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草坪及其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1](2021)在《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南部是新疆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最发达的区域,该地区各行各业正处在大开发、大发展时期,杂草在本区内不断扩散传播,其复杂性、危害性、威胁性日益增加,入侵范围也不断扩大。本区内许多土着植物随着人类活动区的逐渐扩展“被迫”成为杂草,同时外来杂草不断入侵或归化。这些问题都使得杂草治理工作日益复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疆幅员辽阔但人口稀少,管控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杂草的基础研究较为匮乏,重视不够,防控工作滞后,落实不到位,对外来入侵杂草不敏感。本团队于2018-2020年经系统、全面的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历年标本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进行研究,理清了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种类与具体地理分布,分析其区系组成与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补充和丰富该地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研究的新资料,为新疆杂草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新内容,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识别与防除、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环境保护与区域生态安全等,提供有益的服务与重要的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16科54属106种。(2)科属组成特点科级:属级水平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单属科和寡属科,共14科(87.50%)5属(6.30%);大于10属的多种科虽然只有2科(12.50%),但所含属数最多,共29属(53.70%),构成了本结构的主体。种级水平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单种科和寡种科有12科,所含种数共36种,占总科数的75%、总种数的33.96%;多种科有3科(18.75%)37种(36.79%),分别是唇形科Labiatae(18)、旋花科Convolvulaceae(11)、茄科Solanaceae(10);大科仅1科,为紫草科Boraginaceae,共31种,占比29.24%。这四科是本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优势科。因此多种科在该区科内种级水平占主导地位,植物物种丰富性集中在单种科和寡种科内。属级:大属1属(1.85%)13种(12.26%),优势属为鹤虱属Lappula;多种属2属(3.71%)15种(14.16%);寡种属18属(33.33%)45种(42.45%),所含种数比例最高;单种属33属(61.11%)33种(31.13%)。其中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杂草种类近总种数的三分之二,因此,属型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区系属的分化程度高,也可认为该区系属的组成是以单种属为主体,种的组成上则是以小型属所包含的杂草种类作为主体的。(3)生活型:包含4种类型,一或二年生草本为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主体,有46种(43.41%);多年生草本45种(42.45%);寄生植物有10种(9.43%);半灌木有5种(4.71%)。(4)生态型:包含3种类型,中生杂草为主,有74种(69.81%);湿生杂草24种(22.64%);旱生杂草8种(7.55%)。(5)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共10个分布区类型7变型。除世界分布的8属,北温带分布及变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变型共26属(占非世界分布的48.15%);地中海西亚、中亚分布及变型及中亚特有分布及变型各含6属(13.04%);泛热带分布所含属数4属(8.70%);中国-日本分布、环加勒比海分布、温带亚洲分布、东亚-北美分布各含1属(2.17%)。该区系温带分布及变型27属(50.00%),所含属数最多,说明本区系温带成分明显,同时与中亚成分联系密切(24.07%);热带、亚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一定渗入(11.11%)。(6)根据杂草在本区域内各地区的分布广泛与否将106种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分为常见杂草、少见杂草、偶见杂草,分别有38种(35.85%)、42种(39.62%)、26种(24.53%);根据杂草的来源将杂草分为本土传统杂草、本土被动杂草、外来入侵杂草、外来归化杂草,分别有56种(52.83%)、47种(44.34%)、1种(0.94%)、2种(1.89%)。(7)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查阅《中国杂草志》[8]中恶性杂草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67],发现本区系内检疫杂草3种(2.83%):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恶性杂草共10种(9.44%):篱打碗花Calystegia sepium、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欧洲菟丝子Cuscuta europaea、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毛曼陀罗Datura innoxia、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重度有害杂草6种(5.66%):戟叶鹅绒藤Cynanchum sibiricum、羊角子草Cynanchum cathayense、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单柱菟丝子Cuscuta monogyna、杯花菟丝子Cuscuta cupulata、龙葵Solanum nigrum。中害杂草36种(33.96%);轻害杂草42种(39.62%);无害杂草12种(11.32%)。
张鹏[2](2021)在《屋顶绿化专用草坪草筛选研究 ——以济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屋顶绿化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量、缓解热岛效应,在降噪除尘同时为建筑隔热保温,其基质层和植被层还能滞蓄雨水。不同区域气候条件下屋顶绿化建植方式不同,受到荷载、种植基质、植物种类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为探讨适用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屋顶绿化建植的最优类型,第一次单种草种分析实验,选用6种常见草坪草(结缕草、狗牙根、剪股颖、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为材料,通过设计实验,以园土为基质种植于屋顶。通过测定6种常见草坪草的CHL、MDA、SOD、CAT、POD含量,对草坪草抗逆性强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羊茅、狗牙根、黑麦草抗逆性表现较好。第二次实验选用4种配方基质(A草炭土∶珍珠岩∶蛭石∶麦秸=4:3:1:2、B草炭土:珍珠岩:蛭石=1:1:1、C园土∶蛭石∶珍珠岩∶腐殖土=2.5:0.5:2:5、D园土)和四种配比的草坪草(A狗牙根:结缕草:黑麦草=7:2:1,B早熟禾:剪股颖:黑麦草=5:4:1,C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5:3:2,D结缕草:狗牙根=2:1)相互交叉种植,并且把基质高度设置为10 cm、15 cm和20 cm三个级别。对草坪草的MDA、POD、SOD、CAT、CHL分析,使用隶属函数值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1.单种草坪草实验中发现狗牙根、黑麦草、高羊茅三种草坪草在屋顶环境中生长状况优秀,适应能力较强,抗逆性较高。2.在草坪草和三种厚度基质混播中发现,草坪草组合、基质配比和基质厚度对草坪草的MDA、POD、CAT、SOD、CHL含量存在显着影响。(1)剪股颖的滞尘效果最好可以达到2.6 g/m2,黑麦草滞尘效果最差为0.5 g/m2。(2)在一定范围内基质厚度与草坪草生物量呈现正相关的状态。15-20 cm厚度基质的环境中,草坪绿量趋于稳定,A狗牙根:结缕草:黑麦草(7:2:1)在基质A草炭土∶珍珠岩∶蛭石∶麦秸(4:3:1:2)、B草炭土:珍珠岩:蛭石(1:1:1)、C园土∶蛭石∶珍珠岩∶腐殖土(2.5:0.5:2:5)中生物量稳定的保持了高水平,最高可达到7.5 g/m2。(3)草坪草覆盖度随着基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最终逐渐稳定。在20 cm厚度的基质A草炭土∶珍珠岩∶蛭石∶麦秸(4:3:1:2)中草坪草A狗牙根:结缕草:黑麦草(7:2:1)达到了最高覆盖度93.8%。(4)20 cm厚度的基质B草炭土:珍珠岩:蛭石(1:1:1)可在夏季降低建筑顶面温度8℃。(5)含有珍珠岩和蛭石的基质C(园土:蛭石:珍珠岩:腐殖土=2.5:0.5:2:5)容重最低为0.08 g/cm3。(6)20 cm厚度的混合基质A(草炭土:珍珠岩:蛭石∶麦秸=4:3:1:2)截留雨水效果最优,可达到107 mm。(7)草种C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5:3:2)在基质A草炭土∶珍珠岩∶蛭石∶麦秸(4:3:1:2)的环境下绿期达到最长291天。在山东济南气候环境下,处于20 cm基质B草炭土:珍珠岩:蛭石(1:1:1)环境中的D(结缕草:狗牙根=2:1)组生长状态最好,并且该组降温效果最好。15 cm基质C园土∶蛭石∶珍珠岩∶腐殖土(2.5:0.5:2:5)环境下C(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5:3:2)组也可以适应屋顶的环境,并且正常进行生理生化活动,并且该组配植的容重最小,对荷载的要求更低。屋顶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草种的选择和种植基质的配置是屋顶绿化技术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针对具体的情况和需求对草坪草和基质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期望效果。以期本研究可以推动屋顶绿化的建设,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动力与依据。
杨节琼[3](2021)在《云南省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学前教育依然存在被忽视的问题,是中国农村教育体系发展中的最薄弱环节。尽管近年来,国家针对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在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普及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在云南省广大农村地区,其学前教育开展的主要力量依然是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因此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发展以及其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选取云南省F县7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办园现状进行调查,并从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两个方面对其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对于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F县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采用目的取样法,以F县7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为具体调查对象,对其教育质量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探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对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结构性教育质量和过程性教育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其中结构性教育质量主要从建筑与活动设施、班级状况以及师资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而过程性教育质量则是从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行为以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同时交代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内容;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对云南省F县农村小学幼儿园兴办的历史背景、教育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目前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过程性质量和结构性质量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中结构性质量主要存在基础设施差、缺乏环境创设、师幼比不合理的问题,而过程性质量则主要存在小学化严重以及教师教学观念差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管理、经费投入和幼儿园规模、家长态度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结合F县实际情况,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及思考。以期对云南省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促进F县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
李黎明[4](2020)在《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北京市“人多水少”的背景之下,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2018年水资源公报》,环境用水在城市用水中比重仍较大,为33.8%,且城市绿地面积仍呈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底绿地面积为85286.37 hm2,绿地灌溉用水成为一大问题。在2019年4月到9月,本文以实地调查结合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绿地灌溉用水来源、植物配置模式、灌溉方式、绿地类型的实际灌溉用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北京市当前绿地灌溉用水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基于前人总结出的土壤水分阈值下的适合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灌溉制度,计算出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潜力。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其中自来水灌溉用水总量为2.665亿m3(占比92.22%);地下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17亿m3(占比4.04%);再生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08亿m3(占比3.74%);各水源灌溉用水总量为2.890亿m3。当前北京市以自来水水源灌溉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92.22%。不同灌溉水源的用水量主要与北京市地下输水管道管线的配置情况、再生水处理设备的普及率及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地灌溉中的比例有关。(2)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乔灌草配置模式灌溉用水总量为1.066亿m3(占比36.89%);乔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3%);乔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4%),乔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250亿m3(占比8.65%),草坪灌溉用水总量为0.264亿m3(占比9.14%),灌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245亿m3(占比8.49%),灌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091亿m3(占比3.16%)。当前北京市以乔灌草植物配置模式的灌溉用水量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36.89%。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其面积占比和其存在的绿地类型及对应使用的灌溉方式有关。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乔灌草型3097.78m3·hm-2、乔灌型3726.02 m3·hm-2、乔草型3542.29 m3·hm-2、乔木型3405.31 m3·hm-2、草坪型4204.35 m3·hm-2、灌草型3788.85 m3·hm-2、灌木型2783.52 m3·hm-2。由于复合型绿地适用的绿地类型较多,再结合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情况,最终筛选出实际绿地灌溉中最优节水植物配置模式为乔灌草。(3)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68亿m3(占比26.57%);微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399亿m3(占比13.81%);人工水管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948亿m3(占比32.80%);水车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75亿m3(占比26.82%)。北京市当前仍以传统灌溉为主,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绿地使用的不同灌溉方式的面积及节水灌溉设备的普及率有关。不同灌溉方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喷灌3275.63 m3·hm-2、微喷灌3265.16 m3·hm-2、人工水管浇灌4253.00 m3·hm-2、水车浇灌3951.76 m3·hm-2。最优灌溉方式的筛选除了要考虑实际灌溉用水量,还需结合实际。由于微喷灌在灌溉中存在供应管线不便等问题,且与喷灌灌溉用水量相差不大,最终筛选出实际灌溉中的最优灌溉方式为喷灌。(4)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930亿m3(占比32.16%);社区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045亿m3(占比1.55%);街旁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142亿m3(占比4.92%);其他公园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276亿m3(占比9.53%);生产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027亿m3(占比0.94%);防护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80亿m3(占比13.15%);居住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402亿m3(占比13.92%);道路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37亿m3(占比11.67%);单位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51亿m3(占比12.16%)。北京市当前各绿地类型中公园的灌溉用水量最大,占比为32.16%,各区内不同绿地类型的灌溉用水量主要与绿地类型的面积、管理单位及对应的养护要求有关。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中公园的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最大为4524.79m3·hm-2,防护绿地最低为2243.13 m3·hm-2。(5)北京市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调查得到北京市实际灌溉用水总量2.890亿m3;基于土壤水分阈值的节水灌溉制度下的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222亿m3,按喷灌80%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节水灌溉制度下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528亿m3;最终得到北京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为1.362亿m3,节水率47.13%。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约为52.87%,实现节水灌溉后有望提升至80%,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27.13%。
刘想想[5](2020)在《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开始越来越高,建设生态绿色城市成为了人们的诉求。本文作为应用性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现实问题展开。一方面,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的出现,传统的环境设计已不能满足新生活方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低碳”为主题的设计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新动向;生态空间理论是景观评价、管理和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城市双修”也多次被提起,因此,生态化的景观空间营造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如何实现园林空间的生态性、功能性以及景观美学艺术性相互统一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导致大尺度、大规模的新旧城区的建设,出现了土地严重破碎化的问题;并且我国现有的小型街角、绿地、广场大多是基于美观性建设,不仅失去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性,还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违背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理念。这种“小而美”的袖珍公园是一个广泛性、平民化的空间,它们作为与市民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种公共场所,对于其建设问题也得到了各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关于袖珍公园空间营造方法和原则是非常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经典案例分析法、理论归纳研究法以及实践检验的步骤进行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对景观空间营造问题展开初步探索。第一部分,主要根据国内外袖珍公园发展背景和传统园林中微环境景观的定义简单廓清了袖珍公园的广义概念,并且介绍了研究内容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论题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根据科教区环境、住宅环境、商业办公服务环境这几类环境中的袖珍公园概括其分类方法、人群需求特点、功能特征等内容。第三部分,依托项目概况为前提,从景观空间的五个方面:景观空间功能布局、竖向分析、景观空间生态性、空间文化主题性以及景观细部处理,分析国内外三种常见环境中袖珍公园的优秀案例,思考其建设方法与原则。第四部分,依托生态设计的原则,结合现代城市袖珍公园建设现存的几个常见问题,探索出相对详细的城市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理念原则以及方法。最后,通过得到的空间营造原则和方法,运用到阜阳某袖珍公园实际项目的景观设计中,从而检验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实用性。
袁开文[6](202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指出水是生存之本,万物之本。当前,世界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与水资源的低效利用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有土地的多度开发与利用,致使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少。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节水型城市绿地应运而生。因此本论文选择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节水型城市绿地为研究重点,基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分析该地区城市绿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际案例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基于此,本论文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针对场地内部特殊的土地现状对该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场地现状等综合分析,总结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雨水收集为导向,构建绿地节水体系;合理配置耐旱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功能丰富,多样化满足休憩”的设计策略。首先,通过GIS平台计算设计场地的汇水区域和面积,进一步得出该场地可收集的雨水量,基于此数据确定该场地内的调蓄区分布及面积。在对场地内的湟水河可能引发的雨洪问题进行防洪设计,打造集防洪蓄水和亲水休闲于一体的复式河流断面。其次,合理配置耐旱植物群落,注重植被的季节性和颜色变化,打造多季节丰富的植物景观。在最大化满足节水的同时兼顾其美观性和经济价值。最后,通过对民和县社会人文以及游客需求的了解,在设计场地内植入丰富的功能活动体检空间,打造节水型园林和综合性中央公园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本论文基于文献综述与具体的案例研究为将来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绿地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和实践经验。
祖笑艳[7](2020)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也给居民带来了健康问题。当前国内针对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森林康养基地和社区花园两个方面,森林康养基地由于生态基底的建设需求多位于远郊,社区花园则存在环境、范围和活动类型的限制,两者的使用对于城市居民健康问题的缓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城市双修、留白增绿、森林城市构建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研究针对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受到污染的大面积腾退用地,探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通过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进行场地修复,在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植入康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康养空间结构体系,实现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在尝试构建高生态效益城市森林的同时,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以健康服务为目的的绿色健康环境,突破以健康为目的的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北京市朝阳区横街子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场地周边用地性质、交通、人群结构及需求、场地内部原有地形、植被、水系、道路、建构筑物等进行勘察。通过文献阅读,总结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同时结合康养环境的建设需求,从环境自身和人体健康需求两个方面实现物理环境的修复和设计,打造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植入康养活动体系,最终实现环境与人的共同健康。以期为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提供方法参考,科学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目标。
郑冬寒[8](2020)在《《减缓新增体育运动场地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为积累社科类文本翻译经验,并与市场需求趋势接轨,笔者选择了Mitigating Biodiversity Impacts of New Sports Venues(《减缓新增体育运动场地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这一文本进行翻译,该文本来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方网站,全文共八章节,共计约4万字,已于2019年正式出版。本文是译者根据英译汉翻译实践项目《减缓新增体育运动场地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本实践报告以《减缓新增体育运动场地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第二至第四章节为研究对象,针对本文的特点与难点,结合具体翻译案例,主要从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和括号翻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阐述此类文本的内容特点及翻译策略,以求清晰准确、通顺流畅地传达原文信息和思想内容。该文本引用了大量例证,向读者介绍了修建体育场馆及举办体育赛事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并就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这些内容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科研工作者及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目前该文本在国内尚无中文译文。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对翻译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掌握到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运用到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翻译积累了一些经验,译者期望本实践报告对其他译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洲彤[9](2020)在《绵阳市梓潼县城开敞空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开敞空间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评价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不仅其自身的质量会对其影响,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适宜性也对城市的人居舒适度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梓潼县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由于梓潼自身良好的条件与当下的时代背景,城镇化背景下的梓潼县飞速发展,忽略了城市的建设环境宜人性,现状的城市开敞空间难以满足居民对开敞空间使用的需求。城市开敞空间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为人们提供清新空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梓潼县城开敞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技术和Excel计算软件,采用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定量分析梓潼县开敞空间的布局对市民的影响,评价其可达性与空间品质。本文研究的思路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从“发现问题—探明方向—剖析问题—优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分析与总结,并对开敞空间做出概念性的定义,确定研究对象与范畴,为分析梓潼县敞开空间适宜性建立理论依据;其次,对梓潼县的基本情况及开敞空间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及县城建设情况,然后依据现状对梓潼县开敞空间进行分类,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分析现状存在的基本问题;接下来,通过ARCGIS软件平台,对梓潼县的开敞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基于可达性相关理论,采用缓冲区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对梓潼县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及布局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再通过使用后评价的方法对开敞空间的品质进行定量评价来表征开敞空间的宜人性;最后,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对梓潼县城开敞空间建设提出优化对策,增加开敞空间数量与面积,均衡开敞空间的布局,建立连续、完整、均衡、合理的开敞空间体系,同时注重开敞空间的景观环境与内部建设的宜人性,提升本地化的特色风貌,重视梓潼县优越的历史文化。
梅则[10](2020)在《基于POE法的体育公园空间规划研究 ——以深圳罗湖体育休闲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体育公园建设普遍沿用传统的经济技术指标机制,缺乏使用后评价反馈机制(POE),往往导致项目在落地后与最初设计构想存在一定落差。基于这个现实,在全民建设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笔者对国内外体育公园的特征和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体育公园的一般特征和功能,为了将使用后评价法应用于体育公园的规划实践上,笔者展开研究了国内外关于POE法的理论的发展动态,在发现国内POE研究法发展缓慢的现实基础上,尝试建立罗湖体育休闲公园空间数据指标体系和数学定量分析研究模型,与此同时还收集了国内几个一线城市体育公园游客使用后评价,总结出国内体育公园缺乏建设过程缺乏游客使用后评价这一环节,在现状公园基础上还存在很大改良空间。最后笔者还详细调研了深圳罗湖体育公园的体育公园在居民的使用后的评价情况,了解公园内的人群活动规律及对罗湖体育休闲公园公共空间感官因子、环境因子、场所因子和功能因子的满意度,研究发现罗湖体育休闲公园总体空间环境非常干净整洁,生态环境良好,能提供给游客愉悦的心理感官,但是公园受地形因素影响,整体空间协调度和秩序感不够强烈,同时罗湖体育公园空间环境缺乏一定文化元素,亟待挖掘相应文化内涵,提升整体文化氛围。针对罗湖体育公园目前存在的上诉问题笔者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和规划建议,并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思考体育公园综合性功能设计,从而为一线城市体育公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研究思路,实现提升城市居民幸福生活指数的目标。
二、常见草坪及其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草坪及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地理概况及简介 |
1.2 杂草简介 |
1.3 杂草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杂草的新疆研究现状 |
1.5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调查研究 |
2.1 研究材料及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名录 |
2.2.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分种概述 |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区系与多样性研究 |
3.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科属组成特点 |
3.1.1 科的组成特点 |
3.1.2 属的组成特点 |
3.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生活型特点 |
3.3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生态型特点 |
3.4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区系与地理成分特点 |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主要类型与危害评价 |
4.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主要类型 |
4.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危害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讨论 |
5.1.1 结论 |
5.1.2 讨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常见杂草彩色图集 |
附录二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主要生境类型图片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屋顶绿化专用草坪草筛选研究 ——以济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屋顶绿化植物抗逆性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屋顶绿化基质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屋顶绿化的分类 |
1.3 屋顶绿化的发展 |
1.3.1 技术和成本限制 |
1.3.2 政策因素影响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1.5 屋顶绿化草坪草生长状态指标 |
1.5.1 性状指标 |
1.5.2 生理生化指标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 |
2.1.1 区位概况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土壤条件 |
2.1.4 植被条件 |
2.2 实验设计 |
2.2.1 六种草种生长状态检测实验设计 |
2.2.2 基质与草种混播实验设计 |
2.3 实验方法 |
2.3.1 屋顶绿化建植方法 |
2.3.2 草种的选择与配置 |
2.3.3 基质的选择与配置 |
2.3.4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
2.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质配比和厚度对不同草坪草组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1 基质配比和厚度对不同草坪草MDA含量影响 |
3.1.2 基质配比和厚度对不同草坪草SOD含量影响 |
3.1.3 基质配比和厚度对不同草坪草CAT含量影响 |
3.1.4 基质配比和厚度对不同草坪草POD含量影响 |
3.1.5 基质配比和厚度对不同草坪草CHL含量影响 |
3.2 六种草种生长状况对比分析 |
3.3 六种草种滞尘效果分析 |
3.4 不同基质条件下草坪草生物量分析 |
3.5 不同配比草坪草地面覆盖度分析 |
3.6 不同配比草坪草绿期长度分析 |
3.7 不同配比草坪草生理指标分析 |
3.7.1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0cm厚基质A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2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0cm厚基质B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3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0cm厚基质C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4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0cm厚基质D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5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5cm厚基质A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6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5cm厚基质B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7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5cm厚基质C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8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15cm厚基质D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9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20cm厚基质A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10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20cm厚基质B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11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20cm厚基质C环境下状态分析 |
3.7.12 四种配比草坪草在20cm厚基质D环境下状态分析 |
3.8 植物组合在不同厚度基质下的生长状况分析 |
3.9 三种厚度屋顶绿化降温能力分析 |
3.10 三种厚度屋顶绿化截留雨水能力分析 |
3.11 不同基质土壤容重分析 |
3.12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3)云南省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 |
二、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与发展困境 |
三、教育质量提升对于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
二、教育质量 |
三、幼儿园教育质量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教育公平理论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内涵与结构的研究 |
(二)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 |
(三)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
二、农村幼儿园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
(一)关于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
三、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 |
第二章 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调查 |
第一节 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建设历史 |
一、教育公平视野下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
二、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办学历史 |
第二节 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调查 |
一、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结构性质量现状调查 |
二、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过程性质量现状调查 |
第三章 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
一、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结构性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
二、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结构性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
二、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过程性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提高设施利用率,加大财政力度 |
一、提高设施及周边教育条件利用率 |
二、完善学前教育资金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 |
第二节 加强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 |
一、充分利用身边素材,寓教于生活 |
二、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创 |
三、注重幼儿园心理环境与园所文化营造 |
四、整合家长资源,共建班级环创 |
第三节 加快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
一、强化园长职责,促进园长专业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 |
二、加大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培训和业务指导的力度 |
三、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
四、合理分配师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察表》 |
附录C 《教师教学行为及课程观察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4)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城市绿地灌溉现状 |
1.3.2 再生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
1.3.3 节水灌溉设备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
1.3.4 雨洪收集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3 研究方法 |
3.1 相关资料检索 |
3.2 实地调查 |
3.3 深入访谈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3.5 研究内容 |
3.5.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
3.5.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
3.5.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
3.5.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
3.5.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
3.5.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3.6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
4.1.1 不同灌溉水源总面积及比例 |
4.1.2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比例及面积 |
4.1.3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1.4 各区间相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1.5 全市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
4.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
4.2.1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总面积及比例 |
4.2.2 各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比例及面积 |
4.2.3 各区内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2.4 各区间相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2.5 全市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
4.2.6 节水配置模式的筛选与应用 |
4.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
4.3.1 不同灌溉方式总面积及比例 |
4.3.2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应用比例及面积 |
4.3.3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3.4 各区间相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3.5 全市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
4.3.6 节水灌溉方式的筛选与应用 |
4.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
4.4.1 不同绿地类型总面积及比例 |
4.4.2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面积 |
4.4.3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4.4 各区间相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
4.4.5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
4.4.6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比较 |
4.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
4.5.1 各区不同养护等级面积及比例 |
4.5.2 基于土壤水分阈值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 |
4.5.3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潜力 |
4.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4.6.1 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 |
4.6.2 优化建议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5)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袖珍公园概念的界定 |
1.1.1 袖珍公园的概念 |
1.1.2 袖珍公园的产生和发展 |
1.1.3 袖珍公园的范围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社会意义 |
1.3.2.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袖珍公园研究现状 |
1.4.2 国内袖珍公园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关于空间营造的研究现状 |
1.4.3.1 关于景观空间的研究现状 |
1.4.3.2 关于建筑空间的研究现状 |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论题相关内容概述 |
2.1 袖珍公园的相关内容 |
2.1.1 袖珍公园空间的主体构成要素 |
2.1.2 袖珍公园的主要功能 |
2.1.3 袖珍公园的特点 |
2.1.4 袖珍公园的分类 |
2.2 关于园林空间的基础内容 |
2.2.1 园林空间的构成 |
2.2.2 园林的空间类型及特征 |
2.3 论题相关基础理论梳理 |
2.3.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2.4 城市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的价值分析 |
2.4.1 景观空间功能方面 |
2.4.2 景观空间文化方面 |
2.4.3 景观生态价值方面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袖珍公园案例分析 |
3.1 纽约佩雷公园案例分析 |
3.1.1 项目概况 |
3.1.2 景观空间分析 |
3.1.2.1 景观功能布局分析 |
3.1.2.2 景观竖向布局分析 |
3.1.2.3 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
3.1.2.4 景观空间文化主题性 |
3.1.2.5 景观空间细部处理 |
3.2 宾夕法尼亚大学内的袖珍公园案例分析 |
3.2.1 项目概况 |
3.2.2 景观空间分析 |
3.1.2.1 景观功能布局分析 |
3.1.2.2 景观竖向布局分析 |
3.1.2.3 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
3.1.2.4 景观空间文化主题性 |
3.1.2.5 景观空间细部处理 |
3.3 北京王府井街道整治之西街袖珍公园案例分析 |
3.3.1 项目概况 |
3.3.2 景观空间分析 |
3.1.2.1 景观功能布局分析 |
3.1.2.2 景观竖向布局分析 |
3.1.2.3 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
3.1.2.4 景观空间文化主题性 |
3.1.2.5 景观空间细部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袖珍公园的空间营造原则与方法 |
4.1 城市袖珍公园建设现存问题的概述 |
4.1.1 空间功能布局上的问题 |
4.1.2 社会人文关怀上的问题 |
4.1.3 空间文化主题性上的问题 |
4.1.4 生态空间营造上的问题 |
4.2 城市袖珍公园的空间营造原则 |
4.2.1 具有均衡协调性原则 |
4.2.2 具有社会人文关怀性原则 |
4.2.3 具有文化主题性原则 |
4.2.4 营造良好生态效益的原则 |
4.3 城市袖珍公园的空间营造方法 |
4.3.1 合理的功能布局 |
4.3.2 良好的空间视觉设计 |
4.3.3 有效的空间围合 |
4.3.4 合理的竖向设计 |
4.3.5 形成良好的生态效应 |
4.3.6 精致的细部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践检验--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 |
5.1 前期分析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区位分析 |
5.1.3 区域文化分析 |
5.2 景观方案设计 |
5.2.1 景观设计方案一 |
5.2.1.1 设计理念 |
5.2.1.2 景观空间评价 |
5.2.1.3 景观空间细部设计 |
5.2.2 景观设计方案二 |
5.2.2.1 设计理念 |
5.2.2.2 景观空间评价 |
5.2.2.3 景观空间细部设计 |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研究内容 |
1.4.研究方法 |
1.4.1.文献研究法 |
1.4.2.理论研究法 |
1.4.3.实例例证法 |
1.4.4.实地调研法 |
1.5.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阐述及研究进展 |
2.1.干旱半干旱地区 |
2.1.1.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定义 |
2.1.2.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 |
2.1.3.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特征 |
2.2.节水型城市绿地 |
2.2.1.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定义 |
2.2.2.节水型城市绿地的产生背景 |
2.2.3.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内涵 |
2.3.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研究进展 |
2.3.1. 国外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研究进展 |
2.3.2. 国内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理论研究及现状 |
3.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的认识 |
3.1.基于节水型城市绿地相关理论研究 |
3.1.1.节水型社会建设 |
3.1.2.低影响开发理论 |
3.1.3.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4.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基于节水型城市绿地相关技术研究 |
3.2.1.节水型城市绿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 |
3.2.2.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 |
3.2.3.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用水水源研究 |
3.2.4.节水型园林绿地植物的水利用率 |
3.3.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
3.4.建设节水型城市绿地的措施 |
3.4.1.重视园林绿地水系规划 |
3.4.2.调整种植结构 |
3.4.3.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
3.4.4.加强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节水意识 |
3.5.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发展目标 |
4. 相关案例研究 |
4.1.雨水收集利用策略: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 |
4.1.1.项目概况 |
4.1.2.设计策略 |
4.1.3.借鉴意义 |
4.2.雨洪管理:金华燕尾洲公园 |
4.2.1.项目概况 |
4.2.2.设计策略 |
4.2.3.借鉴意义 |
4.3.可持续生态景观:印度卢平研究中心景观设计 |
4.3.1.项目概况 |
4.3.2.设计策略 |
4.3.3.借鉴意义 |
4.4.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水景设计:乌鲁木齐小绿谷水景公园坡地设计 |
4.4.1.项目概况 |
4.4.2.设计策略 |
4.4.3.借鉴意义 |
4.5.生态修复:抱坡岭公园 |
4.5.1.项目概况 |
4.5.2.设计策略 |
4.5.3.借鉴意义 |
4.6.空间利用Bentway公共空间 |
4.6.1.项目概况 |
4.6.2.设计策略 |
4.6.3.借鉴意义 |
5. 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
5.1.设计原则 |
5.1.1.资源节约型原则 |
5.1.2.科学设计型原则 |
5.1.3.体系完善型原则 |
5.2.基于节水的绿地保护与修护 |
5.2.1.植被保护和利用 |
5.2.2.绿地土壤修复 |
5.3.节水型城市绿地水系统设计策略 |
5.3.1.雨水利用策略 |
5.3.2.再生水利用 |
5.3.3.绿地节水灌溉设施 |
5.3.4.土壤保水措施 |
5.4.节水型城市绿地树种规划与种植设计 |
5.4.1.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
5.4.2.合理选择耐旱植物群落 |
5.4.3.植物需水计算与控制 |
5.5.节水型城市绿地铺装设计策略 |
5.5.1.铺装材料与绿地节水的关系 |
5.5.2.透水铺装的类型和特性 |
6. 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
6.1.背景概况 |
6.1.1.地理环境 |
6.1.2.气候条件 |
6.1.3.水文条件 |
6.1.4.土壤条件 |
6.1.5.社会人文条件 |
6.2.项目概况 |
6.2.1.区位分析 |
6.2.2.上位规划解读 |
6.2.3.现状分析 |
6.2.4.SWOT分析 |
6.3.设计方案流程图 |
6.4.设计理念及目标 |
6.5.设计策略 |
6.5.1.以雨水收集为导向,构建绿地节水系统 |
6.5.2.合理配置耐旱植物,丰富植物群落 |
6.5.3.功能丰富,多样化满足休憩 |
6.6.总体规划设计 |
6.6.1.总体景观结构 |
6.6.2.分区景观详细规划设计 |
6.7.水系统设计专项 |
6.7.1.雨水收集利用设计 |
6.7.2.防洪设计 |
6.7.3.生态驳岸设计 |
6.7.4.生态水净化系统 |
6.7.5.节水型灌溉设施设计 |
6.8.植物景观设计专项 |
6.8.1.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6.8.2.绿化植被选择 |
6.9.其他设计专项 |
6.9.1.竖向设计专项 |
6.9.2.交通设计专项 |
6.9.3.山体修复设计专项 |
6.9.4.灰空间设计专项 |
6.9.5.服务设施专项 |
6.9.6.标识系统专项 |
6.9.7.节事活动策划专项 |
6.10.用地平衡表 |
7.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图纸附录 |
(7)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1.3.1 城市森林 |
1.3.2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 |
1.3.3 生态修复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城市森林的生态修复及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
1.4.2 国内外城市森林康养服务相关研究进展 |
1.4.3 小结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2 城市森林生态修复及重建相关理论基础 |
2.1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 |
2.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
2.1.2 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位理论 |
2.1.3 生物多样性原理 |
2.1.4 植物群落演替理论 |
2.1.5 生态平衡理论 |
2.1.6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 |
2.2 城市生态学原理 |
2.3 景观生态学原理 |
2.3.1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
2.3.2 复合种群理论 |
2.3.3 景观连接度 |
2.3.4 景观异质性 |
2.4 人居环境科学原理 |
2.5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
3 城市森林康养服务支撑体系 |
3.1 森林环境健康因子 |
3.1.1 森林物理环境因子 |
3.1.2 森林化学环境因子 |
3.1.3 森林景观环境因子 |
3.2 森林活动健康因子 |
3.2.1 森林休憩性因子 |
3.2.2 森林活动性因子 |
3.3 健康恢复相关理论支撑 |
3.3.1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 |
3.3.2 亲生命性假说 |
3.3.3 压力缓解理论 |
3.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
4 相关案例分析 |
4.1 泰国曼谷都市森林公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相关策略借鉴 |
4.2 日本大阪万博纪念公园——自然文化园 |
4.2.1 项目概况 |
4.2.2 相关策略借鉴 |
4.3 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森林园 |
4.3.1 项目概况 |
4.3.2 相关策略借鉴 |
4.4 伊瓦瓦森林 |
4.4.1 项目概况 |
4.4.2 相关策略借鉴 |
4.5 丹麦纳卡蒂亚森林医疗花园 |
4.5.1 项目概况 |
4.5.2 相关策略借鉴 |
4.6 韩国国立山阴疗养林 |
4.6.1 项目概况 |
4.6.2 相关策略借鉴 |
4.7 小结 |
5 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
5.1 生态优先原则 |
5.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3 因地制宜原则 |
5.4 以人为本原则 |
6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
6.1 建筑垃圾废弃地土壤修复 |
6.2 地形塑造 |
6.3 水系塑造 |
6.3.1 河流 |
6.3.2 湿地 |
6.3.3 生态护岸技术的运用 |
6.4 森林植物群落构建 |
6.4.1 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
6.4.2 植物群落构建要点 |
6.5 空间环境设计 |
6.6 康养步道设计 |
6.7 小结 |
7 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 |
7.1 背景分析 |
7.2 场地概况 |
7.2.1 场地区位及区域概况 |
7.2.2 相关上位规划 |
7.2.3 周边交通环境 |
7.2.4 周边用地性质 |
7.2.5 周边环境资源 |
7.2.6 周边环境分析 |
7.2.7 场地现状分析 |
7.2.8 SWOT分析 |
7.3 设计定位、目标与策略 |
7.3.1 设计定位 |
7.3.2 设计目标 |
7.3.3 总体策略 |
7.4 总体布局 |
7.4.1 总体布局 |
7.4.2 空间结构 |
7.4.3 功能分区 |
7.5 分区及节点设计 |
7.5.1 森林游赏区 |
7.5.2 康养休闲区 |
7.5.3 生态涵养区 |
7.5.4 自然静憩区 |
7.6 专项规划设计 |
7.6.1 竖向设计 |
7.6.2 水系规划设计 |
7.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7.6.4 康养专项规划设计 |
7.6.5 交通规划设计 |
7.6.6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
7.7 用地平衡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图集 |
(8)《减缓新增体育运动场地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2.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译中监控 |
2.3 .译后审校 |
3.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词语增译 |
3.1.2 .词类转换 |
3.2 .句子层面 |
3.2.1 .分切法 |
3.2.2 .逆序法 |
3.2.3 .主语转换 |
3.2.4 .语态转换 |
3.3 .括号翻译 |
3.3.1 .删除括号 |
3.3.2 .保留括号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经验与收获 |
4.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原文和译文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绵阳市梓潼县城开敞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开敞空间的再生要求 |
1.1.2 开敞空间规划建设系统化控制引导的需求 |
1.1.3 现阶段梓潼县城开敞空间建设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4 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
1.4.1 研究对象界定 |
1.4.2 城市开敞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
1.4.3 研究范畴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理论借鉴 |
2.1.1 场所理论 |
2.1.2 环境行为学 |
2.1.3 使用状况评价理论 |
2.1.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典型案例与借鉴 |
2.2.1 法兰克福的绿地系统建设 |
2.2.2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小结 |
3 梓潼县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开敞空间现状 |
3.1 梓潼县城的基本情况 |
3.1.1 梓潼县城概况 |
3.1.2 梓潼县城建设情况 |
3.1.3 梓潼县城发展机遇 |
3.2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现状分类体系 |
3.2.1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按功能分类 |
3.2.2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等级划分 |
3.3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现状分析 |
3.3.1 梓潼县开敞空间总量分析 |
3.3.2 梓潼县开敞空间总体需求调研 |
3.4 小结 |
4 基于空间可达性的梓潼县城开敞空间的总体布局分析研究 |
4.1 可达性与步行可达性 |
4.2 开敞空间可达性方法的选取 |
4.3 基于GIS的梓潼县城开敞空间可达性分析 |
4.3.1 数据采集 |
4.3.2 缓冲区分析法 |
4.3.3 网络分析法 |
4.3.4 缓冲区与网络分析结果与比较 |
4.4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可达性评价 |
4.4.1 指标低可达性一般 |
4.4.2 交通影响有利有弊 |
4.4.3 供需关系仍显失衡 |
4.5 可达性与城市开敞空间布局 |
4.5.1 城市开敞空间的总体结构布局决定其可达性 |
4.5.2 可达性影响城市开敞空间服务功能的发挥 |
4.6 小结 |
5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梓潼县城开敞空间的内部环境分析研究 |
5.1 POE的基本程序 |
5.1.1 前期准备 |
5.1.2 实施阶段 |
5.1.3 数据整理分析 |
5.1.4 评价总结 |
5.2 建立梓潼县城开敞空间使用状况评价因素集 |
5.3 调查案例的选取 |
5.3.1 人民广场 |
5.3.2 弘德广场 |
5.3.3 潼江公园 |
5.3.4 汇鑫商业步行街 |
5.4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
5.4.1 开敞空间使用者综合使用状况 |
5.4.2 使用者使用状况主观评价 |
5.5 小结 |
6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优化对策 |
6.1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整体布局优化 |
6.1.1 增加开敞空间的数量与面积,完善开敞空间类型 |
6.1.2 优化开敞空间布局,重点填补新城空白 |
6.1.3 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提高开敞空间便利性 |
6.2 梓潼县城开敞空间内部环境优化 |
6.2.1 提升景观品质,加强文化特色与开敞空间的融合 |
6.2.2 优化内部设施,提升开敞空间使用满意度 |
7 结语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1.1 研究结论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梓潼县开敞空间调查问卷 |
附件2:梓潼县城案例开敞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POE法的体育公园空间规划研究 ——以深圳罗湖体育休闲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体育公园研究综述 |
1.3 国内外POE法研究动态(理论研究)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第三章 POE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 调研人群研究概述 |
3.3 评价因子和评价尺度确定 |
3.4 评价因子的选择 |
3.5 评价因子满意度分析 |
第四章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基本使用情况 |
4.1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基本概况 |
4.2 网络评价分析 |
4.3 问卷调查分析 |
4.4 行为观察法分析 |
第五章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POE评价 |
5.1 满意度调研情况 |
5.2 游客基本情况 |
5.3 公园公共空间满意度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POE法的罗湖休闲体育公园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1 塑造多功能公共空间 |
6.2 合理布局增强空间可达性 |
6.3 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
6.4 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
6.5 以人为本创造有人情味公共空间环境 |
第七章 重大灾疫下的罗湖体育休闲公园规划思考 |
7.1 重大突发性灾疫下的城市发展 |
7.2 重大灾疫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使用价值 |
7.3 新冠疫情下的深圳城市公共卫生防疫思考 |
7.4 重大灾疫下的罗湖体育休闲公园规划策略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难点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常见草坪及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D]. 张欢.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屋顶绿化专用草坪草筛选研究 ——以济南地区为例[D]. 张鹏.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3]云南省F县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节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D]. 李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刘想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 袁开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D]. 祖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减缓新增体育运动场地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翻译实践报告[D]. 郑冬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9]绵阳市梓潼县城开敞空间优化研究[D]. 刘洲彤.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基于POE法的体育公园空间规划研究 ——以深圳罗湖体育休闲公园为例[D]. 梅则. 长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