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鼎城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曾广辉[1](2021)在《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2月,随着我国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表明了我国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文件中“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等概念深入人心,文件中还提指出到2025年末,我国将创建500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实现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林业产业园的建设;林业产业园是在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不仅有生态观光、环境保护、休闲体验以及教育引导等功能,同时还是一个能让游客掌握生态知识了解民俗风情、观赏自然景观、体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园区。现代林业产业园不仅可以大幅度满足城市居民归园田居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可以缓解都市生活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它已经逐步成为生态旅游深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林业产业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林业产业园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就目前来说,在林业产业园建设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湖南常德市震坤林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以其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内容,采用实地考察、文献综述、实例论证以及美景度评价法(SBE法)等方法,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对震坤林业产业园不同分区的景观美景度调查研究,利用SPSS22.0软件的多元线性回归程序,对不同分区的14个景观要素进行筛选,最终得出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美景度影响最大的景观因素是:道路通达性X1、被覆盖率X5、色彩对比X7、层次搭配X8、景观小品的艺术性X12并建立线性模型:Y=0.15+0.45X1-0.21X5+0.25X7-0.41X8+0.37X12(R2=1.21,P<0.001)通过模型分析:在产业园植被的层次搭配中,植物层次越丰富,美景度值反而越低,这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树种的种类越多,就显得景观序列凌乱,降低了景观美景度;因此在震坤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实践中,植物层次搭配不宜过多。在色彩对比中,植物的色彩越丰富,景观的美景度得分值越高,所以在本次景观规划中,要多考虑景观的色彩搭配,景观植物的选取上,多采用异色叶植物,主要包括春色叶植物与秋色叶植物。从植被覆盖率来说,植被覆盖率越高,美景度得分值越高,因此在本次规划中,除继续保持项目建设地现有植被覆盖率外,后期规划还应增加植被种植,加大植被覆盖率。2.建设林业产业园可以对我国城市的无序扩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引导我国传统林业转型。有助于实现我国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地域资源的整合,以科学技术作为指导,构建现代林业生产体系,促使一二三产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林业供给质量和经营效益,从而建设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3.综合型林业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虽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又要因地制宜,需根据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在景观的营造中,依托农业景观,融入当地地域文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林业产业园。通过震坤林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实践,将园区总体规划为“两轴,两翼,七心”的格局,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完整、林业生产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产业园。
陈慧[2](2021)在《常德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总体规划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自然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如生态旅游、文化餐饮、民宿体验、养生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的不同产业模式。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乡村道路建设。优化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加强管理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产品,打响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品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特色的乡村优势资源,坚持把乡村振兴做为战略指导思想,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致力于打造美好的农业生态圈。通过探寻震坤农林休闲农业生态山庄的评价方法,对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进行休闲农业评价,对于如何提升常德市鼎城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争当先锋模范,在全国休闲农业生态山庄中占领一席之地,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的土地利用率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建立三个决策单元,达到比较分析得出最佳决策单元的目的。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对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的园林景观进行分析,分析生态山庄内的园林景观各类景观要素,达到建立景观评价系统模型的目的。采用CCR模型进行DEA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DEA有效的土地利用效率有1个,是农林油茶生态山庄的土地利用,最优决策单元土地利用以生态旅游为主,其中以油茶产业林为背景林,花卉产业、苗木产业为辅,露营、烧烤、垂钓等活动场地穿插其中。②实现了不同性质土地的合理配比,功能分区规划的科学性,是土地利用率最高的方案。显而易见,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土地利用效率是最适合的,是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的。通过美景度分析得出:①SBE值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道路通达度Y6>植物配置Y4>空间围合Y5>建筑外观Y3>群落关系Y2>林相品质Y1,其中道路通达度Y6对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内景观美景度影响最大。因此,道路建设对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具有较大的影响。②提高生态山庄内的景观质量,可以通过完善生态山庄内的道路系统,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空间围合关系的合理把控,加强建筑的合理适用性、群落的丰富多样性、林相关系的高品质性。根据DEA分析和美景度分析结果,可从以下七个方面提高景观质量:第一、优化油茶产业,提升油茶附加值;第二、规划设计“油茶文化、产业+旅游”一体化的震坤农林油茶山庄;第三、完善生态山庄的道路体系;第四、注重植物景观的特色性、多样性;第五、注重不同感受的围合空间设计;第六、尊重与周边场地的依存关系,保护原有建筑特色及结构特点;第七、改善生态山庄的植物层次和丰富程度。
黄瑶[3](2020)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障碍因子诊断》文中认为耕地生态安全是保证粮食健康生产的基础,对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部分)作为湖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第二大经济板块,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耕地不合理利用现象频现,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态势,耕地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开展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对实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生态洞庭、绿色洞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1)立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洞庭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环境实际,引入“P(压力)-S(状态)-R(响应)”模型,选取19项指标,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08-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3)以综合得分为基础,开展2008-2017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特征分析、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来看,安乡、汉寿、石门、南县、桃江等8个县属于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快速上升区;鼎城、临澧、澧县、桃源、临湘等11个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慢速上升区;而武陵、赫山、望城、汨罗、平江、津市等6个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变化不大,属于基本稳定区。总体而言,研究期内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2)从全区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来看,县域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敏感级、临界安全级、比较安全级变化过程。研究期内,敏感级县域面积由3603.90公顷下降至758.87公顷,所占面积比重由77.83%下降至16.39%;临界安全级县域面积由785.90公顷增加至3126.02公顷,所占面积比重由21.28%上升至67.51%;比较安全级县域面积由41.25公顷增加至745.75公顷,所占面积比重由0.89%增加至16.10%。(3)从全区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来看,2008-2017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4983上升至0.6483,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级上升为比较安全级。其中,耕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由0.3452下降至0.1863,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由0.1406增加至0.1962,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由0.0125增加至0.2637。(4)2008-2017年县域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0.5%的显着性水平上,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全局Moran’s I指数(除2008年外)均呈现正空间自相关性,即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区内高值聚集区主分布在武陵、岳阳楼、望城等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县域,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的中北部南县、沅江、安化等地区。(5)通过对2008-2017年县域耕地生态安全系统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利用最小方差法结合压力、状态、响应障碍度得分情况,将县域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度划分为P>S>R(压力障碍>状态障碍>响应障碍)、P>R>S(压力障碍>响应障碍>状态障碍)、R>P>S(响应障碍>压力障碍>状态障碍)、R>S>P(响应障碍>状态障碍>压力障碍)以及S>P>R(状态障碍>压力障碍>响应障碍)5种阻力模式。阻力类型空间分布变化表明,区域西部系统响应障碍度大于东部,中部、东部地区大部分县域以系统压力障碍度为主。(6)通过对全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得到以下结果:(1)环境压力是制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的首要障碍因素,主要涉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膜施用量;(2)社会压力和人口压力是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障碍因素,涉及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三项障碍因子;(3)社会响应和耕地质量状态也是制约其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和水田水浇地比重两个障碍因子。
汪杰[4](2020)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保障人类生产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对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四大板块之一,担负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气象、水文、DEM、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评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碳储存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利用市场价值理论,选取合适的价格将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综合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初步研究成果如下:(1)2005年、2010年、2015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水源涵养量分别为27.5070×108m3、24.7728×108m3、37.6172×108m3;土壤保持量分别为18.5953×108t、17.6895×108t、23.6748×108t;碳储量分别为11.6734×108t、11.5923×108t、11.5236×108t。将GIS空间分析方法与SPSS数理方法结合,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储存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两两间均呈正相关关系。(2)考虑不同利用情境,选取合适价格计算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储量价值,并进行加总,得到2005年、2010年、2015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938.9258亿元、2888.8812亿元、3079.6160亿元。基于评估结果,本研究从价值转换和价值保值增值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价值转换角度,通过产权界定和完善产权交易机制,规范生态产品市场秩序,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价值保值增值角度,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恢复受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资产的可持续发展。
周荣荣[5](2020)在《湖南省乡村振兴的地域类型及实施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缓解城乡之间的差距,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构建乡村“人-地-业”耦合系统与创新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湖南乡村受地理位置、地形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影响,类型千差万别,乡村振兴必须根据区域的差异化分区、分类制定发展策略。乡村地域类型是在自然特征、发展历史、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和稳定性的类型单元。探索湖南省乡村振兴地域类型及其实施路径,明晰其制约因素和发生机理,提炼乡村振兴模式和设计振兴路径,不但可以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可以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实践指导。以湖南省98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学综合视角,按照“综合水平评价、主导因素审视、地域类型划分、路径归纳演绎”的主线开展研究。首先构建县域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自然断裂点、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县域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湖南省地域特征,揭示乡村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要素;再对主导要素进行聚类和空间叠加分析,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区划;最后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提炼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及其实施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县域乡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人口3个维度共18个指标。大部分县域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处在中等以上,其中长沙县、望城区、武陵源区、浏阳市、韶山市、资兴市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最高,保靖县、桂东县、隆回县及城步苗族自治县最低。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集聚分布为主,高水平发展主要集中在湘中东的长株潭地区,低水平发展主要集中在湘西武陵山和雪峰山地区。(2)湖南省乡村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要素为经济水平、农业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医疗卫生、地形条件和人口流动程度,分别反映乡村发展的内部建设动力、自然本底条件和外部援助条件。内部建设动力方面呈现湘北、湘中为高值区并向湘西倾斜;自然本底条件为湘中和湘北高值、湘北和湘东南低值;外部援助条件为湘东高值,并向湘西倾斜。(3)湖南省乡村地域类型分为湘中东长株潭平丘城镇驱动型高水平区、湘北洞庭湖平原内外驱动型较高水平区、湘中丘陵资源带动型中等水平区、湘东南罗霄山—五岭山地资源约束型较低水平区、湘西武陵山地自然本底约束型低水平区五个类型区。(4)湖南省乡村振兴的地域模式提炼为长株潭产业带动型、洞庭湖湿地经济型、湘中丘陵农工贸带动型、武陵山—五岭—罗霄山生态保育型等四种模式,不同地域模式应按其不同路径分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从各地域类型分区的现状特征、现实问题及未来发展需求,立足布局区域性、功能主导型和问题制约性的综合视角,归纳提炼并构建全省多类型、彰显人地关系地域特征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是地理学发挥学科特长参与乡村振兴研究的一次有效尝试。
龙妮娅[6](2019)在《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必须防范系统性风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中最主要的风险资产,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和流动性,阻碍了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良贷款率一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管理,甚至会有破产风险。因此,以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为例研究不良贷款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发现常德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存在信贷内控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措施不力、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然后,深入分析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寻找其根源,为进一步提高其不良贷款管理水平打下基础。最后,论文借鉴不良贷款研究的优秀成果,既要加强内部管理,从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严格贷款审批流程、实施贷后跟踪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入手,又要不断优化外部配套措施,如完善金融法律法规、转变经营管理体制和打造智能授信平台等。通过论文研究,拓展了不良贷款管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将所学专业理论与信贷管理进行有机融合。论文研究期望能够指导常德农村商业银行提高不良贷款管理水平,为其他商业银行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王原[7](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森林资源保护是促进森林总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强化物种的繁衍,提高森林功能、发展林下经济以及效益的保护性策略。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对森林资源中的林木资源进行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于森林资源的采伐和利用超过了森林的承受极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湖南省作为中国中南地区重要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同样面临着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困境,因此,如何优化森林资源保护过程成为当今森林资源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研究中,以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应用丰富的数据和图表来评估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对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颇有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64%。此外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达359处;邵阳市城步县的南山国家公园,成为了湖南省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国家林业局2011年确定的拟拯救的首批120种极小种群植物中,湖南地区自然分布有14种,占全国的10.8%。在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基于SWOT分析提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策略矩阵得出四大科学策略:扩张型、扭转型、多样化、防御型,策略组合既要保证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又要缓解保护工作面临现实困境,迎接挑战。结果显示:扩张型策略利用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外部机会,打造湖南省森林公园品牌。扭转型策略充分利用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等机会,弥补资金投入、技术力量不足等内部劣势,来加强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完善林业产业规划。多样化策略可以通过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程的方法,增强森林资源的防护能力。防御型策略,通过提高森林资源培育手段,来降低森林资源受损率,还可以提高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提高国民保护森林的意识。本文对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的研究不仅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为全国森林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唐艳萍[8](2019)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被称为“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关系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选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省部分为研究区域,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区类型,提出各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1)选取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为样本年,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综合指数由0.063增长至0.094,由中等水平进入较高水平;大部分县(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云溪区、平江县2001-2006年小幅下降,澧县增长最快,桃江县增长最慢。(2)各准则层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依次表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产出效益水平>物质装备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技术应用水平。(2)采用地统计分析法探究研究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集聚性,由四周向中部聚集,呈现“自中北部向西、南、东部递减”的布局规律。(2)高水平区主要集中在常德、岳阳、益阳三市交界处,如常德东部、益阳北部、岳阳西部和望城区。(3)根据各县区自然环境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研究区分成了三大类型区,即环湖山地区(I类区)、环湖丘陵区(II类区)和滨湖平原区(III类区),并提出了各区发展路径。
戴云哲[9](2019)在《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一环,已经完全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十三五”规划同时还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社会和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业、制造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行路径,但同时也面临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过剩产能无法释放等切实存在的风险。如何在寻求机遇的同时规避风险,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十三五”规划愿景的关键所在。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承接我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洞庭湖、湘江流域丰腴的水土条件赋予了湖南省“鱼米之乡”的盛名,承担着维护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而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南岭等山脉在为本地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是守护长江中游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湖南省内,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粮食生产任务艰巨,在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下,生态资源持续萎缩;长沙都市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是湖南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统筹协调湖南省,尤其是洞庭湖区和长沙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江中游经济带各省、生态功能区、城镇实现“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接口,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则高度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全省为宏观尺度的主要研究对象,辅以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作为中观和微观尺度的典型研究区,以基于湖南省县域行政区划、基于洞庭湖区高程和坡度的地形梯度、基于长沙都市区“三环线”的缓冲区圈层这三个空间分类方式,对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化进行了剖析;利用InVEST模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评估,采用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响应,识别了生态服务功能演化过程中的敏感区域。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这几个在近20年来的剧烈变化的因素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路径;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不同地形梯度生态用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程度,提出了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方案,以此实现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提升;通过分析不同圈层城市扩张在不同景观格局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干扰程度的差异,提出了长沙都市区未来城乡规划的基本思路,最大程度减低城市扩张对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破坏。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剖析了湖南省县域的土地利用强度、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湖南省在1995-2015年间县域土地利用强度平均值呈增大趋势,经济发展区不仅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其增速也明显高于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的变化较为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在2010年以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有加速增大的趋势。生产、生活用地的持续扩张导致生态用地逐渐向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地理区位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集中,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延缓土地利用强度增大的势头,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呈“V”字型,1995-2015年各梯度生态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低梯度(1-5)水域湿地与耕地的来回拉锯、中高梯度(16-30)林地锐减成为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演化的主要特征,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管控亟待从总量控制改善为垂直空间分布优化。长沙都市区的基本城市形态由三环线决定,建设用地规模在1995-2015年期间扩张近3倍,结构逐渐紧凑,1-8号缓冲区的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9-15号缓冲区和16-20号缓冲区建设用地粗放扩张的问题始终存在,三环线附近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谨慎规划的区域。(2)理清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时空演化特征,识别了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中的生态服务功能敏感地区。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出现了明显退化,经济发展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幅度最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的建设用地扩张是主要原因;农业主产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总体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先增强后退化,土地利用强度增加较慢,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程度较小。西部和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远低于平原丘陵地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也更强,洞庭湖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下明显低于周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服务功能在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加中大幅退化,而武陵山区和洞庭湖区上游生态服务功能保持较好。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有所退化,主要发生于中高梯度(16-30),农业生产活动向由低向高的持续蔓延是主要原因。中低梯度(6-15)和高梯度(31-50)生态用地分布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联最为紧密,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的变化敏感程度较高,而低梯度(1-5)和中高梯度(16-30)敏感程度较低。梯度10-40在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的作用下,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变化的敏感度减小,梯度40以上的敏感度则有所增加。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发生大幅退化,5-15号缓冲区最为严重。建设用地密度低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差的圈层由最中心逐渐向外移动和扩张,建设用地密度低而生态服务功能强的圈层也在都市区边缘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三环线附近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进一步扩张和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焦点区域,而都市区边缘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逐渐开始受到城市扩张的干扰。(3)揭示了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时空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持续减弱,并且与城镇化阶段有明显关联,一般城镇化水平越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负面作用越小,但快速城镇化时期粗放的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负面作用加剧。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山区就业人口积极转向二三产业的情况下,城镇化对土壤保持功能有可能出现正面作用。区位条件的改善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稳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一般高于地势陡峭的山区,道路的修建除了本身会占用生态用地之外,还会带动沿线建设用地的扩张,并增加人类活动的强度,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干扰,经济发展区和农业主产区受到的负面作用强于生态保护区。负面作用最强的区域一般是铁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影响程度视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定,提升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产生正面作用的主要驱动力,但在产业升级遭遇瓶颈时则可能出现负面作用。在经济增长初期,实现产业转型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较少,正面作用较大;到中后期过剩产能占据的土地资源逐渐增加,正面作用逐渐减弱。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显着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持续表现出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经济发展区的空间分异格局,但总体强度在1995-2015年期间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普遍伴随林地转为耕地导致的植被覆盖下降、木材采伐导致的林地郁闭度下降、过度放牧对草场的蚕食以及过渡水产养殖与捕捞对水质和水生物种群的破坏等问题,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生态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的阶梯式转变是造成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4)根据土地利用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对于湖南省: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严格管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用地;二是合理规划道路,加强东西区域联结,增加道路数量,提高道路等级,以地级城市为主要节点构筑交通网络;三是推进经济转型,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制造业,扶持创新产业发育,鼓励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四是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创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响应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夯实农业基础的战略导向。对于洞庭湖区:一是在低梯度(1-5)严格控制围湖造田,保障和提高洞庭湖蓄水容量,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洞庭湖水质,加强湖畔草地和沼泽地的保护与恢复;二是在中低梯度(6-15)引导耕地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控制生态用地被开垦为耕地;三是在中高梯度(16-30)将耕地资源整合到坡度较小的区域,将坡度较大的区域转变为林地,推进“双低改造”,腾退零散分布的耕地并转变为林地;四是在高梯度(31-50)严格控制林地被开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木材采伐,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对于长沙都市区:一是在1-8号缓冲区改造老旧居民区,挖潜地下空间,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管制地块用途,确保土地利用低碳、高效;二是在9-15号缓冲区区严格控制生态用地的用途变更,提高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三是在16-20号缓冲区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情况下引导产业集中分布,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四是在21-25号缓冲区严格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流转,规划并建设森林公园。
欧丁丁[10](2019)在《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油茶(Camelliaoleifera)被誉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具有很高的栽培价值,但由于油茶前期经济效益不高、培育和压榨技术普及度不够等原因使得很多农户对栽植油茶的意愿并不强烈,油茶的总供给量不高,而通过油茶林下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可以提升前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具体选择何种经营模式是农户、企业和政府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使用综合效益评价法和能值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为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现状和评价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得出如下结论:(1)以代表性、系统性等为原则,选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准则层,投入产出比、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社会就业价值、产品商品价值、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和净化大气十个指标因子构建了常德云溪谷油茶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1)经济效益方面,各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指标因子排序依次为:油茶+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经营模式>油茶+山稻(Oryza sativa)经营模式>油茶+黄菊(Anthemideae)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2)社会效益方面,各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社会效益指标因子排序依次为: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3)生态效益方面,各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效益指标因子排序依次为:油茶纯林经营模式=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4)各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排序依次为: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2)结合文献研究和实际情况,选取能值投资率、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可持续性指标、可更新资源能值比率、单位面积能值密度为能值分析指标,从能值分析的结果来看,各经营模式能值投资率排序依次为: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各经营模式能值产出率排序依次为: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各经营模式环境负载率排序依次为:油茶纯林经营模式>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各经营模式能值可持续性排序依次为: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各经营模式可更新资源能值比率排序依次为: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各经营模式单位面积能值密度排序依次为: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油茶纯林经营模式>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3)根据综合效益评价和能值评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现有油茶林优化的原则和方向,并对油茶林各复合经营模式从更新、间伐、轮作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的方案。
二、鼎城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鼎城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1.1.2 城市旅游背景 |
1.1.3 我国林业发展背景 |
1.1.4 消费需求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 |
1.3.1 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 |
1.3.2 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5.2 美景度评价法 |
1.5.3 实践认证法 |
1.6 技术路线 |
2.国内外案例借鉴分析 |
2.1 日本富田农场 |
2.1.1 项目概况 |
2.1.2 项目规划思路 |
2.1.3 分析借鉴 |
2.2 寿光生态农业观光园 |
2.2.1 项目概况 |
2.2.2 项目规划思路 |
2.2.3 项目规划布局 |
2.2.4 分析借鉴 |
2.3 九江县西海荷天下农业观光园 |
2.3.1 项目概况 |
2.3.2 项目规划思路 |
2.3.3 项目规划布局 |
2.3.4 景区旅游规划 |
2.3.5 分析借鉴 |
3.林业产业园的基础研究 |
3.1 林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
3.1.1 生态农业理论 |
3.1.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3.1.3 风景园林学理论 |
3.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5 旅游经济学理论 |
3.1.6 城市规划理论 |
3.2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园发展面临的问题 |
3.2.1 耕地碎片化严重农耕景观破坏大 |
3.2.2 游憩性差 |
3.2.3 产品销售模式单一 |
3.2.4 产业化程度较低 |
3.2.5 产业规划不足 |
3.3 林业产业园的研究内容 |
3.3.1 林业产业专项规划研究 |
3.3.2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研究 |
3.3.3 产业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研究 |
3.4 林业产业园的景观类型 |
3.4.1 生态优美的田园景观 |
3.4.2 别具匠心的农业景观 |
3.4.3 历史悠久的农耕景观 |
3.4.4 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景观 |
3.5 林业产业园的特征分析 |
3.5.1 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
3.5.2 参与性的农事活动 |
3.5.3 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景观 |
3.5.4 丰富的产业结构 |
3.5.5 复杂矛盾的冲突 |
3.6 林业产业园基础研究小结 |
4.震坤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
4.1 项目区概况 |
4.1.1 区位分析 |
4.1.2 自然条件分析 |
4.2 园区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4.2.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4.2.4 威胁分析(Threats) |
4.3 基于SBE法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评价 |
4.3.1 研究方法概述 |
4.3.2 评价过程 |
4.3.3 景观获取 |
4.3.4 评判者选择 |
4.3.5 照片选取 |
4.3.6 景观美景度评价 |
4.3.7 景观要素分解 |
4.3.8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3.9 数据处理 |
4.3.10 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11 景观因子的剔除与模型建立 |
4.3.12 结果分析 |
4.4 项目定位 |
4.4.1 精品林业发展基地 |
4.4.2 循环林业经济产业示范基地 |
4.4.3 常德市美丽乡村旅游基地 |
4.5 规划依据 |
4.6 规划原则 |
4.7 规划目标 |
4.8 土地利用规划 |
4.8.1 土地利用现状 |
4.8.2 土地利用规划 |
4.9 规划结构 |
4.9.1 园区基本格局 |
4.9.2 分区规划 |
4.10 专项规划 |
4.10.1 交通规划 |
4.10.2 出入口及停车场规划 |
4.10.3 景观规划 |
4.10.4 基础设施规划 |
4.10.5 植被种植规划 |
4.11 服务体系规划 |
4.12 产业规划 |
4.12.1 油茶产业规划 |
4.12.2 珍稀苗木产业规划 |
4.13 游线规划 |
4.13.1 休闲一日游 |
4.13.2 欢乐度假二日游 |
4.13.3 综合三日游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震坤林业产业园美景度评价调查表 |
附录B 植物名录表 |
附录C 景观示例图 |
致谢 |
(2)常德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生态山庄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生态山庄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生态山庄研究进展 |
1.4 生态山庄指导思想 |
1.5 生态山庄规划原则 |
1.6 生态山庄理念规划 |
1.7 生态山庄规划思路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2.2.2 美景度评价法(SBE) |
2.3 技术路线 |
3 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概况 |
3.1 区位条件 |
3.1.1 气候条件 |
3.1.2 地形条件 |
3.1.3 土壤条件 |
3.1.4 水资源条件 |
3.2 森林资源条件 |
3.2.1 林地面积 |
3.2.2 植被现状 |
3.2.3 活立木总蓄积 |
3.2.4 森林覆盖率 |
3.3 社会经济条件 |
3.3.1 产业分布 |
3.3.2 基础设施 |
4 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
4.1 DEA方法对土地利用效率问题的适用性 |
4.2 DEA方法的基本思路 |
4.3 DEA方法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4.4 DMU及指标的选取 |
4.4.1 输入指标的选取 |
4.4.2 输出指标的选取 |
4.5 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DEA模型结果分析 |
4.6 震坤农林生态山庄土地利用合理分配措施 |
4.6.1 采用灵活的补偿安置方式 |
4.6.2 明确补偿主体和补偿分配方式 |
5 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园林景观研究 |
5.1 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景观评价结果 |
5.1.1 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现状照片问卷 |
5.1.2 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美景度(SBE)得分值 |
5.2 影响景观要素分析 |
5.3 景观质量评价模型 |
5.4 影响景观质量结论分析 |
6 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总体规划 |
6.1 现状分析 |
6.2 总体规划 |
6.3 功能分区 |
6.4 分区规划 |
6.4.1 试验田基地区 |
6.4.2 入口服务区 |
6.4.3 野餐露营区 |
6.4.4 花海观赏区 |
6.4.5 精心禅修区 |
6.4.6 文化商业区 |
6.4.7 滨水渔乐区 |
6.5 分期规划 |
6.6 道路规划 |
6.6.1 道路系统规划 |
6.6.2 景观质量规划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障碍因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安全研究 |
1.2.2 耕地生态安全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研究区耕地资源状况及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条件 |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1.4 土地利用现状 |
2.2 耕地资源概况 |
2.2.1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 |
2.2.2 耕地资源质量变化 |
2.2.3 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
2.2.4 耕地生态环境状况 |
2.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潜在影响因素 |
2.3.1 持续扩大的人口规模 |
2.3.2 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 |
2.3.3 粗放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
2.3.4 频繁的农业自然灾害 |
2.3.5 淡薄的节地护地意识 |
3 耕地生态安全测度 |
3.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1 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 |
3.1.2 指标选取原则 |
3.1.3 评价指标体系 |
3.1.4 评价指标解析 |
3.2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指标权重确定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原始数据标准化 |
3.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
3.3.1 综合指数的计算 |
3.3.2 生态安全状态等级划分 |
4 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 |
4.1 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时间变化 |
4.2 全区耕地生态安全时间变化 |
4.2.1 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 |
4.2.2 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 |
4.3 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
5 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
5.1 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
5.1.1 障碍度模型 |
5.1.2 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素 |
5.2 全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
5.2.1 系统层障碍度诊断 |
5.2.2 指标层障碍度诊断 |
6 关于提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
6.1 降低耕地环境负载,促进耕地生态系统平衡 |
6.2 协调好人口、经济与资源三者间的关系 |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业污染 |
6.4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生态系统服务 |
1.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
1.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价值评估 |
1.3.4 InVEST模型及研究进展 |
1.3.5 文献简评 |
1.4 理论基础 |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
1.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评估思路 |
1.6.2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生态系统 |
2.2 经济系统 |
3 模型原理与数据处理 |
3.1 水源涵养模块 |
3.2 土壤保持模块 |
3.3 碳储存模块 |
3.4 数据来源 |
3.5 参数输入与数据预处理 |
3.5.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
3.5.2 水源涵养 |
3.5.3 土壤保持 |
3.5.4 碳储存 |
3.6 本章小结 |
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评估 |
4.1 水源涵养量 |
4.1.1 产水量 |
4.1.2 水源涵养量 |
4.2 土壤保持量 |
4.2.1 实际土壤侵蚀量 |
4.2.2 土壤保持量 |
4.3 碳储存量 |
4.4 三种生态系统服务量的权衡/协同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5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评估 |
5.1 价值评估方法 |
5.1.1 水源涵养 |
5.1.2 土壤保持 |
5.1.3 碳储量 |
5.2 水源涵养价值 |
5.3 土壤保持价值 |
5.4 碳储量价值 |
5.5 价值汇总 |
5.6 本章小结 |
6 政策建议 |
6.1 实现价值转换 |
6.1.1 界定产权 |
6.1.2 完善产权交易机制 |
6.2 实现价值保值增值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湖南省乡村振兴的地域类型及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衰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
1.1.2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村衰败的重要举措 |
1.1.3 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助推乡村建设 |
1.1.4 乡村振兴研究为繁荣乡村地理学提供重要契机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乡村振兴研究 |
1.3.2 乡村地域类型研究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主要理论 |
3 湖南省县域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 |
3.1 研究区范围 |
3.2 研究区概况 |
3.2.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3.2.2 社会经济特征 |
3.3 数据来源 |
3.4 评价方法 |
3.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4.2 确立权重 |
3.4.3 建立测算模型 |
3.4.4 空间自相关分析 |
3.5 结果分析 |
3.5.1 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
3.5.2 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
3.5.3 自然生态空间特征 |
3.5.4 经济发展空间特征 |
3.5.5 社会人口空间特征 |
4 湖南省乡村地域类型划分及区划 |
4.1 乡村地域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 |
4.2 乡村地域类型划分的主导要素分析 |
4.2.1 主导要素识别方法 |
4.2.2 主导要素的分析 |
4.3 乡村地域类型区划方法 |
4.4 湖南省乡村地域类型区划结果及特征描述 |
4.4.1 区划结果 |
4.4.2 特征分析 |
5 湖南省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及实施路径 |
5.1 湘中东长株潭产业带动型 |
5.2 湘北洞庭湖湿地经济型 |
5.3 湘中丘陵农工贸型 |
5.4 武陵山—罗霄山—五岭山生态保育型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
2.1.1 农村商业银行界定 |
2.1.2 农村商业银行功能 |
2.1.3 农村商业银行的特征 |
2.2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 |
2.2.1 不良贷款概念 |
2.2.2 不良贷款的划分标准 |
2.2.3 不良贷款的危害性 |
2.3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1 商业银行脆弱性理论 |
2.3.2 银行行为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4 不良贷款全面风险理论 |
3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现状 |
3.1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状况 |
3.1.1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1.2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状况 |
3.1.3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分析 |
3.2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状况 |
3.2.1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 |
3.2.2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措施 |
3.3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信贷内控体系不健全 |
3.3.2 贷款管理措施不力 |
3.3.3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
4 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4.1.1 风险管理理念 |
4.1.2 贷款审批程序 |
4.1.3 考核评价体系 |
4.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国家金融政策 |
4.2.2 银行管理体制 |
4.2.3 经营管理环境 |
5 完善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措施 |
5.1 内部管理措施 |
5.1.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
5.1.2 严格贷款审批流程 |
5.1.3 实施贷后跟踪管理 |
5.1.4 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
5.1.5 优化任务考核指标 |
5.2 外部配套措施 |
5.2.1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
5.2.2 转变经营管理体制 |
5.2.3 打造智能授信平台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4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 森林资源保护概析 |
2.1.1 森林资源保护概念界定 |
2.1.2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界定 |
2.1.3 森林资源过度利用的影响分析 |
2.2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 |
2.2.1 森林资源分析理论 |
2.2.2 保护生物学理论 |
2.2.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4 森林多功能经营理论 |
2.3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相关实践 |
2.3.1 北欧多国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国家计划 |
2.3.2 新西兰实施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健全易行 |
2.3.3 日德推行森林疗养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 |
2.3.4 实践经验启示 |
2.4 国内森林资源保护相关实践分析 |
2.4.1 北京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 |
2.4.2 福建推行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 |
2.4.3 实践经验启示 |
2.5 世界各国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所采用的实际措施 |
2.5.1 建立自然保护区 |
2.5.2 建立国家公园体系 |
2.5.3 设立森林公园 |
2.5.4 推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程规划 |
2.5.5 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 |
2.6 本章小结 |
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概述 |
3.1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述 |
3.1.1 湖南省地理分布状况概述 |
3.1.2 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概述 |
3.1.3 湖南省林业用地分布状况概述 |
3.2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概述 |
3.2.1 湖南省森林保护现状的总体评价 |
3.2.2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突出成果 |
3.2.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
3.3 本章小结 |
4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地形地貌条件优越 |
4.1.2 气候适宜 |
4.1.3 丰富的森林资源 |
4.2 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管理不到位 |
4.2.2 技术不完善 |
4.2.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
4.3 机会分析 |
4.3.1 国家生态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
4.3.2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开展 |
4.3.3 林业碳汇项目推进 |
4.3.4 森林保险率先启动 |
4.4 挑战分析 |
4.4.1 自然与人为灾害频繁 |
4.4.2 外来物种入侵 |
4.4.3 保护和利用存在矛盾 |
4.5 SWOT定量分析 |
4.5.1 指标权重与评分计算 |
4.5.2 分析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
5.1 基本原则 |
5.1.1 可持续性原则 |
5.1.2 整体性原则 |
5.1.3 重点原则 |
5.1.4 可行性原则 |
5.1.5 生态原则 |
5.1.6 保护与开发并存的原则 |
5.2 基于SWOT分析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
5.2.1 扩张型策略 |
5.2.2 扭转型策略 |
5.2.3 多样化策略 |
5.2.4 防御型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湖南省森林分布图 |
附录2 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含国家级和省级) |
附录3 湖南森林公园名单 |
附录4 湖南省森林公园分布图 |
附录5 湖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 |
附录6 湖南省国有林场分布图 |
附录7 专家关于指标权重的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8 专家关于指标因子影响程度评分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8)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选取 |
2.2 研究区概况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
3.1 构建指标体系 |
3.2 建立评价模型 |
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分区 |
4.1 现状分析 |
4.2 分区方法 |
4.3 分区结果与特征 |
5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
5.1 环湖山地农业发展区 |
5.2 环湖丘陵农业发展区 |
5.3 滨湖平原农业发展区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土地利用 |
2.1.2 生态系统 |
2.1.3 生态服务功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地域分异理论 |
2.2.5 区位理论 |
2.2.6 生态学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 |
2.3.2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尺度 |
2.3.3 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 |
2.3.4 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
2.3.5 湖南省相关研究进展 |
2.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与区域交通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区域交通 |
3.2 土地利用概况 |
3.2.1 各地类数量变化特征 |
3.2.2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
3.3 生态环境要素概况 |
3.3.1 地形地貌 |
3.3.2 气候气象 |
3.3.3 河流水系 |
3.3.4 植被 |
3.3.5 土壤 |
3.4 社会经济概况 |
3.4.1 行政区划与人口 |
3.4.2 社会经济发展 |
第四章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特征研究 |
4.1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
4.1.1 土地利用强度的界定 |
4.1.2 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
4.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
4.2.1 洞庭湖区地形梯度的划分 |
4.2.2 生态用地演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
4.3 长沙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
4.3.1 长沙都市区的圈层划分 |
4.3.2 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
5.1.2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分析方法 |
5.2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
5.2.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
5.2.2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
5.3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
5.3.1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
5.3.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
5.4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
5.4.1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
5.4.2 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
6.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演化机制 |
6.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非平稳性 |
6.1.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6.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构建 |
6.2.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6.2.2 GWR模型构建 |
6.3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演化特征 |
6.3.1 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
6.3.2 区位条件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
6.3.3 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
6.3.4 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研究 |
7.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
7.1.1 提升城镇化质量 |
7.1.2 合理规划道路建设 |
7.1.3 推进经济转型 |
7.1.4 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 |
7.2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
7.2.1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和类型划分方法 |
7.2.2 生态用地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 |
7.2.3 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 |
7.3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
7.3.1 景观指数计算方法 |
7.3.2 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化特征 |
7.3.3 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述评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指标因子的计算方法 |
2.2.2 层次分析法 |
2.2.3 能值分析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地理条件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条件 |
3.2 社会经济条件 |
4 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
4.1 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评价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常德云溪谷油茶林现有经营模式 |
4.2.3 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
4.2.4 社会效益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
4.2.5 生态效益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
4.3 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计算及分析 |
4.3.1 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4.4 小结 |
5 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能量系统图 |
5.3 各经营模式系统能值分析表 |
5.3.1 油茶纯林经营模式 |
5.3.2 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 |
5.3.3 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 |
5.3.4 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 |
5.4 能值分析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
5.5 小结 |
6 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的优化 |
6.1 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优化的目的 |
6.2 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优化的原则 |
6.3 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优化的方向及思路 |
6.4 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优化方案 |
6.4.1 油茶纯林经营模式 |
6.4.2 油茶+山稻复合经营模式 |
6.4.3 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 |
6.4.4 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 |
6.4.5 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优化结果预测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鼎城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D]. 曾广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常德震坤农林油茶生态山庄总体规划研究[D]. 陈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障碍因子诊断[D]. 黄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汪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湖南省乡村振兴的地域类型及实施路径研究[D]. 周荣荣.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常德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D]. 龙妮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7]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D]. 王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发展路径研究[D]. 唐艳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D]. 戴云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10]常德云溪谷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D]. 欧丁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