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酶活性论文_孙建飞,翟建云,马元丹,傅卢成,卜柯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合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毛竹,叶绿体,活性,基因,黄瓜,小麦,磷酸化。

光合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建飞,翟建云,马元丹,傅卢成,卜柯丽[1](2018)在《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光合色素和光合酶活性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快速生长期茎秆中的光合碳同化特征及其在不同节间的变化规律,以毛竹笋竹茎秆为材料,测定不同节间光合色素含量、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NADP-苹果酸酶(NADP-M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以及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活性。结果显示,茎秆中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随节间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b比值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节间的升高,茎秆中Rubisco、PEPC和PPDK活性在第1–10节间显着下降,之后酶活性降幅逐渐减缓;NADP-ME活性在第1–13节间呈显着下降趋势,之后酶活性趋于平稳;NADP-MDH活性在第1–25节间显着下降。PEPC/Rubisco活性比值随节间升高而不断增加,其范围介于18.37–65.09之间,明显大于典型C3植物中的活性比值。上述结果表明,茎秆不同节间的光合碳同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中、下部节间生长相对较快;茎秆中存在多种C4酶且活性较高,这为此时期茎秆中存在C4光合途径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毕焕改,董绪兵,王美玲,艾希珍[2](2015)在《钙和水杨酸对亚适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光合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钙和水杨酸对亚适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以‘津优3号’黄瓜为试材,用10 mmol·L-1氯化钙(Ca Cl2)和1 mmol·L-1水杨酸(SA)喷施预处理幼苗,每天喷1次,连续3 d,之后置于光照培养箱内进行亚适温弱光处理(18℃/12℃,PFD 100μmol·m-2·s-1)。结果表明:亚适温弱光可使黄瓜幼苗生长量大幅度下降,光合速率(Pn)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转酮醇酶(TK)的活性与其m RNA表达明显降低,但Ca Cl2和SA预处理的黄瓜幼苗的降低幅度明显较小,可见钙和水杨酸可以通过提高光合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缓解亚适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增强其对亚适温弱光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贾少磊[3](2014)在《水分亏缺对不同抗旱性小麦穗部光合酶活性及碳同化物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限制我国小麦北方主产区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小麦穗苞片器官在干旱下具有显着的生理生化优势。挖掘其光合能力的生理生化基础对小麦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在本研究水培试验中选用旱地品种西农1043和水地品种陕253,测定其叁叶期叶片的C3、C4途径关键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探讨小麦幼苗叶片C4途径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盆栽试验选用旱地品种普冰143和水地品种郑引1号,测定穗部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旗叶和穗苞片的C3、C4关键酶活性等指标,另外,利用14CO2标记方法研究小麦灌浆中期的穗部苞片光合碳同化物的转运过程,探究水分亏缺下小麦穗部光合对籽粒形成的贡献。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水培试验中,随着PEG胁迫时间的增加,叶片C3途径关键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下降,两品种在胁迫6h之后下降显着(P<0.05),相对于水地品种,渗透胁迫对旱地品种小麦幼苗叶片Rubisco活性影响较小;而小麦幼苗叶片中C4途径酶活性随PEG胁迫时间的延续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尤其在聚乙二醇(PEG)处理6h,C4途径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在西农1043叶片中上升34.7%(P<0.05),而在陕253中上升不明显,说明在渗透胁迫下,旱地品种小麦幼苗叶片PEPC酶活性增幅更为显着,可能在光合固碳中起着重要作用。2.盆栽试验中,旗叶Pn随灌浆进程呈下降趋势,水分亏缺下普冰143旗叶Pn在花后24d下降了44.6%(P<0.05),而郑引1号下降了63.1%(P<0.01)。说明水分亏缺对两个品种旗叶净光合的影响差异发生在整个灌浆期,并且对水地品种小麦旗叶影响较大。穗Pn在整个灌浆期均呈先增后降趋势。在开花期(花后0d),水分亏缺下普冰143穗净光合速率增加了10.6%(P>0.05),而水地品种郑引1号却下降了16.9%(P>0.05)。在花后12d、18d、24d,旱地品种普冰143穗Pn降幅显着(P<0.05),而水地品种郑引1号穗Pn降幅极显着(P<0.01)。水分亏缺下旱地品种普冰143穗苞片中叶绿素及相对含水量略降(P>0.05),而水分敏感品种郑引1号降幅显着(P<0.05)。表明水分亏缺对两个品种穗部净光合的影响差异主要发生在灌浆前期,水地品种小麦穗部光合速率对水分亏缺比较敏感。3.水分亏缺下,各器官的Rubisco活性均明显下降,穗器官酶活性降幅小于旗叶,并且郑引1号降幅大于普冰143,尤其在颖壳中,郑引1号最大降幅为45.6%,而普冰143最大降幅为37.8%;穗器官C4酶活性明显高于旗叶活性,旗叶C4酶活性下降,而穗器官C4酶活性升高,并且普冰143增幅显着高于郑引1号,尤其在外稃中,普冰143PEPC酶活性在花后12、18、24d分别上升了37.9%(P<0.01)、84.3%(P<0.01)、83.8%(P<0.05),而郑引1号在灌浆期上升不显着。说明干旱胁迫可诱导C4途径酶活性升高,这可能是穗器官在水分亏缺下保持光合速率及产量相对较稳定的重要原因。4.收获期(花后30d),水分亏缺下,旱地品种普冰143颖壳中14C-同化物分配率上升了37.8%(P<0.01),水地品种郑引1号降低了12.3%(P<0.05);普冰143外稃(含芒)14C-同化物分配率上升了17.0%(P>0.05),而郑引1号下降了15.3%(P<0.05);两品种内稃和穗轴14C-同化物分配率变化不明显;普冰143籽粒14C-同化物积累明显高于郑引1号,前者降低了3.8%(P<0.05),而后者上升了3.9%(P<0.05)。表明水分亏缺可加快水地品种颖壳及内外稃中光合同化物的转运,而对旱地品种的影响不明显。5.水分亏缺下,普冰143及郑引1号的千粒重均显着降低(P<0.01),分别为11.0%和13.4%;郑引1号产量和收获指数显着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25.1%和17.5%,而普冰143无明显变化;普冰143和郑引1号的灌浆速率Logistic拟合最大千粒重分别下降12.6%和17.3%(P<0.05)。水分亏缺下,普冰143水分利用效率(WUE)下降不明显,而郑引1号下降了18.7%(P<0.05),说明干旱对旱作小麦影响较小,与旱地品种存在较强耐旱机制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李万昌,王丹,王俊伟,姬生栋[4](2014)在《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形态和光合酶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稳定的转PEPC基因水稻和未转PEPC基因水稻为供试材料,对其外形和光合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转PEPC基因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株高增加、茎秆变粗、叶片变宽、根系发达,光合酶活性增加,且产量构成因素均增加。(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孙燕,姜兴印,周丽萍,李振,李向东[5](2012)在《褐斑病空间分布对夏玉米光合酶和保护酶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褐斑病空间分布对夏玉米光合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2年人工定量接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8叶期、10叶期、吐丝期和灌浆期褐斑病在单株夏玉米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4个生育期植株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褐斑病能使夏玉米叶片保护酶、光合酶的活性明显下降,叶片MDA含量显着增高,且空间分布病级越高,影响越大,玉米早衰也越严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王星星[6](2012)在《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结构及光合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试材,对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4月13日至6月2日)茎秆进行取样,采用组织切片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毛竹茎秆进行结构研究;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叶绿体分布进行观察;同时测定了毛竹茎秆中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酶活性的变化。结论如下:1.毛竹茎的组成包括表皮、下皮、基本组织、还有很多散生的维管束,每一维管束的周围有纤维构成的鞘;电镜观察发现,毛竹茎秆中有发育良好的叶绿体,且随着毛竹发育进程的推进,叶绿体的数量变多、体积变大,具有发达的基粒片层结构。2.毛竹茎杆中的叶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表皮以下的基本组织中,此外维管束鞘周围的细胞内也有叶绿体的存在,此特征类似于C4植物的花环结构。同时,随着茎秆的不断生长,茎秆外层不同部位(顶部、中部、基部)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着(P <0.01)增加,而茎秆内层,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同一时期,茎秆外层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大小依次为基部>中部>顶部,茎秆内层不同部位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3.在毛竹出笋10d时,茎秆不同部位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较高;随着毛竹生育进程的推进,Rubisco初始活性、Rubisco总活性和RCA均极显着下降(P <0.01);30d之后,茎秆外层Rubisco活性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而茎秆内层Rubisco活性继续降低,生长至60d时,接近于零。在毛竹生长初期(10-30d),茎秆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生长30d之后,茎秆外层不同部位的PEPC活性值相近,较稳定的保持在0.1466μmol·g-1·min-1附近。同时,茎秆外层不同部位的PEPC/Rubisco活性比值则随着茎秆的发育逐渐升高,生长至60d时,顶部、中部和基部的活性比值分别达到14.94、12.83、20.53,均明显高于C3植物叶片的比值。由上述结果可知,毛竹茎秆中具有重要的C4光合酶PEPC存在;结合毛竹茎秆内存在大量散生的维管束,且具类似于C4植物的花环结构,毛竹茎秆内可能存在C4光合途径,此途径可能是毛竹具有高效碳同化特性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2-05-22)

王星星,刘琳,张洁,王玉魁,温国胜[7](2012)在《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茎秆中光合色素和光合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非同化器官茎秆的光合特性,测定了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2011年4月13日到6月2日)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酶活性,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叶绿体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毛竹茎秆中的叶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表皮以下的基本组织中,此外维管束鞘周围的细胞内也存在大量的叶绿体,此特征类似于C4植物的花环结构。在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随着茎秆不断生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着(p<0.01)增加。在出笋10天时,茎秆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最高,之后随茎秆生长逐渐降低,生长30天时酶活性与10天时相比分别降低了88.55%(p<0.01)、77.46%(p<0.01)和72.50%(p<0.01),而PEPC/Rubisco比值则随茎秆生长逐渐增加,30天时比值达到12.83,明显高于C3植物。这表明毛竹茎秆内可能存在C4光合途径,此途径有利于毛竹提高光合效率,进而促进其出笋后的快速生长。(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毕焕改,王美玲,姜振升,董绪兵,艾希珍[8](2011)在《亚适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津优3号’为试材,研究亚适温弱光(18℃/12℃,100μmol·m-2·s-1)下黄瓜幼苗叶片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转酮醇酶(TK)mRNA表达量及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亚适温弱光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均明显减小.处理初期,Rubisco大亚基(rbcL)、小亚基(rbcS)、FBPase、GAPDH、FBA及TK的基因表达量大幅度下降,多数酶活性明显减弱(TK变化不明显),光合速率(Pn)快速降低;处理3d后,亚适温弱光处理的rbcL、rbcS基因表达量和Rubisco初始活性持续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Rubisco总活性及FBPase、GAPDH、FBA和TK基因表达与活性均呈上升趋势,Pn同步回升;处理时间超过6d时,Rubisco和FBPase基因表达与活性趋于平稳,其他酶和Pn呈下降趋势.可见,亚适温弱光下黄瓜光合酶基因表达量和活性的降低是Pn降低的重要原因,光合机构对亚适温弱光的适应与光合酶的活化机制有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朱云集,王永华[9](2006)在《不同发育时期追施氮肥对冬小麦旗叶中光合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开花后,随着旗叶的衰老,旗叶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乙醇酸氧化酶(GO)活性呈下降趋势。随着追施氮肥时期的推迟,光合酶活性呈增加趋势,这意味着氮肥追施时间后移有利于提高小麦光合速率。在旗叶衰老后期,大穗型品种小麦旗叶中光合酶活性略高于多穗型品种小麦。(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6年06期)

吴炫柯,李永健,李杨瑞[10](2006)在《不同木薯品种气体交换特性及光合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木薯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田间气体交换特性、光合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木薯在衰老过程中,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光合作用减弱与其内部光合机构及其光合酶变化密切相关,在整个生长发育期,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Ca2+-ATP酶活性、光合磷酸化活力与净光合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光合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明钙和水杨酸对亚适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以‘津优3号’黄瓜为试材,用10 mmol·L-1氯化钙(Ca Cl2)和1 mmol·L-1水杨酸(SA)喷施预处理幼苗,每天喷1次,连续3 d,之后置于光照培养箱内进行亚适温弱光处理(18℃/12℃,PFD 100μmol·m-2·s-1)。结果表明:亚适温弱光可使黄瓜幼苗生长量大幅度下降,光合速率(Pn)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转酮醇酶(TK)的活性与其m RNA表达明显降低,但Ca Cl2和SA预处理的黄瓜幼苗的降低幅度明显较小,可见钙和水杨酸可以通过提高光合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缓解亚适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增强其对亚适温弱光的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合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建飞,翟建云,马元丹,傅卢成,卜柯丽.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光合色素和光合酶活性的差异[J].植物学报.2018

[2].毕焕改,董绪兵,王美玲,艾希珍.钙和水杨酸对亚适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光合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5

[3].贾少磊.水分亏缺对不同抗旱性小麦穗部光合酶活性及碳同化物转运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李万昌,王丹,王俊伟,姬生栋.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形态和光合酶活性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4

[5].孙燕,姜兴印,周丽萍,李振,李向东.褐斑病空间分布对夏玉米光合酶和保护酶活性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2

[6].王星星.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结构及光合酶活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7].王星星,刘琳,张洁,王玉魁,温国胜.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茎秆中光合色素和光合酶活性的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12

[8].毕焕改,王美玲,姜振升,董绪兵,艾希珍.亚适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

[9].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朱云集,王永华.不同发育时期追施氮肥对冬小麦旗叶中光合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

[10].吴炫柯,李永健,李杨瑞.不同木薯品种气体交换特性及光合酶活性的变化[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

论文知识图

光抑制条件下原种水稻(WT)和转C4光合酶...转基因水稻叶片的C;光合酶活性...不同处理下香榧叶片不同季节的光合干旱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rbcBP表达及光合...转C‘光合酶基因水稻叶片内的光合不同温态谷子功能叶MDA含量的变化

标签:;  ;  ;  ;  ;  ;  ;  

光合酶活性论文_孙建飞,翟建云,马元丹,傅卢成,卜柯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