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体论文_林宝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主体,风险,康德,概念,水平,能力。

认知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林宝珠[1](2019)在《社会、认知、主体间性视阈互补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张德禄和郭恩华(2013)构建的多模态及物性过程与多模态隐喻的互动模式基础上,提出社会、认知、主体间性叁者合一的互补性多模态隐喻语篇分析模式。该互补性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整合社会、认知视角,以主体间性为导向,通过考察语篇读者阅读立场的变化,对多模态隐喻性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意识形态中立化的社会符号过程和认知操作,识解语篇背后隐含运作的权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苏建宁,康亚君,张书涛,杨文瑾[2](2018)在《面向认知主体的产品意象造型创新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用户和设计师对产品造型的感性认知,提出基于认可度和交互式单亲遗传算法的产品意象造型创新设计方法。首先确定目标意象和代表性产品样本,进行产品意象调查与分析;然后以产品意象认可度为依据,建立产品意象造型选择机制;最后将选择出的较优产品样本作为父代,利用交互式单亲遗传算法建立产品意象造型创新设计系统,得到最优设计产品。以水瓶设计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产品造型设计提供有效的辅助和支持。(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徐旭[3](2018)在《技术风险认知主体的心理动力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风险认知是人们对相关技术风险信息的处理过程,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技术风险的心理因素。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人们使用技术是权衡利弊之后自愿接受技术所带来的风险的,然而事实上人们虽然接受了技术,却没有从心理上认同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鸿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技术风险认知主体的心理是复杂的,难以从单一方面来解决问题。研究技术风险认知的主体心理既要从心理角度把握其心理构成要素和风险判断机制;又要考虑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只有在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下才能正确分析技术主体的风险心理。(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诸峰,陈向坚,张晓如[4](2017)在《基于认知主体模型的可信故事情节生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生可信的情节是计算机辅助故事生成研究领域的一个基础问题,文中研究一种基于认知主体模型的可信故事情节生成方法.首先,从物理、生理、心理、社会、行为能力等多个维度定义了故事人物的认知主体模型;其次,基于认知主体模型描述情节规划的框架、主体行为队列的生成、候选动作的选择策略和情节规划的算法;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情节规划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在生成可信情节方面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朱利芳[5](2017)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知主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确立了“人是主体”的学说。人作为主体,在康德哲学中主要表现为认知的主体、道德的主体和审美的主体。《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哲学的开端,主要解决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在此过程中突显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本文主要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知主体做一探究。对认识论或认知主体的强调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显着的表现特征。认知主体的形成是随着主客关系问题而出现的,人又以认知主体的形式显现出来,在反思哲学中以“自我意识”为基点被确立起来。“自我”的确证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在休谟的怀疑论中遭到质疑,最终康德通过理性的批判和认识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确立起理性主体原则和人在认识领域中的认知主体地位。首先,康德诉诸于先验哲学,将认识论问题转为认知主体的问题。从主体自身之内寻求认识何以可能的根据,正是先验主体自身具有的形式上的逻辑统一功能,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所以,在康德先验哲学中,先验自我作为认知的主体,是个功能性的、逻辑主体,而不是心灵实体。其次,康德通过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确立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于:认知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直观形式把握人的感受性而形成感性对象,知性范畴作为主体的先天思维形式,对感性杂多进行综合统一而形成知识,这种综合作用来自于主体的先验统觉的功能,并且感性与知性是通过先验想象力的联结结合起来的。这一过程体现出认知主体的自发性、能动性和综合统一性的特征。然而,康德的认知主体具有认识上的界限和范围,它只能在经验领域发挥效用而不能越界。最后,康德以认识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划界,导致认识的二元论,同时认知主体被限于自我之中,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唯我论”。虽然,康德认知主体理论具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但他有关认识主体的观点在哲学史上以及康德整个哲学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杨京鹏,陈琛[6](2016)在《内地班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元认知主体知识探索与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元认知主体知识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受试者"对自我效能的看法"和"对自身发展目标的看法"得分较高,而"对自身学习兴趣的看法"和"对个体学习环境的看法"得分较低。女生"对自我效能的看法"得分显着高于男生,且"对个体内部动机的看法"比男生更加强烈,理科生"对个体学习环境的看法"优于文科生。受试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其"对个体内部动机的看法""对自身学习兴趣的看法"和"对自我效能的看法"呈现显着正相关,而与个人成就外部归因的看法呈现显着负相关。结构方程建模显示,"自我效能"和"努力程度"对英语学习成绩贡献较大,而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成绩贡献较小。(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袁凤识[7](2016)在《不同语言水平认知主体隐喻产出能力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隐喻填空测验,对251名1—4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和23名美国大学生的隐喻产出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年级被试的隐喻产出评分数据,并未因年级升高而有明显的差异;2)不同年级隐喻产出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3)中外被试隐喻产出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研究认为语言水平不是决定隐喻产出能力高低的主要变量,隐喻能力主要与认知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外语学界》期刊2016年00期)

李亚员[8](2015)在《认知主体与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理论场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涉及认知、认同和践行叁个关键环节。仅就认知环节而言,大学生在引领过程中表现出叁个有重要影响的主体认知特点:认知闭合、理解偏差和群体思维。结合这些特点,要着重做好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潮引领之中的叁种批判以及引领大学生思潮中的"态度改变",为引领大学生思潮构建有效的理论场域。(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赵茜玥[9](2015)在《隐喻翻译的认知主体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其中,英语译本占了绝大多数。概念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频繁使用尤其体现在诗歌和人名上。隐喻翻译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译者在翻译诗歌中的隐喻时,既扮演了受喻者的角色也扮演了施喻者的角色。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概念隐喻的形成是基于我们的身体和文化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意象图式。福柯尼耶和特纳倡导的概念整合理论,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而大胆地提出了心理空间,旨在探讨人类基础的认知过程。本文拟在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海棠诗社诗歌中隐喻以及隐喻翻译的分析之中。作为一名译者,首先需要在源语言的思维方式中解构诗歌中的隐喻,然后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中重构隐喻,最后在第叁整合空间中用目标语的形式构建出隐喻。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其体验的影响,这些体验会在译者的大脑中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进而带有译者自身的特点从而形成认知主体差异性。译者之间不同的认知主体差异性会影响隐喻的翻译并且通过译文表现出来。本文选择了叁个英语译本:乔利的译本,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译本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通过对诗歌中隐喻的分析和归类,结合译者不同的身体和文化经验,对比这叁个译本在翻译海棠诗社诗歌中的隐喻的差别,进而探讨译者的主体差异性对隐喻翻译的不同影响。最后,本文以图解的形式将译者的主体差异性与其翻译过程中的概念整合机制相结合,进而突出主体差异性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5-30)

袁凤识,张新彬[10](2015)在《不同语言水平的认知主体概念隐喻归纳能力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概念隐喻归纳测验,对不同语言水平的251名1—4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与24名美国大学生的概念隐喻归纳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不同年级被试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2)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概念隐喻归纳结果并未因主体的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1)语言水平可能不是影响被试概念隐喻归纳能力的关键变量;2)实证数据并不支持认知主体心智中存在概念隐喻表征体系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2期)

认知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满足用户和设计师对产品造型的感性认知,提出基于认可度和交互式单亲遗传算法的产品意象造型创新设计方法。首先确定目标意象和代表性产品样本,进行产品意象调查与分析;然后以产品意象认可度为依据,建立产品意象造型选择机制;最后将选择出的较优产品样本作为父代,利用交互式单亲遗传算法建立产品意象造型创新设计系统,得到最优设计产品。以水瓶设计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产品造型设计提供有效的辅助和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林宝珠.社会、认知、主体间性视阈互补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苏建宁,康亚君,张书涛,杨文瑾.面向认知主体的产品意象造型创新设计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2018

[3].徐旭.技术风险认知主体的心理动力机制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4].诸峰,陈向坚,张晓如.基于认知主体模型的可信故事情节生成方法[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朱利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知主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7

[6].杨京鹏,陈琛.内地班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元认知主体知识探索与建模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袁凤识.不同语言水平认知主体隐喻产出能力对比研究[J].外语学界.2016

[8].李亚员.认知主体与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理论场域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5

[9].赵茜玥.隐喻翻译的认知主体差异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10].袁凤识,张新彬.不同语言水平的认知主体概念隐喻归纳能力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

论文知识图

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路径选择的影响参与评价的原因调查情况应急认知函数层框架一1多尺度空间分析蓁巷总平面及其轴线绘制Fig.2-32Lay...基于不同认知主体互动关系下构...

标签:;  ;  ;  ;  ;  ;  ;  

认知主体论文_林宝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