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蚤蝼论文-王鹏翔

日本蚤蝼论文-王鹏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蚤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日本蚤蝼,单刺蝼蛄,直翅目

日本蚤蝼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翔[1](2013)在《日本蚤蝼与单刺蝼蛄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翅目(Orthoptera)高级阶元的分类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把直翅目分为螽亚目(Ensifera)和蝗亚目(Caelifera)两个亚目的观点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采用,但也有分类学者提出叁亚目(螽亚目、蝗亚目、蝼蛄亚目)和四亚目(螽亚目、蝗亚目、蝼蛄亚目、蚤蝼亚目)的分类系统。本研究对日本蚤蝼Tridactylusjaponicus和单刺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结合GenBank上获得的部分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运用分子系统学原理和方法对直翅目亚目和部分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日本蚤蝼Tridactylus japonicus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352bp,GenBank登录号KC_555032,单刺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513bp,GenBank登录号KC_894752,其AT含量分别为71.2%和70.9%。两种昆虫线粒体DNA均为闭合环状结构,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及1个转录控制区(A+T富含区)。两种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均含有1-8bp的基因重迭,分别为1-17bp和1-31bp的基因间隔,基因排列顺序均与已知螽亚目昆虫一致,不存在蝗亚目昆虫中普遍存在的trnK与trnD顺序发生颠倒(DK重排)的现象。两种昆虫蛋白基因编码区AT含量分别为69.8%和69.5%,其中第叁位点分别为79.6%和77.2%,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除日本蚤蝼的cox1和单刺蝼蛄的nad2外,所有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N结构,日本蚤蝼的cox1由CCG起始,单刺蝼蛄的nad2由GTG起始。终止密码子存在“T”终止的情况,完整的终止密码子均为TAN结构。13个蛋白中使用最多的四种氨基酸均为亮氨酸(Leu)、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和苯丙氨酸(Phe),含量总计分别达到了44.97%和42.74%;使用最少的均为半胱氨酸(Cys),含量仅为0.86%和1.0%。22个tRNA的AT含量分别为75.0%和74.2%,除trnS(AGN)缺少DHU臂外,均可正确折迭为叁叶草形的二级结构。rRNA与A+T富含区的AT含量分别为75.2%、75.0%和72.6%、76.8%;长度分别为rrnL1289bp和1245bp,rrnS725bp和748bp,A+T富含区724bp和917bp。从GenBank上获得了直翅目53种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加上本研究测定的日本蚤蝼与单刺蝼蛄,选择竹节虫目Phasmatodea幽灵竹节虫Extatosomatiaratum、螳虫修目Mantophasmatodea螳虫修Sclerophasma paresisense、螳螂目Mantodea新几内亚叶背螳螂Tamolanica tamolana、等翅目Isoptera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蜚蠊目Grylloblattodea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及革翅目Dermaptera瘤螋Challia fletcheri为外群,联合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基因编码部分(去除第叁位点)分别使用MEGA5.1、MrBayes V3.1.2及PAUP4.0等软件分别构建NJ、Bayes与MP系统发育树,综合叁棵系统发育树对直翅目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得出如下推断:直翅目分为螽亚目和蝗亚目两个亚目,螽亚目中为((螽斯总科+驼螽总科)+蟋蟀总科),蝗亚目中为(((((蝗总科+锥头蝗总科)+牛蝗总科)+蜢总科)+蚱总科)+蚤蝼总科);结合基因排列顺序、序列同源性及形态信息也可考虑将蚤蝼总科提升为蚤蝼亚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6-01)

丁方美[2](2008)在《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结构和基因组成的相对保守、基因排列紧凑的闭合环状分子,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进化的最佳模型。目前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工作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08年3月,NCBI数据库中已有植物、动物、真菌等各种线粒体基因组1348条。其中后生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达1195条。在后生动物中,除了脊索动物(886种)外,节肢动物是数据最多的一个门,共有151种。直翅目是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昆虫纲中一类常见的昆虫,包括蝗虫、蟋蟀、螽蟖、蝼蛄和蚤蝼等昆虫。目前NCBI数据库中已公开的5种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昆虫分别属于蝗总科、螽蟖总科、蝼蛄总科,而蚤蝼等其他总科的昆虫还未见报道。另外,关于直翅目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包括亚目、各科的划分。由于线粒体基因组自身的特点,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探讨直翅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受目前可用的线粒体基因组数量的局限,还没能得到比较一致的结果。本研究采用长PCR和二次PCR结合的方法,测定了3种直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别为蝗总科的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蚤蝼总科的日本蚤蝼Tridactylus japonicus和螽蟖总科的中华寰螽Atlanticus sinensis,以充实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同时,本研究根据已公开的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和本实验室已测定的其他物种,对直翅目昆虫进行系统发育重建。主要结果如下:1、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5 558bp、15 296 bp、15 811 bp,A+T含量分别为74.3%、71.5%、68.8%,均为标准的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即编码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基因:ND1、ND2、ND3、ND4、ND4L、ND5、ND6、Cyt 6、COⅠ、COⅡ、COⅢ、ATP6和ATP8;2个rRNA基因:1rRNA和srRNA;22个tRNA基因)和一个A+T富集区。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的基因排列顺序与典型的节肢动物的排列顺序一样,而蝗总科的短额负蝗在KD排列处发生了KD转为,即为DK排列,其余基因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2、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COⅠ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CCG,日本蚤蝼ND2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GTG,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3、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中均存在不完整终止密码子的现象,短额负蝗和日本蚤蝼的ND5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均为TA,中华寰螽的ATP8和ND5分别以不完整的TA和T为终止密码子。4、对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22个tRNA基因进行了预测,3个物种的tRNASer(AGN)均缺失DHU臂,其余的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叁叶草型二级结构。5、对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16S rRNA和12S rRNA全序列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短额负蝗的16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9个茎环结构,12SrRNA二级结构包含33个茎环结构;日本蚤蝼的16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9个茎环结构,12S rRNA二级结构包含31个茎环结构;中华寰螽的16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8个茎环结构,12S rRNA二级结构包含31个茎环结构。结合已发表的蜜蜂和疑钩额螽16S rRNA和12S rRNA全序列的二级结构,本研究对这5个物种的16S rRNA和12S rRNA二级结构做了初步比较,5个物种的16S rRNA和12S rRNA二级结构的核心部分都比较保守,主要差异出现在两端。6、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的ND2、ND3、ND6和tRNA基因对30种直翅目昆虫采用NJ、MP、ML和BI四种方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绝大多数结果都支持直翅目中的蝗亚目和螽亚目分别为一个单系群。所有的结果都支持螽亚目中的螽蜥总科和蟋蟀总科均为一个单系群。在蝗总科的7个科中,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关系较近,且为蝗总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斑腿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和网翅蝗科的几个物种互相交替相聚,本研究不支持其各为单系群。(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日本蚤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结构和基因组成的相对保守、基因排列紧凑的闭合环状分子,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进化的最佳模型。目前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工作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08年3月,NCBI数据库中已有植物、动物、真菌等各种线粒体基因组1348条。其中后生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达1195条。在后生动物中,除了脊索动物(886种)外,节肢动物是数据最多的一个门,共有151种。直翅目是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昆虫纲中一类常见的昆虫,包括蝗虫、蟋蟀、螽蟖、蝼蛄和蚤蝼等昆虫。目前NCBI数据库中已公开的5种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昆虫分别属于蝗总科、螽蟖总科、蝼蛄总科,而蚤蝼等其他总科的昆虫还未见报道。另外,关于直翅目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包括亚目、各科的划分。由于线粒体基因组自身的特点,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探讨直翅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受目前可用的线粒体基因组数量的局限,还没能得到比较一致的结果。本研究采用长PCR和二次PCR结合的方法,测定了3种直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别为蝗总科的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蚤蝼总科的日本蚤蝼Tridactylus japonicus和螽蟖总科的中华寰螽Atlanticus sinensis,以充实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同时,本研究根据已公开的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和本实验室已测定的其他物种,对直翅目昆虫进行系统发育重建。主要结果如下:1、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5 558bp、15 296 bp、15 811 bp,A+T含量分别为74.3%、71.5%、68.8%,均为标准的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即编码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基因:ND1、ND2、ND3、ND4、ND4L、ND5、ND6、Cyt 6、COⅠ、COⅡ、COⅢ、ATP6和ATP8;2个rRNA基因:1rRNA和srRNA;22个tRNA基因)和一个A+T富集区。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的基因排列顺序与典型的节肢动物的排列顺序一样,而蝗总科的短额负蝗在KD排列处发生了KD转为,即为DK排列,其余基因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2、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COⅠ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CCG,日本蚤蝼ND2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GTG,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3、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中均存在不完整终止密码子的现象,短额负蝗和日本蚤蝼的ND5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均为TA,中华寰螽的ATP8和ND5分别以不完整的TA和T为终止密码子。4、对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22个tRNA基因进行了预测,3个物种的tRNASer(AGN)均缺失DHU臂,其余的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叁叶草型二级结构。5、对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3个物种的16S rRNA和12S rRNA全序列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短额负蝗的16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9个茎环结构,12SrRNA二级结构包含33个茎环结构;日本蚤蝼的16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9个茎环结构,12S rRNA二级结构包含31个茎环结构;中华寰螽的16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8个茎环结构,12S rRNA二级结构包含31个茎环结构。结合已发表的蜜蜂和疑钩额螽16S rRNA和12S rRNA全序列的二级结构,本研究对这5个物种的16S rRNA和12S rRNA二级结构做了初步比较,5个物种的16S rRNA和12S rRNA二级结构的核心部分都比较保守,主要差异出现在两端。6、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的ND2、ND3、ND6和tRNA基因对30种直翅目昆虫采用NJ、MP、ML和BI四种方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绝大多数结果都支持直翅目中的蝗亚目和螽亚目分别为一个单系群。所有的结果都支持螽亚目中的螽蜥总科和蟋蟀总科均为一个单系群。在蝗总科的7个科中,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关系较近,且为蝗总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斑腿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和网翅蝗科的几个物种互相交替相聚,本研究不支持其各为单系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蚤蝼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翔.日本蚤蝼与单刺蝼蛄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分析[D].河北大学.2013

[2].丁方美.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日本蚤蝼论文-王鹏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