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胶孢炭疽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炭疽菌,炭疽,病菌,芒果,橡胶树,芽孢,培养基。
胶孢炭疽菌论文文献综述
邬劼,王晓琳,黄洁雪,刁春友,闫晓阳[1](2019)在《7种杀菌剂对草莓胶孢炭疽菌和灰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有效控制草莓炭疽病和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新型杀菌剂对2种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四霉素、氟啶胺、吡唑醚菌酯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四霉素的EC_(50)最小,为0.130 6μg/mL,毒力最强;氟啶胺的毒力次之,EC_(50)为0.145 8μg/mL;多抗霉素B最弱,EC_(50)为44.845 5μg/mL。氟啶胺、腈苯唑、四霉素均对草莓灰霉病菌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氟啶胺抑制活性最高,EC_(50)为0.039 6μg/mL;腈苯唑、四霉素抑菌活性相对较高,EC_(50)分别为0.077 3μg/mL、0.221 9μg/mL;多抗霉素B抑菌效果最弱,EC_(50)为3.691 0μg/mL。因此,供试药剂中四霉素对胶孢炭疽菌病病菌最敏感,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病菌最敏感。说明生物药剂四霉素和化学药剂氟啶胺可同时防治炭疽病和灰霉病,腈苯唑更适用于控制灰霉病。(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夏杨,苏初连,叶子,刘晓妹,蒲金基[2](2019)在《基于RNAi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胶孢炭疽菌CgCDC2基因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CDC2是调控细胞周期的主要因子之一,对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未有胶孢炭疽菌CDC2蛋白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本试验的目的是获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CDC2的RNAi突变体菌株,并分析CgCDC2基因的功能。【方法】利用RNAi技术和PEG介导法获得CgCDC2的RNAi突变体菌株,通过表型分析、TMT蛋白质组学分析和酶活性测定来确定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PCR扩增获得CgCDC2基因,编码一个326个氨基酸的蛋白,其RNAi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相比,生长速率减缓、分生孢子产量显着下降、对H_2O_2敏感性增强,PG、PL蛋白质含量、基因相对表达量和酶活性均显着降低,致病力减弱。【结论】CgCDC2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的生长,分生孢子产量,氧化应激反应以及PG、PL的酶活性,从而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曾泉,满益龙,陈岳,张鑫,张卓[3](2019)在《辣椒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导致的辣椒炭疽病是辣椒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本文以辣椒胶孢炭疽菌CSLL11为供试菌株,采用PEG-CaCl_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潮霉素B抗性基因和eGFP表达基因的DNA片段成功转入辣椒胶孢炭疽菌的原生质体中,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的转化子,从而成功建立了辣椒胶孢炭疽菌的遗传转化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可有效筛选阳性转化子的潮霉素B浓度为500 mg/L;PCR及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eGFP表达基因已单拷贝整合至辣椒胶孢炭疽菌转化子的基因组中;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第一代及继代培养后的转化子,菌丝与分生孢子均表现出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说明GFP能在转化子中稳定遗传;将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致病力水平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建立了辣椒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化子,对辣椒炭疽菌与寄主互作的研究及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夏杨,苏初连,叶子,刘晓妹,蒲金基[4](2019)在《胶孢炭疽菌CgCDC2的生物学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起炭疽病的一种重要病原真菌,其具有寄主范围广泛、侵染策略多样等特点,可侵染多种作物,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因子之一,它广泛存在于丝状真菌和酵母中,又对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目前还未有对胶孢炭疽菌CDC2蛋白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了CgCDC2基因序列,其编码326个氨基酸。利用RNAi技术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获得CgCDC2的RNAi突变体菌株,通过表型分析、TMT蛋白组学分析、酶活性测定发现,RNAi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相比,生长速率减缓、分生孢子产量显着下降、对H_2O_2敏感性增强,PG、PL蛋白质含量、基因相对表达量和酶活性均显着降低,致病力减弱。以上结果表明CgCDC2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的生长,分生孢子产量,氧化应激反应以及PG、PL的酶活性,从而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刘佳怡,王嘉欣,宋海超,张正科,徐祥彬[5](2019)在《纳他霉素对芒果采后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他霉素为抑菌剂,实验测定了离体条件下不同浓度纳他霉素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以及活体损伤接种炭疽病菌后,纳他霉素对芒果(Mangiferaindica)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测定纳他霉素处理后胶孢炭疽菌的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可溶性蛋白含量、细胞膜完整性、孢子内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分布情况,初步探明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 3 mg·L–1纳他霉素可显着抑制胶孢炭疽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落生长,80 mg·L–1纳他霉素可有效抑制芒果贮存过程中果实炭疽病斑的扩展。纳他霉素处理后胶孢炭疽菌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mg·L–1纳他霉素处理8小时,处理组胶孢炭疽菌孢子细胞膜损伤染色率为33.6%,对照组染色率为13.9%;处理组胞内活性氧产生染色率达46.9%,比对照组高39.7%;同时观察到纳他霉素使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且荧光信号微弱。以上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可以破坏胶孢炭疽病菌细胞膜,诱导活性氧大量积累,并降低线粒体活性,从而干扰菌体正常生理活性,使其代谢活动受影响,从而达到抑菌目的。(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陆英,贺春萍,黄兴,习金根,吴伟怀[6](2019)在《柱花草和芒果胶孢炭疽菌的交互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是否存在交互致病性。[方法]选用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菌株各20株,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这些菌株在芒果和柱花草上的交互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不同寄主存在交互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别,对原寄主的致病性表现最强,而对原寄主以外寄主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分化现象。[结论]该研究为预防芒果果园生草中交互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祝友朋,陈摇,韩长志[7](2019)在《胶孢炭疽菌黑色素合成途径中漆酶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孢炭疽菌可以侵染桃、核桃等诸多重要农林植物,它可引起生产上诸多经济树种的炭疽病,严重威胁着各国农林业的健康生产。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黑色素合成途径中关键环节漆酶已经在稻瘟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尚未见有关胶孢炭疽菌黑色素合成途径中关键环节漆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报道。本研究以胶孢炭疽菌中漆酶Cg14LAC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通过TargetP、SignalP、ProtComp、Phyre、big-PI Fungal Predictor、SMART、TMHMM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上述序列开展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细胞信号肽、二级结构、锚定位点、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域等进行分析,同时对上述序列开展与炭疽菌属不同真菌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蛋白在致病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毕方铖,黄泽鹏,孟祥春[8](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Bs01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Bs01是前期研究分离的一株对果实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本研究以其发酵后的发酵液上清对胶孢炭疽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为评价指标,优化了Bs01发酵培养基的氮源、碳源和无机盐成分及配比,同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时间、起始pH、接种量、装液量及温度等发酵条件,并对比测定了最佳发酵条件获得的发酵液上清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可获得具最强离体抑菌活性发酵液上清的发酵培养基最优氮源、碳源及无机盐分别为细菌蛋白胨、葡萄糖和NaCl,最佳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2%葡萄糖、3%细菌蛋白胨和0.5%NaCl。最佳的发酵条件组合是:起始培养基pH为7.0,接种量15%,装液量1/10,32℃、200 r/min振荡培养48 h。采用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组合获得的发酵液上清可显着抑制活体接种的胶孢炭疽菌病斑扩展,降低病情指数,显着优于优化前获得的发酵液上清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9年01期)
徐慧娟,王蕊蕊,杨振德,吴广,蒙海勤[9](2018)在《胶孢炭疽菌对核桃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离体的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叶为材料,研究了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核桃(Juglans regia L.)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胶孢炭疽菌感病后核桃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着感病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随着感病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核桃叶发病第叁天和第五天的SOD、POD和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核桃叶感病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其中,MDA含量在感病的第叁天和第五天均显着高于对照,而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叶绿素含量随着核桃叶感病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感病第五天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对照;感病核桃叶的净光合速率显着低于对照,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则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可见,胶孢炭疽菌感染对泡核桃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蔡海滨,涂敏,胡彦师,方家林,程汉[10](2018)在《巴西橡胶树48份野生种质对胶孢炭疽菌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来自巴西3个州的48份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野生种质,将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活化后进行大田接种鉴定及自然条件评价,以筛选抗性种质。橡胶树种质人工接种大田鉴定结果表明,抗病种质3份,中感种质14份,感病种质25份,高感种质6份;自然评价的结果与大田接种鉴定结果显着相关。3份抗性种质均来自于巴西Rondonia州。(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1期)
胶孢炭疽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CDC2是调控细胞周期的主要因子之一,对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未有胶孢炭疽菌CDC2蛋白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本试验的目的是获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CDC2的RNAi突变体菌株,并分析CgCDC2基因的功能。【方法】利用RNAi技术和PEG介导法获得CgCDC2的RNAi突变体菌株,通过表型分析、TMT蛋白质组学分析和酶活性测定来确定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PCR扩增获得CgCDC2基因,编码一个326个氨基酸的蛋白,其RNAi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相比,生长速率减缓、分生孢子产量显着下降、对H_2O_2敏感性增强,PG、PL蛋白质含量、基因相对表达量和酶活性均显着降低,致病力减弱。【结论】CgCDC2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的生长,分生孢子产量,氧化应激反应以及PG、PL的酶活性,从而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孢炭疽菌论文参考文献
[1].邬劼,王晓琳,黄洁雪,刁春友,闫晓阳.7种杀菌剂对草莓胶孢炭疽菌和灰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夏杨,苏初连,叶子,刘晓妹,蒲金基.基于RNAi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胶孢炭疽菌CgCDC2基因的功能[J].果树学报.2019
[3].曾泉,满益龙,陈岳,张鑫,张卓.辣椒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植物保护.2019
[4].夏杨,苏初连,叶子,刘晓妹,蒲金基.胶孢炭疽菌CgCDC2的生物学功能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刘佳怡,王嘉欣,宋海超,张正科,徐祥彬.纳他霉素对芒果采后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及机理[J].植物学报.2019
[6].陆英,贺春萍,黄兴,习金根,吴伟怀.柱花草和芒果胶孢炭疽菌的交互致病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祝友朋,陈摇,韩长志.胶孢炭疽菌黑色素合成途径中漆酶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毕方铖,黄泽鹏,孟祥春.枯草芽孢杆菌Bs01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J].保鲜与加工.2019
[9].徐慧娟,王蕊蕊,杨振德,吴广,蒙海勤.胶孢炭疽菌对核桃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8
[10].蔡海滨,涂敏,胡彦师,方家林,程汉.巴西橡胶树48份野生种质对胶孢炭疽菌抗性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