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梅:至善与幸福是人存在的最终追求论文

郑亚梅:至善与幸福是人存在的最终追求论文

[摘 要]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之善,西方哲学重视科学之真。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住实践之善,引导人通过改造世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真正占有“人”的本质,其实质是实现至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至善,使人获得幸福。善或者道德为人的存在提供了某种保证,也因为此,至善便成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德性行为的实践方可获得。

[关键词]至善;幸福;人的存在

《老子》强调“上善若水”。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1]康德认为,道德是先验的存在物,至善是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人只有自身是自由的,才是道德的,但人又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者,一味追求幸福必定对自由带来威胁,造成德性与幸福二者之间的相互矛盾。因此,康德认为,人在遵循道德法则的前提下追求幸福,才是合理的。善行的根基是“幸福与道”,善行的践履与实现需要将善内化为修养、德性,外化为习惯与行为,然后达到知行合一的成善境界。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现象,知行不统一等道德问题层出不穷。至于道德是否还是“过去曾是的那种道德”,[2]伦理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追寻和探索着。

一、善与人的存在

善即道德意义上的好。[1]通常,善的,即是道德的。道德的,即是善的。“道德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为人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1]追问“善何以必要”,即在探求道德与人的存在关系,“就其内在逻辑而言,‘善何以必要’与‘存在(人的存在)何以可能’两重提问之间显然很难截然加以分离……无法离开伦理学和本体论相统一的视域。”[1]从生物学角度看,人首先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在生存过程中进行生命的繁衍、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期间,必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生活是在“我—你”这种具体存在关系的展开和丰富过程中进行。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是一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因此,当我们谈论“善何以必要”这个问题时,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与人为善的必要。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他人的存在息息相关,人在自我存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要恰当处理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只有当人正确处理了各种社会关系后,人的存在才得以可能。道德即是人得以存在的主要方式之一。那么,人依靠什么来正确处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呢?人是依靠在人类生命的延续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如规范、德性等来维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道德准则或善属性的存在,人的存在才有了某种担保。倘若没有德性或者规范等道德或者善的属性的东西存在,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陷入霍布斯认为的浑浊的、混乱的“自然状态”中。因此,只有在道德或善的东西的存在下,人的存在才称其为存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反省特性。作为类的人,经过思考之后再思考所形成的自我约束与规范,构成了存在的社会秩序。有了这种社会秩序的存在,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否则,人的存在只能说是一种动物本能的存在。

或许是被少年瞳中的金芒惊到,岩鹰发出一声鸣叫,身子忽地朝上掠起,避开了少年。天葬刀的刀锋划过它尖利的趾甲,“噌”的一声,将爪尖削掉了一截。

二、至善(幸福)是人存在的最终追求

张岱年说:“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3]中国哲人重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追求“由己达人、天人相通”的处世之道。《论语·尧曰》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说明圣人或者君子应当知晓宇宙中存在一种与人的行为相配合行动的力量,即天命。孔子的“仁者,人也”“好仁者,无以尚之”“三省吾身”,孟子“养浩然之气”等,都表明了中国人重视仁德,提倡修身养性,希望以此成为圣贤之人,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教知百姓,以王天下,确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认为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对社会的奉献上。淮南子认为,自然之欲可存,不自然之欲应去之,以反性为修为之法,以无为为至善。其理想人格与老庄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相一致,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状态,无为而治,即是实现幸福的大道。董仲舒认为,世间万物皆为上帝覆育并生养,察天意,则仁无穷。天之所以能生养万物是因为“仁之美者在于天”。他还认为,“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是圣人之善也。”[4]人的善恶秉性由天决定,因此,天与人在实质一致,构成“天人合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社会更加稳定,人更加有保障。孙中山先生希望“驱除鞑辱,恢复中国”,其目的也是期望民族独立,国家强盛,人民不受欺凌,安定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史表明一切核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是为了人的存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其终极目标也是为了人的幸福,为了实现至善。

西方哲学家也在不断的追求至善,寻求人类获得幸福的方法和途径。亚里士多德将最高的善称为幸福,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就是一切行为的目的”。[5]他认为,善具有属神和属人的特性,不因他物只因自身而被追求的纯理性的思辨活动(神性活动)便是最幸福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过上神性的生活,仅有少数的哲学家才能达到此种境界。人处于社会生活中,人性复杂,人更多的具有社会属性,幸福的实现就需要通过外在善(运气、财富、子女等)实施德性活动。启蒙时代和后启蒙时代的人们不断地追求理性,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强调至善是行为发生的最终目的。不论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他们都认为至善是人的最终目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道德等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幸福,为了实现至善。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即是实现至善的人类社会形态,只有通过相应的实践形式才能够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需要经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等过程。宗教的历史表明人类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宗教的产生是因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磨难因而转向寻求心灵、灵魂的安慰,期望获得幸福,尽管这幸福可能是来世的幸福。尽管“虚幻的花朵”能够给予人美的感受,“虚幻的太阳”能够驱散冬日里的寒冷,但其本质是使人沉溺于幻想中,不敢直面现实,人的理性被扼杀在宗教的摇篮中。因此,对宗教的批判便是实现政治解放的前提。实现政治解放并不意味着实现人的解放。与此同时,如何处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从政治中得到解放,甚至是从一种普遍内容的假象中得到解放。”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只是在理论上解释世界,却不曾从实践角度看问题,改变社会中人的本质遭受扭曲的现实状态。马克思认为,只有注重实践,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消灭私有制,使人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从抽象的“人”转变为具体的人,人回归为人的状态,真正占有“人”的类本质,获得全人类的解放,进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状态是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终的价值追求是希望全人类实现自由并且全面的发展。于全社会而言,人类社会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即是达到至善的圆满状态;于个人而言,人的价值能得到充分体现,幸福指数也将随之增长。

当前,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等各项政策,其价值指向是为了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幸福。

三、实践是人获得幸福的方式

在吴钧陶《爱丽丝奇境历险记》汉译本中,他在翻译地名的时候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冲突。

善与德性不仅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一般而言,在道德生活中,善恶是事物的性质,而不是事物本身,是是否具有道德性质和道德价值的判断标准。善是事物所具有的好的性质的普遍性总称,不具有物质实在性,它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德性是善的具体形态,它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道德品质。因而,善与德性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然而,德性相较于各种具体的德性,它是一种一般的德性,但相对于善而言,它又是特殊的善。可见,道德与德性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说明道德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时,离不开德性的介入。亚里士多德认为,合乎德性的行为是导致人幸福的主要原因。因此,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并且终其一生。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了德性就没有相应的卓越,这一点在麦金太尔那里得到了真传。

“实践”这一概念在麦金太尔的规范伦理学理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麦金太尔认为,德性与实践关系紧密,“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与践行,是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2]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与之相应的内在利益,且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关系。缺乏美德就无从实现实践活动自身蕴含的内在价值,无法获得自我的超越。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每一种实践所要求的德性来规定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每一实践活动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在利益,且每一实践都要求有相应的德性,都有相应的规则或标准。只有在这种含有德性或者规则标准的实践中,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被认可,才能获得实践本身的内在利益,甚至还可以获得实践的外在利益,以此具备幸福的精神和物质条件,才可能获得人渴望拥有的幸福。

德性是个人及全人类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个体获得幸福,需要通过践行良好的德性。由于个体的德性高,个体自身将更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更容易获得幸福。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社会中的人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着,因而人获得幸福之间是有着相互关联性的,个体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要顾及他人的幸福。当个体顾及他人感受时,也已证明全人类的幸福是需要像同情、怜悯等具有德性属性的东西一样存在,因此,全人类的幸福的实现是需要德性的。蔡元培先生指出:“修德之道,先养良心”,而“涵养良心之道,莫如为善”。[7]为善即是将德性以“为”的形式作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人需要通过实践获得幸福。

操动机构由手动或者电动的方式完成合闸,而合闸能量可以转变成电磁能和弹簧的位能及重力位能等,可以促动断路器的动作。提高断路器结构与传动机构的机械性能,一旦机构发生故障,就会使断路器发生拒动,而电磁操动机构是由螺管电磁铁执行动作,电磁铁线圈电压与电流可以说是影响电磁铁处理能力重要的因素[1]。

[参 考 文 献]

[1]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2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M].张世亮,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SupremeGoodandHappinessAretheUltimatePursuitofPerson’sExistence

ZHENG Ya-mei

(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Fuzhou 350016,China)

Abstract:Chinese philosoph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goodness of virtue,while western philosoph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truth of science. Marxist philosophy grasps the goodness of practice and guides people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society by changing the world. Man becomes “real man”,whose essence is to realize the supreme good.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ese philosophy,western philosophy,and Marxist philosophy is to pursue the supreme good and make people happy. Goodness or morality provides some kind of guarantee to prove person’s existence,and for this reason,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beings is highest good.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ultimate goal must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virtue.

Keywords:supreme good;happiness;person’s existence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9.003

[收稿日期]2019-01-23

[作者简介]郑亚梅(1991-),女,福建福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09—0011—03

责任编辑:李新红

标签:;  ;  ;  ;  ;  ;  ;  ;  ;  ;  ;  ;  

郑亚梅:至善与幸福是人存在的最终追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