,参加教研活动的所有人员,应提前了解教研主题,查阅资料,收集案例,作好发言准备。教师应该享有确定主题的参与权,应是教师从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中选择出来的,教研主题应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这样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该享有选择权,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

3.校本教研必须走同伴互助之路。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仍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交流是非常宝贵的,我们要提倡各种想法、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坚决杜绝一言堂,教研组要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开展“互助合作式”校本教研可以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变指令为参与,使每位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益。

三、提高校本教研组织形式有效性的策略

校本教研活动组织的好坏,决定着质量的高低。一般来说,组织好校本教研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做好前期准备是提高活动实效的前提条件。一是找准真问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础和起点。要组织好一次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二是有针对性地确定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一方面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三是确定利于实现目标的最佳校本教研活动形式。以具体的活动内容为依据,确定是观摩学习还是研讨交流,是专题讲座还是小型交流等。四是准备并审查相关材料,提高材料质量。如审阅、指导、修改观摩说课材料、讲座发言材料。研究、指导执教教师撰写并审查、修改教学方案,审查观摩课、研究课,安排和指导试讲等。有了这些前期准备,校本教研的开展,就不再处于茫然或无序状态,才能为校本教研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优化过程组织是提高活动实效的根本保证。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校本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问题,然后根据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精心设计更加有利于达成校本教研目标的形式。如观摩课、专题讲座、经验总结、教学竞赛、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组织者都应该对其过程作相应的精心设计。同时,组织者还应该把自己设计成整个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不只是“敲边鼓”的呐喊者。组织者要观察教师们在活动中的情况,随时了解教师们有什么意见、要求、问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并把它记录下来,作为讨论、研究中的相关内容。讨论、研究时,组织者要注意调控会场,遇到发言不积极甚至没有人发言的情况,就要激发大家发言、带头发言,并讲一讲讨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做到过程有序、调控有力、内容有效,教研活动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3.构建学科研究共同体是提高活动实效的关键。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校本教研组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学校成立以学科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为主要形式的研究共同体。学科共同体可以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评课等形式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如“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在一学期内可以在同一年级组内进行三至四轮的教学,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教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4.推进跨校际联动是提高活动实效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以片区牵头校为基地,充分运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联片研讨活动,形成开放式教研格局。联片教研不仅可以丰富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而且提升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品质。这种“跨校际联动”研究活动已经超越传统意义的校本教研,实现协作体学校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互动交流机制,创新了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

二、创新校本教研实施模式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迫切要求我们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1.同僚教练式教研实施模式。同僚教练是一种教师合作学习、集体探索、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教学实践操作模式。不是过去简单的集体备课,而是重在合作研究。这种合作研究是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与各种观点的碰撞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同僚教练式教研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分工协作式。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单元轮流教学设计,全年级组教师一起研讨交流、补充。集体的智慧形成教学特色。二是随时教研合作式。课后教师之间及时交换信息,围绕教学中的新问题或某个环节自由研讨,谈观点、举实例。三是观摩交流合作式。教师上研究课,全组教师课后集体议课研讨。四是案例分析合作式。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课堂设计、方案和实例,集体会诊分析,谈感受、阐述观点,剖析成功经验,寻找生产点,剖析疑难解惑,寻找突破点,形成互助,共同提高。

2.课例诊断式教研实施模式。课例诊断式教研,是一种以课例为切入点,关注过程的研课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程序是教师围绕“上一堂好课”活动,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按“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等基本环节,先后分别承担说课、听课、评课、议课、改课任务,即一人组织,全体学习;一人主说,大家补充;一人执教,全组聆听;一人主评,集体评议。说课中理性分析,上课中的亮点展示,议课中的唇枪舌剑,改课中的取优补劣,给教师增添了新的活力。

3.两备两讲两反思教研实施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两次备课,两次上课,两次反思研讨的一种教研模式。其具体流程为:一是由全组教师按课前研讨的环节进行个人备课。形成书面材料,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二是集体备课研讨。首先抽签定出一名教师进行主备,按课前研讨的环节一一与全组教师交流研讨,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同时互相补充,形成第一共案。三是第一轮讲课。抽签定一名教师按教案进行讲课,全体教师观摩。四是第一轮反思。针对第一轮上课,进行反思与交流,发现问题,得出经验,同时生成第二共案。五是第二轮上课,抽签定一名教师按第二共案上课,全体教师观摩。六是第二轮反思,针对二轮上课中出现的问题,失败与成功,进行总结,形成通用教案

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机制,积极开展以“新课程、新理念、新实践、新反思”为主题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

注:本文系2014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对策研究》(GS[2014]GHB1338,主持人魏海萍)的部分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校本教研机制创新与区域整体推进策略研究”(FHB130503课题主持人魏海萍)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735000)

标签:;  ;  ;  

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